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译介

2014-11-06 17:52茹蕾
校园英语·中旬 2014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共产党宣言译介

茹蕾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信息之间的转换,是促成不同语言进行交流的媒介之一。关注《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译介过程,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情况,有助于我们理解与深化,翻译这一特殊的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译介 跨文化交流

一、引言

翻译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一个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流过程。翻译在促进我国社会文明的进步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以《共产党宣言》为例,它是迄今为止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从新中国成立前到现在,关于《共产党宣言》的不同译本已达三十多种。《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历经了二十余次的翻译,国内史学界更将其纳入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种译作,其译介情况更是值得思考。

在《共产党宣言》被翻译到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原有的语汇和思想会“归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也会“规训”中国既有的思想和习惯。本文试图通过关注《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汉译过程中译介的具体环节,来理解翻译这一特殊的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

二、《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译介

《共产党宣言》在我国的的汉译过程从上上个世纪就开始了,最早始于1899年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摘译的《大同学》一文,其中便涉及到《共产党宣言》的片段。而接下来对《宣言》的介绍多是采用译述、摘译或缩译的方式,外加一些背景介绍和评论。直到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了由陈望道据英文本和日文本全译的《宣言》,国内才出现第一个全译本。鉴于《宣言》在英首次发表用的是德文,所以后来的译者力求从德语或其他语种重译或者多语种译本互校,以求汉译本的完整与准确。受译者、语言、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宣言》在不同译者的不断重译,不断校对下更加精益求精。在这里我们不去评判《共产党宣言》译作的好与坏,而是把关注点放在译介的具体环节上。

1.摘译和节译。如上文提到的,受时代、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宣言》最先是通过摘译、节译或缩译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人说摘译或缩译在理解上会使中国读者无法全面领略马克斯主义思想的核心,那么《宣言》在以后的多次翻译中又为读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思考和交流空间。

2.转译。古今中外,转译并不新鲜。我国最早的佛经,大多并不是直接从梵文汉译过来,而是译自各种西域语言。晚清时期,中国有很多留日的学生,所以当时许多西方书籍也就多是从日文译本转译的。而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特别是《共产党宣言》,也几乎全部来自日语,或是马恩原著的日文翻译,而《宣言》的首个中译本也是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受苏联的影响,《宣言》也开始由俄文系统地转译。语言是承载各名族文化和历史的媒介,那么在关注《宣言》在中国的译介情况时,就不得不思考,日本和苏俄的文化是否也在转译过程中进入并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和接受。

3.复译。复译在中外翻译史上也是常见的一种译作类型。《宣言》的多次翻译也体现了这一点。就作品而言,复译不断是由于不同时期译者的翻译方法,现代汉语的不断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力求译作的精益求精。对《宣言》来说,不断出现的复译本,体现的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深化。

4.对等词。翻译中的对等词是马恩主义的相关概念与我们中国文化和社会思想交流的一种表现。《共产党宣言》首句中的“ein Gespenst”就有过多种翻译:“鬼怪”,“妖怪”, “怪影”,“幽灵”等等。“umgehen”译法也有不少:“闹鬼”,“游荡”,“出没”,“徘徊”等等。而《宣言》中有一句集中概括其理论原理的话语“Aufhebung des Privateigentungs”,我们将其译为“消灭私有制”,而“aufhebung”在德语中仅有“捡起,保留,取消,废除,扬弃”等等之义,并未含“消灭”之义。由此不难看出,《宣言》译介过程中的多次重译更是体现了确立汉语对等词的艰难,而译者在处理译作时又是需要多么的小心翼翼。

由于有巨大差异的东西方文化背景和当时有限的翻译条件,所以《宣言》的译作往往迥异。以《宣言》首句来说,现在通行的是中央编译局的译法:“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与之相比,最初陈望道的译文却是:“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怪物就是共产主义。”我们不难看出,正是通过翻译这一特殊的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流过程,在反复对译作揣摩和分析的努力下,才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汉译过程就是以关注其译介的具体环节为中心,了解《宣言》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如果说《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只是切入点,那我们最应该思考的就是,翻译,这一作为阅读和阐释的特殊的跨语际和跨文化的交流过程。在极端的情况下,翻译就是一种改写,即由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方面的影响,对原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和修改,以使其符合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诗学,以便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牛云清.成仿吾与新译《共产党宣言》[N].人民日报, 2003.11.1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5]刘必庆.问题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6]黑格尔.小逻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共产党宣言[M].外文出版局,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共产党宣言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