新课程下对学生的关注

2014-11-10 10:30胡翠兰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关注新课程学生

胡翠兰

【摘要】关注学生,要把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来关注,即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使每一名学生都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立足于整体素质提高,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关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关注学生的具体要求

(一)关注每一名学生

众所周知,每一名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应正视这种差异,把全班的每一名学生都作为自己关注的对象,尤其是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就是尊重、关心与牵挂。不但在知识上,而且在各方面都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意识,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人的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心理即处于不同的发展水平。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的高速发展期,其思维认识、道德情感、意志品质尚处于不稳定状态,正是需要教师细心呵护并引导走向成熟的阶段。

教师是成熟的人,其心理的各个方面处于比较稳定而成熟的状态。因此,师生的年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水平差异,这种心理水平的差异使教师和学生对待同一问题的认知、情感和意志自然不同,因而在同一课堂环境下产生的行为反应也不同。

(二)关注学生的成长

要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意思就是说犯错误人人在所难免。我们甚至可以说,犯错误是人生经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小学生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亟待积累生活经验,犯错误更是在所难免,所以,教师应善意对待犯错误的学生,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体验就是关注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愉悦欢欣的还是冷漠呆滞?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主动积极的,还是被动消极?学生对学习是充满信心还是信心不足?这一切应是我们教师所关注的,充分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兴高采烈、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长期以来,我们很多老师和家长一样对学生期待过高,总是按自己的意愿去苛求学生,用一个预先设计好的模子去塑造学生,这完全违背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当代社会民主化个性化进程背道而驰,是很有害的,也是行不通的。

(四)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乐土,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各种人格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人格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完美人格塑造的过程。这样,教学就能将学科知识增长同人格的健全发展和谐地统一起来,这必将为学生成为有发展的社会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

教学中,要尽可能体现对学生的关注,简单地说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分层教学

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性差异,要关注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世界与精神世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允许并鼓励他们个性化地理解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并支持、鼓励他们探究性地学习,关注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学生“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新的课程标准最核心的理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我们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明天。

(二)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新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

教学注重学生发展,也就是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十分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从学生角度组织教学活动。这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建立新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

新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它应当是以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发展问题→教学目的→制定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反馈评价为模式进行组织教学。显然,这一过程是把教学材料与学情分析作为制定学生发展的并列的第一出发点,它把课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发展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是立足于人的发展这一基点,它更突出了对学生发展问题解决的针对性和具体性,更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同时,这种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也给教师在主导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更强的主导性。

(三)关注学困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与学困生交朋友。实践证明,小学生也往往因为喜欢哪位教师,也就喜欢他教的那门学科。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并理解他们,对学生感到有亲切感、信任感、期望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主动投入到主动学习的活动中来。

(编辑:陈 岑)

猜你喜欢
关注新课程学生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学生写话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