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溪流景观设计

2014-11-09 07:51王晓燕张万荣
山西建筑 2014年3期
关键词:驳岸水景溪流

王晓燕 张万荣* 李 炎

(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

0 引言

溪流是城市中最具山林野趣的动态水景,也是最有亲和力和文化个性的载体,溪流景观的营造逐渐成为城市魅力展现的特色窗口。然而,仅仅以水为元素,缺乏文化象征的纯粹的水景空间,往往难以满足人们场所感的需求。不同地域的人对水的情感体验不同,真正表达城市特色的溪流景观应该是从物质层面到艺术形式再到精神意境的整合设计,而地域文化正是实现这种整合的重要依据和来源。因此,本文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对溪流景观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1 溪流景观与地域文化

文化具有地域性,地域文化是在特定的区域内,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地域文化包含3个相互关联的层面:自然环境层面、人文环境层面、社会经济层面[1]。自然环境层面是指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等元素,是景观地域特征的载体;人文环境层面包括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风情等,是地域性景观设计以人为主体的重要参照;社会经济层面是由本地的经济技术状况所构成的经济条件和技术力量,是地域性的实现因素。这3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决定着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溪流景观作为连续的线状动态水景,是展示和宣扬地域文化的良好载体,将无形的地域文化用有形的景观表现出来,不仅能增强人们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我国以往的溪流景观设计,往往忽视了融合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设计偏离场所特征;2)设计手法缺乏地方特色;3)设计要素的选用缺乏地方性。因此,地域文化在溪流景观中的设计方法可从其影响因素、表达手法和表现载体三个方面入手。

2 影响因素

溪流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和营造会受到场地诸多地域性要素的影响,这其中就包含了自然环境因素、人文环境因素以及场地周边环境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才使得溪流景观具有地域特色。

2.1 自然环境因素

场地自然环境因素是场地存在的基础条件,也是促成溪流景观地域特征形成的外在动因。场地中的水、植物、地形等元素是景观地域特征的载体,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改造,不仅可以培植地域文化,也是节约资源的有效途径。地形是溪流景观营造的基础,合理的利用往往能成为场地最具特色的景观,杭州长桥溪公园在水景设计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高差营造七级跌水景观,形成了丰富的水景空间[2]。

2.2 人文环境因素

人文环境因素是指当地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是人类活动在场地上遗留的印迹,反映了场地过去的历史状态,并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方向[3]。人文元素在场地中所体现的是一种场所精神,对其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可以使人们在休闲游憩的同时就能感受地域文化。古人造园所崇尚的宇宙观、诗情画意等传统文化对溪流景观的营造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杭州九溪十八涧,溪涧交错,峰回路转,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清俞曲园有诗:“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高高下下树”,九溪十八涧也因其附着的历史人文价值而变得更有意义。

2.3 场地周边环境

场地的边界常因无法强烈感知而被忽略,但对它的分析却不容忽视,因为场地是不能脱离周边环境而独立存在的。对周边环境主要考虑它对场地的影响,本着“嘉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原则,尽可能将水、植物等有价值的资源组织到场地中。溪流景观多引水入园,沿岸布置小品、山石、汀步、植物等,水源以周边环境的河流、泉为源头,不仅能够满足水景生态性的需求,场地与场地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溪流景观地域文化的形成。场地地域性影响因素构成见表1。

表1 场地地域性影响因素构成

3 溪流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表达手法

3.1 提取典型的元素符号

场地中的自然要素以及遗留的一些文化资源,是场所地域特征的体现,从中抽取典型的元素符号,从元素的形态、布局、色彩、内涵等方面入手,将地域文化融入溪流景观之中。杭州南宋御街通过这一手法将江南水乡的典型视觉符号融于水景之中,溪流立面高低错落,沿岸设河埠头,跨水筑桥,水中布置过水石、溢水石、跳水石等景观石,使水在流动中呈现多种姿态,进而营造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溪岸布置坐凳与景观小品,配以植物山石,再现了南宋诗意园林的感觉,也满足了杭州市民亲水近水的人性情节。

3.2 塑造多样化的景观空间

地域性景观空间以自然要素为主要构成,以人文元素为参考,塑造能够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空间结构。溪流空间包含源头、过渡、高潮、尾声四个部分,只有使各个要素自然和谐的融入其中,才能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溪流源头根据场地条件多采用瀑布、涌泉、跌水等形式,瀑布适用于水量、高差较大的场地,而涌泉则适用于水量较小、地势平坦的地方;溪流在过渡阶段呈蜿蜒曲折的形状,景桥、汀步穿插其间,沿岸则布置表达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如雕塑、景石等;溪流高潮阶段多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全溪景观最佳,也是人聚集最多的区域,在此处多设亲水设施和游憩设施;溪流的尾声一般采用曲桥或者植物山石搭配来形成幽静深远的溪流景观,正如计成在《园冶》中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3.3 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地域性景观设计须从场地现状出发,最深层次的挖掘出场地中可利用的元素,通过适当的改变或修饰在原有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4]。对场地资源再利用,不仅可以保留场地的地域特征,也是节约型园林的要求。杭州太子湾公园以场地现有的西湖引水工程的一条明渠为主线,积水成潭,截流成瀑,环水成州,跨水筑桥,形成了清新可人的溪流景观;水道两侧利用挖池掘溪的泥土形成自然式缓坡,密植宿根花卉和水生、湿生植物,野趣盎然。

3.4 融合现代的适宜性技术

黑川纪章指出:技术应与地方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就可能创造出新的文化[5]。地域文化与现代技术并不是矛盾体,两者的结合往往能创造出符合现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水景。杭州长桥溪公园将水生态修复技术与园林造景艺术巧妙结合,水系设计时采用新型的地埋式污水处理技术,并将其隐于自然园林景观之中,地上部分则依地势高低“延而为溪,聚而为池,落水为瀑”,在净化污水的同时营造了动静结合的溪流景观。

4 溪流景观中地域文化的表现载体

4.1 驳岸设计

驳岸作为溪流景观的水陆交界线,是人们亲水戏水的前沿地域,也是表达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驳岸设计应尊重场所特征,通过所用材料、自身形式以及与水体的组合营造出不同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驳岸通常分为自然式驳岸和规则式驳岸,溪流设计多以自然式为主,包括缓坡驳岸、卵石驳岸和块石驳岸[6]。缓坡驳岸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草皮、水生植物和乔灌木组合形成自然的生态型溪流;卵石驳岸是将卵石不规则的镶嵌在混凝土中,并与植物搭配满足人们的亲水性;块石驳岸是由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石堆叠而成,形成野趣的溪流景观。驳岸形式取决于场地条件和溪流的风格,杭州太子湾公园水系的水位有两种,引水时是高水位,不引水时是常水位,为了使引水和景观两全其美,将溪流两岸设计成缓坡,常水位以下则设毛石驳岸,形成独具特色的溪流景观。驳岸材料应尽量使用乡土材料,如块石驳岸的堆叠,南方多选用太湖石,北方则多采用山坡石。同时驳岸需与亲水设施巧妙结合,使人与水的关系通过驳岸这一载体而变得更加密切。

4.2 小品设计

景观小品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载体,将地域文化符号融于小品之中,不仅可以丰富景观空间,还可以增添文化意境。溪流中景观小品丰富,包括亭、桥、汀步、山石等。亭、廊、水榭等建筑小品在溪流中的应用,应结合抽取和改变的手法,从地方建筑中提取文化元素符号并与场所环境相结合。杭州太子湾公园建筑材料简朴、粗犷,用带皮原木做柱子,茅草或树皮盖顶,渲染了公园朴实自然的溪流景观,并与杭州地域景观追求自然天成的格调相一致[7]。景桥多设置在溪流较窄的区域或溪流的源头、尾声,一般以木桥、仿木桥和石拱桥为主,桥的形式需与场地自然环境相协调,并与当地文化风格相一致。汀步作为桥的一种形式,多散置于水浅处,微露水面,使人跨步而过。溪流中的景石大多采用散置与群置的手法,根据形状的不同分为过水石、跳水石、溢水石等。过水石多在水面以下,形成了溪流的起伏变化;跳水石露出水面,多用于坡度较大、水面较宽的区域,形成了溪流的跃动感;溢水石则设置于水流高差处,溪流顺着石头跌落下来,展示了溪流的声色美。

4.3 植物设计

溪流的植物造景应多采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除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外,更是当地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在溪流中的应用包含两个方面:水边植物、水生植物。水边植物对溪流景观的空间营造起着主导作用。自然式溪流植物造景多结合地形、道路和曲折的岸线,形成有远有近、有疏有密的群落空间,同时结合植物季相进行绿化配置,形成反映地域季节特色的溪流景观。水生植物种植分为片植、沿岸列植和点植等形式。其中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如睡莲、金鱼藻等常采用片植的形式布置大面积的水域,起到划分空间的作用。较高大的挺水植物如芦苇、鸢尾等常点植于水面或岸边,使水陆之间过渡自然。低矮的挺水植物多沿岸列植,通过根系稳固水岸,并对驳岸进行修饰。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总结出地域文化在溪流景观中的表现手法有:提取、抽象、改变、融合。同时通过驳岸、小品、植被等景观载体的营造,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景观设计的趋同性与城市特色缺失的问题。因此,探讨地域性溪流景观的设计方法,营造独具地域特色的溪流景观,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1]李丙发.城市公园中地域文化的表达[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6-9.

[2]陈 琳,饶利华,孙 坚,等.生态与园林的交融——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的启示[J].中国园林,2011(8):1-5.

[3]杨 鑫.地域性景观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42.

[4]沈 昀.城市公园绿地建设中对自然肌理的保护与更新[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24-25.

[5]吴燕妮.江南地区地域性景观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54.

[6]孙 瑾.浅谈水景驳岸的处理手法[J].现代园艺,2012(10):119.

[7]张 川.基于地域文化的场所设计[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47.

[8]郭亚军.景观设计中地方文化的传承与表达[J].山西建筑,2011,37(16):34-35.

猜你喜欢
驳岸水景溪流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溪流到了大海
溪流到了大海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担当
溪流小熊的烦恼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