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舜文化传承践行记

2014-11-07 16:02王建卫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舜帝文化

王建卫

灿烂的中华文化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民族,古老的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就是古人类创造的一部浩浩荡荡的中华文明史;而维系中华民族之魂的中华传统文化根脉之一的就是大舜文化。

——作者题记

引子

农历甲午年刚刚起步二十五天,即2014年2月24日下午。初春的北京还携带着冬天的印迹,树儿还未泛绿,花儿还未含苞。但灿烂的阳光已经使人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和她那铿锵的脚步。在中南海一间并不太大的会议室里,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在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近日,笔者在山东省济南市采访了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就大舜文化的历史渊源,大舜帝的生平事迹,大舜文化的传承践行,大舜文化的古为今用,大舜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等,与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和有关省市的文史干部进行了多次座谈。仿佛,一幅历史的画卷徐徐呈现:以大舜文化为源头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描绘了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的理想目标,而且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即以和谐为指导,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邦国与邦国(或民族与民族)的关系乃至世界和平的关系。惟有如此,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和谐、民族才能繁荣、国家才能昌盛。

大舜文化的历史渊源

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第九届政协副主席、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会长谢玉堂,是大舜文化研究的积极倡导者,有力的支持者,不懈的追求者;是将大舜文化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传承下去,践行下去的开拓者;是将大舜文化古为今用,造福子孙后代的大胆创新者。所熟知谢玉堂的人无不认为,他是位学者型和文人型的领导干部。他在花甲之年仍爬书山,下文海,孜孜不倦在史海泛舟,结合自己多年的从政经验和生活阅历,潜心研究大舜文化,写出了一部近二十万字的关于大舜文化的史论著作——《论大舜》。他在接受笔者的数次采访中,将大舜文化有根有据,有声有色,旁征博引,道古论今,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

中华文化的道德始祖——大舜。大舜,史称“舜帝”“虞舜”。据《尚书》、《左传》、《史记》和诸子的记载:舜,姓姚、名重华,国号有虞。生活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是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生于山东省诸城市的诸冯村,在帝位50年,100岁时崩葬于湖南省的九嶷山。是中华民族上古时期的圣王明君,位尊为五帝之一,即黄帝、颛顼、帝喾、尧之后,被称为五帝,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以德治国,尊孝道,尚谦让,重劳动,“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开创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先河。他政治清明,德治天下,教化百姓,治理水患,发展农业,使人民安居乐业,四海升平,奠定了早期中国“国家”的雏形。

在历史上,大舜不仅长期为人民所爱戴,而且受到孔子、孟子、管子等齐鲁圣贤们的推崇,如“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管仲称“尧舜,古之明王,天下推之而不倦,誉之而不厌,永远不忘”;“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毛泽东也以“六亿神州尽舜尧”的诗句来歌颂中华各民族人民崇高的道德精神面貌。

舜帝一直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始祖,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评价舜帝:“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四千多年来,舜作为道德文化的创始人,作为最完美的圣王先帝,一直是人们道德修养的目标、道德教育的榜样,并因此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舜,这个历史学界和世间千古流传的英明大帝,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成功执政者。他忠实地执行了唐尧建立“公天下”的大志,在他三十而立摄政之后,相继完成了长江以北华夏和东夷的联盟统一;他刚登上摄政之位,便身体力行地继承和发扬了唐尧一套五年一巡狩的民间调查走访制度,一直坚持到晚年南巡而崩葬于九嶷;他外举不避仇,向尧推荐了大禹,并和大禹一起勤勤恳恳地经过艰苦努力成功地治理了黄河中下游的水患;他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同时推行《五刑》,体现了他的德治理念;他亲自制定的《五教》,至今还深深地镶嵌着建立文明社会的政治烙印。

尧帝去世后,他全面地继承了尧帝的遗志,大力推进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成为繁荣经济、保障民生的光辉典范;他刷新政治,重划九州,制定五服,定邦安国;他重视教育,重视文化建设;他推行民主制度,重谏纳言,终生廉政;他力主对三苗实行义征而不用武力,最后终于义服三苗,完成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统一,把华夏东夷联盟的版图一举越过长江延伸到两湖、两广一带,为大禹建立的夏王朝的快速诞生立下了万世不朽之功。

两千多年来,史学界的先辈们花了巨大的心血对大舜做了有理有据的详细研究,他们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做出了让万世称颂的卓越贡献。

几千年来史学界对大舜的记载和评论颇多,这是对大舜这个英明大帝负责的表现,是对中华文明史充分肯定的表现。在堆积如山的记载和传说中,除了《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史记》两大权威的著作外,《竹书纪年》、《诗经》、《周易》、《春秋》、《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证》、《尔雅》、《吕氏春秋》、《孟子》、《管子》、《墨子》、《淮南子》、《帝王世纪》、《皇极经世》、《太平御览》,包括屈原的《天问》等等书籍也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以不同形式对大舜做了研究,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不管是“放”还是“鸣”,都是以肯定大舜的存在和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为前提的。从现代的郭沫若、范文澜两位历史泰斗开始,一直到当今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大都承认大舜的客观历史存在和其历史地位。

孔孟对舜帝顶礼膜拜推崇有加更彰显了大舜文化的无穷魅力。

舜帝堪称德圣、孝祖。孔子编辑《尚书》时,在对上古帝王流传的典范和谱牒的整理中,感悟了“尧天舜日”。从此,孔、孟言必称尧舜,诸子百家对舜帝无不顶礼膜拜,推崇有加,后世亦是代代相传。孔子和孟子在《论语》、《孟子》二书中,赞赏尧舜之处比比皆是。《孟子》一书,虽篇幅不长,但提及舜帝却达五十多处。赞赏或提到舜帝禅让的,孔子的《论语》就有六篇,《孟子》有十二篇。

孔子夸赞说:“多么崇高呀!舜和禹贵为天子,富拥四海,却半点都不为自己。”

孔子说:“舜可以说是最聪明的人。舜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常人浅近的话语,他隐讳别人不好的地方,宣扬好的地方,抓住人们议论的两个极端,折中决策,施行于民众,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原因。”

孔子与孟子对舜帝大德大孝给予了极尽的褒扬。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

“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孟子·告子章句下》)。

孔子和孟子对舜帝的与人为善的社会道德,忠于君主、行仁取义、从善如流的政治道德,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孟子说:大舜愿意跟别人一道行仁,舍弃自己不对的,接受人家正确的,乐意接受别人好的东西以行善。从他种庄稼,做瓦器,做渔夫,一直到做天子,没有一处优点不是从别人那里吸取过来的。所以,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跟别人一道行善。

孟子又说:“圆规和曲尺是圆和方的最高准则,古代圣人也是做人的最高标准。作为君主,就要尽君主之道;作为臣子,就要尽臣子之道。君主和臣子二者都只要效法尧和舜就行了。不用舜奉事尧帝的忠诚来奉事自己的君主,便是不尊敬自己君主的人;不用尧舜治理百姓的态度和方法来治理自己的百姓,那便是残害百姓的人。”

通过上述两段孔子和孟子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的政治主张就是实行仁政,对于大舜的主张持充分肯定的态度。在肯定舜帝是古代贤明圣君、道德模范、智慧化身的前提下,孟子要求人们向舜帝学习,并提出了“人皆可以为尧舜”。

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文化之源是舜帝身体力行所创建起来的原生态道德文化,孔孟思想是对舜帝思想和舜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孔子和孟子治学严谨,信而好古。孔子曾经编过《尚书》,对古代帝王治世的史籍了如指掌,因此,孔、孟对舜帝的说法和看法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他们对于舜帝的敬仰和推崇,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孔、孟确立自身儒家伦理道德的思想基础、理论源泉。

从历朝历代对舜帝的祭祀看大舜文化的历史影响。舜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自大禹以来,祭祀舜帝就成为祭祀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湖南省宁远九嶷山是舜帝崩葬之地,理所当然地也就成为历朝历代祭祀舜帝的圣地。

大禹拉开帝王祭舜的序幕。大禹,是夏王朝的祖先,史称夏禹,是舜帝亲自选定的接班人,舜帝晚年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最早祭舜的帝王就是大禹,即第一个祭祀舜帝的帝王。

秦始皇望祀舜帝于九嶷山。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统一道路,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他南巡来到云梦,就是今天的洞庭湖一带,在云梦举行仪式,向着九嶷山的方向祭祀舜帝。他在这里举行望祀仪式的目的,就是告祭自己所创立的丰功伟绩,并祈求舜帝护佑自己。

汉武帝盛唐望祀舜帝。汉武帝(前156-前87)是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特别是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而儒家学说的源头在舜帝,在于舜帝以孝为核心的道德思想。因此,要尊崇孔子、孟子,要推崇儒家学说,就理所当然地要尊崇舜帝。《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今湖北宜昌一带),望祀虞帝于九嶷。”这是古代典籍中记载的第三位望祀九嶷山舜帝陵的帝王。

最早见诸记载的祭舜帝文。南朝,宋武帝刘裕命湘州刺史张邵代为祭舜。正在这时,张邵的好友颜延之出任始安郡太守,来向张邵报到。始安郡治所在今广西桂林,属湘州管辖。因此,张邵要颜延之代他撰写祭文,然后同颜延之一道前往九嶷山祭舜,时间为永初三年(422)二月丁丑。在此之前,历朝历代祭祀舜帝的祭文都没留下来。然而,这一次成了一个例外。由颜延之撰写的这篇祭文,保存在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编辑的《艺文类聚》一书中。这篇祭文,成为保存下来的最早的祭舜帝文。

第一个遣使祭舜的皇帝——唐玄宗。在唐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中,帝王祭舜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由帝王亲自祭祀,如大禹、秦始皇、汉武帝等,他们都是自己向九嶷山方向进行望祀。第二种形式,就是帝王或朝廷命地方官代祭,如前面所说的宋武帝命张邵代为祭舜。开元年间(714——740),唐玄宗派名相张九龄到九嶷山舜帝陵祭祀舜帝。这是皇帝遣官祭舜第一次见诸记载,开皇帝遣官祭舜之先河。从此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效法唐玄宗,派遣朝廷大臣到九嶷山祭舜。

朱元璋定制国祭舜帝陵。朱元璋与舜帝有着基本相同的经历,都是从一介平民登上了天子宝座。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新制御祭文——《祭陵祝文》,遣翰林编修雷燧到九嶷山祭舜。朱元璋亲自写的这篇《祭陵祝文》,可以说是见诸记载的由皇帝自己亲手撰写的、最有特色的祭舜帝文。这篇祭文的文辞虽然不是那么华丽,但却充分体现了作为布衣天子的朱元璋的特色,说的是实在话,有着非同一般的朴实感悟与人格魅力。此后,凡遇国家大典、大事,朝廷都遣官来九嶷山祭舜,成为定制。从《宁远县志》和《永州府志》的记载看,明代一共御祭舜帝陵15次,其中可考者13次。

祭舜次数最多的是清王朝。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清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取得占全国人口85%以上的汉民族的认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清王朝的统治者认同和接受汉民族的文化。秦汉以来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文化的主流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源头是舜帝思想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大舜文化。要认同和接受汉民族的文化,就必须认同和接受儒家思想及其创始人孔子、孟子等先贤,就必须认同和接受儒家思想的源头——舜帝及其思想。这样,就迫使清王朝的统治者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必须尊崇汉民族的先哲先贤——从三皇五帝到孔孟等,此外别无选择。

正是基于上述现实与认识,清王朝从入主中原的那一天开始,就十分注重尊崇舜帝等先哲先贤。顺治八年(1651),顺治皇帝遣侍读学士白谦允到九嶷山致祭,向舜帝报告自己已经亲政,成为清王朝第一位遣官祭舜的皇帝。终康熙一朝,遣官致祭达九次之多。从康熙到宣统等十一位皇帝,无一例外都遣官致祭九嶷山舜帝陵。据记载,清王朝十二位皇帝一共遣官祭舜达45次之多。在清王朝中,遣官致祭次数最多是乾隆,达12次。清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也于宣统元年(1909),派遣永州镇总兵张庆云到九嶷山祭舜,报告宣统皇帝即位的事,是中国最后一个祭舜的皇帝。

纪念舜帝的舜庙舜祠。舜帝年老的时候到南方巡狩,“崩于苍梧之间,葬于江南九嶷”,该说历经千年没有异议。传说故事生动具体,史籍、文物证之确确。“天下一景,湖南九嶷”。九嶷山因是舜帝崩葬所在地而扬名天下。从此,历朝历代的名人便于九嶷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舜帝路过之地,人们或祀,或赋或铭,或吟或颂,或歌或书,给九嶷山等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历史记忆,使舜帝功德彪炳千秋,光昭日月。

舜帝庙陵始建于夏代。据《中国历史文献和方志》记载,舜帝庙陵始建于夏代,最早时在九嶷山大阳溪白鹤观前,在此祭祀舜帝,当地人称为大庙。到秦汉时期,舜帝陵庙由九嶷山大阳溪移至玉琯岩前,陵庙规模十分宏大。汉朝时即立有陵碑,上书“帝舜有虞氏之陵”。陵碑高2米,宽1.5米,隶书石刻,四周刻有神龙护卫。据考评,舜帝陵碑为东汉时期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所书。到唐初,舜帝庙曾一度荒废,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长沙人胡曾向朝廷奏明情况后,在玉琯岩前复修舜帝祀庙。968年,宋太祖赵匡胤下旨修葺九嶷山舜庙。嘉定六年(1213)正月,道州知州方信孺在玉琯岩题刻“九嶷山”三个大字,进一步确立了天下众多舜庙中,只有九嶷山舜庙为正宗。明洪武四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遣编修雷燧祭祀舜,确认舜源峰四周青山拱卫,颇有帝王之气,应是舜陵所在,于是将舜庙迁于舜源峰下,舜庙坐北朝南,表达舜帝身葬九嶷,不忘北国的意思。从此陵、庙合一。清代时期,康熙、雍正、乾隆等都对舜庙朝廷修葺。民国时期,舜庙年久失修,几乎化为灰烬,后来国民党湖南省政府拨款修复舜庙正殿,但没有恢复庙宇原有的规模,且都是一般屋宇。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湖南省政府又拨款修复舜帝寝殿,列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恢复了明代洪武年间的盛况,建筑占地5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万余米。分成两个自然院落,九个单体建筑,三面筑宫墙。宫墙外修有神道、玉带桥、华表等。正殿坐南朝北,舜帝塑像凝望着中原,仿佛祈祷大江南北永远国泰民安。舜陵是中国五大古帝陵之一,是我国唯一的舜帝陵墓。

浙江“越中三舜庙”。越中三舜庙一在上虞,二在绍兴,三在余姚。上虞“大舜庙”据称始建于夏朝,为浙江两大祀庙之一。绍兴“舜王庙”是绍兴市著名的古建筑之一,它以殿宇宏伟、结构独异、雕刻精湛而闻名。

广西桂林虞帝庙。相传舜帝南巡到桂林,东晋时在桂林一山上南麓建“虞帝庙”。周围著名的摩崖石刻多为歌颂舜帝、赞美风景、修建亭阁等方面的内容。

我国南方地区对舜的纪念十分的兴盛,足见对舜文化道德的崇奉和对社会教化的重视。

采访中,谢玉堂对笔者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特别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了大舜文化的历史渊源,才能真正确实地将大舜文化传承践行好。

大舜帝的生平事迹

当代著名学者徐北文先生,曾经担任山东省大舜文化学会会长,长期研究大舜文化,在谢玉堂的直接支持下,他壮心不已地写出了《大舜传》和很多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他为济南趵突泉公园写的一副对联:“垂儒家道统 开华夏文明”,是对大舜历史地位最精辟的概括。他在数次接受笔者的采访中,将大舜这个上古时期帝王的生平事迹,以故事的形式讲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令人感动、感悟、感叹、感慨,感人肺腑,感激涕零。他说,将大舜文化子子孙孙地一代代传承践行下去,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仅仅靠国家的号召,仅仅靠那些祭祀的祠庙,仅仅靠几次祭祀的大典,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大舜的生平事迹以通俗易懂,百花齐放,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传播,才能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融入思想,化作人人自觉的行动。

青少年大舜的故事。大舜出生时,舜的父亲是一个有才华的乡间乐师,母亲是一位善良勤劳的农家女子。舜自小就乖巧懂事,所以很讨家人的喜欢。大人们在田地里耕地,他就跟在后面撒播种子,大人们在河水里撒网捕鱼,舜就在一旁帮忙整理。闲下来时,舜的父亲喜欢教他一些关于音乐的知识,舜就在一旁乖乖地模仿学习。渐渐地,舜长成了一个爱劳动、懂音乐、有爱心的孩子。

不幸的是,舜长到五六岁时,父亲生了一场大病,变成了盲人。不久,母亲也生病去世。原本幸福的一家三口,变成了悲苦的父子两人。

舜的父亲眼睛看不见,没法下地干活,脾气也暴躁了许多,人们在背后都叫他瞽叟。小小年纪的舜,想尽一切办法料理家务,但是没有了母亲的家庭,还是变得冷冷清清。

于是,在好心人的撮合下,舜的父亲又娶了一位妻子,舜便有了继母。对于继母,舜敬重、爱护她,就像对待生母一样,听她的话,帮助她做家务。

很快,继母生下了一双儿女。舜很懂事地多干些体力活,也常常把弟弟妹妹逗得呵呵大笑,但继母还是常常把怨气撒到舜的身上。继母打起人来,异常凶狠,时不常就抄起身边的棍子朝舜打去。为了能在家里生活,舜自小便懂得忍让,他见继母拿的棍子粗些,就躲开暴打,见继母拿的棍子细一些,就干脆忍着,让继母打一顿解解气。舜常常被打得遍体鳞伤,还不给他饭吃。他就到母亲坟前大哭一场。舜的弟弟经常骑在舜的身上在院子里玩,继母笑得前仰后合。即便如此,舜十几岁时,还是被继母赶出了家门。

舜离开山东诸城诸冯村的家之后,一直往西走,沿济水(今黄河)最后来到了如今济南市的历山(今千佛山)脚下。

当时的历山,乱石遍地、杂草丛生。舜找到一片较平坦的地方,用树干和苇草,搭起了一个能遮风挡雨的草屋。

为了能尽快种地收粮,舜顶着烈日,搬掉荒石,拔除荒草。饿了,他就用野果充饥,渴了,他就喝溪水解渴……日子一天天过去,舜的手上、脚上磨起了血泡,身上也布满了被野草划伤和蚊虫叮咬的疤痕,但是,舜不怕,他下定决心,要让荒地变良田。

春天,舜播下种子,夏天,舜拔草施肥,秋天,庄稼果然收获了粮食,等到冬天,舜也不闲着,继续开垦新的荒地。一年后,舜终于把大量的荒地开垦成了肥沃的良田,收获了丰硕的粮食。

舜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并不记恨父母的虐待之仇。把最好的粮食送回给父母,供养父母生活。舜靠着辛勤的劳动,开垦了大片荒地。没过多久,舜却听到周边传来争斗的声音。原来,历山周围肥沃的土地很少,粮食的产量也很低。为了能抢到少有的肥沃的土地,人们就经常发生争抢。

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来,他带头把良田分给老人,并拿出粮食救助困难的人,自己再重新开垦另一片荒地。不久,他开垦的荒地又变成了良田,还获得很高的粮食产量。于是,历山一带的居民纷纷向舜讨教开荒、种地的办法。舜毫无保留地把垦荒、耕作技术传授给他们。舜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赞扬,百姓们纷纷效仿他,不仅勤劳地开垦荒地野坡,还把肥沃的良田让给老弱病人。

从此,历山一带的人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舜在历山耕种的时候,还经常到山东菏泽一带捕鱼。

雷泽湖常年水流平缓,水草丰茂,前去捕鱼的人很多。但是,湖水的深浅不同,捕鱼的方法也不一样,人们捕到的鱼也就有多有少。时间长了,湖东湖西的人也就起了争斗。

舜来到这里,情况却发生了改变。他细心观察,改进工具,在大家都不愿意下网的深水区,却捕到了最肥美,最多的鱼儿。大家都向舜讨教方法,原来舜设计了新的渔网,下到了水深的地方,所以他捕到了更多的鱼。

舜把鱼留一些给自己和父母,剩余的部分,都分给了更多困难的人家。他和大家一起织渔网,教大家捕鱼方法,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都学会了舜的捕鱼方法。舜还率先把捕鱼多的湖区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别处打鱼。大家被舜的行动感化了,不管是湖西人还是湖东人,都不再争执,而是互相礼让,互帮互助。

从此,雷泽湖呈现出一片繁荣、和谐的景象。在这里,人们不仅有足够的食物吃,人与人之间也宽容友爱,就像一家人。

舜生活的年代,人们常用陶器。很多人靠烧陶器为生,他们把陶器当作商品,换回粮食,补贴家用。但是,大家烧制的陶器很粗糙,还易碎,不耐用。

舜看到这种情况,就想帮助大家改进烧陶的技术。他向工匠耐心求教,熟悉制陶方法。接下来,他就想烧制出更精美更结实的陶器。

舜在黄河岸边生活,他发现从黄土高原带下的泥土最适合制陶,于是,他反复试验、筛选,最终合成了最有黏性、不易开裂的红胶土。舜还改进烧制陶器的工具,掌握了陶器入炉和出炉的最佳火候。最终,舜烧出的陶器光鲜亮丽,薄而坚实,大家对舜的制陶技术佩服不已,舜也把烧陶的技术传给了更多的人。

从此,舜独创的烧陶方法广为流传,造福了一方百姓。

今天,我们考古发掘的精美绝伦的龙山黑陶,就是舜时期的陶器作品,这其中不能说没有舜的功劳。

不论是在历山脚下耕种,还是在菏泽湖区捕鱼,在黄河岸边制陶,舜一切从我做起,凡事率先垂范,以宽厚友爱来对待他人,事事处处为民众着想,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百姓造福。他的仁爱之心和高尚行为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得人们都愿意拿舜来做榜样,效仿舜的言行。

原来四海漂泊的人,都纷纷选择舜居住的地方搭建房子定居下来。原来在其他地方居住的一些人,也慕名举家搬迁到舜居住的地方,来开辟新的家园。这种时候,舜总是帮忙替别人出主意,出力气,教别人怎么取材,怎么搭建房屋,舜把经验都教给了新来的村人。他号召周围的人要团结友善,倡导大家分一些田地给那些新来的人家。舜手把手地教给他们耕种的技术,使新建家园的人能尽快地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人都来归附舜,舜居住的地方一年的功夫就成了一个村落,两年就成了一个小城镇,三年之后就变成了一个都市。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眼中大舜的故事。舜到二十岁时,他的孝、勤、能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尧帝已有耳闻了。尧帝执政七十年了,要大臣们向他推荐一个接班人。大臣羲仲向尧帝推荐了大舜。尧帝很想去民间考察一下,看舜能否继承他的帝位。

尧帝带着大臣羲仲、放齐和两个女儿微服私访,来到舜耕作的地方,远远地观察舜怎样耕种。

只见舜的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牛背上挂着犁辕,犁辕上挂着簸箕。奇怪的是,牛儿耍赖不走时,舜不拿鞭抽,也不打牛背,只是轻轻地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牛儿就往前走了。尧帝很纳闷,却发现舜耕完一垄地,已准备返回身了。尧帝仔细看,发现舜耕田耕不到地头,就拉缰返回。

尧走上前去询问:“农夫耕地都用鞭子打牛,你为什么只敲簸箕呢?”舜看见有老人问他,便拱手作揖回答说:“牛为我们耕田,出力流汗已经很辛苦,我再用鞭子抽打他们,实在是不忍心啊!所以我打簸箕时,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

尧一听,觉得舜不仅有智慧,还有善心,对牛都如此,对百姓就会更有爱心了。尧接着又问:“耕地收粮是为了富足生活,可你耕地却不耕到地头,浪费了庄稼地,多可惜!”舜不慌不忙地说:“地那头有户人家,再往前耕,就会惊扰他们了。”

尧更不明白,眼前哪里有什么人家呢?于是,尧走向对面地头查看,忽然看到一只鸟儿正叼着虫子,飞向地头,正准备哺食他的四只小雏鸟。尧帝忽然明白了,舜所说的一户人家,原来是窝小鸟啊!

这天的相见,尧帝在心里就有了打算,他想,只有舜这样大贤大善的人作了国君,才会爱护百姓,为百姓办事,百姓也才会拥护他。

尧帝考察舜后,十分满意,就想将帝位传给舜,并决定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

舜觉得自己没有学问,也没什么才能,就推辞说,自己不能担当这么重大的任务。舜深知继母并不喜欢自己,如果自己不向父母禀报,就娶了娥皇女英,继母定会以不孝的名义更加嫉恨舜。于是,舜说出了自己的身世,也向尧帝解释了自己为难的原因。但尧帝决心已定,他把舜接到了都城,答应舜完婚之后便让他回乡拜望父母,并派人给舜盖好了房屋,供他们居住。

至于当时为什么不先禀告父母,舜就和娥皇、女英成了亲,两千多年后孟子和他的弟子们对这个问题做了科学的探讨。

新婚不久,舜就带着娥皇女英回到了家乡。继母见舜不仅衣食无忧,还带回两个美丽聪慧的妻子,再见自己的亲生儿子没什么出息,果然怒气冲天,她想尽办法刁难他们。

一天,继母想出一条毒计,把舜叫来,让他去修补家里的粮仓。当天热辣辣的阳光照耀着大地,舜的妻子劝舜,天气稍凉一些再修补粮仓,可舜一心想把活儿干完,就爬上粮仓。妻子不放心,给舜戴上了两顶斗笠,以备遮阳。等舜爬上仓顶,继母就悄悄地把梯子挪开了。舜趴在粮仓顶上,专心修补,继母和弟弟象却在粮仓下面堆起了柴火,点燃了粮仓。

房顶上的舜细心修补着粮仓,却感到身子底下一阵火辣辣的疼,原来火苗已经窜上仓顶了!情急之下,舜发现了两顶斗笠,于是他迅速把斗笠绑在了自己的胳膊上,眼睛一闭,大胆跳下了粮仓。两个斗笠就像两只翅膀,载着舜像鸟儿一样“飘”了下来,等舜睁开眼睛时,他已经安全地落在了院子里,没有任何损伤。

火烧粮仓,没有伤到舜。继母不罢休,她又想出一条毒计,继续加害舜。

不久,她叫来舜,让舜淘井。要知道,多年没淘的井底,堆积了太多的淤泥,只靠舜一个人清理,很费力气,而且,井底的废气让人窒息,一旦出现危险,就会让舜葬身在井下。但舜一向勤勉、孝顺,他想到,夏天雨量大,再不淘井,就会影响到父母吃水,于是,他又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淘井的事。

舜的继母和弟弟用绳子将舜吊进了井里。舜刚到井底不久,弟弟和继母就把绳子割断了,随后又搬来大块的石头和泥土砸向井底。等井填满后,弟弟就赶快跟父母商量起了财产分配方法:娥皇和女英归自己,牛羊和粮仓归父母。

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舜竟然逃了出来。原来,当初打井的时候,舜为了把自己家的井水引到邻居家,就打了一个洞。这样一来,舜打的井与邻家的井之间就有了一条连通的暗道。现在井干了,当舜发现身上的井绳被割断以后,他就钻进了侧壁的暗道,并沿着暗道,从邻家的井口爬了出来,免除一死。

弟弟象和继母以为这是天意,舜有神灵保佑。从那以后就再也不敢害他了。

在这样的一个家庭中,三番两次受到迫害,舜却始终遵守孝道,以德报怨,对待父母仍然恭恭敬敬,对待弟弟妹妹也疼爱有加,娥皇女英也贤淑懂事,对待舜的父母毕恭毕敬。回到都城,姊妹俩把在婆家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给尧帝讲了。

尧帝听到这些事情,心里很高兴,他感到自己的确没有看错人,选错人,有这样的胸怀才能装得下天下,经得起磨难,才能干大事成大业,更加坚定了把帝位传给舜的决心。

在《尚书》、《孝经》、《论语》、《孟子》等儒家的论著中,把舜的这些平常人难以做到的德行,归结为守身、修身、友悌、行仁。所谓守身,就是对身体的爱惜。守身的出发点是为了解除父母之忧,这是人起码的孝心。修身,就是品行的修为,比守身更为重要。友悌,就是家庭的和睦。行仁,就是要和睦社会,治国平天下。

大舜帝在守身、修身、友悌、行仁诸方面堪称表率楷模。元代郭居正在列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个孝子之时,将大舜列为二十四孝之首。由于大舜大忠大孝,“孝感天地”,故后世称舜帝为“孝祖”。

尧帝将二女嫁给大舜实为了江山社稷的故事。大舜既没有财富,又没有幸福的家庭,更没有社会地位,而为什么尧帝偏偏要将两个女儿嫁给他呢?《太平御览》、《韩非子》、《墨子》等史书中都有记载。

1、尧帝认为,大舜有着常人所难以达到的高尚的德行。

2、尧面临选择接班人的政治难题。尧帝确实是当时社会一名杰出的领袖,他一生创造了无数的光辉业绩,做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

据《尚书》记载,尧的晚年,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用鲧治水九年不成,反而酿成大灾祸,令尧十分伤心。在这种情况下,年迈的尧帝就理所当然地要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他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有的推荐尧帝的儿子丹朱,被尧帝否决了,有的推荐其他与尧帝有血缘关系的大臣,也未被尧帝采纳,后来尧帝决定亲自访贤。尧帝是一个贤明达理谙识时务的英明领袖,他深知自己开创的这一事业远没有达到他统一天下的目的,而生命流逝逼得他不得不尽快选择好如意的接班人。

3、婚姻后面的真正历史动因是尧帝志在天下统一。当时我国古代部落已形成三大板块集团,一个是华夏集团,一个是东夷集团,一个是苗蛮集团。到了尧舜禹时期,生产力获得一定发展的同时,阶级对立已经产生,国家有了雏形。尧帝是华夏集团的领袖,尧帝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维持了华夏的统一。苗蛮集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力雄厚,经常与华夏发生冲突。加上大雨造成的洪涝,它和战争一样对人类社会的存在造成极大的威胁。如何结束纷乱的战争,如何治理泛滥的洪水,这是尧所面临的艰苦的形势,只有实现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安定。而如何实现统一呢?尧的思想政策就是:和亲东夷,义服三苗。他选择了大舜,而且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最后再把领袖地位让给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说“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这样从传统的部族意识上,大舜是他的爱婿,把权力交给他,首先华夏部族不会反对;从政治上考虑,大舜是东夷人,选他为婿,定他为接班人,整个东夷也不会反对,这就是两全其美且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联姻!

大舜推行“五典”的故事。大舜在登上天子大位之前,就反复考虑从哪方面入手治理天下。他在长期的实践中悟出一个道理:治国的根本在于治民,治民就必须推行教化,必须有一套正确的规范。

大舜将之归纳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之教(《史记·可帝本纪》中就记载了大舜制定和推行的五典),决心致力于推崇五典教化,建立起一种崭新的人伦关系,开创出新的人类文明。正如《尚书》所说,“舜帝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鼻祖”,“德自舜明”。

五典中的父义,不仅仅是对家庭而言的,而是对整个社会。一家之长对内对外都要讲仁义,要在社会上平等对待一切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要义心义举,为人处事讲义气,讲信用。

五典中的母慈,也不仅是对家庭讲的,而是一个母亲对整个社会应该具有的风范。慈,慈善之意。慈爱善良是一个母亲的最高美德。对子女要善待,对父母长辈要善敬,对社会所有人要善良。与人为善,讲团结、讲和谐。

五典中的兄友,就是指当哥哥的不仅在家庭中要友好,而且要对整个社会友好。要友好对待、互敬互爱、团结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五典中的弟恭,就是指当弟弟的一定要恭敬家人、亲戚,当然还要恭敬社会上的人。讲仁义,讲文明,不蛮横,不害人,不欺人。

五典中的子孝,要求子女要孝顺长辈。百善孝为先,要求子女对待老人、长者、前辈要以孝为先、以孝为准。家庭有难,已先为之。父母责难,顺耳听着,不予辩驳。孝心不应局限在自己的家庭,还要积极奉献社会,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

五典是以孝道为核心构筑的价值体系,在大舜为帝的统治时期,他把以家庭为单位的伦理首先与整个社会的宗教、礼制、文化、教育都融于一体,影响和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积极开创了社会和谐的局面。

大舜设立诽谤木的故事。大舜做了摄政王以后,首先在宫廷门外设立诽谤木,让天下一切有冤屈、欲控告、受迫害、提意见的人站在诽谤木下。大舜专门设立官员接待这些人。不管这些人反映的问题正确与否,官员一概接受,然后按反映的情况梳理清楚,分类报出,而大舜有报必看。这样来自最基层的情况大舜就完全掌握了。当然诽谤木下,也有骂者,也有持不同意见者,大舜对这些意见也统统听一遍,让反对的人也让他们讲出自己的观点,不准堵塞言路。

大舜的诽谤木是他实行民主政治,从谏如流,全心全意依靠民众的最好写照。

大舜以德治国,“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人民归之”。在他执政时期,“四海之内咸戴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舜帝也被后世历代帝王所尊崇膜拜。

大舜德法兼治国家的故事。华夏和东夷统一了,如此一个庞大的联盟怎样进行治理呢?大舜认真总结了尧帝执政的经验,他认为尧帝的德治观念是正确的,要维护联盟和社会的安定,就不能一味地采取用武装去镇压那些反抗者的手段,相反要对人民宽厚、仁爱。即使有不同的政见,也要包容、仁慈、以德感人,这个观点深深影响和感染着大舜以至后来的大禹。尧帝之所以把大舜选为自己的爱婿和接班人,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大舜的高德,“尧天舜日”就是千百年来炎黄子孙对这个时代的向往和追求。所以,大舜一登上摄政舞台,就推行“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尚书·舜典》)的德法交汇的理念。在这六种刑罚中,大舜首推象形,因为这种象征性的刑罚是针对社会大多数人的。比如:本应受墨刑的犯人,要头蒙一黑巾就算受刑了;本当受割鼻惩罚的犯人,只在头上扎一根小草绳就行了;本当受膝刑的犯人,只要把一只脚涂黑就可以了;本应受宫刑的犯人,只要两只脚穿上两只不同的鞋子就罢了;要杀头的犯人,只穿一件没有领子的上衣就算受刑了。大舜认为,象形是一种宽松的刑罚,是用羞辱的方法来达到改造人的目的,并不是一种严惩的手段,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天下所有人的积极性。“流宥五刑”(《太平御览、慎子》),就是用流放的方式取代了原来规定的五种刑罚,这样让犯法的人们更易于接受。对官员犯法的,尽可能不用酷刑,而用鞭打,新加坡现在还执行的鞭刑很可能就是从大舜时传下的,这样对官员是一种寄予悔改希望的宽容。当然有钱的可以用金子赎罪,金子归国库,这样也可免刑。对那些犯了大错,但不够犯罪条件的人,要从严进行教育,让其知错悔改;而对那些罪过很大,又不认错悔改,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要坚决杀掉,绝不能让其危害社会。

大舜这种德法兼施的政策深得百姓的拥护,广大民众深受教育。他们深深懂得法宽不是无法,法治是以教育人为目的,不是为惩罚而惩罚;刑法也不是那种苦民、害民,导致家破人亡,人人自危的法律,而是一种自我警示、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规范。这种法治的最后目的,就是最广泛地团结普天下的民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达到天下和谐、君民同治的目的。

在国家边境纠纷问题上,大舜同样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大舜面对外来蛮夷的掠夺,他再三嘱咐无论使用哪种刑罚都要让来犯之人心服口服,而且行施重刑必须向社会公开。用甲兵讨伐时要在原野上进行,执行死刑时要分别在朝、市两处以便让社会都知道。对流放的人要分三等:大罪的驱逐到很远的地方,轻罪的流放到西北夷狄的地方,小罪的流放到千里之外。审案要审明白才能做到公平。大舜这种“德中有法,法中寓德”的执政理念确实赢得了全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对待危及国家安全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大舜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从不含糊。《史记》记载:尧帝执政时,朝内有三个叫驩兜、共工和鲧的大臣。驩兜这个人非常傲慢,心术不正。大舜接位以后,他大耍两面派,表面上他拥护舜帝,暗地里唆使尧的儿子丹朱起来反抗,拉拢一部分旧势力闹事,并和三苗内外勾结。共工是一位老臣,也曾治过水,但只靠长官意志,从来不从实际出发,对洪水一味地堵而不疏,且玩忽职守。结果治水不成反酿大灾,百姓遭殃,民愤极大。而鲧呢?既然共工治水失败,现在又没有人可用,尧帝只得同意让鲧出任水官,治理天下水患。应该说,鲧从主观上是想把水治好的。但是,他没有汲取共工治水失败的教训,反而主观臆断地认为共工之所以治水失败,主要原因是水坝筑得太矮,只要加高大坝堵住洪水,下游百姓就可享太平了。所以鲧一上台,就在共工筑坝的基础上,继续加高加厚,使水坝的规模越来越大,库容水量越来越多。这样,洪水一来,筑的坝越高,蓄的水越多,一旦堤毁,造成的社会危害比共工治水时还大,无数人的生命财产毁于洪灾。当时大禹已经14岁了,大禹曾劝父亲不能加堵,而应采取堵疏结合、以疏为主的方针。但鲧极度自信,听不进大禹的意见,我行我素,最终酿成大祸,导致民不聊生,造成全局性的灾难。受害的各部落首领因此而毁掉了执政的功绩,所以纷纷上书控告。尧帝后悔莫及,只能采取对共工一样的处理办法,将鲧罢官撤职,贬为平民。当初共工治水是驩兜给尧推荐的,这一来,驩兜、共工和鲧就自然结为同伙,共同发难。

三人以前就亲自找过尧帝,质问尧帝为什么把大权交给了大舜这样一个平民山夫,当即遭到尧帝义正词严的驳斥。现在,鲧治水失败,又密谋造反,做摄政王的大舜出以公心,果断地对三人进行了处理,他并没有杀驩兜和共工,而把他们发配流放到边远地方去了,只有鲧因罪大难平民愤,而必须杀掉。尧帝曾派大舜去察看鲧所造成的灾害,大舜看到洪水泛滥之处,村邑荡然无存,所有农田全部被冲毁淹没,老百姓饥寒交迫,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于是大舜向尧帝做了汇报并提议杀了鲧。尧帝同意了这个意见,处死了鲧,把鲧钉死在一棵大树上。大舜经过这一次政治上严厉整饬,消除了中央上层的危机,维护了以尧帝为中心的上层统治,做到四方肃穆,天下百姓皆大欢喜,一致拥护地说:“太好啦!从此再也没有坏人了。”由于大舜的勤政和德法兼治,天下大治。

在大舜推行德法兼治的整个过程中,当时一个叫皋陶的大臣是功不可没的,从他和大舜的对话中我们可知,皋陶倡立的九德不仅对大舜,而且至今有着深远的意义。据《尚书》记载:“皋陶曰:宽而栗(宽厚而肃穆),柔而立(和谐而又坚韧),恳而恭(服从而又肃敬),乱而敬(遇乱而不失礼),扰而毅(逢难而又坚强),直而温(正直而又温和),简而廉(节俭而又廉洁),刚而塞(刚强而又律己),强而义(强大而又义气),彰厥有常,吉哉!(这九德能长久坚持,那就好啦!)”

当然,在大舜坚持德治为主,而皋陶坚持法治为主的统一中,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争论,但他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他们在争论中统一,在统一中争论,应当实际德治的,坚决实行德治,应当实行法治的,要坚定不移。这就是大舜和皋陶为中国的法治社会建立的千古不朽的功勋!皋陶也不愧为中国的司法鼻祖!

大舜继承帝位的故事。大舜摄政28年后,尧帝去世了。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都赶来悼念。大舜最伤心了,他失去了一位亲人,也失去了一位好君王。

在办完丧事的第三年,大舜召集了百官,商议帝位的继承大事。大舜对大臣们商量,尧帝已经去世,应该有他的儿子丹朱来继承帝位,从今往后,大家都要听丹朱的命令。百官听后,纷纷反对。他们认为大舜辅佐尧帝尽心尽力,而且大舜继承帝位,是尧帝的心意,也是百姓的希望,所以帝位应该由大舜来继承。百官诚心诚意地劝说大舜,大舜却不肯担当。他宣告天下,帝位传给丹朱,并把一切事务交给丹朱处理。然后,大舜带着妻儿离开了都城。

朝中文武百官,约定去朝见大舜,大舜不接待。四方的诸侯聚齐了,也一起去朝见大舜,大舜不开门。后来,百姓听说大舜要让位给丹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者相约,也一齐来到大舜居住的地方,跪地而拜,长久不起。大舜于心不忍,只得开门相见。大家一起对大舜说:“天下百姓和先帝的瞩望,都在您的身上了!”

大舜见此情景,无法推卸,于62岁那年回到都城,登上了天子之位,国号虞。

舜帝支持大禹治水的故事。大舜生活的远古年代,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灾害。每当夏季来临,暴雨接连下几天,黄河水便大幅上涨,沿岸的大片土地被淹没,庄稼被吞没,百姓死的死,伤的伤,很多人被迫离开家园。

为了百姓能够安定生活,尧帝曾经派大臣连续几十年治理黄河,但是黄河水年年泛滥,年年闹水灾。舜帝治理国家后,更是把解决黄河水患,保证两岸百姓生活的问题当作头等大事。

舜帝先和大臣们商议,推荐、任命了禹去治理黄河的水患。当他得知大禹治水需要疏通河道时,便号召黄河两岸的部落百姓一起投入到挖河道的队伍中去。人们带着工具,背上粮食,和禹一起挖土、改道、加固堤坝……舜帝看到禹带领百姓们一起劳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为了早一天治好黄河水,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屋探望亲人,心里更是敬佩大禹。舜帝还考虑到,大禹治水是件长远的大事,必定付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那么,保障大禹这支治水大军的生活,就应该是部落人民所担负起的重任。于是,舜委派重臣伯益分管治水的后勤供应,并带头为大禹送去粮食,带去工具,还把最保暖的兽衣也送给了大禹……部落百姓们也纷纷效仿,黄河两岸的百姓还利用农闲时间,帮助疏通河道。

大禹晚年为什么也用禅让制的方式把大权交给了伯益,不能不认为这是他们两人共同治水的友谊所致。

有了舜帝和百姓们的支持,大禹治水有了成效。原来容易发大水的河段疏通成了多条水道,暴雨来临的季节,河水上涨时,湍急的河水分成几路流走,黄河两岸的人民再也不用四处逃难了,他们逐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后人为了纪念大禹,在黄河岸边立了大禹的塑像。

舜帝与韶乐和“凤凰来仪”的故事。舜帝的一生,除了他的政治成就外,博学多才的他,有两大杰出贡献:一是制陶,龙山文化精美绝伦的黑陶是以舜为代表的一代陶工的伟大创造,因此,黑陶亦被称为“舜陶”;二是韶乐,史称舜乐,是中国古代宫廷韶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时间最长的雅乐。

舜作《韶》,原本是用以歌颂尧帝的圣德,并表示忠心继承。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秦汉曾把《韶》定为庙乐,使《韶》在国乐中的地位达到了极致。据清同治刊《湘乡县志》载:舜帝为将中原文化传入苗地,他南巡来到位于汉、苗交界之地韶山。舜帝率众登至一最高峰,忽听鼓角齐鸣,手执弓矛的苗民土著将其团团围住三天三夜,形势危殆。舜帝于是命人奏起了美仑美奂的“韶乐”,一时间凤凰来仪,百鸟和鸣。虎视眈眈的苗民在妙不可言的乐声中,丢下武器伴着节奏跳起舞来,一场干戈化为玉帛。舜帝演奏的乐曲于是叫韶乐,奏乐的山峰由此得名“韶山”。以后又将“韶乐”编成了场面盛大的舜帝乐舞:演奏起古朴粗放而又经过精心编排、富于变化的乐曲,如群神降临、祖宗欣至,众多装饰成鸟、兽图腾的演员们手执舞具,伴随时而悠扬、时而激越的旋律和时而庄重肃穆、时而高亢嘹亮的歌咏,跄跄起步,渐入佳境,汇成一片各具风姿的图腾舞海洋,遂与百鸟翔集、走兽结队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当大乐奏至九遍,盛会达到高潮,最高保护神凤图腾被请出,此即“凤凰来仪”。这是部族的狂欢节,充溢着早期华夏民族大融合的氛围。

舜帝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故事。舜帝时,在长江流域有一个部族叫三苗,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了扩张更多的领地,三苗经常和华夏部落发生冲突。双方多次交战,但是实力相当,谁也没有取得过最后的胜利。

舜帝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认为要选派和平使者,有的坚持要攻打三苗。舜帝听了大臣的议论,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决定停止战争。

舜帝下令军队退到自己的领地,集结在一起,认真地操练。在操练的过程中,官兵挥舞着盾牌和大斧,阵式威严,声势浩大,显示了军队的威猛。同时,舜帝还下令,双方边界的居民可以自由往来,互相交换物品,增强交往。

三苗部落的首领看到了北方军队的强大,也观察到了舜帝和平交往的态度,于是,他们派人到北方商议,愿意从此结束交战,并以友好和善的方式交流。

舜帝没有动用军队,却化解了东夷部落与三苗部落的怨结,大家都佩服他的德行和智慧。自此,两地相安无事,百姓和睦相处,过上了平和安定的生活。这就是多处史书记载的舜义服三苗的故事。

舜帝和大禹就治国理政对话的故事。据《尚书》记载,舜帝和大禹曾进行过一次治国理政的对话。

大禹对舜帝说:“当君主的能明白当君主的难处,当大臣的能明白当大臣的难处。这样,国家大事就能处理好,天下百姓也会以德践行了。”

舜帝听后很高兴地说:“你说的对啊!决定大事时能充分听取民众的建议,丢掉自己不正确的想法,吸收采纳群众的正确意见,起用人才不要计较他地位的卑贱。”

大禹说:“积德行善的人就能得福,反其道而行之的人就必有祸,这真是报应啊!”

舜帝说:“是啊!我们要十分警惕这种报应啊!只有从严要求自己,才能免于报应。法律法规不能破坏,不要过度放纵,不要过度贪玩;用贤才时不能有二心,根除邪恶不能优柔寡断,不成熟的决策不要盲目推行,只有如此,百事才能通达。对百姓给予的无用的荣誉不要接受,也不要违背群众的意见去推行自己的主观意志,要勤政不怠慢,办事有成效,只要这样,四海之内都会归顺。”

大禹又说:“是啊,大帝啊!自己德行的修养表现在执政的大事上,而执政的核心在于为民。不仅水、火、金、木、土、谷这六件大事要干好,而且要把端正百姓的德行、增加人民的财产、改善好民生这三件事也要协调办好。如果这九个方面的工作都做好了,百姓就会万分高兴歌颂功德了。对那些好人,要劝他们继续为好,奖励他们。对那些坏人,要用刑罚去严惩他们,这样奖罚分明,天下万民就会感到欢欣鼓舞,这时候要及时组织引导他们团结欢乐、载歌载舞、共同歌颂太平盛世,使社会不走下坡路。”

舜帝说:“是啊!现在水也治好了,地也长庄稼了,天下太平,你又把六府三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多少年之后国民都会铭记你的功劳啊。”

舜帝接着说:“现在我居帝位已经三十三年了,如今已到了耄耋之年无力再执政的状态,我感到十分劳累。你是一个勤勤恳恳干事的人,来接替我的位置管理天下吧。”

大禹拒不接受,他把这个位置推让给别人,别人也不接受,仍谦让于大禹。舜帝又对大禹说:“天将降大任在你的肩上了,你一定要接受这个职务。人心易私而难公,道心难明而易迷。只有细心观察体验,专心致志地研究,才能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对无稽之谈不要听,对没有用的主意不要用。真正可爱的不是君王而是民众,真正可畏的不是民众而是君主失德。民众没有明君,又去爱戴谁呢?明君没有民众,谁去守国土?所以啊,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地位,修养好的德行去完成自己的重任。如果天下老百姓都穷得苦不堪言,你这个君主和皇宫的俸禄也就没有了,人的这个口是最爱惹是生非的,所以讲话一定要慎重。”

大禹对舜帝说:“大帝啊,你要慎重地认识在你身边工作的大臣啊!”

舜帝说:“你说得很对!”

大禹接着说:“凡是忠诚于你所要达到的目标,而又能头脑机智清醒,对你的决策坚定不移执行的人,这种人不用则已,一用就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你用这样的大臣来执行你的决策,上帝一定会赐福于你的。”

舜帝听后赞叹地说:“对呀!臣就是邻啊!邻就是臣啊!”

大禹说:“你说的正确。”舜帝又说:“臣就是我的手臂耳目。我想身边能有广大的民众,你要千方百计地扶助我。我想努力去安宁四方,有错误你一定帮我改正,千万不要当面赞成,背后又搞一套。我的大臣们,你们可要严肃认真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啊!对于顽愚之人听信谗言,如果查明事实,你们要找出他犯错误的原因,并用鞭打的手段,给其他人一个警示,并把他犯错误的事实写在木简上示众。当然,目的还是要帮助他改正错误,重新做人。”

大禹说:“对啊,大帝!如果这样,在位的大臣谁敢不荐贤举能呢?而民众中贤人又谁能不积极地响应你的号召,乐有所为呢?相反,如果举贤用人不正确,好的意见不采纳,那么好人和坏人都可以一起向你进言,那就势必真假难分,最后一事无成了。”

从这些对话我们可以看出,舜帝与群臣之间的关系多么融洽平等!可以讲他们之间是坦诚相见的,知无不言的。他们互相诫勉,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他们对话的核心就是怎样治国,用什么人治国。这种坦诚相言,正是舜帝重谏纳言的具体体现。

舜帝一生执政,靠自己的发奋勤政,靠大臣直言相劝,靠广开言路了解到民间具体实情,他这种贤明的民主作风,大大向前推进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可以说,舜帝的一生,所有的史书都没有留下关于他的过失记载。相反,历史文献中都对舜帝进行了一致的赞扬。

舜帝实现中华民族大统一的故事。大禹治水成功后,为了发挥生产力的积极作用,舜帝根据他对全国详细的调查和考证,参考当时的地理条件中的人口和资源,理顺区划,新建并州、幽州、营州,把当时的九州重新划为十二州,每个州都选一座名山为镇州之山。十二州的首领在性质上不再是诸侯,而是该地域的行政区首长。至此,原来的按部落姓氏家庭式治理变为了按地域治理。十二州的划分,一直影响了中华五千年,后来的郡县制,省县制,实际上都是在舜帝划分十二州思路基础上的演变和发展。

舜帝为华夏民族扩大了国家疆域,划分行政区,奠定了华夏最初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南北交融和团结。

舜帝除了在实现中华南北民族大团结方面功勋卓著以外,在实现北方民族内部团结方面同样贡献很大。

舜帝是有口皆碑的有德之人,自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舜登上帝位后,在任命的二十二名官员中,有与舜帝同族的东夷族,也有炎黄族。由于舜帝重用各族贤人,公正清明,有力地促进各族之间的团结,消除了分裂与争夺,有利于古中国的安定团结。在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大统一方面,舜帝功不可没。

舜帝禅让位于大禹的故事。自古以来,正确用人是执政者成功与否的核心。用人正确,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就有了成功的基础;反之,就要毁灭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权。历史上几乎所有执政决策者都没有跳出这个圈子。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只有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所谓“禅让”,就是指掌握权力的国家首脑主动地将权力转交给非嫡系子孙。

舜帝受命于洪水泛滥、民不聊生的危难之中,经过处心积虑的治理,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帝位无论传给谁都太平无事。但是,舜帝既没有将帝位传给儿子和女婿,也没有传给同属一族且同样贤能的其他大臣,却是传位于了大禹。而大禹的父亲鲧由于治水不利被舜帝所杀。大禹与舜帝之间有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这是人所共知的。但舜帝却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认为,首先大禹道德十分高尚。舜帝这样评价大禹:聪明机智,吃苦耐劳,勤勤恳恳,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庄重严肃,堪称是百官的典范。二是因为大禹治水功不可没。大禹汲取了他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加上恪尽职守、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终于治水成功。对此,舜帝十分欣赏。三是因为大禹具有高超的治国才能。大禹治水成功后重新界定九州全国的土地分级划分,按等级确定赋税标准等等,都充分显示了大禹的治国才干。四是因为大禹作风正派。舜帝十分欣赏地赞扬大禹:信守诺言,为国事辛勤操劳,对家事克俭节省,不骄傲,不居功。

在中国,从黄帝至今五千年文明史,除尧舜禹时代出现过超越血缘的“禅让”外,漫漫岁月直到清末,所实行的都是“父传子”的世袭制。

《吕氏春秋》记载:“舜有九子,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集解》则说:“天下决者,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也。”这充分说明舜帝时代的政治是选贤任能的“公天下”,而非“父传子”政治的“家天下”。

舜帝禅位于禹的历史意义,在于“公天下”赢得政治清明,国运隆昌,国与人、人与人都和谐相处的史实。这与“家天下”的世袭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舜帝禅让位于大禹,更彰显了舜帝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道德始祖不朽的光辉形象。

舜帝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故事。舜帝治理国家,最关心各个部落之间和睦相处,百姓生活富足安康。为此,舜帝制定了五年巡视的制度,也就是每五年到各部落巡视一遍。

这一年,舜帝要到南方巡视。临行前,他的身体已经有些不舒服,大臣们纷纷劝说舜帝不要再到南方巡视。但是舜帝想法已定,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这次巡视,能让南方的一些小的部落联合起来,团结一致,也希望能给百姓们带去一些优质的粮食种子,让那里的庄稼收获更多的粮食。

大臣们不再劝阻舜帝,一路上,大家细心照顾着舜帝的身体,生怕有些闪失。但是南巡的路途遥远,而且道路很不好走,翻山越岭,淌水渡河,遇上阴雨连绵的日子,一连几天,淋湿的衣服都干不了……很快,舜帝病倒了。

舜帝知道自己的身体撑不了多长时间,就给大臣们交代自己的一些想法。他想到,这次南巡是想为了团结各部落的关系,自己是华夏部落的首领,就更应该做出榜样。所以,他特意给大臣们吩咐,自己万一死在了南巡的路上,就在原地下葬,不必抬回家乡。

大臣们都为舜帝的胸怀所折服,他们跪地不起,一起祝福舜帝的身体安康。舜帝病倒的地方是湖南的九嶷山。这里有九座山,各不相连。每一座山里都居住着部落的老百姓,他们常年不出山,不往来,各自过着清贫的生活。山林里的土地很贫瘠,种出的粮食也不多,野兽经常出没,老百姓也担心得不敢出门……舜帝一心想尽快见到各个部落的首领,与他们一起商议联合的事情,他想要指挥大家一起耕田、一起种树、一起狩猎……

舜帝带病坚持一天巡视三个部落,他希望自己能巡视到这里的每一个山峰。他看着山脚下,汩汩流淌着的溪水,他苦心规劝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到山下生活。舜帝还嘱咐大臣们,要教他们学会捕鱼、学会种田,再过五年,这里的百姓一定会过上富足的生活!

舜帝实在太累了,他虚弱的身体经不起南巡路上的颠簸。最终,舜帝死在了九嶷山脚下。大臣们按照舜帝的意愿,把舜帝埋在了山脚下。就像舜帝说的,他要看着部落的人民友好起来,他要看着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娥皇、女英追悼舜帝的故事。自从舜帝南巡以后,娥皇和女英就日夜盼望舜帝能够早日回来。姐妹俩知道这次南巡,一是路途遥远,二是舜帝年老体弱,一路上肯定会遇到不少波折。于是两姐妹商量,收拾行装,去南方寻找舜帝。两人一路上辛苦赶路,当她们走到湘江时,却听到了舜帝去世的消息,她们不禁抱头痛哭。

看看湘江两岸,山峰连着山峰,舜帝埋藏在哪里呢?两人不知道。她们手拉着手走到江边,回想起以前,三个人和睦相处,快乐幸福,不由地悲伤起来,她们大哭,眼泪落在了江边的竹叶上,她们一边哭,一边走,一边走,一边哭,湘江的竹林在风中也发出了呜咽的声音,像是在和两姐妹一起悲泣。娥皇、女英的泪水在竹子上留下了斑斑泪痕。后人为纪念她们,就将这种竹子称为斑竹。

最终,娥皇、女英不知去向。有人说,她们为了追随舜帝,跳入了湘江,还有人说,上天被她们感动了,封她们当了湘水之神。

尧、舜、禹是夏商周三代奠基人的故事。夏王朝是我国社会进入文明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主阶级是一个生气勃勃的真老虎。恩格斯在《在反杜林论》中说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个社会的诞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1、尧、舜、禹的时代是一个进入国家发展雏形的时代。⑴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网络已基本形成。⑵有了一支全国统一的军队。军队是国家的主要成分,军队是执行国家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⑶有了统一的法律。尧舜禹时代,私有制在急剧地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大量的奴隶,虽然各级贵族保持了一定旧的血缘关系,但新形成的阶级对抗已经比较明显,因而大舜推行的“五刑”法治,使当时整个社会处于相对安定的状态中。

2、城、邑、村的组织网络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出现,正如恩格斯所肯定的那样,“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而这个文明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城市这个“龙头”带动下,比城市还多的邑这个“龙腰”也发育成熟了,而围绕邑所形成的村就成了庞大的“龙尾”。村、邑、城三者就自然变成了一个紧密相连的大链条,形成了一个一存俱存、一亡俱亡不可侵害的利益共同体了。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大、中、小细胞与国家的整体利益血肉相连,所以国家的成熟已水到渠成。舜、禹的治水,如果没有中央统治集团强有力的决策,没有代表这种决策的有权威的号令,没有全国城、邑、村三级行政网络的全力支持,要达到上下游统筹规划、左右岸综合治理是不可能的。所以在统一中治水,在治水中统一,是当时国家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

3、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进入空前繁荣时期。

文字已得到了应用。文字是文明出现和发展的重要体现。

据吴国桢先生在《中国的传统》一书中记载,黄帝时已有文字800多个,而到商代盘庚时代,出土的甲骨文已有5000多字。尧舜禹时代的龙山文化,不仅全面继承、捍卫、发展了大汶口文化,而且又把辉煌的文化传承给岳石文化时期的夏王朝。尧、舜、禹在龙山文化与岳石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另外,宗教文化在当时也十分兴盛发达。大舜就是宗教文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他一登位,便四处巡狩,祭拜天地,而且规定了复杂的宗教礼仪。在当时生产力低下、人的求生愿望强烈、而医疗技术远远达不到人们求生需要的条件下,宗教文化确实起到组织民众、团结民众、教育民众的作用,使人们从精神上对那些看来不可征服的自然现象予以深深的寄托。

4、最终完成了对三苗的统一。由于当时水患严重,朝政错综复杂,本来已年迈的尧帝只能让位于大舜而听政了。后来他是带着没来得及平定三苗的遗憾离开人世的,他深知三苗不统一,天下难平定。但是怎样能平定三苗,是义服还是战征,这个棘手的问题就只能由他的接班人大舜来决策了。

大舜深深知道,三苗有庞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双方一场恶战下去,不仅两败俱伤,难以取胜,且造下的积怨更深,所以征求对三苗征服方式时,大舜审时度势地采取了义征的决策。结果双方对峙三年以后,最后以谈判和解结束了一场恶战。以天下为己任的舜帝总是对三苗的和解放心不下,他对天下五年一巡狩的政治承诺使他在晚年到了江南,最后逝世于江南,并把自己的躯体埋葬于九嶷山做政治抵押以示南北方永远和平。从现象看,中国统一了,天下太平了,但事实是,统一是暂时的,分散对立的隐患仍然存在。大禹一上台就面临着怎样巩固这个貌似统一的局面,也就是说他怎样继承尧、舜的遗志,来完成九州的真正统一。

事实上,大禹一直对三苗耿耿于怀,且百倍警惕,而三苗又对大禹顺而不恭,伺机反叛。根据史书传记,大禹执政后在确立王权的过程中,对三苗内部的主战派继续使用武力征讨,大禹带领5000精兵强将南下三苗,对反对派实行了武力威胁,致使三苗内部的反对派率众逃向汉水以南地区,有的逃向大西南高山峻岭之中。这样一来,大大强化了大禹政权的统治,三苗一带终于安定下来。大禹又按舜帝执政时期的要求设立了管理机构,任命了大批官员,并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整顿和理顺了城、邑、村三级体制网络。经过舜、禹两代人的共同努力,按郑国茂先生在《舜帝之谜》中所述:“由于舜帝大力刷新政治,创造和完善了国家体制,使得禹和启轻轻松松地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的夏王朝。”夏王朝的建立虽然还是一帆风顺的,这里面还存在许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但是由尧设立的、由舜执行的、由禹完成的大一统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夏王朝的诞生就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5、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是夏王朝建立的根本的社会基础。在华夏和东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盟以后,在长江以北的“公天下”里,中央军事集团管理着若干个古国和部落。这些古国和部落又管理着几乎是血缘关系的氏族。在父权制还存在的社会里,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的现象在目前考古发扬的墓葬中已经普遍存在,奴隶制是合法的,只是在尧、舜统治的理念里,奴隶制还不是残忍的对立统治。在这种文明的统治中,古国和部落的首领就成为国邦之君,而以父权为代表的族长就充当了国邦的官吏,他们拥有国邦内部所有的土地和财产,为了管理方便,这些官吏又层层分设了邑,邑下面按土地面积的大小和原有的村聚条件分设了村,根据血缘关系和姓氏关系又建立了家庭。这种家庭关系尽管保留了氏族部落的痕迹,但已脱离了氏族统治而变为以父权为核心的家长制,家长制是严格按照辈分高低及族属亲远关系确定不同贵族的等级地位。这时的阶级对立关系并不是那么尖锐激烈,民众中又分为自由民(大部分为宗族成员)、黎民(从事劳动者)和奴隶三层,大都能在这种原始宗法制度下生产生活,这就是夏王朝诞生时的根本社会基础。当然急剧形成这种制度是在禹称帝以后,龙山文化走向没落、岳石文化开始兴起的时期。这时期的社会形态有以下七个特点:⑴私有制急剧地向前发展。⑵阶级分化日益明显。⑶强权政治进一步巩固。⑷法律制度日臻完善。⑸社会管理秩序全面规范。⑹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⑺国家形态日趋成熟。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家庭的出现就意味着私有制的形成,而私有制的形成又是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家庭形成了一个生产单位,是按父权制度下的分工而存在,是私有制社会的一个最简单、最微小、最基本的社会细胞。“国以民为本”,而这时已不是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母系氏族时代,也不是父系氏族时期,而是一个出现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家庭的时代,这是社会文明的一大门槛,此时正是尧、舜、禹三代领导人执政时的龙山文化时期。

所以说,尧舜禹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奠基人,是奴隶社会大一统的开创者。

徐北文先生最后动情地说,他所讲的这些故事,并不是他或其他人胡编杜撰出来的,在众多史书中都是有记载的,如《尚书》《史记》《左传》,以及孔孟诸子的书中都可查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所讲的:“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些故事也正是以形像的方式表达了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

大舜文化与舜城济南

从1992年到2002年,谢玉堂在济南市当了整整十年市长。从那时他就非常重视大舜文化。他主持指挥修建的泉城广场,把大舜列为文化长廊中名人的第一位;在他的倡导下,在大舜耕田的地方,对舜耕山庄进行了高水平的扩建,使恢宏的建筑同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并将由香港柯利德先生捐赠、范曾先生亲自设计、欧阳中石先生镌题舜名的大舜铜像巍巍矗立山庄中央。之后又在山庄北面耗资5亿元建成了舜耕会展中心。在舜耕会展中心对面还有一处集会馆、餐饮、娱乐、健身中心为一体,名为舜华园的高档社区。闻大舜大名而来的四海宾客长年不断,其营业收入一直居济南市之首。

谢玉堂应笔者的请求,欣然介绍了大舜文化与济南的历史渊源。

济南市是大舜耕耘过的地方,自古至今保留了大量大舜文化的遗迹和景观,历山(古代也称舜山,今称千佛山)、历山上的舜祠,趵突泉中的娥英祠,大明湖中的闻韶阁、舜井街上的舜井等,都与大舜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为人熟知的名胜古迹。济南的城市名片上,镶嵌着诸多文化符号:“泉城”、“诗城”、“名仕城”、“旅游城”,而“舜城”却始终是济南最重要的城市称号,这与济南众多的大舜文化遗迹是密不可分的。现如今,在济南市的大街小巷,处处有舜的影迹。舜玉路、舜耕路、舜井街、阳光舜城……,济南还有以舜耕命名的中学和小学,带有“舜”字的店铺、各类企业有数百家之多,彰显了大舜文化为济南带来的丰厚的文化底蕴。

千佛山舜祠。舜祠,又叫“重华殿”、“重华协帝殿”,在千佛山历山院的东南,历史悠久。北魏郦道元(约470—527年)在他的《水经注》中写道:“城南有山,山上有舜祠。”郦道元留下的这样一句粗略的记载,不仅为千佛山在一千五百年前就建有舜祠留下了佐证,同时也为“舜耕历山”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三圣殿。国内很少有供奉尧、舜、禹的“三圣殿”建筑,它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三皇五帝”的传说。历山院内的“三圣殿”在舜祠的西侧,是舜祠的配殿之一。

殿内塑有尧、舜、禹的坐像,尧居中,舜、禹居左右。南壁东侧是《大禹治水图》,南壁西侧是《大禹封赏图》,系大禹治水有功带群臣接受舜的封赏。东壁是《治理九州图》,西壁是《后稷耕作图》。

历山院三圣殿是对大舜文化内容的扩延,殿堂内的景象仿佛把人们带回了上古,一幅幅优美的壁画和传说与历史的结合,体现了后人对大舜的缅怀和纪念。

娥英祠。在趵突泉之侧,是趵突泉的一处古迹。舜帝即位后,天下大治,其中多有娥皇、女英的襄助之功,因而受到人们的爱戴。相传,娥皇、女英听到舜帝死于湖南九嶷山的噩耗,南望恸哭,流下的热泪化作汩汩喷涌的泉水。过去济南有句民谣:娥皇女英惜别泪,化作珍珠清泉水。这两位大贤大德的女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心理状态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后人立祠纪念她们。

舜井。现今舜井街是唐、宋之际的舜井旧址,原建有舜园、湘妃亭。舜井街上现在的舜井,曾称舜泉、舜井泉,为名泉所在。舜井相传为大舜耕历山时挖的井,当地人认为这是大舜留给他们千年不竭的恩泽,因此特别珍贵。历代名人到济南后,也会到舜井凭吊并留下弥足珍贵的传世诗篇。

舜井旁舜祠。提到舜井,人人皆知,但舜井旁边还有舜祠就知之甚少。早在北魏时舜祠与舜井相依相存。北魏时,名叫历祠,后来也叫舜祠、舜庙、虞帝祠、舜皇庙。经过多次的扩建和重建,到了元代形成了一片气势恢宏的宗教建筑群。

舜祠是古代济南规格最高、存在时间最长的庙宇,宋金元明时期,更是济南的一处名胜,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强的吸引力。

历山院。历山院坐落在千佛山兴国寺东,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占地3000平方米。

为了纪念大舜在历山之下开荒种田,颂扬古代明君,发扬大舜文化,故将该院落命名为“历山院”。

大舜石图园。大舜石图园位于济南千佛山卧佛东侧百余米的丛林中,这里花木丛生,环境清幽。石图园的命名,一语双关,既是图像的“图”,又是图腾的“图”。九根石柱上,刻有舜的故事,其内容分神话、传说、古史三部分。人物造型根据先秦两汉的壁画、画像石、画像砖及马王堆汉墓帛画等镌刻而成,显得古朴典雅。是一处有自身特点的景观,为弘扬大舜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闻韶阁。古代大明湖畔也有大舜文化的景观,如北渚亭、闻韶阁、闻韶台等。如今,在新扩建的大明湖工程中,又重新建起了闻韶阁。

济南楹联中的大舜文化。大舜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几千年来为人们广为传诵,人们以各种方式歌颂、怀念大舜。济南众多的历史文化典籍和名胜中留有大量的有关舜帝内容的楹联,成为济南厚重历史文化的见证。

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又称对联,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构成,上下两联,句子字数相等,词性相近,语义相关。

徐北文先生为千佛山撰写数副对联,填补了当代大舜文化楹联的空白。

邹衍讲学,伏胜讲经,济南喜沐齐风鲁雨;

泰山若砺,黄河若带,历下欣同尧日舜天。

对联中叙述了两位齐鲁名人,其一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邹衍,云游四方讲学;伏生是战国时代济南人,著有《尚书大传》,是经学大师。上联讲邹衍、伏生的文化传播,使济南沐浴在浓厚的文化气氛之中。下联中则将泰山和黄河分别比作磨刀石和衣带,以此来表示任凭沧海桑田,岁月更替,人们都期盼欣享尧舜时代的太平盛世。

在千佛山的舜祠里,徐北文先生还撰写了一副对联:

英皇一体,肇神州为一统;

日月重瞳,继尧舜而重华。

上联写到,尧帝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两人一生陪伴舜帝左右,家庭的和美促成了华夏神州的大一统,普天之下,都为舜的德行所折服。下联重瞳舜帝君临天下,就好像天空无穷的日月同辉,俯瞰着如诗如画的壮丽河山。联中赞美了禅让的美德,舜继承尧帝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繁荣时代。

在千佛山北麓的舜耕山庄内舜湖之畔,徐北文先生为刊石于壁上的《大舜亚裔谱系图》题写了对联。

雨露湛深,历下田畴青未了;

卿云烂缦,虞宫唱和乐长存。

此对联赞颂了历代传颂的大舜“孝悌”品范,吸引天下南北的众多宾客寻亲问祖,驻足观望。

大明湖中的闻韶阁是纪念大舜的又一建筑。徐北文先生也为此撰写对联:

琴瑟友之钟鼓乐;凤凰归矣潇湘吟。

此联中的琴瑟是两种乐器,两者合奏时声音非常和谐美妙,常用来表示夫妻关系的和谐。此联不仅吟诵了大舜与妻子的和谐生活,而且还契合了大舜造琴、弹琴和凤凰为舜的化身的传说。仿佛听到了大舜所做的古琴曲,看到了大舜与妻子恩爱的生活场面。

楹联作为一种文字形式,既风雅又实用,在大舜文化的传播中占有一席之地。

济南几大名胜中自古至今都有大舜文化景观或遗迹。济南“舜城”雅号,至少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舜城,大舜城,一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有人这样称呼济南。近现代以来,济南又有许多以舜命名的道路、学校、企事业单位,这种济南特有的文化现象:如济南泉城中学的校训“德以虞舜,慧如涌泉”,舜耕中学的校训“载舜华德,志耕天下”。说明济南人对大舜和大舜文化的高度认同。大家都说,大舜文化是济南景观的主旋律。济南众多的舜文化遗迹,冶铸了济南城市的性格,所以济南享有“舜城”的雅号当之无愧。

谢玉堂说,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指出: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扬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为了大舜文化代代传承践行

曾任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会长、大舜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安作璋教授,在接受笔者采访时,就山东大舜文化研究会在大舜文化的传承践行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

2007年5月16日,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成立的目的就是要在历史学家评古和考古学家考古的基础上,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采用逻辑思维的推理方式,全面、系统、正确地把大舜上承尧、下传禹的一生执政理念整理出来,并力争利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宣传好大舜的光辉形象,将大舜文化更好地传承践行下去。其宗旨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山东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和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张高丽,专门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一定要把大舜文化的研究继续抓下去,抓出成效来,把这项造福子孙利于后代的事情办好。时任山东省省长的韩寓群也做出批示,从财政专门拨出了研究经费。

按照山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总署,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调动各方面的力量,认真开展有关大舜的各项理论研究和艺术创作等工作。

2007年10月征集、整理、编印了《大舜文化研究资料汇编》,此书汇集了有关大舜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民间传说于一炉,为大舜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期间研究会组织海内外专家围绕大舜是否确有其人,大舜是何方人氏,大舜文化的内涵及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大舜文化的内涵可分三个层次:其一,大舜文化是以舜帝生平事迹为基础扩充形成的文化体系;其二,大舜文化是我国思想文化的源头之一,以舜帝为标志,代表着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思想行为和社会风貌;其三,大舜文化被孔孟等儒家接受并加以发扬之后,成为儒家文化的主体,以“诚”、“孝”、“仁”、“中”、“和”为核心范畴,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践途径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大舜文化是指以尧、舜、禹三代为代表的中国原始社会末期天下大同、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社会和谐的文化。舜帝以自己的德泽教化赢得了后世的无限敬仰,并成为中华传统道德文明的鼻祖。说到底,大舜文化就是高尚的道德文化,大舜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将大舜文化归结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伦理道德;勤于职业、精益求精、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乐于助人、谦恭礼让、和睦邻里的社会道德;施政以德、举贤任能、勤政爱惜、天下为公的政治道德;天人合一、保护生态、和谐共处的宇宙道德。数千年的大舜文化是舜帝通过身体力行创建起来的,它属于原生态的道德文化,不仅成为那个时代的行为规范,而且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现在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也将蔓延渗透到全世界的道德文化体系之中。

大舜文化是我国文明肇始期的代表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里程碑,是道德文明的重要基石。它对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凝聚作用。

山东大舜文化研究会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财力和人力放在了大舜文化的普及传承践行上。他们认为,大力加强大舜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使大舜文化研究成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直接服务社会、服务发展,是繁荣发展大舜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社会科学素质,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式和渠道。

他们支持徐北文先生创作了《大舜传》;支持有关部门创作了话剧《少年大舜》,并搬上了舞台,首次把大舜由神话传说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008年6月1日,以大舜为第一孝的剪纸《新编二十四孝》画册,由山东省美术出版社出版。这是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邀请著名剪纸艺术家卢雪女士创作的二十四孝剪纸,并以此为蓝本编辑出版了社科普及图书《新编二十四孝》。

2008年8月20日,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重要科普及读本《大舜》大型连环画文学脚本完成,全书40万字。连环画专家周申等还根据研究会的要求,对《大舜》连环画中的12位主要人物创作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造像。

邀请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先生,将著名作家、翻译家王金铃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虞舜大传》改编为200集长篇历史评书,于2008年12月26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之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200多家电台进行了播出。

2009年7月在山东省诸城市举办了大舜文化节,并举行了第一次大舜祭典,以后又连续举办了多次。

2010年9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谢玉堂的史论著作《论大舜》。该书也是“走进新的释古时代丛书”的开篇之作。本书根据大量文献资料和考古调查资料,论证大舜并非神话传说人物,而是确有其人;大舜是东夷人,即今山东人;大舜和大禹的治水重点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包括淮河流域的一部分;尧嫁二女于舜的历史动因,主要是出于东夷、华夏两大部族的政治“和亲”;尧、舜、禹是夏王朝文明的奠基人;大舜文化的核心是“德”,也就是道德文化,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部书拨开了历史的迷雾,将真实的大舜展现在读者面前,是继承和弘扬大舜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重要著作。

2010年先后召开了“鲁湘舜文化研讨会”,“大舜文化学术研讨会”,“《夏王朝》审稿会和《论大禹治水》课题组讨论会”,将大舜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推向深入。

2010年7月,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与济南市舜耕小学联合编创出版青少年儿童普及性读本《大舜的故事》。同年10月15日正式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的编成和发行,不但可以启迪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操,而且能够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加强当今社会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本适合青少年不可多得的有益的课外读物。舜耕小学以此为素材,创作了长百米的反映大舜一生事迹的壁画,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得到学生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2011年,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投资2000万元与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拍制的三十五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大舜》,8月份在四川格萨拉开机,同年10月底转战济南柳埠,于同年11月16日顺利杀青。从筹划、创作到拍摄,该剧历时四年。这是目前反映中国上古史的第一剧,也是反映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第一剧。该剧主题鲜明积极,思想价值及社会意义深远。全剧以史料为依据,融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口味厚重。剧中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曲折动人,在历史真实与艺术感染力的完美统一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这是一部历史价值较高,文学基础较好,制作精湛、具有较高思想和文化品位的精品力作。

2011年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创办了国内首家大舜文化网络宣传平台——舜华网。打造了一个权威、全面的上古史研究学术资料库,一个对外宣传交流大舜文化的开放式窗口,一个吸引史学专业人员进行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平台。

共计20万字的《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年鉴》(2007年至2010年),2011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为了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搜集整理了自2007年研究会成立至2010年间的重要文件资料,并分别按图片集锦、基本概况、规章制度、机构沿革、大事记、重要文件等六部分编写。为广大读者了解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提供了一个工具和平台。

经多方筹备,2012年济南市歌舞剧院的大型历史歌舞剧《大舜》隆重上演,如今已演出近百场。演员们的精彩演出博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为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大舜文化的普及教育活动,2012年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与山东人民出版社、济南市教育局联合编写了《大舜文化中小学教育读本》。小学读本以历史记载和故事传说为蓝本,通过一个个小故事讲述了大舜的生平和事迹,宣扬了大舜的美德;初中读本以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研究成果和历史记载为基础,详尽讲述了大舜传奇的一生,揭示了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背景及中华文明起源的历程;高中读本从大舜文化的内容和内涵出发,阐述了以大舜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紧密联系。

2012年9月27日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和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第四届大舜文化研讨会”在湖南省宁远召开,主题是“虞舜与九嶷”。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中达成诸多共识,认为大舜文化的核心就是“德孝”,大舜文化研究的大义所在就是促进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的文化研究,是寻求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渊源,是寻找虞舜道德文化中民族生存智慧的研究。这些研究课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2012年9月“大舜赋碑”在湖南宁远九嶷山舜帝陵揭碑。该碑以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的名义树立。它成为历史上大舜出生地的山东首次在大舜的归葬地立碑纪念,不仅向世人证明了因舜结缘的鲁湘两省之间的深厚文化渊源,更为两省携手共同弘扬舜德文化、凝聚民族情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2013年,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共计60万字的《大舜文化与夏商西周历史》出版发行。该书在对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夏、商、西周三代历史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线索,并提出了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见解,特别是着重大舜文化对三代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2013年经中国先秦史学会研究批复,同意以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为依托,建立“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大舜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基地的建立,将推动山东省舜文化研究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为加快山东省的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3年10月,谢玉堂的另一部近40万字,关于大舜文化的史论著作——《中国奴隶社会的大一统——兼论尧、舜、禹的历史地位》最终完成。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得出了:五千多年的中国文明社会历经了四次大的统一:第一次是黄帝对氏族部落的大统一;第二次是尧、舜、禹对奴隶社会的大统一;第三次是秦始皇对封建社会的大统一;第四次是中国共产党及其英明领袖毛主席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大统一。这四次大统一,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的辉煌史,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所没有的光荣史。尽管在这个文明进程中各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有矛盾、有斗争,但是没有一个民族从这个文明版图中分裂出去,反而是在争斗中融合,在融合中统一,这与欧洲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国家学说有着天壤之别。这本书论述的正是为中国社会第二次大的统一做出杰出贡献的领袖人物。这是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

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成立七年来所取得的有目共睹的成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老百姓,一致认为,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是在干着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业。在2014年全国社科联第十五次学会上,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荣获了2014年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的光荣称号。

安作璋教授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践行。习近平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发展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整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大舜文化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笔者在济南采访即将结束时,又就大舜文化的古为今用的问题,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问题,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系问题,与谢玉堂进行了长时间交谈。他从一个有着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的角度,以一个对党忠心耿耿的老干部的情怀,襟怀坦荡,高屋建瓴地谈了自己的观点。

大舜文化传统肇始于阶级社会产生之前,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产物,与当前中国的时代背景有着内在的相似性,因而其道德价值的转换也就更容易一些。但不管有多大的相似性,毕竟时代不同了,必须根据当前的需要,实现其价值的现代转换,让流传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新的作用。

为人民服务本质就是大舜文化中的“爱民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它的本质就是大舜文化中的爱民思想。“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最早提出的,它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道德思想。

“为人民服务”这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在1944年为纪念张思德同志而正式发布的。后来,毛泽东同志又发表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树立张思德、白求恩两人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楷模。“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要求所有的共产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从此,“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字就镶嵌在中国共产党的章程上,作为我们党至高无上的宗旨。毛泽东同志给那些为革命捐躯的先烈深情地写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永远傲然地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面对着排山倒海般的群众发自内心的“毛主席万岁”的高呼,毛泽东同志庄重地向人民群众高呼:“人民万岁”。“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喊出的伟大宣言!

为了实现全国的彻底解放,推翻三座大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尽管我党在这90多年探索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错误,但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我党在前进中自身受到的挫折是实践最高宗旨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并无损于我党的形象。我党在自身建设中不断地清除党内的腐化堕落分子,是为了更好保持我党忠实为民的纯洁性,这并无损于我党最高宗旨的实现目标;我党提出并认真实施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构想,在更大程度上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在更大层次上实现了富民目的,使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地自立于世界之林。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德、最高尚的德。

到2021年,就是我们党百寿大庆了。到2049年,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寿大庆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几代领导人不屈不挠的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一百年”,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那时,十几亿中国人民都过着安乐和平幸福美好的生活,创造了尧、舜、禹以来四千多年间最强大最持久的和平盛世。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德政,是大舜文化在当今最好的典范。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大舜故土上形成的大舜文化,今天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践的“为人民服务”这条金光大道,一定会畅行无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党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宗旨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几千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邓小平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和谐,两极分化不可能和谐。社会和谐则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就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是反映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属性。没有社会的和谐,就建设不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有力应对各种挑战的紧迫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既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又面对敌对势力实施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压力。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我国已进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结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动,既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和活力,同时也带来许多矛盾和问题。在“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并存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同在,动力和压力共生。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解决矛盾迎接挑战,就必须花更大气力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反思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家庭危机、思想道德危机,而新加坡、日本、韩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都能以发源于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抑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导致的家庭人际关系及道德方面的危机。我们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像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蔓延、道德沦丧、诚信缺失、夫妻反目、遗弃子女、拒绝赡养父母、兄弟相残、父子相残等现象频频出现。不少人为一夜暴富而不择手段,致使社会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成灾,合同、信誉纠纷层出不穷。论眼光之长远和胸襟之博大,一些人远不及生活在远古时期的大舜。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毋庸置疑,大力推行大舜文化的“孝道”、“德治”、“诚信”,有利于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民族的繁荣、国家的昌盛。要致力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要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在提倡以德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大舜文化所倡导的孝道、德治、诚信,非但没有过时,反而是中国当前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需。

谢玉堂说,习近平总书记就多次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一首《大舜赋》讴歌大舜文化。在济南采访结束时,谢玉堂说要送给我一幅他亲自撰写的字。长长的字轴在我们手中徐徐展开,原来是他精心创作的一首歌颂大舜生平事迹和大舜文化的《大舜赋》。

皇皇重华,穆穆舜帝。出生诸冯,归葬九嶷。

幼失倚恃,母嚚相欺。父顽弟傲,沆瀣一气。

舜尽孝思,待以友悌。河滨制陶,历山耕犁。

雷泽捕鱼,寿丘作器。教化百姓,烝烝以治。

虽在民间,盛名远溢。尧帝与闻,亲考其实。

遂嫁二女,封为爱婿。舜回沩汭,省亲拜室。

仓廪逢火,撑笠落地。下土实井,匿空化夷。

帝尧钟情,欲膺重寄。使其理政,慎从典礼。

百官时序,四方雍熙。摄政三年,七政修齐。

尧帝损世,舜帝登基。四门穆穆,九官分职。

禹平水土,契教礼义。后稷稼穑,皋立法制。

倕主工师,伯益主虞。龙主宾客,夔主诗律。

伯夷主礼,上下有序。勤廉用贤,举事先机。

擘划疆域,分州治理。中央集权,四海统一。

视民如伤,爱民如已。德法兼治,公平正义。

仁服有苗,义归戎狄。四方来朝,交趾鸟夷。

夷夏融合,天下大治。泱泱虞国,傲立当世。

暮年禅让,位传大禹。心系苗民,江南行迹。

萧韶响奏,《南风》起兮。协和万邦,九州怡怡。

苍梧劳瘁,毅葬九嶷。以躯保和,南北一体。

在位卅九,尽瘁后已。美德育世,功勋卓异。

万民举哀,如丧考妣。山河悲咽,湘竹泪滴。

零陵巍巍,叆叇云起。千秋万代,享祀不已。

舜德昭明,顶天立地。光照玉宇,流芳万世。

中华一统,辉煌壮丽。虞舜之功,永世铭记。

尾声

2014年9月24日。深秋的北京,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绿色还未退去,花儿还在绽放。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天安门广场已经早早地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人民大会堂正在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再次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人类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一致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传承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给他们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同时也感到十分的欣慰和自豪,因为事实证明他们七年来对大舜文化研究的方向和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特别在当今,更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们是在干着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业;他们将以更加努力创造性的工作,将大舜文化进一步弘扬光大,使之造福于中华民族。

他们欣喜地告诉笔者,谢玉堂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大一统——兼论尧、舜、禹的历史地位》一书,将在2015年正式出版出行。三十五集大型电视连续剧《大舜》,已经通过了中央电视台的审查,已经办理了《播出许可证》,将于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各地方电视台播出。《大舜文化中小学教育读本》,也将在2015年正式出版发行到济南市的各中小学,以后逐步扩大到全山东省。届时,一定会掀起关注普及大舜文化的热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月明星稀,夜阑人静,毛泽东主席那首《七律·答友人》的豪迈诗篇在耳畔回响。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首诗是毛泽东1961年所写。50多年弹指一挥间,诗中的“梦寥廓”,把时间和空间想象的是那么辽远广阔,这不正是我们今天为之追求的中国梦吗!诗中的“尽朝晖”,一幅多么壮美的画卷,芙蓉花是那样的艳丽,祖国大好山河在清晨的阳光普照下,会更加富强昌盛!人民的生活会更加幸福美好!

责任编辑/彭中玉

猜你喜欢
舜帝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天下为家
根祖文化的圣地——舜帝陵庙
东安县芦洪市镇文化资源探讨
谁远谁近?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Gods of Change
中国最早的姓氏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