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引领学生沉浸文本

2014-11-10 09:36徐丽
课外语文·下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学生

徐丽

【摘要】解读文本,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本;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节新授课上,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萧乾先生的散文《吆喝》。考虑到现在学生对旧时的吆喝声已经很陌生,为减轻由此而给教学带来难度。我事先在网络上找了一些相关的影音资料,同时还布置了学生走上街头,自己去倾听、收集、整理甚至是学一些当地比较有特色的吆喝声,以便上课时进行交流。在课堂的设计上,让学生研读文本、合作探究,设计了“研读赏析”这一环节,其中有“听一听”“学一学”“试一试”。在学生听了地道的“收废品、冰糖葫芦、炸豆腐、烤白薯、卖小玩意”等吆喝录音后,我让学生挑出文中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于是学生们就纷纷用“普通话”来吆喝了一通,并且还不忘拉长声调。在对文本的内容(从吆喝声中听一听各种吆喝所代表的商业经营)交流后,我又让学生试一试,自己选择一种商品,为之设计一则吆喝形式的广告,在小组商讨、切磋之后,有学生展示了自己的创意广告。这一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率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室里很是热闹,下课时,还能听到学生们仍在津津乐道,我的心中不禁一阵高兴,认为自己又上了一堂成功的、让学生难忘的语文课。

等我通过练习对课堂效果进行考察时,我笑不出了,学生根本就没有掌握该懂的语文知识,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这堂课,我让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目标——让学生品味富有地方特色的语句,感受古老文化的辉煌,体验文章中作者所渗透的依恋之情,领会作者挽救古老民间艺术的希望—我完成了吗?让学生听吆喝,学吆喝,用吆喝编广告,课堂是热闹了,学生是参与了,气氛也活跃了,可没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只是追求了课堂形式,这怎么是一堂好课?

为了给其他的课堂形式(表演、游戏等)腾时间,有时课堂上忽视了课文的诵读,甚至有时一篇文章学完,学生也就是在预习时浏览了一次文本,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偷懒没有预习的学生。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前就批评当时学生“吟诵功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老师,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要理智的理解,而且要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就会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令人终生受用不尽。鲁迅《朝花夕拾》写三味书屋老先生大声朗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更加形象,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学生要与文本对话,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对话的主要形式是读书。让学生独立阅读、独立体验、独立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注重读书质量,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步步深入地读。通过读书,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充分与文本对话。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之后,独特的感悟就自然而然生成。诵读是语文课最基本的一个程序,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是理解课文、理解作者情感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这样学习语言才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文科课程的主要标志之一。

我们学习的课文中很多早就拍成了经典性的电影或电视剧,于是在讲述《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时,我找到了《城南旧事》这部电影,上课时就让学生先看电影,然后谈谈感受,再做做练习,授课就结束了,用看电影代替了上语文课。课上完了,学生还站在文本的“门”外。运用画面进行直观教学,不能丢失语言能力的训练,如果离开了语言,语文课还剩些什么?人物的塑造通过语言,情节的发展需要语言,环境的描写离不开语言。戏剧和小说的语言不一样,小说和散文的语言不一样,散文和诗歌的语言不一样。用看电视电影代替语言的赏析,学生到底能掌握些什么?语文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语言文字可激活我们的想象,学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跟看电影《城南旧事》感受能一样吗?撇开了“语”字,语文就失去了它的本质。电视电影最多也只能作为语文课后语言文字的一种补充欣赏。语文,不能教给学生语言的知识,那就是语文的失败。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直观、微观地将教材内容生动地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不能冲淡语言学习,多媒体只能是语言学习的辅助工具。

上课时,我经常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把一篇课文分成几部分,每组分配一部分,然后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其他组回答,我则成了课堂的旁观者,并称之为这是绝对的“自主、合作、探究”。但总是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往往还是要我再来补课,浪费了时间;有时也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提问、朗读、讨论,形式多样,但缺少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以至“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在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我让学生表演杜甫的老态龙钟的样子,看似让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热闹非凡。一堂课下来,教的人轻松,学的人也轻松,很有点“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陶醉。可细心一想,上课时学生读书了吗,提问了吗,思考了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理解了吗,能有表情地诵读诗歌学了吗?这是对别人课堂形式的机械地模仿。“课堂气氛是不是活跃,学生有没有动起来”已经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学生被课文感动才能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跃才是真正的活跃,这就必须走进文本。小组讨论在理解文本以后才会收到实效,课堂表演在领悟文本之后才有真情。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的“对话”,已经不再是狭义的师生双方语言的交际了,它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文本提供师生对话的资源,学生和教师通过对话,相互交换解读文本所获得的信息和启示。解读文本,是和作者的一种间接对话。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继而在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实现对文本的超越。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应该采用一些新颖、灵活的教学方式,但不能过分追求形式,忽视“语”。走进文本,沉浸文本,才是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正道。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文本学生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学生写话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