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期瞿秋白农民观成因探颐

2014-11-10 22:26田甜张扬吴东泽等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5期
关键词:瞿秋白成因

田甜+张扬+吴东泽等

[摘 要]瞿秋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农民问题的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农民问题的深入分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对瞿秋白农民观成因进行梳理和总结,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瞿秋白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历史地位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在当代视阈下深化认识中国的农民问题。

[关键词]瞿秋白;农民观;成因

瞿秋白是中共党内较早注意到中国革命之农民问题的领导人之一,他很早就结合俄国革命经验以及中国革命具体实践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农民的辅助,不能有尺寸功效”、中国革命“不得农民参加,革命不能成功”、“只有中国农民是革命最有力、最伟大、最主要的同盟军”、“中国革命的中枢是农民革命”以及“中国国民革命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土地问题”等诸多革命论断和观点。瞿秋白关于大革命时期农民问题的认识深深影响着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中国民主革命在依靠力量和实现路径上指明了方向。下面我们将逐步分析瞿秋白农民观的成因:

一、瞿秋白自身对于农民身份地位之生命体验

瞿秋白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瞿家是一个书香门第,世代为官,瞿父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瞿母后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因此,少年时期的瞿秋白大部分时间过着寄人篱下、贫困清苦的生活,这种底层生活经历使得瞿秋白较早的体验到世态炎凉、人间冷暖,并使他在与底层社会阶层尤其是农民阶层的接触中,深入了解到他们的疾苦与所受压迫。这使得瞿秋白对于农民阶级富有天然的同情心和感触。

二、马克思主义的农民理论是瞿秋白农民观的理论基础

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及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考察是瞿秋白农民观形成的重要因素。

瞿秋白很早就开始注意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考察过中国农民问题的历史过程,在他的文章著作里他指出:中国农民从来就不畏强暴,不甘屈服于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压迫。在漫长的宗法封建制度统治的社会里,中国农民曾举行过多次的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起义和斗争。从古代的陈胜、吴广起义到近代的太平天国、义和团农民运动,都表现出中国农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可以说,“以前中国革命史是农民革命史”。,他指出:进入近代中国以后,中国的国情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帝国主义入侵使得中国的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随之出现了较为弱小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然而中国的农村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体地位,实行的是地主剥削土地制度,土地依然集中在富农和地主手里,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贫苦农民的生活依然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非常贫困。

对于农村农民现状,他分析说:中国目前正在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在这一革命中农民所具有的力量及其作用是伟大的,这是因为:“他们的数目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亦为中国的主要生产事业,农民是为中国经济生命的主体”,“农民的收入连养家活口都不够…农民付纳田租或苛捐杂税之外,所余数目,不及自己收获的百分之四十”,“农村的小资产阶级——农民,他们的劳动差不多百分之七十都被士绅、土豪、买办、军阀、帝国主义盘剥了去,这是帝国主义军阀之统治的经济基础。”他认为中国农民的革命性在此种情况下是很强的,是无产阶级在当下联合的主要对象,瞿秋白对于当前农民的现状的分析恰如其分,非常符合农民的当时的现实状况。

三、瞿秋白对共产国际指示的吸收与对苏俄革命历史中农民作用的研究考察

随着中共和苏联的一些档案的不断解密,有关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也逐渐显露出来。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关于农民土地革命的部分也是促成瞿秋白农民观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历史上,共产国际二大、三大、四大、都为中国革命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理论。例如,1920年召开的工厂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提纲》里面明确提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根源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剥削。无产阶级必须援助反对封建主义的农民运动,如果无产阶级政党“不在实际上支持农民运动,就能在这些落后的国家里实行共产主义的策略和共产主义的政策,那就是空想。”1923年五月,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有关农民问题的指示,强调农民在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认为“全部政策的中心问题乃是农民问题。无论出于任何考虑而回避这一基本点,都意味着不理解这个社会经济基础的重大意义,而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胜利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消灭封建制度的斗争”。

瞿秋白对于农民问题的实际考察也是其农民观形成的直接构成因素。1920年11月,瞿秋白以《晨报》记者的身份去莫斯科采访1923年回国。瞿秋白在苏俄期间,在身染疾病深入苏俄社会的各个领域,并根据列宁等领导人的报告、苏俄共产党的政治决议等,写了十六多万字的旅俄通讯发表在《晨报》上,对苏俄政治、经济、外交、农民问题、工人问题等,做了系统的介绍和报告,这些都对瞿秋白农民观的形成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四、结语

瞿秋白作为早期中共重要领导人之一,在开创中国革命历史的道路上,结合具体国情,较为准确地探索了中国革命的组织力量问题,分析了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以及革命斗争方式、方法问题,对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作了前瞻性的指导,因此,研究瞿秋白农民观形成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瞿秋白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瞿秋白:两段深情,一生心系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民国一段出轨奇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