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昀凌
摘 要:“桂林抗战文化城”在抗战时期成为一道耀眼的景观,而在今天,它仍然具有当下的价值与意义。主要从再现辉煌历史成就、成为城市响亮名片以及提供参考借鉴三个方面对“桂林抗战文化城”所具有的当下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桂林抗战文化城“之现今价值与意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将其所具有的精神及现代意义用于桂林未来发展与建设。
关键词:桂林抗战文化城;城市名片;历史文脉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31-03
“桂林抗战文化城”,是指从1938年至1944年秋,桂林这座具有重要地理位置的南方城市因其独特的抗战形势——文化抗战,对抗战进行宣传、动员、鼓舞,使桂林抗战不仅达到了高潮,还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因其影响巨大,成就辉煌,亦在当时便被称为“桂林抗战文化城”。时至今日,对“桂林抗战文化城”之研究及认识可谓精彩纷呈,有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便是对“桂林抗战文化”这一显学众多专家学者也是研究颇深,各个领域皆有涉猎。回顾“桂林抗战文化城”,其现今之价值与意义仍值得我们重视与借鉴。
一、再现辉煌历史成就
随着岁月的推移,当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岁月无痕,历史犹存。抗日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60多年,但是“桂林抗战文化城”其存在及辉煌历史成就不会被抹杀,其历史及存在印证了桂林往昔的辉煌。
(一)文人荟萃,景观繁盛
抗战爆发后,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先后沦陷,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文化中心的转移,大批文化人士、社会团体及文化机构纷至沓来,短时期内,桂林汇聚了大批文化生力军,形成了一个高亢激昂的兴盛局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抗战初期的文化救亡热潮。当时,从上海、武汉、广州、长沙、昆明、重庆等地集结于桂林的文化人士有1 000多人,知名的就有200多人,如郭沫若、矛盾、巴金、夏衍、柳亚子、徐悲鸿、田汉、艾青、胡愈之、胡风、贺绿汀、范长江、杨朔、秦牧、欧阳予倩、王鲁彦、艾芜、周立波、陶行知、梁漱溟、马君武、沈志远、雷沛鸿、李四光等。这样,便有了“留桂的文化工作者,无论质和量,有一个时期占全国第一位”[1]的结论。桂林的城市人口也从抗战前的7万多人猛然增至1939年初的30多万人,最高峰时则为1944年的50万人。对于桂林文人荟萃的盛况,李济深于1942年曾说过,桂林是当时‘江南唯一繁盛之地。”[2]
(二)作品众多,精彩纷呈
这一时期的文艺工作者,怀着满腔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文学方面主要有:巴金的《家》、《火》(第三部)、《还魂草》,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大江》,艾蕪的《南行记》、《故乡》、《母亲》,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人与土地》,司马文森的《雨季》、《落日》,王鲁彦的《樱花时节》,王西彦《古屋》,于逢、易巩的《伙伴们》,萧红的《呼兰河传》等。诗歌方面:艾青的《诗论》、《他死在第二次》、《我爱这土地》,臧克家的《向祖国》,伍禾的《萧》等。戏剧主要有郭沫若的《孔雀胆》,夏衍的《愁城记》、《法西斯细菌》,田汉的《秋声赋》、《再会吧,香港》,欧阳于倩的《旧家》、《桃花扇》、《一刻千金》等。骆宾基说:“桂林是我的第三故乡,创作最旺之地!”[3]当时主要的报纸有:《新华日报》、《救亡日报》、《力报》、《广西日报》、《大公报》等。期刊有:胡愈之主编的《国民公论》、林仰山等主编的《十日文萃》、夏衍等主编的《野草》、田汉主编的《戏剧春秋》、阳太阳主编的《中国诗坛》、赖少其主编的《工作与学习·漫画与木刻》、司马文森主编的《文艺生活》、邵荃麟主编的《文化杂志》、熊佛西主编的《文学创作》、蒋宗鲁主编的《青年生活》、张安治等主编的《音乐与美术》等等。
当时,“桂林抗战文化城”在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美术等各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据当时的史料记载:“西南以至全国的精神食粮,三分之二由此供应也没问题。”[4]“桂林的文化成就与重庆、武汉相比在一个时期内,不论质还是量都是第一位的。”[4]
(三)形式多样,活动频繁
桂林的文化抗战形势多样,既灵活又频繁。不仅有写作、教育、宣传,还有演讲会、歌咏会、戏剧公演、街头诗朗诵、街头漫画、美术展览会等活动,这些多样的抗战形势把桂林的抗日救亡推向了高潮。就拿戏剧公演、美术展览与音乐歌咏活动来说,抗战期间桂林的专业文艺演出团队达40多个,业余的剧团50多个,到桂演出过的文艺团体更是多达70多个。当时桂林上演了各种剧目100多个,特别1942年以后,每月都可上演近5个新剧目,桂林几乎成了戏剧之乡。1944年由欧阳予倩、田汉等进步文化人发起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聚集了西南8省近1 000名戏剧工作者,演出剧目60多个,170多场,其中话剧达133场,可谓是“中国戏剧史上的空前创举”[4]。抗战时期桂林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活动达几百次之多,几乎平均每年都有三十多个画展举办。其中1943年元旦,同时举办的画展竟多达六七个,次数之多,实属罕见。此外,抗战期间音乐的宣传、动员、鼓舞、号召的成效最为显著,因此,桂林经常性地举行街头千人大合唱和万人大合唱,有音乐家回忆那时的情景:“抗战歌声响彻山城,震撼夜空……我永远不会忘记火炬辉映下万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慷慨悲壮,我永远不会忘记万人空巷齐唱‘黄河大合唱的感人肺腑。”可见场面之热烈与壮观。
可以说,当时的业绩不止如此,当时的桂林抗战文化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历史影响深远,为后世提供了光辉的史料。其历史成绩永载史册,其辉煌成就永放光芒。
二、成为响亮名片
在桂林的发展变迁中,社会在逐渐发生着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桂林抗战文化城”成了其城市发展中除了山水文化、生态文化等城市文化名片之外的又一重要文化名片。其历史性、辉煌性、代表性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色,成为一张出色而响亮的城市名片。
(一)体现城市内涵及精神
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城市内涵及城市精神。有特色的城市才有魅力,一个没有特色、没有内涵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就没有发展。当前,国内城市共性多,个性少,彰显城市内涵及城市特质的方面不明显,真正能够代表城市特色的名片少之又少。在桂林的城市文化名片中,“桂林抗战文化城”所代表的桂林抗战文化则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和内涵。其在抗战期间所体现出来的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和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不仅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桂林人民不自觉的精神呈现,带有深刻的城市烙印,是城市精神的内核,是桂林人民精气神的全新展示。同时,“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精神也囊括在“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之中,并成为其主要内容。可以说,桂林城市精神是广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灵魂与精髓。今天,桂林正处于快速发展与稳步建设之中,需要一种精神引领和精神导向,“桂林抗战文化城”这张名片犹如一面旗帜,引领桂林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生命力的体现,它是城市独一无二、卓尔不群的性格特质。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纹脉,并且得到延续,城市的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可持续发展。所以,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要尊重历史、面对历史,体现独有的历史文脉。对“桂林抗战文化城”这段辉煌的历史及其所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只有不断地去挖掘、发扬、传承,才能延续文脉,传承历史,融入现代,使城市发展从历史走向未来。同时,“桂林抗战文化城”所体现出的坚强不屈、团结战斗、爱国奉献的高尚品质和英雄气概及其在今天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也是对桂林城市文化内涵的一种丰富和传承。所以,传承和发扬桂林抗战文化的过程,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过程。另外,广西“十一五”及“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5]。这就更加凸显了历史文化对城市历史文脉延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对“桂林抗战文化城”的传承与发扬既是对城市历史文化及其内涵的一种传承,更是打造城市独特特质和特色的必然选择。
(三)展现城市文化符号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印记,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城市符号是认识和了解一座城市的钥匙,它展示城市灵魂,延续城市历史,承载地域文化。“桂林抗战文化城”一直以来作为一种特有的历史与文化符号成为与众不同的桂林城市名片。“桂林抗战文化城”是一笔无形的资产,是一个无形的精神符号,塑造着桂林的城市形象,展现着桂林的历史和现在,也更将展示桂林的未来。这也是抗战文化城对桂林自身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存在意义的追寻。然而,当下不少城市的名片与品牌建设存在着模仿痕迹,没有从自身资源和文化中发掘优势和特色,从而使城市差异化减小,城市文化符号不鲜明。著名作家冯骥才痛心地说:中国有“600多个城市已基本失去了个性,文脉模糊,记忆依稀,历史遗存支离破碎,文化符号完全丧失。”[6]目前,桂林市已明确了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定位,这也使桂林抗战文化城在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城市文化符号和内涵得以充分诠释,使桂林的城市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历史性,城市主题文化非常鲜明,难以复制。
三、提供参考借鉴
随着岁月流逝,战争的硝烟已经远去,但是“桂林抗战文化城”及其精神却仍对今天的人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并对桂林今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城市发展要有其“灵魂”与“精髓”
人有其灵魂,城市同样有城市的灵魂。没有灵魂与精髓的城市,等于一座没有生命的孤城。城市“灵魂”与“精髓”对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的指引、导向以及推动的作用。失去了“灵魂”与“精髓”,就失去了准确的核心理念定位,也就失去了城市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巴黎市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巴黎市政府在1994年制定的《大规划》中就提出:“巴黎的发展目标是拥有历史古迹、艺术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城市,同时也是充满活力、创造力和生机的城市”[7]。“桂林抗战文化城”就是因其独特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桂林在塑造城市精神、打造城市特色的核心理念定位上也做得越来越好。桂林市已经明确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定位,并重点保护好漓江和山水城市格局,在国际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将桂林建设成为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8]。这一举措势必将会推动桂林的快速建设与发展。
(二)城市发展要实施品牌战略
城市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打造一张好的城市名片,树立良好的城市品牌,对于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城市品牌具有诠释城市特点、展示自身魅力、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作用。比如,昆明市的“春城”,哈尔滨市的“冰城”,中山市的“伟人故里,锦绣中山”以及南通市的“一山、一水、一人、一城”等,都是鲜明的城市品牌,并为各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宣传与带动的作用。所以,要发展桂林,建设桂林,在大力发展桂林生态及旅游的前提下,還要大力发展桂林文化,提升桂林文化软实力,树立桂林文化品牌,这就不得不注重桂林抗战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当代价值。今天,桂林城市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但要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需要用好战争年代桂林文化城这张名片,加大对外宣传,吸引国际友人的眼光,使桂林不仅成为一座知名的旅游城市,更要成为一座有内涵、有文化、有品牌的城市。为此,我们应全力打造桂林抗战文化,以此树立桂林抗战文化名片,借此提升桂林文化软实力,打造文化强市,树立桂林国际影响力。
(三)城市发展要发扬“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精神
抗战时期,面临着列强入侵、家园被占领、百姓被欺凌的艰难困苦,我们的同胞发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的坚韧精神等抗战精神。今天,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处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高潮期与关键期,如何推动城市发展,促进城市繁荣,提升城市品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我们目前应当思考与面对的重要问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拥抱未来。战争的硝烟虽然已经远去,但其留给我们的是永存的精神。今天,我们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困难面前,在处理难题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扬抗战精神,还要赋予抗战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授予新的时代使命,体现新的时代价值,使之更好地用于城市建设与发展。因此,抗战精神不仅需要我们传承与铭记,更需要我们在新时期更好地发扬。今天,我们面临在2020年前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国际旅游胜地的“两个建成”的艰巨任务,更要充分发扬“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的抗战精神,和衷共济、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勇于创新,谱写桂林城市建设的新篇章。
“桂林抗战文化城”所代表的那段岁月已随时间远去,但它所代表的精神、所呈现的辉煌成就、所体现的城市品牌及风貌以及所提供的参考借鉴价值都值得我们铭记,值得我们慢慢回味与咀嚼。
参考文献:
[1]王坪.文化城的文化状况[N].广西日报,1943-09-08(3).
[2]李建平.桂林抗战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奇迹[EB/OL].桂林生活网(http://news.guilinlife.com/news/2008/07-7/17114.html).
[3]左超英.八路军办事处与桂林文化城[C].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研究文集,1998(10).
[4]文丰义.闪耀在漓江之滨的红星[N].广西日报,2011-05-
13(1).
[5]孟祥凤.抗战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以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为例[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1).
[6]秦红岭.当代中国城市形态问题的人文反思[J].中国名城,2011(5).
[7]段霞.世界城市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战略[J].城市问题,2002(4).
[8]何德珍.广西民族文化与城市品牌创新双向推动战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