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审美愉悦性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之一。感受音乐魅力,不仅是给孩子送欢乐,还要“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必要的音乐鉴赏和创造能力。
创设优美宜人、富有感染力的音乐教学情境。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使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境中共同体验音乐、感受乐趣。当然,教师要注意情境创设应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要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将教学环节有机连接在一起。
二年级的歌曲《哈哩啰》,是一首特立尼达民歌,学生对这个国家非常陌生,对这首歌也有一种距离感,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精心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导入新课时邀请学生到特立尼达这个美丽的国家去做客,通过课件播放特立尼达美丽风景和人们热情歌舞的画面,导入歌曲《哈哩啰》,然后和那里的小朋友一起学习这首好听的歌曲,歌曲学会后通过参加盛大的篝火晚会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歌曲拓展,编创舞蹈动作。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带着浓厚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到演唱、表演等音乐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融入“双基”教学。任何学科都有其基本技能,音乐也不例外。如果在课堂上过多地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用非艺术的手段来组织教学,把音乐课上成一般的文化知识课,学生势必会学得枯燥乏味,感受不到音乐的美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双基”融入活动中,抛弃以往从知识入手的教学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年级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变纯粹的“双基”训练为“双基”体验,通过教学环节把“双基”内容融合在听、唱、奏、演等音乐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它,运用它,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
学习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教师可以设计开火车的游戏,先感受火车从远处驶来进站声音是“渐强”的,火车从火车站出发驶向远方声音是“渐弱”的,然后开展“开火车”的比赛,比比看哪列小火车模仿得最像,这样使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力度的变化比教师空洞的讲解效果会好得多。再如指导学生掌握歌唱时正确的呼吸,教师可以设计“风来了”的游戏:“风”从自己的胸腔出发了,缓缓地跑向远方,直到很远很远,眼睛都要睁得很大看远,这是吐气的均匀练习;为什么你的“风”吹不到远方呢?那是因为你制造的“风”不够多,要让风充满你的身体,这是深吸气的练习;通过制造“大风”与“小风”,来训练孩子的气息控制。只要教师善于想办法,用趣味性的方法化难为易,化静为动,音乐知识技能学习也会变得妙趣横生。
搭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鼓励学生的音乐自信心。在日常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为孩子们提供自信表演的舞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使学生在音乐中找到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笔者的音乐课上,每节课的前5分钟,学生都会进行“我能行”表演,表演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来决定,可以是独唱、小组合唱、独奏、合奏、舞蹈、配乐诗朗诵、童话剧等。笔者经常对他们说:“今天走向小舞台,明天你才能走向大舞台;今天只有在小舞台上成功表现,未来才能在大舞台上光彩耀眼。”学生都十分认真地对待这个“小舞台”的表演,为了表演好节目,利用课余时间精心排练,乐此不疲。“我能行”小舞台的开设,虽然占用了音乐课堂一定的时间,却给孩子们创设了无限发展的空间,他们的音乐特长得以展现,表演能力得到提高,自信心不断增强,成功和快乐的这一时刻成为他们校园生活的独特记录。
责任编辑 林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