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兰战旗红

2014-11-07 12:44李燕燕唐义和舒磊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护理学护士护理

李燕燕+唐义和+舒磊

2014年,第三军医大学合校60周年。老干部学院——学校家属区里那栋白色小楼,曾是护理学校旧址。这栋小楼,因为合校60年的喜庆而变得格外热闹。老干部的交流中,也不会少了关于小楼本身的故事。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从这栋小楼,走出了数以千计的护理、医技人才,服务于军队、服务于地方;这栋小楼旧址,也因此成为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发展的起点。

今天的护理学院,跟随第三军医大学前进的步伐,在上下求索中,点点累积出“品牌兴院、人才强院、创新立院、文化建院”的崭新理念,成为国内首批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首批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首个自主设置创伤护理学博士二级学科,重庆市首批专科护士培训基地,获批国家护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军队“2110工程”建设项目,重庆市重点学科。编配了基础护理学、临床护理学、野战护理学、护理管理学、心理护理学5个教研室和1个护理教学实验中心。形成了“基础-临床-人文与军事护理”完整融合的二级学科体系,身兼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卫勤保障、为军服务四大职能任务。

办学与建系

1992年,第三军医大学组建了护理系,这标志着学校进入护理高等教育行列。

同年,西南医院护理部主任王仙园被学校党委任命为刚组建的护理系第一届主要业务领导。此前,经历过“十年浩劫”和几波编制体制调整,曾繁荣一时的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校”已缩减成了一个只有六名教员的“护士训练队”。千头万绪,一切从零开始。王仙园接下这个看似轻巧、实则沉重的担子,与系主任姚洪胜、政委罗安才等党委一班人开始“探路”,并最终聚焦到“建系”这两个字上。

建系,就要弄清什么才是“系”。“我坚持一个观点,系一定要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仅仅中专、大专或专升本是不能称之为系的。”头发花白、已是三级教授的王仙园在回忆往昔时激动地说。

抓教育,是1992年第一届班子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也是连续三届班子的第一把“火”。坚持“两轮驱动”,一方面大力发展护理本科,一方面积极申报护理硕士点。当时,很多人看到护理学科的现状,觉得能够做好“专升本”就很不错了,申报硕士点完全就是奢望。“王主任,咱们有句老话叫做‘抓重点,就把心思都放到申报本科吧,做大了,不好消化。”一位老领导委婉地奉劝成天忙得脚不沾地的王仙园。可这个倔强的护理人硬是带着那几个骨干、顶着压力往前走。

——强师资,她们四处张罗“挖”外头人,打通所有渠道“养”自己人。接力棒连续传到第二届党委、第三届党委,“自己人”开始广泛派到各大院校培训、青年教员报考硕士、博士一律开绿灯,甚至挑选优秀人才出国留学,“外头”从医院的儿科、妇科、外科等引进“新鲜血液”,过程虽艰辛,却终于打造了一支专家引领、骨干支撑、专业融合、结构优良的师资队伍。时至今日,这支队伍中,近50%的教师有国外学习经历,高级职称占60%,研究生以上学历为100%,其中博士学位占68%;拥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5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三八”红旗手2人,军队育才奖金奖1人、银奖9人,全军专业技术标兵1人,总后优秀教师1人,总后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1人。13人次先后担任全军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护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成员、国家卫生部科教司护理科研项目专家库专家、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教材评审委员会顾问、重庆市护理学会正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护理教育分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编教材,用王仙园的话说,从“外围”往里“挤进”,争取护理教育发言权,主编出版了11部教材。

——重创新,积极开展教育创新改革,护理系累计主持各级各类教育研究课题20余项,先后获得总后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优秀教育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

1998年,一个好消息传到护理系:拿到护理硕士点了!此时,护理本科还在报批中。王仙园焦急地找到学校领导:“咱们的硕士点都批了,本科也赶快给咱解决了吧!”那位一直出言十分谨慎的领导握了握王仙园的手:“没问题,硕士点都拿到了,本科肯定没问题!”当年,就拿到了“专升本”。4年后,朱京慈当主任时的新一届班子终于取得了全日制本科这张“通行证”。

2002年,有了本科,有了硕士点,这下护理系算是真正的“系”了。也就在这一年,学校家属区的那栋原名叫“护校”的小楼,从此成为一段历史。

抓科研,这是历届班子烧的“第二把火”。这把火烧起来,就是想让护理系作为一个“系”,在全校、在行业中真正“立”起来。

今天,当我们走进第三军医大学的前校门,宽阔的绿荫大道直通校园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铭刻在草坪巨石上的十个军绿色大字——“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这是第三军医大学自80年代中期一直延续的建设发展基本思路,更是六十年建校史上一块坚实的柱石。1986年12月26日,在全校干部大会上,时任校长的程天民院士明确提出了“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战略思想。他指出,根据全军精简整编的形势,学校的规模不可能像地方一些医科大学那样不断扩大,要确立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战略思想,在提高教学、医疗、科研质量上,提高学术地位上多下功夫;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我军特色的第一流医科大学,不仅应有一流的科技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设备条件,更要出一流的学生,出一流的医疗质量,出一流的科技成果,而且这些都应具有“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特色,具有军医大学的特色”。

护理系人不仅牢牢记住了“两个取胜”,更是对此有自己的阐述和理解:质量与特色是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的,质量是特色的基础,特色是质量的体现。没有质量的特色,形不成真正的特色,也不可能具有生命力;没有特色的质量,不易体现质量的内涵和价值,也缺乏创造性和竞争力。因此,护理办学的质量和特色是不可分的,只有具备高质量的特色,才能更好地为军队建设服务,才能为发展护理事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才能提高学术地位。护理“高质量的特色”,正是利用军医大学优势,大抓军事护理研究,在“硝烟味、枪炮声”中有所作为。

此后的二十二年,护理系紧贴部队需求,聚焦保障打赢,围绕战创伤护理技术、特殊武器伤护理、战救护理器材与装备、急危重症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深入开展军事护理研究。其中,战时急救护理技术、特殊环境战伤护理技术以及护理装备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开展最早、最系统,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较高水平的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9项,其中中华护理学会科技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编写出版创伤护理领域国内第一部《现代战创伤护理》专著,第一部《战伤护理技术规范》,第一部《野战护理学》“十一五”国家卫生部规划教材、“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参与完成了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军队“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大专项以及重庆市卫生局重点课题、重庆市科委重点基金和攻关等课题30余项,累计获得研究经费2000多万元。发表论文41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6篇,1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学术论文。

护理系率先成立了野战护理学教研室,第三军医大学也成为我国最早启动野战护理学学科建设的院校。2011年8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国家首个自主设置创伤护理学博士二级学科。

烧起的第三把火,就是“贴实战”。

从2000年起,护理系在遂行多样化军事斗争卫勤保障任务中的职能作用愈加明显。

——先后抽组120余人执行抗击“非典”小汤山医疗队,四川汶川、青海玉树、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医疗队,中澳新三国军队首次联合实兵卫勤演练以及和平天使-2010中秘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作业等非战争军事卫勤保障任务。

——率先在全军开展野战护理和军事心理任职教育培训,定期深入基层部队开展战伤自救互救技术训练和训练伤防护知识讲座,同时利用全军远程医学继续教育平台传播护理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听课人次达3000余人。

——先后派出多人为成都、兰州、广州等军区护理岗位技术练兵比武活动提供专家指导。主编的《野战护理学》教材成为全军战伤救护培训蓝本,《野战救护技术训练教材》被列为全军卫生训练教材,《战伤护理技术规范》由总后卫生部下发全军150个医疗单位,《战伤自救互救技术流程图》已发放2000多册,直接服务官兵达5000余人次。

特别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护理系党委主动请战,第一时间派出由当时的心理学教研室主任冯正直、教员戴琴组成的心理救援小分队奔赴四川灾区,成为全国最早到达震中的心理救援医生。先后派出两批共10多人到映秀、德阳、都江堰、理县、汶川等地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疏导,累计行程3500多公里,发放《心理辅导手册》15000多册,举办讲座27场,为灾区群众和伤病员开展个别辅导1200余人次,重点干预73人。

抓教育、抓研究、盯特色、盯实战,三届党委、数代护理人的努力,最终汇聚在学科建设这条主线上。2011年,国家将护理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这次,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院终于踩到了跨越发展的鼓点上——就在2011年,成为国内首批护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4年,获批护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此,站在国内护理专业的制高点。

医疗与护理

同样,也是从1992年开始,在对护理事业的实干和探索中,一些新的理念和想法不断被提出。

大家发现,每一个医学大师的身边,必有一支高素质的护士队伍。从黄志强到黎鳌,莫不如此。

比如,在烧伤病房里,往往躺着数十个四肢残缺、五官错位、躯干烧得焦黑、脱得赤裸裸的伤员。为了降低感染风险,所有的伤员都没有亲人陪伴,成天护理和照顾他们的是一群年轻的护士。有的伤员嘴唇烧坏了,嘴仅有一丝缝隙,护士就把捣碎的食品像鸟类喂养雏鸟那样一点点地放进去;给惨不忍睹的男性伤员洗澡,很多刚出校门的小护士竟顾不得少女的羞涩;为伤员清除痂壳,脓血腐肉怪臭刺鼻,血淋淋的场景令很多目睹的患者家属当场“吓晕”——而在年轻护士的眼中,这一切都是那样宁静,那样和谐。

医生为病人做了治疗,而最终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护理技术的高低。病人的起居、病人的点滴、病人的呼吸、病人的血压、病人的心跳,护士第一时间能够知晓,多数时候早于医生。

“今天我们的医学进展迅速,我们的护理应该站在什么位置,护士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这场从九十年代开始的大讨论,历时十余年得出的结论,三医大人铭记在心:

——护士要重视整体护理,全面观察病情变化,预警医生可能发生的危情。

——护理与医学要同步前进,并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护士要为提高治愈率、存活率做出重要贡献。关于病人的护理,不能单单凭靠医嘱,必须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护士不要把自己定位为‘机械工,她首先应该是一名科技工作者。

——护士要重视心理护理,她首先要是一个有爱心的人。

……

老专家的启发引导,亦贯穿在讨论始终。程天民院士和杨宗城教授写给护理系党委的两封信,字字句句饱含深情与关爱,在大家衡量医学与护理之间关系时起了重大作用,成了护理系的传家宝,延续至今。

思路引导实践。20年之间,建立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的完整护理教育体系,构建了拔尖创新护理人才与新型实用护理人才相结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让本科学生走出国门看世界,是三医大的“第一次”,朱京慈、任辉为此做了不少工作。每届班子都在自己任期内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由野战护理学、急救护理学、伤口护理学、成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心理学、护理人文学等25门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了野战护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学等7门网络课程。建成了面积3000平米,仪器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的护理综合技能训练平台。招收培养博士16人,硕士56人,本专科生7000余人,承担了军队护理骨干、军队专科护士、军队干休所保健护士、全军野战护理技术、士兵提干、预选卫生士官、护理士官升级等军队任职教育培训任务,累计培训学员3000余人。培养的学生中有2人先后荣获41届和42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1人荣立一等功,2人获得重庆市争光贡献奖,2名研究生获重庆市优秀学位论文,本科生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始终保持100%的通过率。

2007年7月荣获第41届南丁格尔奖章的陈海花就是一位先进护理理念的践行者。她是护理系87届毕业学员,先后在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和北京军区总医院从事护理工作20余年。2006年3月,她担任北京军区首支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分队护士长,面对疟疾、结核、HIV阳性携带者和各类热带传染病患者,始终把勇敢奉献的精神贯穿到医疗工作的全过程,不顾个人安危,对患者一视同仁,努力提供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基于对护理与医疗的全新认识,第三军医大学的三所临床医学院先后成立了“产科专科护士”、“糖尿病专科护士”等“专科护士门诊”,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广泛欢迎。2011年,国家将护理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让护理与临床医学并驾齐驱,让第三军医大学护理人的理念、举措,再次契合了国家学科发展战略布局。

先进的理念,更有一群优秀的传播者。

2014年6月6日,首届全国护理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决赛在紧张进行之中。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福建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院校的24名选手,从全国149个理事单位层层打擂、脱颖而出,开始了最后的角逐。第三军医大学的参赛教员汪涓,以层层深入的教学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有效的教学互动,引起了全场评委和观众的共鸣,得到全体专家和参赛人员的一致好评,以第一名的成绩一举夺得一等奖桂冠。与她同样干练的队友袁小莉、晏玲、钱春荣也分别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三军医大学成为本次大赛上获奖名次最好、获奖数量最多的院校。

红与专

2011年初,第三军医大学党委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确立了“建设具有鲜明军队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军医大学”的新目标。宏大的目标方向,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撑。这个精神支撑就是文化内核。

红军是三医大人的老祖宗,三医大人是红军今天的传人。利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是国家和军队历来所倡导的,也是军医大学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使命任务所在。培养红色军医,更是军医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1年4月,校党委作出大力培塑红色军医文化的决策部署,并将其纳入学校“十二五”建设总体规划。

此时,护理系早已历几轮大发展,更名为护理学院。护理学院党委传承发展了三医大以红色军医文化为核心的丰厚历史积淀,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将它的精华融注到学院建设中来,逐步构建了以“又红又专”为主题的护理特色文化体系。

“非常感谢校党委给护理学院配的几任政委,罗安才、葛晶群、李文荣、寇晋、袁怀东,他们不仅作为党委书记在班子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更是身体力行地主持和延续了学院文化建设。”护理学院现任院长任辉说。

早在2004年第三军医大学合校50周年之际,护理系李文荣政委就带领着干部学员开始护理文化长廊建设。所有与国防军队、与护理事业有关的名言警句,都是大家上书店、到网上精选摘录的,然后再进行细致设计。2005年,寇晋政委上任后又进行了调整完善,2009年底初步完成建设。2011年起,本届党委又在此基础上丰富拓展。整个长廊分为七层,长400米,分7个专题,由108幅宣传画以及南丁格尔雕像构成。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南丁格尔誓词、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先进典型代表、名言警句、友好学校的院训等,旨在鼓励护理学院人自觉传承红色基因、投身国防卫生事业、忠诚履行救死扶伤天职。

“护理之星”评比是每年必定进行的活动。师生共同投票评出十位年度先进人物,“往台上一站,没什么丰厚的物质奖励,就像‘感动中国那样,每个人都有系党委集体提炼的几句颁奖词,主持人的话音刚落,下面呼啦啦的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曾担任学校政治部宣传处处长的寇晋,刚到护理学院时,南丁格尔提灯的塑像、一队队青春洋溢的女兵和那栋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的白色小楼,触发了他的思绪。从研究护理历史开始,他一头扎进了优雅、充满母性色彩的护理文化。凭着感动、理解和热爱,与院长朱京慈等“一班人”总结提炼出了由“自强、勤奋、求实、博爱”八个字组成的院风、“坚韧执着、荣誉至上”的院训,征集设计了能集中表述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和办学特色的院徽,组建了西南地区唯一一支女子军乐队——第三军医大学红色军医女子军乐队,创作了护理学院院歌。

有人说,院歌《青春像白玉兰美丽绽放》,似流动的舞姿,似花朵编成的规约和守则:

——青春像白玉兰静静绽放,校园里散发着阵阵幽香。绿色掩映出我们绰约的风采,烛光中升起圣洁的梦想,圣洁的梦想。是南丁格尔精神点燃,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是那亲爱的老师为我们插上,插上天使的翅膀。是南丁格尔精神赋予,赋予我们爱心和力量,戴上洁白的燕帽,我们行走在生命的两旁。啦……自强、勤奋、求实、博爱,求实、博爱,青春像玉兰花儿争相开放。青春像玉兰花儿争相开放。啊!啊!

——青春像白玉兰静静绽放,姑娘们的心儿在轻轻歌唱。教室关不住我们琅琅的书声,书本捧起年轻的太阳,年轻的太阳。是南丁格尔精神点燃,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是那亲爱的老师为我们插上,插上天使的翅膀。是南丁格尔精神赋予,赋予我们爱心和力量,戴上洁白的燕帽,我们行走在生命的两旁。啦……天使的摇篮,玉兰的故乡,我们在这里学习成长,学习成长。自强、勤奋、求实、博爱,求实、博爱,青春像玉兰花儿争相开放。青春像玉兰花儿争相开放。啊!啊!

这首歌由寇晋、朱京慈作词,张烈作曲,2008年拍摄完成MTV,在2009年荣获第七届全军战士文艺奖创作二等奖。2012年再次创作拍摄,2013年荣获总后第四届DV创作三等奖。整首歌富有朝气,激情澎湃,旋律优美,流畅动听,格调高雅,富有节奏感、时代感,便于传唱,反映了护理学院人充满朝气、乐观向上、努力争做新时代南丁格尔传人的信心和决心。

2012年7月,在第三军医大学承办的总后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现场观摩活动中,护理学院向总后刘源政委一行展示了独具护理特色的授帽仪式。在柔美的音乐和朗诵声中,一名学员从南丁格尔塑像前,取得“南丁格尔之光”,一一点燃了参加授帽学员手中的蜡烛。护理界的老前辈为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学员戴上象征护士职业的燕帽。传递火红的蜡烛,同学们庄严宣誓:“我志愿学习护理专业、信奉人道主义精神;我愿接过前辈手中的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为护理事业奉献我的一生。”跳跃的烛光,意味着这群年轻女孩正式加入到白衣天使的神圣行列,接过前辈手中的责任和寄托,担负起服务部队与社会的光荣使命。

这场仪式展示受到首长高度褒奖。作为学校传统仪规文化,护士授帽仪式于2004年5月第一次举办,之后每年在纪念“5.12”国际护士节前举行,成为极具护理特色的文化品牌,也是每年5月“红色军医文化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目前,作为第三军医大学红色军医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护理文化体系,具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文字符号体系(包括院风、院训、院徽、院歌等);第二类是文化品牌(包括女子军乐队、护士授帽仪式、护理学院之星评比、迎春文艺晚会等);第三类文化载体(包括文化长廊、形体房、南丁格尔雕塑等)。这个体系,始终渗透贯穿着“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育人理念,切实增强了学员参加护理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

红心向党的铸魂文化、红盾为战的使命文化、红医大爱的道德文化、红才辈出的创新文化、红警常鸣的廉政文化、红旗必夺的创争文化、红火和谐的人本文化、红屏闪亮的网络文化、红壤润育的环境文化和红线严守的安全文化,共同构筑了护理文化体系的内涵和灵魂,使之不断更新提升,据此,各学员营也纷纷提炼了自己的营风、营训和营徽。

优质的管理为良好的氛围提供了最稳固的保障。护理学院现任政委袁怀东说:“我们这届班子坚持‘团结干部、教育学员,重培训、抓班子、强素质、正风气、分类别,建设了强有力的机关支部、教研室支部和基层支部。”针对护理系全是女学员的实际,院党委采取了“以人为本、依法从严”的管理思路,一丝不苟中却又充满了温情。院领导曾与家长一道,耐心细致教育,用真诚和爱,把即将走错路的孩子拉上正轨,“我们决不贸然采取上交问题、勒令退学等手段,列宁不也说,年轻人犯了错,‘上帝都原谅呀!”也曾深夜走遍校园每一个角落,找寻那个尚不适应军校生活、有着一颗玻璃心的女同学。

“努力为学员提供系统化的思想教育,为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学员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2006年,护理学院被评为“总后先进党委”,2011年,被评为“总后依法治军先进单位”。

光辉与传承

护理专业7000多名毕业学员之一、第42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感动重庆十大人物”、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鲜继淑的故事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大家都十分熟悉: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她在第一时间跟随第三军医大学第二批医疗队奔赴四川灾区,面对不断的余震,她毫不畏缩、不怕牺牲,在死神步步紧逼的废墟下,用天使的微笑与被埋的小春梅生死相守了10多个小时,直至被埋68个小时的小春梅成功获救。

鲜继淑的成长故事,很少有人知道。故事中没有一丝“高大上”,却生动反映了几代“军中白衣天使”成长成才的行走轨迹。

关键词“梦想”——因为当兵的爸爸,鲜继淑从小对军人非常崇拜,于是在1984年报考了“第三军医大学护理学校”,并幸运地被录取,穿上了一身绿军装。

关键词“追求”——从入学起,南丁格尔的精神激励着鲜继淑去做一个有追求的人,学校的红色优良传统激励着她不断努力向上。这个农家女孩每晚熄灯后还要在队部办公室学习2个小时,几乎没有休息过一个周末。她入学前从未学过英语,却在结业考试时拿到了89分的优异成绩。

关键词“导师”——鲜继淑18岁时被分配到骨科工作,遇见了2个足以影响她一生的导师。一位是老护士长张瑰,她对人真诚、善良,对弱者非常有同情心。鲜继淑看到,这位护士长从不在上班时间坐办公室,她每天频繁的穿梭于病房,微笑着,为病人理发、洗头、擦浴、喂饭、大小便护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用她的爱心赢得了每一个病人的尊重。“鲜儿,护士一定要有同情心,要喜欢做事,能吃苦,才能收获病人对你的尊重和爱。”另一位是带教老师蔡绍丽,她从不放过病人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总是能将每一项护理措施落实得非常到位,她所护理的病人几乎没有发生过并发症。“鲜儿,当护士一定要有责任心,要心细,这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也是从那时起,鲜继淑把“真诚、平等、善良地对待每个人,爱心、耐心、细心地呵护每条生命”作为了人生信条。

关键词“学习”——多年来,鲜继淑凭着刻苦精神,练就了熟练的护理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时任西南医院护理部主任的任辉院长鼓励下,从骨科护士“打擂”胜出,被组织派到神经外科担任护士长。这个任命和即将到来的转型,却是她从未想到的。她曾经闭门痛哭三天,三天后鼓起勇气接受了新的角色定位。与普通护士一样,从最小的事做起,每天中午和晚上就泡在办公室阅读专业书籍。三个月后,鲜继淑的状态令曾经不看好她的科主任刮目相看。她把如何预防和减少患者并发症,提高其生存质量作为临床护理研究的方向,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4部,获得了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

关键词“大爱”——一位患脑胶质瘤的70岁老人,住院时间长达一年,期间接受了3次手术,后来肿瘤再次复发,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头上复发肿瘤向外突出形成多个肿块破溃流脓,整个病房弥漫着刺鼻的臭味,儿子们都觉得有些无法忍受,不愿再靠近老人。鲜继淑每天都主动的到老人床边为他翻身、拍背、吸痰,为他清洗流脓的伤口,更换污染的床单,还会与他拉拉家常,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老人的儿子。在老人弥留之际,鲜继淑带领护士们与老人的家人一起,为老人过了最后一个生日。老人已不能言语,从眼角流出了两滴泪珠。第二天,老人走了,走得很安详,没有一点痛苦。

正是这样脚踏实地的成长与付出,使得鲜继淑最终在那场空前的抗震救灾中,与医疗队员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冒着生命危险,以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精湛的技术和无边的大爱,与时间竞争,与死神搏斗,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生命。

鲜继淑的师妹们,年轻一代的学员,则烙上了更新的时代烙印。

——钟华是学院98级毕业学员。1997年8月,她在回家探亲途中,自己所坐的中巴车由于跟前车太紧,车速太快,致使三辆车首尾相撞,翻入公路左侧的水沟中,汽车随时可能起火。在这危急关头,钟华临危不乱,大声喊道:“我是军人,我是医务工作者,大家不要慌乱”。她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一边对伤员进行简单的止血和包扎,一边将受伤人员分为轻伤员、重伤员,组织大家自救互救。由于钟华第一时间的有效施救,使这次恶性交通事故的损失大大减少,42名受伤人员无一残废,她个人荣立一等功、获评重庆市首届争光贡献奖,是全校唯一一位荣获一等功的学员。

——李卓是学院2011级战士本科毕业学员。2005年12月,大学生入伍的她服役于沈阳军区某通信总站,2007年考入我校护理学院。在毕业前夕,她毅然三次向组织递交了自愿分配到西藏的自愿书。抱着一颗红心赴一线的事迹,在毕业学员中引起了广泛反响,多家中央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责任编辑/廖全国

猜你喜欢
护理学护士护理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学习通网络平台下翻转课堂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①
打错了
厉害了,我的护士
医工交叉学科发展背景下护理学教研的思考
寻找护士哥哥
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