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威
摘 要:东北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其中有很多有待动画创作者发掘和开发的民族民俗资源。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继承为起点,以创新为推动力。发展东北特色动画产业,也就是发展属于东北的文化产业,培育我们的文化品牌,将东北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推向世界,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东北民俗文化;民族品牌;动画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34-02
中国动画何时能腾飞?如何才能腾飞?相信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国动画创作者在心里无数次地问过这个问题。动画片是内容产业,故事是根本。目前的中国动画作品大多题材落后,抄袭现象严重,大部分动画作品缺少中国特色元素。情节、娱乐、情感、智慧与艺术是动画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应该是一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作品,不但故事要好、情节要吸引观者、并且有极强的娱乐性和真情实感的流露,还应该处处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就目前我国动画作品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动画作品相比,有很多地方存在着较大差距,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在国产动画作品中发展发扬民族文化并创立民族动画品牌。
一、当今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
动画片是传播文化与思想的载体,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较深的影响,我国动画的实际情况却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国产动画落寞,不仅产量少,供求关系不均衡,还普遍存在“有教无乐”的情况,动画作品的故事内容和创作方向没有从实际的市场需求出发,没有考虑到大多数观者的欣赏口味,使本来就不多的动画产品不被大众接受。从而使我国的动画市场直接让日、美、韩等国家出品的动画片所占领,并导致我国大量的青少年对异域文化的追逐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缺失。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力挽回国产动画的主导权。早在2005年,国务院组织相关部门对动漫产业开展专项调研;2006年,以文化部为牵头单位的扶持动漫产业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家从专项资金、奖项扶持、税收优惠、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动漫产业进行扶持。在政府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十年来,动漫产品、动漫企业、动漫产业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动漫产业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增长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国的动画产业迅速发展,各个动画公司借助这种强力势头推出了许多动画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期间也出现了较多数劣质的动画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模仿国外优秀动画作品模式,从故事情节到人物造型,无不将山寨精神进行到底。暴力打斗情节充满其中,没有灵魂的故事、经不起推敲的情节、陈旧的故事题材、观众年龄的低龄化定位,使得我们的动画作品不被大多数国民观众所接受。
在艺术表现方面,东、西方观众在审美和题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尽管我们民族的神话传说被美、日等国拍摄成动画片,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他们与我们所处的地域不同,生活环境、语言、心理素质、文化程度不同,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理解的不同,对于风俗的观念和态度自然不同。所以注定国外拍摄的以我国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动画作品只能描写出我们故事的形,却描绘不出我们民族的魂。当今中国动画发展的唯一生存之道就是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中华民族本土的特色。实现民族性与现代性互补,正如鲁迅先生在《致陈烟桥》中所说:“现代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的。”动画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深厚久远的传统文化情思与精神在廣大华夏民族血液中奔腾不止,非任何“舶来品”可以取代,这也正是发展本土动画与“入侵者”的动画相比的显著优势所在。
美、日等国的动画片虽好,但是中国观众在美、日等国出品的动画作品中是得不到我们民族自己的情感生活的,它们与中国毕竟有太多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属性是国产动画创作应该秉承的文化资源、知识资源和创作资源。国产动画要想在本土化发展道路上谋求进一步的突破,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本民族特色,避免抄袭,避免故事的内容与表达形式过于简单化与低幼化,注重动画作品的娱乐性,走中国特色的动画创作道路。只有将本土文化资源作为创作基石,以本土的现实和本土的体验为出发点,在对本土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开掘的同时把动画影片的观赏性和生产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以民族文化的特色出现的动画作品,坚守本土化的动画创作,必将受到本国动画观众的关注与世界动画业的瞩目。同时,我国的动画创作者们还要多挖掘中国元素的国际表达能力,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好本民族的动画作品,未来中国原创动画产业将会有更好更广阔的发展。
二、东北民俗文化在动画产业中的成功运用
在美、日争相拍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作品的时候,我国的动画创作者们并没有对美、日等国的动画公司取材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神笔马良、西游记愤愤不平,而是吸取国外动画公司的创新与拍摄经验,反思我们对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忽视,积极创作反映我国民俗特色的动画作品。在这期间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们选用本土神话传说故事为原型加以创新,制作出了有浓郁中国特色元素的地区民俗文化题材的优秀动画作品。
提到民俗文化,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着众多的民族文化圈,每个民族文化圈都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我们根据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土壤、特产的差异,把中国民俗文化分为多个民族民俗文化圈,其中为首的、最让人熟知的民俗文化圈非东北民俗文化圈莫属,在这片白山黑土上孕育了汉族、满族、朝鲜、鄂伦春、赫哲等民族,这些民族在各个时期形成不同部落,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不相同,但其民族风俗大致是一脉相承。在东北地区还流传着许多神奇的神话传说与独特的民俗习惯。如长白山天池水的神秘传说、萨满文化中的风俗习惯、祭祀风俗、神话传说等等。
20世纪90年代由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出品,吉林电视台协作制作的经典国产剪纸动画系列片《人参王国》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出,此片是表现东北民俗动画片的佼佼者,这部动画是根据东北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天池怪兽”和“人参娃娃”的故事原型展开的。该动画用极具中国特色的水墨画手法制作,辅以皮影戏式的人设造型使该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它的故事创作反映了长白山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风土文化等特征。
2009年由吉林动画学院师生共同创作完成的104集大型原创动画片《长白精灵》在多家电视台播出,此片在业界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本片以美丽富饶的长白山天池及人参之乡为背景,并以东北特色物产作为人物设计的原型,其特有的东北民俗民风,让人观后有朴实豁达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更为宣传白山黑水,发展吉林旅游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以上两部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充分挖掘了东北民族的人文精华和历史文化宝库,不仅拯救民间即将失传的神话传奇故事,同时也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猎奇心理。并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之上发展创新,给人们创造出一个新颖、奇幻、有特色的神话故事,其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節和丰富多彩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物造型是我们学习与创作的榜样。
三、发展东北特色动画产业
东北浓郁的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东北地区各民族的集体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强的渲染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功能。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无视身边的生活习俗,听而不闻,只顾模仿别国成品动画模式,这样创作出的动画作品自然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缺乏浓厚生活气息的,此类动画作品必定观者寥寥。但是一味地民族化也是不可取的,民族化固然是中国动画创作的立足之本,但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也要讲求一个度或一个时机。在东北的民俗文化中,有着大量的民俗素材可以提供给我们动画创作者们灵感,依据这些民族风格元素,同时结合现在观众的审美特点,我们可以创作出具有浓郁东北民俗风格的动画作品。
在东北地区一些具有特征性的民俗文化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北风俗文化元素可以为东北地区的动画产业生产提供创作源泉。最具特色的当属满族民俗文化最为人们所熟知。如萨满教巫师在祭祀中使用的脸谱,这些有代表性的脸谱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鬼神形象的视觉图谱,并得到人们的持久认可,同时这种脸谱化的图谱也承载了萨满文化的精神崇拜与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寄托。再如满族萨满教流传的《佛托妈妈》《音姜萨满》等神话传说,还有东北民族饮食习俗、服饰特征、礼俗信仰、居住习俗等等,这些素材都可为东北地区的动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始创作基础。
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动漫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在24%以上,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可见在政府大力扶持发展动画产业的今天,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给东北地区动画创作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以东北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动画产业,树立民族品牌,可以拉动东北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生活与文化土壤,反应本民族的生活、文化特点,塑造民族性格,在艺术表现上显示出本民族的特色,才容易引起其他民族的观赏兴趣,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东北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其中有很多有待动画创作者发掘和开发的民族民俗资源。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继承为起点,以创新为推动力。发展东北特色动画产业,也就是发展属于东北的文化产业,培育我们的文化品牌,将东北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推向世界,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富育光.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韩养民.中国风俗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5]胡惠林.文化产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产业与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