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创业的路上

2014-11-08 13:06秦源
中国新时代 2014年8期
关键词:苗圃毕业生大学生

本刊记者 秦源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多毕业生走上了创业之路,遭遇到许多预想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困难。有大学生吐槽,资金和潜规则是主要创业难题。然而,依然有无数高校毕业生行走在创业的路上。

又是一个毕业季,就业则是每年这个时候最受热议的话题。随着大批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的难题毫无意外地再次摆在了公众面前。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2013年之后,2014年将再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共有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毫无疑问,随着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破七”,再次刷新数据,创下新高,可称为史上更难就业年了。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历年来最多,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今年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比例双提高。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近五年来不断上升,已经从2008届的1%上升到2012届的2%,翻了一番。

然而,今年5月份,针对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约为1%左右,大学生创业面临很多难题。信长星表示,创业的比例统计比较复杂,统计数据不太一样,一般来说,创业比例大概1%左右,但是毕业之后过几年创业的人数会高于这个数。“我也知道,每一个创业者,即便是个成功的创业者,他也有很多艰辛的故事。创业如果是那么容易,不经历艰辛,那么一帆风顺的话,创业比例肯定不是1%了,创业必然要有付出。”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多毕业生走上了创业之路,遭遇到许多预想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困难。有大学生吐槽,资金和潜规则是主要创业难题。

然而,依然有无数高校毕业生行走在创业的路上。

艰辛的创业路

1987年出生的杨柳彬经常会被人猜错年龄,他自己笑言,“创业累老了10岁”。他回想起自己开礼仪庆典公司的这三年,只想用一个“累”字来形容。“现在我的公司注册资金已是100万,但我总告诉别人,我只是一个披着企业家外壳的个体户,与企业家根本不沾边。现在我也不想再把公司做多大,很难突破,而且也累。如果第二天有婚礼,头天晚上基本都要忙到一两点,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第二天一大早还要赶过去。礼仪庆典与别的业务还不太一样,客户总有些个性化的喜好和需求,即使具体做事的是员工,但我还必须盯着,太累。所以,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我真的还没有想好。”

杨柳彬的创业路非常艰难,2011年,他与两个朋友一起开了这家礼仪庆典公司。“我是学编导的,大学期间经常跑场子做兼职主持,收入非常不错,一场的收入大约在一两千,大三旺季的时候,我一个月可以接20多场,所以我攒了点积蓄和经验。我觉得这个行业的运作模式我已经了解了,也有启动资金了,就想自己做。”

然而,公司真的开起来之后,就发现并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房租、员工工资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房租一年就将近4万元,员工工资的支出则更多。因为我们主要是承接各种活动、庆典,所以人工费用很难节约下来。”

公司勉勉强强维持了一年后,杨柳彬与合作伙伴不仅没能从公司里拿到一分钱,就连日常的生活开销都只能靠积蓄或接兼职赚取,于是,有一个朋友退股了;又过了一年,另一位朋友也退出公司的经营而选择了其他行业,仅保留了股东的身份。至此,杨柳彬成了公司唯一的经营者,所有的担子都落在了他的肩上。“这时,公司其实已经开始盈利,只是我朋友还是不看好这个行业,想去更好的行业发展。事实上,在创业一两年的时候,我也想过放弃创业而再去找工作,但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

如今,杨柳彬的公司已逐渐走向稳定,年销售额基本保持在七八十万,利润也基本保持在二三十万,已有9名员工,但这并不代表着公司已经走入康庄大道。“其实,我仍在创业路上。”杨柳彬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直至今天,我仍不知道下一步的路如何走,如何才能让公司健康发展。我现在都不敢冒然做大,因为这样的模式越大越累,显然不对。如果这个问题有了答案,我想我的公司也就能突破现在这个瓶颈了。”

事实上,杨柳彬今年已经开始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我现在在做活动的同时,也会兼带做一些礼仪庆典需要的礼服,这也只是试水,能不能变成新的项目现在还很难看出来,主要是要看市场需求如何。不过,暂时看来,公司活着已经没有问题,但要谈到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这一切也只能靠自己,谁也帮不了你。”

其实,杨柳彬在创业之初,也曾想过求助社会资源。“我们经常会看到和听到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一些扶持政策,比如减免税收、可贷款等政策,但我没能享受到,我周围的人也没能享受到。当时,我想申请大学生创业贷款,跑了两三个银行都说没有这回事,只有农业银行的客户经理说好像有,但他也不清楚,因为没有人在他们那里办过。不仅贷款,其他的扶持政策我也跑过,但都被无数人人告诫太麻烦,办手续盖章都要盖很多。最后只能放弃了,时间、精力都耗不起,有跑这些手续的时间和精力,我可能都跑出来几个单子了。”

杨柳彬坦言,“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是一个失败的创业者,走到今天的瓶颈,是偶然也是必然,市场的水太深了,我们只能是小马过河,过去了才知道水深水浅。所以,我一般会给打算创业的学弟学妹们建议,如果资源、经验、知识都到位了,可以毕业后直接创业;但如果还有所欠缺的话,我还是建议先去其他公司学习一段时间后再创业,因为一开始就创业的话,眼界、思路都还有所局限,我们首先要了解市场,如果不了解市场需求,创业必然不会太容易。我们班上35个毕业生,创业的有四五个,目前都做得很一般,挣扎在初期阶段,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早在2010年,有一份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3%,这一数字与美国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20%有近7倍的差距。近几年这个数字应该略有浮动,但记者没有找到相关的具体统计数据。李开复曾这样解释,“当下的社会环境并不适合大学生出来创业,创业成功的几率其实相当低。”他认为,中国教育进步很快,也很扎实,不过总体上来说,仍是一种固化、应试的教育。“我们的大学生真的不必急于拿美国例子做对照,美国之所以有这么多大学生,刚毕业甚至未毕业就创办了了不起的企业,离不开美国多元化、自由化的教育环境”。

谁扶我一把

与杨柳彬的“小马过河”不同,1990年出生的李嘉恒则是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上了路。他2013年毕业于苏州职业大学视觉传达专业,毕业后则与另外两名同学一起成立了一家广告设计公司,“这两位同学曾在广告公司实习,认为广告公司的模式比较简单,可以复制,于是就合伙一起创业了。”

“但等做上以后才发现,现实与想象截然不同。想象中的创业就跟电视上演的一样,风声水起,可实际操作都是繁琐而低端的。”李嘉恒告诉《中国新时代》,“当初我们设想着去承接一些活动、会议、户外广告或高端设计,结果这样的单子非常少,至今为止也只有一个这样需求的客户,而更多的客户需求是做一些宣传册子。不过,为了公司的生存,我们也只能更多地去开发做宣传册子的单子,虽然利润少得可怜。”

庆幸的是,李嘉恒在老师的指点下找到了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该中心自2011年开始,设立了一个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该基地的创业苗圃主要对一些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李嘉恒等三个一无所有的大学生凭着一份现在看来很稚嫩的创业计划书和满腔热情得到了创业苗圃的认可,得以入驻该基地。

李嘉恒与他的合作伙伴在苗圃申请到了一个办公格子间,“有一个桌子、一台电脑,水、电、物业、网费全免,每个月只交100元的管理费。苗圃建议我们先入住再注册,让我们最有收获的是,在注册之前,苗圃有很多免费的培训课程,比如工商、税务等一系列创业培训。而我们则需要一边学习,一边慢慢申请注册。”

事实上,李嘉恒并没有在格子间待很久,“注册后,随着业务开展,有了收入,我们从苗圃的格子间搬到了独立的小房间,费用也都是全免,只不过管理费从100元/月变成了200元/月,而附近的写字楼租金基本都要50-60元/平方,一年下来最少也得10-20万,这样的扶持政策对于我们这些艰难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大的帮助。对于创业之初的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租办公地点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但这最大的一笔开销由创业苗圃帮我们负担了,我们的开销就变得很少,可以将原本就不多的资金投入到项目运营中去,起步也就容易了许多。最难能可贵的是,我们可以在苗圃得到很多帮助,在注册或公司运营中有任何想不明白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得到苗圃创业导师的指点,而这些导师都是对市场、对企业运作非常了解的企业家或专家,这是我们花钱也买不到的收获。”

毫无疑问,对于刚刚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李嘉恒是幸运的,“因为花销很少,我们自2013年9月份成立公司以来,虽然很艰难,但也在坎坎坷坷中不断摸索,不断成长,截至去年年底,我们的营业额已将近10万左右,毛利润也将近4万元,这样的成绩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广告设计公司来说已经算是不错了。今年,我们也扩编了,招了三个员工,都是年轻人,目前看来,今年虽然仍然艰难,但保本应该还是没问题。”

《中国新时代》记者为此也采访了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相关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表示,“苏州市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成立于2011年,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创业,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问题,这在当时的苏州是首创。我们的思路是,大学生成功创业,不仅能解决自身的问题,同时也会产生工作岗位,从而带动其他人的就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那么,大学生创业难究竟难在哪里?我们经过调研发现,一方面是资金短缺,一方面是知识储备不够,于是我们就先从这两方面入手。”

苏州市创业指导中心开展了一些创业培训等服务,提供相应创业扶持政策,比如小额贷款、社保补贴、开业补贴,扶持力度也不错,资金上也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大学生从有创业念头开始到真正成功创业需要一个漫长的思考及成长过程,“首先他们要思考和通过调研得知项目是否可行,即使项目确定后,还有一系列的实操问题困惑着他们,比如租房、注册、企业运营等,这就需要有人能够长期跟他们对接,为他们答疑解惑,甚至是一对一的指导。仅仅是政策和资金上的照顾很难手把手地帮他们创立出一家能生存下来的企业。现在写字楼的租金非常高,往往一年的房租就可以用掉他们所有的启动资金,冒然试水很容易血本无归。”

该工作人员表示,“所以,我们想给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一些最实际的帮助。我们把这些大学生看作是创业的小苗苗,引用了园林方面的概念,创业苗圃因此而得名。一方面,我们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创业场地,入驻后,我们允许他们六个月内不注册,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做市场调研;另一方面,我们有创业导师与他们对接,与他们一同探讨,为他们答疑解惑。对于刚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方式几乎没有成本,只要有想法,经过6个月的市场调研和实践,大学生对项目、市场有了相对成熟的眼光后,再决定是选择创业还是就业,无疑降低了风险。”

从英国利物浦大学毕业回国创业的李志良是创业苗圃的第一批小苗,从2011年至今3年的时间,他已从苗圃的格子间孵化成一个小有规模的独立公司,“这样的例子不少。从开办到现在已累计96个‘小苗苗’入驻创业苗圃,成功注册并能正常运营的公司有60多个,孵化成功率70%多。如今,我们已经与多家高校做了对接,校园的创业孵化基地一般都是针对在校生或刚毕业学生的,毕业久了肯定要走向社会,对接后我们就可以把这些项目引过来,而我们的服务也覆盖到校园去,学校可以依照我们的模式来进行孵化。所以,大学生公共创业实训基地是有示范引领效应的,引领周围高校里的校园孵化活动。现在,我们在整个苏州市认定了15个校园创业孵化基地,这就是‘1+15’的创业孵化群,我们称为‘一元多点’创业服务模式。”

提到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该工作人员指出,“首先我们要认清‘大学生’的概念,其分成两类,一类是在校大学生,这种创业者极少;还有一类是高校毕业生,通常是先就业,毕业之后两三年又想创业,这类特别多,尤其是在三十岁左右,毕业之后有五六年,有一定的积蓄、人脉、经验,项目也比较稳,对市场需求也相对比较了解,其创业的成功率也相对高,创业的动力也更高。”

市场需求是王道

2002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系的孙杨,曾在法律出版社任美术编辑长达两年,2007年创办自己的设计公司,2010年底结束设计公司业务,2011年初正式开始创办国内最早的letterpress纸品品牌——纸品的美好。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型,孙杨正是看到了当时的市场空白,而空白的市场则意味着好的商机。如今,纸品的美好的个人客户从内地扩展到香港、台湾、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并于2014年在工体东路开了第一家实体店,之前只有一家网店。

事实上,孙杨在放弃设计服务业务而转做纸品的美好时,到处借钱,连房租也交不起。他的转机是从遇到点名时间网站的创始人张佑和何峰而开始的,正是看到了孙杨的项目前景,张佑和何峰帮他通过众筹筹到了第一笔启动资金买到了设备,至此,一路走到了今天。

与孙杨首先抢占了市场空白不同,出生于1976年的刘晖却是自己一路摸爬滚打,“现在终于可以良性运转了,而不再需要输血。”这在一片红海的科技领域,已算有了一个好的起步。

刘晖1998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大唐电信任职,参加了TSM通信标准编写工作、TD-SCDMA通信标准编写及校验工作、TD-SCDMA通信基站设计及研制工作、TD-SCDMA通信终端设计及研制工作,曾一度是同学们眼中的高级白领。2006年,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年薪将近10万的工作,开始创业,成立了一家科技有限公司——京科讯达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研发。

刘晖告诉《中国新时代》,“创业时,我已经有了两个专利,我一直在想创业的事情,总想自己做点什么。2006年,与两个朋友一起投资10万元成立了公司。当时,一个人都没有聘用,我自己专职在做,那两个朋友兼职帮我,很难,很辛苦。但做研发是需要时间的,第一年一分钱工资都没有拿到不说,还净亏损3万元。2006年年底到2007年年初时,我谈了四五个风投,但我国的风投圈同国外不一样,中国的风投面对我们这些科技型企业时,必须是有了销售额,甚至有了利润才会投资,所以谈到最后都不了了之了。”

“我只能选择熬,”刘晖告诉《中国新时代》,“我一边做着研发,一边骑着自行车跑业务,吃着家里的补贴坚持着,直到2008年业务才算是逐渐运转起来,这时,人员才配齐,大约有十来个。”

现在,刘晖拥有通信专业高级工程师、计算机系统分析师的资格证书;取得了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申报了一个国家级课题、2项部级课题;参与了中型项目建设10多项、小型项目建设30多项,通过自己的打拼已经在同行业中立足了。

然而,刘晖仍然称自己是一个行走在创业路上的人,“我算是熬过来了,但新的问题总会出现。今年,我对公司的调整比较大。在创业初期,我都是先研发,然后投入大批的资金生产,这种产品如果不符合当时的市场需求,就会滞销积压,占用资金非常大。后来,我发现,闭门造车很不利于把控市场需求,也很难保证现金流。今年,我选择先去找客户问需求,客户满意我的方案了就下订单,然后我再生产,这样相对来说,是更为健康的一种运作方式,不仅能保证现金流,也更有利于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开张的公司有至少45%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倒闭关门,国内创业企业每100家企业中只有20-30家可以熬过1年,而熬过3年的企业只占这其中的30%;而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则远远低于一般企业的创业成功率。专家指出,大学生创业,只有充分做好吃苦的思想准备、过硬的技术准备、细致的市场准备,才能走得更稳。还有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社会还应倡导鼓励创业、包容失败的氛围,投资者、政府和银行对大学生创业应更有耐心。

创业还缺什么

事实证明,创业并非看上去那么简单,绝大多数创业者停止在了创业的路上,刘晖表示,“我现在的员工有20多个,其中有五六个工程师也曾创业过,但都在砸进去几十万以后以失败告终。这样的例子我周围数不胜数,有个人层面的原因,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政策方面的原因。比如大学生创业政策、小微企业贷款政策,虽然经常见诸报端,但真正到了执行层面却是非常繁复,很多想创业的大学生被一堆表格和盖章流程给吓跑了。有调查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创业的天使投资人都是自己的父母。同样道理,我着急用钱的时候也因为操作周期太长而放弃银行贷款,都会选择找朋友借点或自己家里拿点。”

“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这么高?首先,大学生创业都是小微企业,缺资金、缺渠道,经常会出现熬不下去的状况。大家都在说中国企业的创新性欠缺,这其实与中国创新性企业的生存环境有关,我们现在还很不完善。创新需要时间,需要资本投入,但往往市场对创新性的东西没有一个等待,创新的东西才刚刚上市,抄袭品已经占满了市场。所以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这样的环境很不利于良性发展,很多创新型企业就是被这样熬死的。”刘晖告诉《中国新时代》。

“另一方面,现在的氛围也不利于创业者沉下来,”刘晖指出,“媒体们都在说大学生创业,谁功成名就了,谁名利双收了,好像创业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一样。实际上,创业怎么会这样简单?尤其创业并不是一个能复制的事情,他这么做成功了并不代表你能。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把创业的困难告诉孩子们,让他们有个正确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大学生创业并不比社会人士创业容易,甚至更难。我们上一代的企业家不应该光告诉孩子们高歌猛进的故事,而应该说说创业的路上曾经遇到了什么,是如何解决的,孩子们应该如何去解决与面对,而不是一味地光去说创业好,光去鼓励他们创业,而应该给他们实打实的帮助与正确的引导。政府应该给他们实打实的扶持,比如告诉他们什么是市场需要的,如何做市场分析,他的专长应该如何与市场对接等。要有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让他们把事情做实了,并且告诉他们创业是一个从零开始的过程,要有韧劲,要学会坚持。否则,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必然很低。”

“最后,现在的大学生最关键的问题是所学的知识没有办法与市场需求对接。这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孩子们在大学里要学会的不应该是死记硬背,而应该是查字典的本领,就是老师给你一本书,你要能够很快从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这样你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学会整合自己的知识,运用你的综合分析及处理能力。但现在我们的现状是,学校里的老师、学生都不了解市场,学校更不接触市场,教出来的孩子又怎么能知道市场的需求?事实上,在夹缝中生存的企业,像我这样的,会每天考虑客户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良性运转。所以,学校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也是我们有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现在的很多小微企业,包括大学生创业的,很难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不了解市场需求,那么他们即使已经开始盈利,也是不稳定的,也就是还不能算是摆脱创业,或许,他们一生都会徘徊在创业的路上。”经济学家如是说。

猜你喜欢
苗圃毕业生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种植苗圃抢先机 解决好这些问题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艺术小苗圃
艺术小苗圃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艺术小苗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