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汉大学为例谈中国近代山水校园

2014-11-09 12:44
山西建筑 2014年24期
关键词:珞珈山理学院狮子山

陈 峰

(绍兴文理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1 早期建筑群选址

20世纪初,中央政府决定改当时的武昌中山大学为国立武汉大学。在一次筹备会上,李四光提出建设新校舍的主张,得到时任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的积极响应。于是成立以李四光、叶雅各为主的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筹备委员会。叶雅各认为“武昌东湖一带是最适宜的大学校址,其天然风景不唯国内各校所无,即国外大学亦所罕有”,于是李四光等亲自到现场勘察。经全体委员实地考察后,1928年11月确定以武昌城外风景秀丽的东湖之滨,远离闹市的罗家山(又名落驾山)、狮子山一带为新校址(后闻一多将其改名为“珞珈山”)。既依据了国外著名大学校园的理想模式,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疏远相地的选址理念。

之后李四光到上海找到他的朋友建筑师凯尔斯,请他设计武汉大学的新校舍。早期建筑群主要建于1930年~1936年间,在珞珈山校园一次性规划设计并连续建成的校舍建筑群共30项工程68栋,建筑面积78 596 m2,耗资400万银元。一期工程主要为文学院、理学院、学生宿舍、学生饭厅及俱乐部、教工第一、二住宅区、运动场、国立武汉大学牌楼等共13项;二期工程为图书馆、体育馆、华中水工实验所、珞珈山水塔、实习工厂、电厂、部分生活用房、法学院、理学院(扩建)、工学院、农学院(未竣工)等共17项;另外医学院、大礼堂、总办公厅则因经费不到位而未能建成(见图1)。

2 场地与空间序列分析

2.1 早期建筑群场地分析

凯尔斯在对场地进行深入调研之后,决定将主要的建筑群建在山上,这有利于充分利用校园所在地块特殊的地形,营造富有山地特色的自然和建筑景观,同时也有利于将远处优美的自然山景和水景引入到校园之中。而将主建筑群建在狮子山而非珞珈山,主要处于以下几点原因:

1)珞珈山是主要的山脉,而狮子山是次要的山脉,保留主要的山脉可以使得校园在近处即可眺望到优美的山景。

2)在狮子山上建主建筑群正好处在山的阳面,可以拥有坐南朝北的良好的朝向,若在珞珈山上建建筑则正好处在山的阴面,朝向上不好。

3)在狮子山上建主建筑群可以眺望到良好的远景,东可观东湖和磨山,西可观洪山,而且磨山和远处的山景正好可以成为珞珈山的背景,使空间景观更富有层次;若在珞珈山上建建筑则空间景观相对比较呆板,狮子山既不能成为很好的近景,又没有远景可作为衬托它的背景,同时洪山和珞珈山几乎成平行布置,从珞珈山眺望洪山只能望到洪山的侧面,无法取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4)在建校之初,珞珈山上原有的坟墓比狮子山上要多一些,建在狮子山上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2.2 空间序列分析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也非常讲究,既结合场地自身的特点,又汲取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群的设计手法。从校园的大门一直到作为整个校园象征的图书馆,整个空间序列迂回曲折、收放有度、旷奥结合、引人入胜,很好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理景手法。

总结整个校园空间序列的演进过程,大体的空间节奏可归纳如下:入口牌坊(收)—校园公路(先放后收)—“未名湖”(放)—上山的道路(收)—樱花城堡(放)—大拱门和大台阶(收)—樱花城堡屋顶平台(放)—图书馆前空间(收)。而作为整个校园最高象征的图书馆从序列的开始到结束都恰当的起着引导和暗示的作用,而可以眺望整个校园和东湖的樱花城堡更是整个空间序列的高潮所在(见图2)。

凯尔斯将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与自然环境恰当而巧妙的融合,创造了富有层次的校园空间序列,宛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难怪郭沫若1961年故地重游时在他的抗战回忆录《洪波曲》中写道:“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是武汉三镇的世外桃源”。

图1 武汉大学老建筑群

图2 武汉大学老图书馆

3 建筑群空间结构分析

3.1 校园周边环境结构分析

新校园选在远离城市的珞珈山,保证了校园环境的幽静,也使校园在未来可以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分析武汉整个城市的自然要素,可以发现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和狮子山,正好处在武汉城市的东西向山系与整个城市最主要的湖泊——东湖的交汇处,其自然环境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另一方面,在同一地块上拥有两座不同大小的山脉,使得新校园既可以观赏近处的山景,又可以眺望远处优美的湖泊和山脉,使校园景致更加丰富而有层次。通过对校园周边环境结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武汉大学所在的珞珈山和狮子山正好被洪山和磨山之间的景观视廊所穿越,这使得新校园除了有水景可眺望外,在东西两个方向都有远处的山景可借,使校园真正处在“山水之间”。

3.2 建筑群空间结构分析

新校园所在的场地由一系列山体、山包和其间较低洼的区域组成,这些山体和山包按照其尺度的大小和山的高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珞珈山、狮子山、小龟山、火石山和东侧山脊等。建筑群的布局在等级性上与山体的这种等级性相对应,最主要的建筑群(图书馆、文学院、法学院、学生斋舍、食堂和活动中心)被布置在狮子山上,而较次要的建筑群则被布置在低一等级的山体上,如:理学院被布置在北侧的小龟山上,工学院(现为学校的行政楼)被布置在南侧的火石山上,大礼堂则被布置在东侧山脊上。

由此,建筑群在空间上被划分为两大群体。主建筑群和理学院沿着狮子山由东向西呈带状布置,主体建筑呈对称布局,图书馆被布置在山顶上,东西两翼为文学院和法学院,隐喻左文右武、文武双全之意,也加强了图书馆的中心地位(在武大未入主珞珈山之前,文学院所在的地界才是狮子山最高,海拔65 m,山头因为工程的需要被截了10 m);学生斋舍则在山的南坡依山而建,层层跌落,在顶层则形成巨大的屋顶眺望平台,成为学生主要的活动和交往空间,并通过设置高大的拱门和台阶强调了以图书馆为起点、以珞珈山为对景的空间轴线。理学院、工学院和大礼堂在空间上围绕中心的低洼地块形成围合的空间,低洼地块作为运动场使用。理学院和工学院两者隔着运动场遥遥相对,形成南北向的空间轴线(见图3)。理学院采用八角面墙体和拜占庭式的钢筋混凝土穹隆屋顶,与南面的工学院方形墙体和玻璃方屋顶相呼应,体现出天圆地方的建筑理念,珞珈山则成为工学院极好的背景;而大礼堂往东可眺望东湖和磨山,往西近可眺望运动场,远可眺望洪山,形成东西向的景观视廊(大礼堂最后未能建成)。

图3 建筑群空间结构分析图

3.3 建筑群色彩与材质处理

整个建筑群屋顶多采用青绿色的琉璃瓦,由于武大的建筑群大都掩映在层层树林之中,屋顶成为最主要的建筑景观要素,青绿色的琉璃瓦使建筑既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又能在晴朗的天气反射阳光,使整个校园环境更加生动。同时,建筑的主要墙面多采用砖或混凝土建造,在色彩上也采用较低调的颜色,使建筑群与周围环境很好的融合。

4 结语

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从校园选址到建筑群的设计都遵循一套理性的设计逻辑,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借鉴和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群的设计手法,既充分利用场地自身的山地特色,又将周围的自然环境引入其中,营造了真正意义的“山水校园”。建筑师凯尔斯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他的才华,并对中国建筑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武汉大学校园历史上和中国近代建筑史上都具有特色的地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的设计理念对当下乃至将来的校园规划和设计仍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1]黄德明.校园景观序列的创造——以武汉大学校园为例[J].园林工程,2006(1):24-29.

[2]黄德明.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造园艺术规划设计[J].规划师,2003(9):60-62.

[3]王彦庆,龚向前,段 军,等.武汉大学校园绿化选萃[J].校园文明,2003(5):81-82.

[4]李传义.武汉大学校园初创规划及建筑[J].华中建筑,1987(2):68-73.

[5]黄佩霞,梁业荣.美丽的武汉大学[J].中国园林,1991(1):37-40.

[6]王建国.从城市设计角度看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规划,2002(5):29-32.

[7]何镜堂,邓剑虹,涂慧君.弘扬地域文化 创造生态校园[J].城市规划汇刊,2002(5):42-45.

[8]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59-64.

[9]张小松,周安伟.“生长型”大学校园规划探讨[J].规划师,2004(2):40-42.

[10]王文友.对“可持续发展”校园的认识[J].新建筑,2002(4):8-9.

猜你喜欢
珞珈山理学院狮子山
狮子山下,香江奔流,紫荆花开正盛——祝福香港,明天更好!
狮子山
来自珞珈山上的春消息
王世杰与国立武汉大学的初创(1929-1933年)
珞珈山的春天
西安航空学院专业介绍
———理学院
狮子山
明天更美好
她迎着世上最好的太阳
Itô积分和Str atonovich积分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