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冶炼厂铁路专用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2014-11-07 11:06黄莹
科技资讯 2014年7期

黄莹

摘 要:本文对上杭冶炼厂铁路专用线工程项目实施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化作为评价工作的重点。笔者认为本项目的建设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包括土地利用格局的改变、植被破坏、对河流的影响以及水土流失和景观格局的改变等,并提出建设挡土坡、截水沟、场地绿化等生态保护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影响 植被破坏 生态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a)-0135-02

Abstract:Based on the project of Shanghang smelter special railway line implement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s as the key evaluation work.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project will bring certain impact on the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Including the pattern of change of land use,the destruction of vegetation,impact on the river,soil erosion and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And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retaining slope,drainage ditches,green space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Key Words: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Impact;Destruction of Vegetation;Ecological Protection Measures

1 项目概况

上杭县赣龙铁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拟在上杭火车站红线界址内租用闲置空地新建一条到(达)、发(送)线,以满足紫金铜业有限公司和瓮福紫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货运到发的需求。上杭县赣龙铁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拟建的铁路专用线位于现有的上杭站西面,建设内容包含2条到发线、4条装卸线、1条牵出线、5条硫酸存罐线。本工程牵出线经过一座长301 m的隧道,位于赣龙端。

本项目工程建设征占土地总面积30.07 hm2,其中永久占地28.93 hm2,临时占地1.14 hm2。林地面积18.64 hm2,宅基地6.3 hm2,旱地2.27 hm2,荒地2.02 hm2,水塘0.54 hm2。

2 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占用旱地2.27 hm2,占蛟洋乡工业区耕地面积的1.03%,按现有植被生产力计,将造成每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约2.67 hm2,折算成年当量粮食产量损失15.57t。对该区域农田利用格局的改变不大,且工程建成后,项目运行需要一定数量的工人,可以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3 植被破坏及对群落影响

3.1 占用林地面积

蛟洋片区内自然景观斑块类型有林地、草地和内陆水体。林地面积约为430 hm2,占总面积的42.7%,草地面积约140 hm2,占工业片区总面积的13.9%,区域内植被覆盖率在82.2%左右。本项目占用林地18.64 hm2,占蛟洋片区林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33%。

3.2 永久占地影响

项目建设过程中占用林地,主要为马尾松林、杉木林、硬阔叶树林、毛竹林、柿子林等。新建的轨道、库房、隧道、桥梁和弃土场等均为永久性占地,这些区域的植被破坏是不可逆的,属于永久性丧失,建设将剥离表土,破坏植被,减少植被面积,物种分布范围和生境面积有所缩小,造成林地上部生物量损失。受本项目影响造成生物量损失的为林地面积为18.64 hm2。根据现场调查资料和类比计算,以林地和灌草丛的单位面积平均生物量为82.70 t/hm2计,因此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主要产生在林地范围内,导致的生物损失量为1541.528 t。植被破坏和绿地减少,不但会造成当地陆域生物生产损失和生态功能降低,而且对当地陆生野生动植物特别是鸟类生境也会产生侵占效应,从而将对当地生态环境和陆生野生动植物特别是鸟类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本项目永久占用林地面积在蛟洋片区林地中占4.33%,从整个上杭县的范围来看,本项目建设过程中所损失的森林生态系统面积仅占上杭县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极小部分,这样极小的损失仅会在一定范围内造成影响,而对上杭县整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极其微弱,不会造成任何陆生物种灭绝,不存在危及陆生生物多样性问题。

该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应尽力减少植被破坏,加强植被重建和环境绿化,以防止水土流失加剧,改善环境生态。

4 对野生动物影响

由于本项目区(2011年)内已有1/3以上的面积有强烈的人为活动,对区内的野生动物干扰较大,其生物多样性较低。

本项目施工期对周围动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人员生产、生活活动对动物的惊扰,工程填、挖方等对动物小生境的破坏;施工作业过程以及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噪声和车辆运输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将产生的影响。

4.1 对两栖及爬行动物的影响

项目区的建设将使区内部分爬行动物的生境丧失或生境面积锐减。由于陆域环境的改变(主要变现为植被破坏),两栖爬行动物的食物来源将减少;同时由于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导致河道边的区域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下降,两栖爬行动物生境破坏;后续效应为以两栖爬行动物为食的生物也会相应减少,如蛇类。但是项目区建设对其内部大部分非两栖爬行动物影响不大,这些爬行动物可以迁移到项目区周边其他植被生境中的适宜生境。endprint

但是区域内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量减少,植被面积增加,局部小环境得到改善,河流基流得以增加,局部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境可得到进一步改善。

4.2 对兽类的影响

项目区建成后,区内的原有兽类将自动迁移,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另外整个项目区在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内占的面积有限,对整个区域内兽类整体生境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可增加区域内的部分植被,提高区域内的生境质量,使区域内的草食性动物(如草食性昆虫)没有明显减少,相应区域内的肉食性兽类数量也可以稳定在一定水平。

4.3 对鸟类的影响

鸟类大多栖息于苦竹山溪与下道湖两岸的针阔混交林中,工程建设将使原来在项目区内栖息的鸟类被迫迁徙,造成该区域内的鸟类生物多样性降低,但是区域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使得区域内的植被面积不至于减少太多,并可增加鸟类的活动场所,对鸟类的生境改善有益。

5 施工期对河流影响

隧洞开挖土石方、围堰建设、河道清障过程中,因多数在河道内或河道附近,一方面,在开挖及建设过程中会造成河道中悬浮物浓度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弃土会进入河道,引起水中悬浮物浓度增加,从而影响水质,增加水体输沙量与水土流失;在堤坝建设过程中还会因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水质,并对水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另外,弃渣问题处理不当也会引起一定的生态问题[1]。

项目评价区域内河床较浅,水生生物种类较少,无水生植被,主要是常见浮游生物。工程施工期间土方作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沉积等环境影响,施工时若不加防护,流失的泥沙极易进入水体,水中泥沙沉积量的增加不仅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境,当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增量超过100 mg/L,水体中的透明度将有所下降,会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施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施工机械产生含油污水的排放和水土流失等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引起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度的变化。但是只要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施工结束后,随着稀释和水体的自净作用,浮游生物可基本恢复到施工前的水平。

由于施工过程是暂时的和局部的,所涉及的范围较小,所以施工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并可恢复的。

6 隧道开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1 洞口开挖的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隧道洞口以毛竹林和五节芒灌丛为主,这些植被在项目沿线分布较广且开挖面积较小,因此隧道洞口开挖不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大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只要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毛竹、杉木或马尾松等乡土树种及时对洞口施工区进行恢复,就可有效减少隧道开挖和建设对隧道施工区域植被和景观的破坏。

洞口开挖易导致仰坡引发洞顶崩塌或侧壁坍塌,一旦发生崩塌或滑坡不仅会造成地表植物破坏,也会破坏粘土层结构,在雨季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洞口开挖过程中应对洞顶采取支护措施,加强衬砌,防止坍塌、滑坡现象的发生。

6.2 隧道工程的影响

隧道开挖后,可能造成山体地下水疏干,对洞顶水资源的产生影响,造成植被生长用水大量流失,引起山体中部分喜湿植物因水分不足而死亡,耐旱植物的种类将逐步增加,从而使山体上植物群落发生一定的变化,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隧道离既有铁路较近,隧道进出口施工应合理组织,加强监测与防护,避免洞口施工对既有隧道结构及线路施工与运营的影响。隧道设计、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早进晚出”的原则,尽量减少隧道洞口边、仰坡的刷方高度,少破坏或不破坏地表植被。施工完成后,隧道洞口边、仰坡及植被遭到破坏的地方应植树恢复植被。全隧道施工应弱爆破,爆破振速小于5 cm/s。

7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路基、桥梁施工和洞口开挖期间,水土流失环节主要有路基开挖、填筑、桥梁桩基础钻孔施工、洞口施工,斜坡开挖等。施工期间,地表被扰动,处于裸露状态;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强度可达极强烈以上。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会进一步恶化区域生态环境[2]。

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如果不采取及时、合理的防治措施,将会对主体工程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产生如下危害。

(1)破坏水土资源、压占土地、毁坏植被,加剧土地退化,降低土地生产力。

(2)较陡或较松散道路填方边坡下方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和塌方等灾害性水土流失,可能堵塞下方道路。

(3)项目基建期产生的弃土集中堆存后,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绿化或植被恢复措施,将会对区域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8 对景观格局影响分析

景观生态价值是评价铁路景观作为资源的现实意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其潜在价值及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3,4]。

到发线位于上杭火车站红线界内,运营对这部分路段景观影响不大。铁路专用线场地建设完毕后,会使原本连续的森林景观呈现出明显的人工印迹。施工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遭到完全破坏;对土地的永久占用,使原有的自然景观类型变为各种工业场地;施工活动将形成裸露的边坡等人为劣质景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不相协调。

建设工程占地将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区内用地功能,原有的部分林业用地地变成工业用地,被房屋等建筑设施以及裸地所代替,工程所在区原有的景观格局将随之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原有的自然森林景观将被人工工业景观替代。

9 建议和措施

(1)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其面积不应大于设计给定的面积,禁止随意的超标占地。严格控制路基开挖、隧道洞口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

(2)弃渣场应尽量选择荒地、沟坳地带,并及时对弃方进行压实,在其表面进行植被覆盖。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弃渣场进行废料作业,不允许将工程废渣随处乱排,更不允许直接排放河中,弃渣场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3)为了加强场地降水入渗功能,减少地表径流,建议主体工程多采用透水砖或植草砖铺面。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为了加强透水效果,建议主设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使用混凝土铺底,多以自然夯实来处理路基。

(4)该区水土流失防治以道路上下边坡防护为主,上边坡以设置截水天沟和道路边沟为主的排水体系,局部设置浆砌石挡土墙或护坡为主的拦挡边坡拦挡,下边坡以砼框格内植草皮护坡为主。与之配套的施工场地在施工阶段设置临时排水沟,施工结束后整地绿化。

(5)在工程永久性用地范围内进行绿化;对于因施工围挡临时占用的绿地,工程后原则上应全部采取植被措施予以修复,以尽量减少本工程对沿线植被的影响。凡因铁路施工破坏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或造田还耕。

参考文献

[1] 李嘉.铁路长隧道弃碴环境影响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8,25(l):1-5.

[2] 周孝文.天山特长铁路隧道的环境影响与控制研究[J].隧道/地下工程,2005,1:2.

[3] 李耀增,周铁军,姜海波.青藏铁路格拉段野生动物通道利用效果[J].中国铁道科学,2008,29(4):127-131.

[4] 丁宏,金永焕,崔建国,等.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域范围研究进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6):810-816.endprint

但是区域内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量减少,植被面积增加,局部小环境得到改善,河流基流得以增加,局部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境可得到进一步改善。

4.2 对兽类的影响

项目区建成后,区内的原有兽类将自动迁移,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另外整个项目区在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内占的面积有限,对整个区域内兽类整体生境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可增加区域内的部分植被,提高区域内的生境质量,使区域内的草食性动物(如草食性昆虫)没有明显减少,相应区域内的肉食性兽类数量也可以稳定在一定水平。

4.3 对鸟类的影响

鸟类大多栖息于苦竹山溪与下道湖两岸的针阔混交林中,工程建设将使原来在项目区内栖息的鸟类被迫迁徙,造成该区域内的鸟类生物多样性降低,但是区域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使得区域内的植被面积不至于减少太多,并可增加鸟类的活动场所,对鸟类的生境改善有益。

5 施工期对河流影响

隧洞开挖土石方、围堰建设、河道清障过程中,因多数在河道内或河道附近,一方面,在开挖及建设过程中会造成河道中悬浮物浓度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弃土会进入河道,引起水中悬浮物浓度增加,从而影响水质,增加水体输沙量与水土流失;在堤坝建设过程中还会因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水质,并对水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另外,弃渣问题处理不当也会引起一定的生态问题[1]。

项目评价区域内河床较浅,水生生物种类较少,无水生植被,主要是常见浮游生物。工程施工期间土方作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沉积等环境影响,施工时若不加防护,流失的泥沙极易进入水体,水中泥沙沉积量的增加不仅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境,当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增量超过100 mg/L,水体中的透明度将有所下降,会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施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施工机械产生含油污水的排放和水土流失等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引起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度的变化。但是只要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施工结束后,随着稀释和水体的自净作用,浮游生物可基本恢复到施工前的水平。

由于施工过程是暂时的和局部的,所涉及的范围较小,所以施工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并可恢复的。

6 隧道开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1 洞口开挖的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隧道洞口以毛竹林和五节芒灌丛为主,这些植被在项目沿线分布较广且开挖面积较小,因此隧道洞口开挖不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大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只要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毛竹、杉木或马尾松等乡土树种及时对洞口施工区进行恢复,就可有效减少隧道开挖和建设对隧道施工区域植被和景观的破坏。

洞口开挖易导致仰坡引发洞顶崩塌或侧壁坍塌,一旦发生崩塌或滑坡不仅会造成地表植物破坏,也会破坏粘土层结构,在雨季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洞口开挖过程中应对洞顶采取支护措施,加强衬砌,防止坍塌、滑坡现象的发生。

6.2 隧道工程的影响

隧道开挖后,可能造成山体地下水疏干,对洞顶水资源的产生影响,造成植被生长用水大量流失,引起山体中部分喜湿植物因水分不足而死亡,耐旱植物的种类将逐步增加,从而使山体上植物群落发生一定的变化,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隧道离既有铁路较近,隧道进出口施工应合理组织,加强监测与防护,避免洞口施工对既有隧道结构及线路施工与运营的影响。隧道设计、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早进晚出”的原则,尽量减少隧道洞口边、仰坡的刷方高度,少破坏或不破坏地表植被。施工完成后,隧道洞口边、仰坡及植被遭到破坏的地方应植树恢复植被。全隧道施工应弱爆破,爆破振速小于5 cm/s。

7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路基、桥梁施工和洞口开挖期间,水土流失环节主要有路基开挖、填筑、桥梁桩基础钻孔施工、洞口施工,斜坡开挖等。施工期间,地表被扰动,处于裸露状态;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强度可达极强烈以上。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会进一步恶化区域生态环境[2]。

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如果不采取及时、合理的防治措施,将会对主体工程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产生如下危害。

(1)破坏水土资源、压占土地、毁坏植被,加剧土地退化,降低土地生产力。

(2)较陡或较松散道路填方边坡下方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和塌方等灾害性水土流失,可能堵塞下方道路。

(3)项目基建期产生的弃土集中堆存后,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绿化或植被恢复措施,将会对区域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8 对景观格局影响分析

景观生态价值是评价铁路景观作为资源的现实意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其潜在价值及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3,4]。

到发线位于上杭火车站红线界内,运营对这部分路段景观影响不大。铁路专用线场地建设完毕后,会使原本连续的森林景观呈现出明显的人工印迹。施工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遭到完全破坏;对土地的永久占用,使原有的自然景观类型变为各种工业场地;施工活动将形成裸露的边坡等人为劣质景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不相协调。

建设工程占地将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区内用地功能,原有的部分林业用地地变成工业用地,被房屋等建筑设施以及裸地所代替,工程所在区原有的景观格局将随之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原有的自然森林景观将被人工工业景观替代。

9 建议和措施

(1)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其面积不应大于设计给定的面积,禁止随意的超标占地。严格控制路基开挖、隧道洞口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

(2)弃渣场应尽量选择荒地、沟坳地带,并及时对弃方进行压实,在其表面进行植被覆盖。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弃渣场进行废料作业,不允许将工程废渣随处乱排,更不允许直接排放河中,弃渣场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3)为了加强场地降水入渗功能,减少地表径流,建议主体工程多采用透水砖或植草砖铺面。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为了加强透水效果,建议主设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使用混凝土铺底,多以自然夯实来处理路基。

(4)该区水土流失防治以道路上下边坡防护为主,上边坡以设置截水天沟和道路边沟为主的排水体系,局部设置浆砌石挡土墙或护坡为主的拦挡边坡拦挡,下边坡以砼框格内植草皮护坡为主。与之配套的施工场地在施工阶段设置临时排水沟,施工结束后整地绿化。

(5)在工程永久性用地范围内进行绿化;对于因施工围挡临时占用的绿地,工程后原则上应全部采取植被措施予以修复,以尽量减少本工程对沿线植被的影响。凡因铁路施工破坏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或造田还耕。

参考文献

[1] 李嘉.铁路长隧道弃碴环境影响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8,25(l):1-5.

[2] 周孝文.天山特长铁路隧道的环境影响与控制研究[J].隧道/地下工程,2005,1:2.

[3] 李耀增,周铁军,姜海波.青藏铁路格拉段野生动物通道利用效果[J].中国铁道科学,2008,29(4):127-131.

[4] 丁宏,金永焕,崔建国,等.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域范围研究进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6):810-816.endprint

但是区域内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可以使区域内的水土流失量减少,植被面积增加,局部小环境得到改善,河流基流得以增加,局部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的生境可得到进一步改善。

4.2 对兽类的影响

项目区建成后,区内的原有兽类将自动迁移,不会受到明显影响。另外整个项目区在生态影响评价范围内占的面积有限,对整个区域内兽类整体生境没有产生明显影响。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可增加区域内的部分植被,提高区域内的生境质量,使区域内的草食性动物(如草食性昆虫)没有明显减少,相应区域内的肉食性兽类数量也可以稳定在一定水平。

4.3 对鸟类的影响

鸟类大多栖息于苦竹山溪与下道湖两岸的针阔混交林中,工程建设将使原来在项目区内栖息的鸟类被迫迁徙,造成该区域内的鸟类生物多样性降低,但是区域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使得区域内的植被面积不至于减少太多,并可增加鸟类的活动场所,对鸟类的生境改善有益。

5 施工期对河流影响

隧洞开挖土石方、围堰建设、河道清障过程中,因多数在河道内或河道附近,一方面,在开挖及建设过程中会造成河道中悬浮物浓度增加,另一方面,部分弃土会进入河道,引起水中悬浮物浓度增加,从而影响水质,增加水体输沙量与水土流失;在堤坝建设过程中还会因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水质,并对水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另外,弃渣问题处理不当也会引起一定的生态问题[1]。

项目评价区域内河床较浅,水生生物种类较少,无水生植被,主要是常见浮游生物。工程施工期间土方作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沉积等环境影响,施工时若不加防护,流失的泥沙极易进入水体,水中泥沙沉积量的增加不仅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境,当水体中悬浮物浓度增量超过100 mg/L,水体中的透明度将有所下降,会影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

施工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施工机械产生含油污水的排放和水土流失等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引起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优势度的变化。但是只要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施工结束后,随着稀释和水体的自净作用,浮游生物可基本恢复到施工前的水平。

由于施工过程是暂时的和局部的,所涉及的范围较小,所以施工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短期的并可恢复的。

6 隧道开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1 洞口开挖的影响

根据现场调查,隧道洞口以毛竹林和五节芒灌丛为主,这些植被在项目沿线分布较广且开挖面积较小,因此隧道洞口开挖不会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大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只要根据立地条件选择毛竹、杉木或马尾松等乡土树种及时对洞口施工区进行恢复,就可有效减少隧道开挖和建设对隧道施工区域植被和景观的破坏。

洞口开挖易导致仰坡引发洞顶崩塌或侧壁坍塌,一旦发生崩塌或滑坡不仅会造成地表植物破坏,也会破坏粘土层结构,在雨季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洞口开挖过程中应对洞顶采取支护措施,加强衬砌,防止坍塌、滑坡现象的发生。

6.2 隧道工程的影响

隧道开挖后,可能造成山体地下水疏干,对洞顶水资源的产生影响,造成植被生长用水大量流失,引起山体中部分喜湿植物因水分不足而死亡,耐旱植物的种类将逐步增加,从而使山体上植物群落发生一定的变化,对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隧道离既有铁路较近,隧道进出口施工应合理组织,加强监测与防护,避免洞口施工对既有隧道结构及线路施工与运营的影响。隧道设计、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早进晚出”的原则,尽量减少隧道洞口边、仰坡的刷方高度,少破坏或不破坏地表植被。施工完成后,隧道洞口边、仰坡及植被遭到破坏的地方应植树恢复植被。全隧道施工应弱爆破,爆破振速小于5 cm/s。

7 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路基、桥梁施工和洞口开挖期间,水土流失环节主要有路基开挖、填筑、桥梁桩基础钻孔施工、洞口施工,斜坡开挖等。施工期间,地表被扰动,处于裸露状态;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侵蚀强度可达极强烈以上。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还会进一步恶化区域生态环境[2]。

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如果不采取及时、合理的防治措施,将会对主体工程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产生如下危害。

(1)破坏水土资源、压占土地、毁坏植被,加剧土地退化,降低土地生产力。

(2)较陡或较松散道路填方边坡下方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和塌方等灾害性水土流失,可能堵塞下方道路。

(3)项目基建期产生的弃土集中堆存后,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绿化或植被恢复措施,将会对区域景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8 对景观格局影响分析

景观生态价值是评价铁路景观作为资源的现实意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其潜在价值及影响的重要组成部分[3,4]。

到发线位于上杭火车站红线界内,运营对这部分路段景观影响不大。铁路专用线场地建设完毕后,会使原本连续的森林景观呈现出明显的人工印迹。施工区域内的自然景观遭到完全破坏;对土地的永久占用,使原有的自然景观类型变为各种工业场地;施工活动将形成裸露的边坡等人为劣质景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不相协调。

建设工程占地将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区内用地功能,原有的部分林业用地地变成工业用地,被房屋等建筑设施以及裸地所代替,工程所在区原有的景观格局将随之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原有的自然森林景观将被人工工业景观替代。

9 建议和措施

(1)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确定征占土地范围,其面积不应大于设计给定的面积,禁止随意的超标占地。严格控制路基开挖、隧道洞口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

(2)弃渣场应尽量选择荒地、沟坳地带,并及时对弃方进行压实,在其表面进行植被覆盖。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弃渣场进行废料作业,不允许将工程废渣随处乱排,更不允许直接排放河中,弃渣场禁止占用基本农田。

(3)为了加强场地降水入渗功能,减少地表径流,建议主体工程多采用透水砖或植草砖铺面。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为了加强透水效果,建议主设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使用混凝土铺底,多以自然夯实来处理路基。

(4)该区水土流失防治以道路上下边坡防护为主,上边坡以设置截水天沟和道路边沟为主的排水体系,局部设置浆砌石挡土墙或护坡为主的拦挡边坡拦挡,下边坡以砼框格内植草皮护坡为主。与之配套的施工场地在施工阶段设置临时排水沟,施工结束后整地绿化。

(5)在工程永久性用地范围内进行绿化;对于因施工围挡临时占用的绿地,工程后原则上应全部采取植被措施予以修复,以尽量减少本工程对沿线植被的影响。凡因铁路施工破坏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或造田还耕。

参考文献

[1] 李嘉.铁路长隧道弃碴环境影响分析及其防治措施[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8,25(l):1-5.

[2] 周孝文.天山特长铁路隧道的环境影响与控制研究[J].隧道/地下工程,2005,1:2.

[3] 李耀增,周铁军,姜海波.青藏铁路格拉段野生动物通道利用效果[J].中国铁道科学,2008,29(4):127-131.

[4] 丁宏,金永焕,崔建国,等.道路的生态学影响域范围研究进展[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6):810-8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