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七修
【编者按】他是一位老领导,却拒绝享受特权。在他逝世后的遗物中,叙述他一生功绩的只有自行车、字条和名片几个普通而厚重的事物,它们说的话,像金子般闪亮!它们的主人李德沂,一位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老公仆,更是群众教育路线活动的现实典范。
引子
2014年2月10日,凛冽的寒风夹着雪花吹打人们的脸,格外刺痛,这是春节后最寒冷的一天。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殡仪馆院内,挤满了前来送行的人。
遵照逝者不举行追悼会的遗嘱,这里并没有举行送别仪式,也没有人通知他们。
前来送行的人除了逝者的亲属和生前的好友外,还有好多农民兄弟。他们都是自愿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赶了几十里山路来到这里,年龄稍大的人也起早坐上头班公交车赶来了。
低沉的哀乐在寒风中格外凝重,飞舞的雪花落在流满泪水的脸庞更加冰冷。一个好人走了,一个高尚的人走了,一个为老百姓做了一辈子好事的人走了……
他的名字叫李德沂。
他并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遗产,只有锈迹斑斑的自行车、玻璃板下的字条、工作时用的名片似乎在静静地诉说着什么,这些极普通的遗物,却像金子一样,无价!
自行车
提起李德沂,当地60岁以上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位居公社党委书记时,不坐公车骑自行车;不请客送礼,也不接受礼物和宴请。对此,不少人觉得他是个怪人,不可思议。
李德沂任职是20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领导用车有级别:地委书记“两头平”(轿车),县委书记“帆布篷”(吉普车),公社书记“130”(小货车)。烟台属于改革开放沿海城市,经济较发达。那时候,公社书记同级别的领导都坐上了“帆布篷”,可李德沂还是骑自行车。
他在龙泉镇任党委书记期间,有一次县委召开紧急会议,让各公社一把手马上赶到县里,龙泉镇到牟平城区20多公里,骑自行车时间来不及,他只好坐上了公社的车。刚出公社大门不远,老岳母拦下了他的车:“把俺捎到城里吧,俺要进城去看看闺女,俺好想她。”望着白发苍苍、年过七旬的老岳母,李德沂不忍心拒绝,把老人扶上了车。开完会回到镇里,他按里程如数交了汽油钱。
李德沂的一生,有一次公车私用的经历。是他任县纪委书记期间,要去海阳县开会。老伴儿要搭他的车去看望在海阳当兵的儿子,他坚决不同意,无奈之下老伴儿撒了个谎,说儿子在部队不安心工作,我去部队好好教育教育他。李德沂这才同意老伴儿上了车。从海阳回来后,李德沂交了10元的汽油费,纪委的同志坚持不收,认为这是开会途中,顺路搭了便车,但最后还是拗不过李德沂。李德沂当时月工资70多元。
在李德沂生前最后工作的风云林园办公室的抽屉里,有一本厚厚的出车记录,内容是用车登记:去XX地拉电线杆、用车时间、XX公里、驾驶员签字、批准人:李德沂。这是风云林园一辆旧的福田农用车,专门为修路、护林、拉石头沙子和建筑材料用。就这样的农用车,李德沂在上下班也从不坐一次。
李德沂骑自行车走了多少路无法计算。自他担任公社党委书记到他逝世前一直没有停歇,龙泉—牟平20多公里,莱山—牟平20多公里,烟台—牟平20多公里,中专养猪场—牟平8公里,风云林园-牟平8公里。这是李德沂生前骑着自行车走过的路线图。
李德沂的自行车很有特点,后车座上挂了个S形的铁钩,把铁锨钻了个眼儿挂在铁钩上。他从家里到风云林园上班,走一路干一路,用铁锨整平公路上的坑坑洼洼。他的自行车已经无法辨别牌子,什么零件都有,从60年代的大国防、大金鹿到这辆锈迹斑斑的车,他一生骑坏了7辆这样的车。
玻璃板下面的字条
李德沂家陈旧的写字台玻璃板下压着一张字条,上面是李德沂亲笔写的入党誓言。他以此来每时每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当初入党的誓言。他对党的信仰和感激来自童年的经历。
1953年,李德沂刚满10岁,父亲便不幸去世。年幼丧父,他遭受了人生三大不幸之一的苦难。家里穷得连口棺材都买不起,只好用捡来的破炕席把父亲的遗体裹起来埋葬。家里的大梁断了,母亲为了让4个未成年的孩子活下去,只得捧着瓢、拖着棍儿沿街乞讨。讨来的饭根本无法填饱孩子们的肚子……生存危难时,村里的党组织发动党员干部拿着棉布袋挨家挨户募捐粮食,最后全村共筹到十几斤玉米面、地瓜干和3个柴禾,救济李德沂家,这可是救命粮和柴啊。村里党组织知道这并不是长远之计,又出面联系让13岁的大哥李德海到公家饺子馆当学徒,挣点钱养家糊口。又找粮食部门特批了一点面粉和食用油,让母亲开了个小饭店,全家人有了生路。
这十几斤玉米面和地瓜干的救命粮,在李德沂幼小的心灵里扎根发芽。他知道共产党是好人,救了他们全家的命。他要知恩图报,一辈子跟党走,听党的话,党叫干啥就干啥,长大了也要做共产党那样的人。
李德沂一心一意想要成为党的人,他听别人讲,到部队当兵入党最快,他就整天想着应征入伍当兵。1965年,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临行前,老母亲千叮咛万嘱咐,到部队听领导的话,好好干,报答党的恩情,争取早日入党。他记在心里,到了部队不久,就向连队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连队党支部书记非常认真地找他谈话,你想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说明你要求进步,这很好。但要真正达到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必须努力工作,经受党组织的各方面考验,各项工作干在前面,真正从组织上、思想上加入共产党,党组织才能接纳你。
他把这些话牢牢记在心里。那些年,部队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和雷锋精神热潮。小学文化的李德沂,拿出雷锋同志“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刻苦钻研学习。他能把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反对自由主义》全文背诵下来。在军事训练和各项工作中,处处以一个模范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工作上积极主动,干在别人前面,一年一大步,一年一个台阶。入伍当年被评为“五好战士”,第二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上了班长,被选为党支部宣传委员。第三年被团里树立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第四年被推荐为后备干部。1969年出席了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表彰大会,受到司令员杨得志的接见,杨司令拍着李德沂的肩膀夸奖道,小伙子表现不错,好好干,有发展前途。
命运好像有意考验这位党的新人。1968年,“文革”运动席卷全国,到处闹派性很厉害。部队派人到西关村搞李德沂提干的政审外调,村里闹派性的人掌权,证明材料写着,李德沂姥姥家是地主,叔叔是“特嫌”。在那个讲阶级斗争、唯成份论的年代,这无疑给李德沂的政治生命判了死刑。团党委对这次外调很重视,即便知道是派性作怪,也没有什么办法。白纸黑字红章,那是代表着村一级组织。团政委亲自找他谈话,让他先到团部招待所住几天,等其他退伍老同志走了,再回连队继续当兵,待村里派性消除了再做一次公正政审。
李德沂当时非常委屈和苦恼,但他不想给组织添麻烦。按部队当时的政策,提不了干的士兵只能退役回老家。自己现在不但是当兵的人,更是党的人,党的人怎能给党组织添麻烦呢?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想通了。他找到团政委恳切地说,首长,说心里话,部队对我太好了,这4年间,我对部队很有感情,这个兵我没有当够。眼下碰到了政审这个问题,我不能给部队添麻烦。我是全团的先进人物,各方面都要起带头作用。请首长放心,回到家乡,我照样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但要当个好社员,而且要当个好民兵。临走的那天,团政委亲自送他到火车站,站台上俩人的眼睛里都噙满了泪水。团政委望着远去的火车,自言自语道,部队少了一名优秀指挥员,地方多了一名模范优秀干部。
那一年,李德沂刚满27岁。
1970年1月,李德沂回到了离别4年的家乡,回到牟平县城关公社西关大队当了一名社员。8月,村里开始整党,公社派来的整党工作组,经过详细调查核实,推翻了李德沂家庭成分和社会关系的不实之词,还了李德沂全家的清白,李德沂又一次对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深铭五内。
群众的心里有杆秤,在村里整党运动结束后,西关村绝大多数的干部和群众,根据李德沂回村务农的表现,推选李德沂为西关村党支部书记。西关村有了好带头人,老百姓的日子有了盼头。
当初在李德沂当兵提干政审时,写黑材料的极个别人心里忐忑不安,担心李德沂会打击报复。那时候,村里的社员最怕得罪干部,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得罪会计笔下错,得罪队长干重活,得罪书记没法活。
李德沂上任后,在第一次全体社员大会上就郑重承诺三条,让广大干部社员监督自己,一是不搞派性,一碗水端平,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因为自己就是派性的受害者,不能再让别人受其迫害。自己是共产党员,不能以派性对派性,更不能以派性对党性,全村人只有团结起来扭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才能改变西关村的穷面貌。二是保证做到清正廉洁,不吃请,不收礼,不占集体和群众半点便宜。三是保证做到弯下身子,带头实干,三年后若不改变西关村面貌,自己下台。
一言九鼎,掷地有声。好钢自身硬,金子总会发光。李德沂任西关党支部书记这三年来,西关大队粮食亩产从当初的250多公斤达到650多公斤,劳动日由原来的三毛多钱提高到一块五毛多钱。党性代替了派性,当初写他黑材料、闹派性的那些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心情舒畅地在各个岗位工作着。李德沂更没有像其他大队的干部那样,酒盅一端政策放宽,筷子一举可以可以。吃点喝点再收点,已成为大队干部的共性。为了大队上必需的接待应酬,李德沂把结婚时的家具,大柜、小门橱都卖了,还借别人700多元的外债,自己没在大队报销一分钱的接待费。自己两年的收入全都贴在大队因公花费上。
西关村的变化,李德沂的表现,引起了牟平县委的关注。1975年,李德沂32岁,县委破格提拔他为城关公社党委副书记,成为三不脱离干部(不脱离农村户口、不脱离原籍、不挣工资挣工分)。
当了挣工分的公社书记,更是如鱼得水,有了用武之地。全公社最艰苦、最艰巨的大工程都有这位挣工分书记的身影。嵎峡河学大寨战山河农田基本建设工地上,在小车运土方的车队中,他总是打头阵。数九寒冬,养马岛围海造田的大会战中,他又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海水中抢险筑堤坝。
李德沂在担任龙泉镇、莱山镇党委书记后,又走上牟平县常委、县纪委书记的领导岗位。牟平县纪委在他担任书记期间,被评为全省纪检工作先进单位,他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全省纪检先进工作者,受到当时中纪委和省纪委主要领导的表扬。
当时,好多人打着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搞活本地经济的幌子,讲吃、讲喝、讲排场。个别人浑水摸鱼,大捞一把,中饱私囊,混淆党的反腐倡廉和改革开放界限,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趁机散布说,纪委工作不要抓得那么紧,否则会妨碍改革开放搞活本地经济,纪委工作应该给经济工作让路……就在这种环境下,李德沂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担任了中共烟台市纪委副书记、烟台市监察局长。
李德沂并没有被社会上刮的不正之风和散布的流言蜚语所动摇,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无论怎么搞,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不会变的,那就是清廉为政,服务百姓。
他到市纪委工作抓的第一件事,就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彻底解决政府机关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推诿扯皮的衙门作风。在全市机关实行为基层服务承诺制,纪委和市监察局牵头明察暗访,逐项考核达标,发现有违规的人员和单位,严肃查处,将处理结果通报全机关。人们看到这次纪委和监察局动真格了,谁也不愿意当反面典型,全市机关作风大变样。中纪委在全国推广了烟台市实行承诺制的经验。李德沂被国务院纠风办授予“全国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先进个人称号”。有关烟台承诺制的报道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好新闻”之一。
荣誉并没有让李德沂骄傲与自满。细心的人发现李德沂书记好像有什么心事,总是忧心忡忡的样子。大家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李德沂此时正陷入苦苦的思考中……正常的公务接待饭局,他一律不参加,几次后大家在他的面前再也不提饭局了。周末休假了,司机把车开到他面前,他摆摆手,抬脚骑上了他的自行车。以后周末的时候,司机也不再等候他了。到基层检查工作或者开会,基层的同志出于对上级领导的尊重和礼貌,给点土产品和水果之类的东西,他回到机关拿出钱交给办公室同志,随行的同志有些尴尬,领导都交钱了,自己怎么办,交的钱可以买送来的几倍东西。他还让办公室的同志为自己设了一本账,公务会务活动送的纪念品,他统统登记上交。生活中的敬而远之,工作中的小心谨慎,使李德沂处于一种无形的孤单之中。
1998年,中央新一届政府作出了精简机构,干部分流的决定。当时部分机关干部人心惶惶,都在为自己的去留想办法、托关系,力求保住自己的铁饭碗。即使肯定要被分流的干部,也都想找个有权有势、经济收入高的实惠单位。去、留成了考验每一个人的分水岭。
那一年刚满55岁的李德沂,向市委递交了提前退休的申请报告。消息传出,周围一片哗然。按干部条例规定,当时的李德沂是正处级有实职的干部,可以工作到60周岁。当时组织上正在对他进行考察,提拔也是很有可能的。在这个关键时刻,怎么能向组织提交提前退休报告呢?有的人猜测到,李德沂辞官是为了回西关村挣钱。他的大哥李德海是西关海德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集团下有几十个企业,李德沂可以选择任何一个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他个人在村里做党支部书记的时候,也为西关村立下汗马功劳,回村里挣点钱也无可厚非。也有的人出于同情心说,李德沂书记清廉了一辈子,到老了,回去挣点钱也是应该的。
李德沂在纪委系统是很出名的。时任中纪委副书记的刘丽英听说此事后,亲自给李德沂打电话,问他是不是工作上碰到了什么困难,如果需要的话,她可以打电话给有关部门帮助解决。李德沂感谢了老领导的关心,并在电话里简明扼要地向她汇报了自己申请提前退休的真实想法,得到了老领导的赞同。
市委、市纪委书记分别找他谈话,想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他恳切地对两位领导说出了心里话。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克服机关人员人浮于事的弊端。我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机关办公现在都电脑网络化了,自己再从头学起,感到很吃力。不如早点腾出位置让给年轻有为、有文化的同志,对党的事业有利,也符合党的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要求。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趁现在身体还硬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个人对组织一点要求都没有,也不会给组织丢脸,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
两位领导相信李德沂的话,因为这位纪检系统的好干部从不说假话,也不会说假话。他们从内心也舍不得这位好干部离开。因为李德沂是省纪委和烟台市委“双管干部”,市委专门打了报告给省纪委,省纪委同意了李德沂提前退休的要求。
1999年初,李德沂带着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回到了西关村。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李德沂看到现在的西关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这不再是一个靠挣工分吃饭,靠种粮而生存的西关大队了。现在的西关今非昔比,它荣获了“中国乡镇企业十大百强、全国产值最高的十个村中的第三名”的光荣称号,被称为中国乡镇企业领军集团。大哥李德海也不再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农民了,而是领导年产值8亿元、下属38个企业的海德集团董事长,是半壁江山乡镇企业中赫赫有名的人物。李德沂回到村里,卸掉工作上的责任,心情舒畅,准备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儿。
他找到李德海报到时,大哥对他的选择并没有感到意外和惊诧,这两个同睡一铺炕,同吃一锅饭的亲兄弟,平日虽然交流不多,但彼此间心照不宣。性格迥异,脾气不同,但对党的感恩和忠诚,从骨子里都是一样的。李德海说,你当大队书记时,各方面给我打下了好的基础,对咱村是有贡献的。这次你回来如果还想当书记,我向上级党委推荐你。如果想当厂长或经理,集团的企业任你挑。
李德沂摇摇头,我要想当官,就不回村里了,这些年在外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是我的长处,我干脆去海德职业中专当政治辅导员,为培养下一代做点事儿。兄弟之间说话开门见山,大哥李德海又问,每个月给你多少工资合适?李德沂一点没犹豫痛快地回答,我有退休金,一分钱工资不要,当志愿者,为乡亲们尽义务。
第二天,李德沂骑上自行车,自带午饭,跑到距家十几里路远的海德职业中专上班了。海德集团为了方便李德沂上下班,给他配了辆丰田轿车,李德沂拒绝了,志愿者哪有坐轿车的?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风雨无阻。车配了半年,在学校院子里闲了6个月,无奈之下,海德集团只好把车收了回去。
紧邻着职业中专的是集团的一个养猪场,养猪场由于长期经营不善,常年亏损,濒临倒闭,集团就因地制宜把养猪场交给了职业中专学校,原则上能养多少算多少,养不活就杀,也算是死猪当做活猪养了。李德沂感到办这样一个规模的养猪场不容易,要是倒闭了太可惜,便主动要求到养猪场,当上了不是场长的场长。
李德沂就是这样的人,不干则已,干非要干好。他看养猪场的劳动量太大了,干脆把自己的行李搬来住在养猪场,他领着学生在猪圈旁边垒了几间简易板房算是宿舍。夜晚入睡的时候,鼾声和猪叫声混在一起,特别是三伏天,猪圈的臭味和骚味被风刮过来,让人恶心难以入睡。职业中专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的掌上明珠,从来没受过这份罪,好多学生都跑回学校。李德沂早晨5点就起床打扫猪圈,推土垫猪圈,喂猪运猪粪,上山割猪草,一天忙下来,累得要命,头刚沾枕头就进入了梦乡。为了给猪场节省开支,他考取了A级驾照,开着大卡车去栖霞、青岛等地运猪饲料,自己既当司机又当装卸工,和青年学生一样,扛着七八十公斤的大包装装卸卸。
李德沂由县官变成了“猪”倌,成了新闻媒体追踪的热点,都来采访他,被他婉言回绝,他主要是怕接受采访多耽误干活的时间。有一位肖记者好不容易做通了他的工作,李德沂答应晚上下班后到他家里接受采访,不能占用白天劳动时间。肖记者晚饭前就来到李德沂家中等候,天完全黑下来之后,李德沂才从养猪场赶回来,洗了把脸。老伴儿姜元珍送上了一大碗汤菜,又端上刚刚出锅的包子,满满一盖帘。细心的肖记者数了数一共17个包子。不一会儿,一大碗汤菜和17个包子被李德沂风卷残云吃了个精光,肖记者还没开始采访,眼睛就湿润了。眼前的这位“猪”倌,这一天是消耗了多大的体力,才有这样的胃口。
一年后,养猪场总算是起死回生,年底还给职工发了500元的奖金,他自己照样分文未取。
李德沂在养猪场工作一年,本来就不胖的他体重掉了20多公斤。中纪委副书记、国家监察部部长徐青到烟台视察工作时,专门会见了李德沂并听取了他的汇报。最后徐青部长给了他这样的评价:人瘦了,猪肥了;脸黑了,心更红;肉少,骨头更硬了!
名片
李德沂又当官了,而且还印了名片。李德沂的名片和别人不一样,名片上面是红颜色的,左上角是镰刀斧头,后面印着“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烟台市监察局原局长”。名片中间印着“烟台市牟平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筹建处(杨子荣纪念馆)主任”,“风云林园管理区党支部书记”。名片最下面,是自己的名字和联系电话。
任命李德沂为风云林园管理区党支部书记的上级组织,是牟平区文化街道党工委。党工委的级别是科级,李德沂的这个主任级别可想而知了。
李德沂从海德职业中专养猪场转到南山的风云林园,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本来不胖的李德沂在养猪这一年中瘦了20多公斤,老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找到大儿子李德海说,你把你兄弟折腾得瘦成这个样子,你不心疼我心疼,不能再让他干那个活儿了。母亲在家里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她的话就是圣旨,兄弟俩都得无条件服从。李德海琢磨了一下,又给李德沂安排了另外一项工作,海德集团在城南嵎峡河一带租了1000多亩地,准备成立杨子荣会社,就让李德沂带头先搞规划。其实这是个扔石头打天,比较遥远的计划工程。李德海知道他这个弟弟是个闲不着的人,给他安排这个工作,没有压力没有指标,既轻松又有事儿干,顺便调养一下身体。
2002年,李德沂骑上自行车,沿着海德集团租用地的范围和路线,走村串巷了解情况。其实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他并不陌生。1975年,他担任过城关公社“三不脱离”党委副书记,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他是总指挥。这里的农田有他洒过的汗水,崎岖的山路留下了他推小车的足迹。看到现在的农田和村庄,他既熟悉又陌生。一段时间走访下来,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此刻他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海德集团给他的工作。
他找到牟平区政协原副主席张积安一起到山上,实地察看。张积安1米82,身材高大魁梧,说话声音洪亮,脾气耿直,典型的胶东汉子。看问题尖锐深刻,说话一针见血,风趣幽默,大智若愚。七十年代在牟平当兵转业,历任牟平县民政局长、副县长,在县政协副主席的位置退了下来。他比李德沂小4岁,称李德海为大哥,李德沂为二哥。他对二哥打心底里敬佩,他说,二哥这辈子清廉为公,对党从骨子里忠心耿耿,为人民群众办了一辈子好事儿。我尊重、敬佩他,但我学不了他,因为我遭不了他那个罪,他一生受的罪吃的苦一般人是无法想象和做到的。
老哥俩沿着坑坑洼洼的小路向山上走去,这个由金龙山、鹰嘴石、蛟山三个山组成的占地14.5平方公里的林场,眼前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山上没有路,山坡不见青草见牛羊,采石场上炮声响,白花花的树桩排成行,山下尘土飞扬,青山植被不见了,光秃秃的山在太阳的照射下格外刺眼。看到眼前的情景,两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意识到这风云林园的生态环境破坏到了不可不治理的程度。李德沂将询问的目光投向了张积安,张积安实话实说,二哥,这个事儿非同一般,管好了是丰碑,管不好是墓碑。要办这么大的事儿,第一需要钱,第二需要队伍,第三需要能人挑头,咱两个加起来120多岁,能干这个事儿吗?
李德沂沉思不语,他感到积安老弟说得实实在在,句句在理。要想改造这里的环境,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尤其是第一个,资金落实不了,一切都是空谈。李德沂想到了曾在宁海镇工作过,现在济南工作的一位老领导,风云林园当初就是这位领导时任公社党委书记时提议开发的。如果把现在风云林园的状况告诉他,肯定会得到这位老领导的支持。张积安觉得二哥说得有道理,两人便启程到济南,寻求帮助。
老领导听了他们的汇报后,深受感动,对他们说,你们办的是好事,争取资金问题不大,我可以帮着协调解决,但资金管理是个大问题,一定要专款专用,要不然,很容易出问题。要找个有责任心的人管起来。
李德沂听了很是高兴,感谢老书记的支持。我想挑头干起来,等回去向牟平区委汇报后,如果上级领导同意我干,我保证两条,一是保证精打细算,把钱花到点子上;二是保证资金账目一清二白,不辜负老领导的期望。
老领导放心地点点头,德沂同志牵头,我放心,一分钱能掰成2个花。张积安插了一句,能掰成4个花。
李德沂很重视这次重新“当官”,尽管这个“官”没有级别,但有实权,是一把手说了算。他外出办事常常碰到尴尬事,一个装束打扮的老农民,骑着一辆锈迹斑斑的自行车,穿梭于区委、区政府各个部门办事,确实有诸多不便。好多次被门卫和传达拦在门外。他跟人家解释半天,并说自己是李德沂。可当年知道李德沂大名的人大多数都退休回家看孙子,享受天伦之乐去了,现在工作的年轻同志没有人知道李德沂是谁。尤其是到市里、省里跑资金,他不请客不送礼,光凭嘴说,没有实惠的东西给对方,很难办成事。于是他就印了名片,特别在名片的上面加上了“中国共产党烟台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原副书记、烟台市监察局原局长”。印了名片,对外出办事多少有点作用,但是因为上面有两个“原”字,收效甚微。
省里相关资金到位后,李德沂用这些钱补发了风云林园老职工多年拖欠的工资,补交了工人们的养老保险,稳定了职工的心,又招聘组建了一支精干的防火护林队伍。
风云林园多年无人管理和养护,附近村民在山上养了20多头牛,200多只羊,林场成了天然牛羊牧场。李德沂挨家挨户向散养牛羊的村民宣讲国家森林保护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法,保护好青山绿水和治理环境污染,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然后和村委有关部门联系,帮助村民解决牛羊饲料问题。有法律依据,又有帮助村民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再加上李德沂不辞辛苦挨家挨户细致地做着说服工作,村民们还是很通情达理的,都把自家的牛羊管住了。山上还有20多个采石场和3个采矿点。采石场和采矿点的经济效益很可观,但都是毁灭性的采挖,对整个山体的破坏很厉害。采石场属于海德集团就有3个。大哥李德海坚决支持他的工作,二话没说,带头将海德集团的采石场全部停业报废,其他的采石场也都关闭了。
李德沂带领着护林队伍,开始了艰辛的护林育山的工程。他每天早上5点多就骑自行车从家里到山上,搬石、铺路、植树、挖土,每天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连年富力强的护林员身体都扛不住了,而60岁的李德沂一干就是一个月。铺路、植树挖土,有好多项目原材料完全可以花钱买来。沙子、石头、泥土,付了钱,这些原材料马上就能送到工地上,用不着人挖车运。但李德沂不舍得花钱买,用他的话说,这些钱只要出点力遭点罪,完全可以省下来。这么大的林场需要钱的地方太多了,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人不是铁打的。一个多月的超强度劳动,很少生病的李德沂病倒了,卧床10多天。老伴儿和孩子都不同意他再这样干下去。病愈后,他干脆卷起铺盖,住进了林场。他知道,第一年是关键年,打的是攻坚战,关键时刻不能退缩。
一年下来,风云林园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光秃秃的山脊披上了绿装,牛羊不见了,鸟语蝉鸣代替了采石的爆破声,5000多棵树遍布整个山峦,30多公里的消防路修得平坦宽敞,沿路防火警示牌随处可见,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达百万元。
文化街道办事处的领导看到风云林园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很震撼,年终给李德沂送去了两万元奖金,并说,你这么大岁数了,为了风云林园,每天骑自行车上山,干得比农民还重的体力活,太让我们感动了,这点钱是我们的心意,请收下。
李德沂却说,从开始我就是为乡亲们尽义务,尽义务就不能收什么辛苦费。我有退休金,不能领双份钱。硬是把钱退了回去。
风云林园逐步走上了正规,李德沂并不满足只是守着山、看着山、养着山的日常工作。他从家里骑自行车到林场上班,一路上看到路面坑坑洼洼,有些树枝歪歪扭扭,就停下来,随手从车上拿下铁锨平平路面,用镰刀修修树枝。沿途中碰到村里的老百姓,他也会停下来,拉拉呱,了解了解村民有什么需求和对村干部有什么看法。李德沂有一次在上山的路上,碰到了嵎峡河村民刘瑄基,这位老农想寻短见,因为老伴去世了,儿媳跟人跑了,只剩下一个弱智的儿子和孙子,生活艰苦的很,想一死了之。李德沂见到这情景,马上赶到林园,开了个小会。在会上,李德沂流着泪讲述了这位老农的遭遇,要求林园职工一同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他知道,林园职工的工资一月不足1000元,生活方面并不富裕,不管捐多捐少是个心意。他带头将身上仅有的600元全部捐了出来,其他职工一共凑了400元送给了这位老农。
林园的一位副场长,老伴患尿毒症,巨额的医疗费让这个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李德沂发动林园职工,又捐了2000元。
全国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出生在嵎峡河村。看到嵎峡河和邻村的百姓生活不够富裕,村里经济收入也不高,李德沂有了一个新的设想。在英雄的故乡建个杨子荣纪念馆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搞一个红色旅游景点,既能拉动邻村的经济,又能教育下一代,可谓一举两得。
李德沂向牟平区委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区委很赞成他的设想,决定马上成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筹建处(杨子荣纪念馆),并聘请他和张积安副主席为筹建处顾问。
一分钱难倒英雄好汉。又是一个钱的问题,摆在了筹建处这两位顾问面前。
老哥俩又踏上了筹集资金的艰难征程。
李德沂改变了以往吃请不到的作风。他和张积安跑到省城,找老乡,曾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老领导和有关部门,请求资金援助。好多人看到这两位老同志本来是应该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现在却为了筹建杨子荣纪念馆和青少年教育基地东奔西跑,于是都主动热情请他们俩吃饭。中国的酒文化有学问,有好多事情在办公室正襟危坐地谈不成,到了酒桌上酒酣耳热的时候就顺利解决了。有关部门领导和老乡,请李德沂和张积安吃饭,他们都知道李德沂不喝酒,在酒桌上,领导就来了个激将法,对李德沂说,你喝一杯,我给你一万。李德沂一听能给钱,就忘记了自己的酒量和身体承受能力,端起酒杯,一杯接一杯地喝了起来……回到宾馆,李德沂便倒在床上不省人事,醒来后对张积安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兄弟这下咱赚了,又喝了酒,又要到了钱。
筹到的款杯水车薪。愚公搬山不止感动了上帝,李德沂的行为也感动了牟平区委的领导。区委主要领导听了李德沂的汇报后,望着眼前这位为了筹款累得面容憔悴的老同志动情地说,老书记,筹建杨子荣纪念馆和青少年教育基地的款你不用再跑了,从区里财政拨,马上给你配个基建班子。你太累了,太辛苦了,你把自己折腾成什么样子,我们看了既感动又心疼,你一定要多保重自己的身体。
杨子荣纪念馆的设计规划顺利通过了。纪念馆占地215亩,共有5个部分组成,纪念馆、纪念广场、追思大道、纪念林和纪念碑林,总投资5000万元。
现在的农村基层工作有三难,征地难,拆迁难,与老百姓打交道难。
占地215亩的纪念馆,关系到直接利益的老百姓有几百户,间接利益的有几千户。李德沂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挨门逐户地做不愿搬迁百姓的思想工作,既讲建馆的重大意义,又耐心听老百姓的意见,只要老百姓讲得有道理,就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不让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失。大多数老百姓白天下地干活,李德沂就利用晚上时间上门做工作。
这么多的拆迁户也有少数人想借此机会捞一笔,觉得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狮子大开口,要求超越政策底线的补偿。而这帮人恰恰就出自杨子荣的故乡嵎峡河村。
李德沂利用晚上在嵎峡河村召开全村人大会。在会上。他情绪激动地说,咱村英雄杨子荣全国闻名,那个年代杨子荣为了咱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远离家乡,在东北把命都搭上了。现在为了建他的纪念馆,区委从紧张的财政拨款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建馆,这是为教育下一代办的大好事。你们中间少数人不但不感谢政府,还在为自己的蝇头小利打算盘,和政府算小账。你们这样做对得起谁?我都替你们害臊,你们对得起牺牲的杨子荣吗?你们还有脸在外说是杨子荣村的人吗?推心置腹的话说得全村人没有不服气的,到会的老百姓最后还为他讲的话鼓起了掌。原来准备闹事还想和政府理论理论的年轻人,被他说得都低下了头。
由于李德沂前期做的艰难细致的思想工作,几千户老百姓没有一个因拆迁上访和闹事的。这么大的拆迁工程,平安顺利,这在全国恐怕也是少有的。
2011年纪念馆奠基的那天,附近村的老百姓自发地来到工地放鞭炮,庆祝纪念馆的开工。
2013年清明节前夕,杨子荣纪念馆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顺利开馆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了。
走了,留下的……
2013年8月20日,正在风云林园开会的李德沂突然开始出虚汗、脸色蜡黄,浑身无力。这一次他没能骑自行车回家,而是被医院的救护车送进了医院。
经烟台市毓璜顶医院的大夫确诊,他患的是肺癌晚期。大夫质问家人,为什么现在才送来,如果及早检查治疗,完全不会是现在这种结果。谁也无法回答大夫的质问,因为病人从来不说身体哪里不舒服,也从来没有因为身体状况休过假,这个好人耗尽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按规定,李德沂可以住烟台市毓璜顶医院的干部病房。他住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住这么好的病房太浪费,反正每天就是输液吃药,把药带回牟平区医院治疗不是一样吗?大家都知道他的个性,劝也没用。
自从李德沂住院后,他的老搭档张积安心里像压了块石头,沉甸甸的。他知道和自己朝夕相处多年的老二哥恐怕过不了这道坎。他整天在医院里陪着二哥聊天,讲讲网络上的段子和社会新闻,表面上装得一点事儿没有的样子,强忍着内心的悲伤,在心里也存有盼着奇迹发生的幻想,祈祷苍天有眼保佑他的这位老二哥平安无事。后一阶段他去病房,一言不发默默地坐在那里陪着二哥,两个人相对无语,只能用眼神相互交流,病魔把李德沂折磨得时而昏迷,时而清醒,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1米75的个子,体重只有30多公斤了。
有一天,病房内只剩下李德沂和张积安两人,李德沂的精神似乎比以往好多了,他对张积安说,兄弟啊,二哥我拜托你两个事儿,一是这次住院,好多朋友和单位的领导来看我,送来一些钱,我让你嫂子用本都记下来了,算了一下,单位送的大约有62000元左右。等我走了,按照本上登记的名字和钱数,都退给大家。公家的款送到青少年爱国基地,个人的一定退还给本人。你知道我这个人,一辈子不占公家和别人的便宜。你帮我谢谢他们,告诉他们,心意我领了。二是等我走了,把我的骨灰葬在公墓里,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你们想把我埋在风云林园里,这个我不同意,你二哥一辈子没搞过特殊,最后这个句号你帮我划圆,拜托了兄弟……
张积安听完二哥的嘱托,迈着沉重的步履走出病房,这位胶东大汉禁不住潸然泪下……
李德沂走了,他生前筹备的杨子荣纪念馆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耸立在金龙山脚下,开始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他用生命和汗水精心耕耘的风云林园葱葱郁郁,一片生机盎然。只是通往风云林园的盘山路上,再也看不到那位弯着腰骑自行车老人的身影。老人走了,老人一生太累、太苦,去了天堂,因为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安心地歇息,安享晚年。
老人不可复制。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这样称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李德沂走了,给人们留下无限的悲痛和思念。
风云林园附近有个永安庄村。牟平区政府办公室综合科科长孙帅,在刚大学毕业不久后,来这里当村官,担任第一书记。孙帅属于“三门”青年干部,走出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机关门。村里的老百姓和村干部对这样的书记不屑一顾,认为这样的书记是来镀金的,给村里的百姓解决不了什么实际问题,到了挂职期就拍拍屁股走了。我们老百姓依旧过的是“夜里千条路,醒来还是卖豆腐”的日子。孙帅也很苦闷,有点老虎吃天,不知从哪入口。
2012年5月24日,是孙帅第一天到永安庄报到的日子。开会前,李德沂骑着自行车赶到了永安庄村。他从车上卸下一张简易床,一个水壶和一大包干桑叶,热情地拉着孙帅的手说,你好,我叫李德沂,欢迎你到永安庄工作。送给你一张床留着中午休息用。水壶留着你上山喝水用。桑叶是我自己摘的,泡水喝降火,对身体好。送你个笔记本留着记事用。做农村工作要接地气,希望你能在有限的挂职时间里留住永恒的业绩,不留亏欠和遗憾,有什么困难跟我讲。
孙帅做梦也没有想到久闻大名的李德沂书记是在这种情况下和自己初次见面,望着眼前这位党龄比自己年龄还大的老前辈,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直到李德沂骑车走出老远,他才想起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来得及说。
孙帅打开那个笔记本,扉页上留着李德沂的亲笔赠言:留住永恒的业绩,不留亏欠和遗憾。进驻永安村挂职留念。
李德沂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孙帅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清晨,他还是习惯站在永安庄村口路边,这是李书记每天去风云林园上班的必经之路,他在等着李书记的到来,想见到他那弯腰蹬车的身影,想听到那悦耳的自行车铃声,把记在笔记本里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再向他请教。可每次都是高兴而去,失望而归。他有时还天真幼稚地想,不能见到老书记清晰的身影,哪怕是在雨中,在雾中,远远的模糊的影子也行……
时建国是位朴实厚道的农民,他当过民办教师,任过永安庄村党支部书记。年轻的时候,就跟着李德沂围海造田,亲眼见过李德沂数九寒天跳进海里抢险。李德沂这次到风云林园工作,两个人又凑在了一起,他是个不善于用语言表达的人,越说到激动的时候,越说不出话来,只是不断重复那么几句话。李书记是好人,专门为老百姓着想,他是累死的……没说完已泣不成声。
时建国隔三差五就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来到老书记家,进门就问,嫂子,家里有什么活,俺来帮着干干。每次来都带点自家种的蔬菜和水果,放在桌子上,他望着李书记家中的遗像,轻轻地说,李书记你尝尝吧,这些蔬菜和水果都是俺家自己种的,没打药的。我记得你的话,看好风云林园的大门……
李德沂的逝世,受到打击最大的是他的老伴姜元珍老人。她和李德沂相濡以沫近50年,老伴离他而去,她内心的悲痛和思念之情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家里少了个人,心里空荡荡的,屋里空荡荡的,她常常想起和老伴在一起的那些事……
姜元珍老人比丈夫大2岁,今年73岁。她具有胶东妇女贤妻良母的品德,她跟随丈夫一生,没有享受任何荣华富贵,清贫的生活却让她感到很美满幸福。她年轻的时候很能干,担任过海德集团服装厂厂长,那时她挣的工资比丈夫多。丈夫的工资都在他个人口袋里,碰到困难需要救助的人,就随手掏给人家。姜元珍觉得,丈夫的口袋不能没有钱,她知道丈夫的财政状况总是出现赤字,自己发了工资,总是主动“借给”丈夫,月复一月,年年如此。
2006年,李德沂年迈的母亲逝世了,母亲年轻守寡,拉扯着4个孩子饱受了人间艰辛。家贫出孝子,儿子在母亲的教育下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李德沂一生从骨子里感恩党,都是母亲教育的结果。老母亲走了,按当地习俗,买块公墓入土为安。公墓的费用李德沂应该承担4万元。大哥李德海知道二弟的家底,对他说,你别抻腰筋了,那4万元我替你拿吧。李德沂谢绝了大哥的好意。他说,这是每个儿子孝敬母亲的心意,谁也代替不了。
李德沂回到家中,将自己的家当凑在一起,一共才两万七千元,只得向老伴开口借钱。老伴爽快地说,我这里有,用多少你就拿吧。李德沂有些不好意思,对老伴说,这钱算我借你的,我说话算数,从下个月领退休工资开始,逐月还给。这一万三千元,李德沂分了7个月,如数还给了老伴。
想起这些,姜元珍老人很是后悔,格外难过,我要那个钱干什么呢?姜元珍老人做梦都不相信丈夫从入院到逝世,仅仅5个月的时间,丈夫就离她而去。她总觉得丈夫的身体是铁打的,因为她从来没听过丈夫喊过累,说过苦。在丈夫的面前,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和克服不了的困难。丈夫住院5个月的日日夜夜,她守在病床前从未离开半步。
少来夫妻老来伴,年龄大了,丈夫对自己也越来越关怀体贴了。丈夫买了个小三轮车,有时候周日和赶集的日子,丈夫就骑着三轮车带着她到集上逛逛,商场里转转,她心里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姜元珍老人操劳了一辈子,73岁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很多,那双粗糙的手有些弯曲变形,叫人看了心酸又心痛。姜元珍老人有一回还做了个梦,梦见了自己的丈夫正在自行车摊儿上修自己的那辆自行车,她打了个招呼,丈夫没吱声。她把丈夫留下的自行车,用塑料纸包好,怕风吹日晒,又把车轮胎气打足,每天都用布轻轻地擦一遍,好像丈夫随时都还要上班骑车一样……
责任编辑/魏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