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满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崛起的道路保证、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也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政治根基。显性教育的视角着眼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这一主渠道,通过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尤其是课程的考试考核,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隐性教育的视角着眼于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借助大学生所喜闻乐见、自愿参与的各种途径形式,如青年论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专项调查、时政讲堂等,巩固和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关键词: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显性教育;隐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272-03
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实践的过程,逐步丰富和发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008年3月1日,习近平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这是我们党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关联一体的最初表达形式,可以理解为党的十八所讲的“三个自信”的立论前奏。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所做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此,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关联一体的“三个自信”使人耳目一新,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为进一步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更大胜利提供了最新的理论武器,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最新表现形式。
理论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发挥意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拥护者和宣传者。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他们加强“三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实效性。
从显性教育的视角,加强青年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这一主渠道,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通过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尤其是课程的考试考核,坚定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的瑰宝,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完善、最科学的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所讲述的“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等重要内容,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哲学根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重要内容,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证明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正确性和光明前途。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被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科学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所讲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等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充分展示“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加强当代大学生“三个自信”教育的丰富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意识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的认识高度,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育与“三个自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注重“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胜利来说明‘理论自信,通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说明‘道路自信,也可以从中国在遭遇国际、国内政治风波、国际金融危机,仍能有效应对并办成一件件大事来说明‘制度自信”[2]。
《中国近代史纲要》按照时间顺序共分为“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篇,具体内容包括: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等,这是我们今天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前提。“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当代青年大学生以史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今天,自觉坚定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保持身心健康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精神,我國的宪法精神与法律制度等。2013年5月至7月,为了推动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新进展,中宣部、教育部组织课题组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再次对教材进行了修订,新增了“中国梦”、“中国精神”等十八大以来的新元素,为更好地加强青年大学生的“三个自信”教育提供了契机。
《形势与政策》课程随着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的发展而具有新的内容,具有现实性、鲜活性、时事性、政策性等特点,容易激发青年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十八大精神的理论高度,通过东西方经济发展的总体形势的比较、多元文化的深层比较、中美民主政治制度的比较、社会整体发展速度的比较中,弘扬正能量,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社会制度的“三个自信”。
显性教育要成为主渠道、主流意识,要长抓不懈,要贯穿于青年大学生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尽管本、专科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目不同,但“三个自信”的教育都要贯穿于全过程是不可偏废的。当下“三个自信”的教育和宣传,就必须借助显性教育的主渠道贯穿大学生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从课程教育的时序性上看,显性教育的视角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纵向角度,要前后关照,不可间断。
隐性教育的视角,则着眼于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延伸,这些活动能充分调动先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借助于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各种途径形式,如青年论坛、演讲比赛、社会实践、专项调查、时政讲堂等,巩固和增强对所有青年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教育。
创办青年论坛,形成长效机制。高等院校可在学校学生处、团委的组织和指导下,制定每学期的论坛行事历,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包括学生处领导、学院团委领导、辅导员、政治教师等)具体落实,确立论坛的每个主要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围绕“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中心内容,搜集素材、整理资料,形成论坛文稿,集中开展青年论坛,让青年大学生在论坛中梳理并形成对“三个自信”的正确理解,体验成功的快乐。并形成长效机制,使认识尚未清晰的青年学生再次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理论认识水平,从而大面积地增强“三个自信”的坚定信念。
举行演讲比赛,扩大宣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根据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三个自信”教育的具体内容,拓展课外活动,动员青年学生行动起来,搜集相关数据、列举相关事实,举行演讲比赛。围绕改革开放30年来伟大祖国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二、综合国力逐步增强、现代水平逐步提高,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发展的20年来,所实现的连续20多年“低通胀、高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幅连续高达10%的经济奇迹等,扩大宣传教育,激发青年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社会实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实践是指假期实习或是在校外实习。这种实习对于在校大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广义的社会实践既包括与专业有关的校内外实习,又包括学生假期或校内外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效利用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研究社会实践中所接触社会现象,从留守儿童的社会保护,到敬老院老有所依的社会保障;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到城市居民生活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分析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现实基础。
另外,专项调查和时政讲堂也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灵活采用的具体措施,在培养学生专项调查、调研能力,分析、思考、归纳、判断、表达能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素质,自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从课程教育的时序上看,隐性教育的视角则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横向的维度,能够拓宽每个学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从而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层面的强大生命力和光辉前途。
总之,对青年大学生的“三个自信”教育,可以着眼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两个视角,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又拓展于每个学期的课外实践的广阔空间,纵横交织,前后呼应,全方位地使“三个自信”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入耳入心,使当代大学生终将自觉坚定“三个自信”。
参考文献:
[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3.
[2]陈嫡.“中国梦”蓝本下对大学生“三个自信”的教育[J].高校思政,2013(12A):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