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超
学校文化就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传承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学校文化大致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大层面。课程文化包含在精神文化之中。何谓课程文化?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课程就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在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即一所学校有计划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切活动及过程。课程是学校构建教育活动最基本、最有效的载体。课程文化就是一所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精神产物,是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所特有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追求。实质上是学校为实现办学目标而进行的整体课程构想和课程规划,是学校办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进行文化建设、形成办学特色的基础和集中体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笔者所在的广州市培正中学,1889年建校,已有125年办学历史,一直崇尚“文化立校”,竭力打造学校育人文化,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影响力的“善正”学校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以“至善至正”、“红蓝精神”为其精髓。“至善至正”之“至”是指“最和终极”、“追求和达到”。“善”蕴有“为善”、“完美”之意。“正”含有“正直”、“适当”之味。“最善”和“最正”是培正人追求的目标。要终身追求“善与正”,永不懈怠,直到实现。体现了培正人执着与坚韧的理想追求。“红蓝精神”之“红”,如太阳、如烈火、如善心、如热血,展示着热情、活力和蓬勃。“蓝”,如天空、如大海、如寒冰,代表着冷静、平和与理性。昭示了培正人崇尚热情与理性并重的完美人格。学校以“至善至正”、“红蓝精神”为引领和导向,不断创新和完善德育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多项文化形态,力图进一步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这里,笔者着重谈及如何通过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创新学校课程文化,发挥其作为学校文化核心的育人效能。
一、特色课程的选择:确定“善正博韵”作为学校特色课程
(一)“善正博韵”特色课程的名称解读
“善正博韵”之“善正”一词,出自培正中学的校训“至善至正”其中的“善正”二字,其内涵不再赘述。“善正博韵”之“博”字,取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之“博”一字。汉代《说文解字》作这般解释:“博,大通也。”即宽广、广博之谓。一般指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善正博韵”之“韵”字,缘于唐代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里提出的“韵外之致” 之“韵”一字。后世把它解释为“韵味”之意,即雅致含蓄的意味。这里特指对人良好修养的崇尚和追求。“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善正品性、广博学识以及雅致修养的一门课程”。
(二)“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悠久的“善正”文化传统
培正中学创办于1889年,20世纪三十年代于香港、澳门建立分校,形成一门多校的格局。125年荜路蓝缕、风雨兼程,培正培育了万千才俊,以勃勃生机驰誉岭南教育界。其中“至善至正”的校训就是激励培正人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进取前行的精神动力。
校训“至善至正”出自《圣经》和《大学》。其中《大学》开篇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是“最”和“极”,是培正人执着和坚韧的理念追求;“善”和“正”是做人之基,立世之本。
正是在这种“善正”思想的鼓舞下,一个多世纪以来,培正为国家、为社会培育了无数德才兼备的治国栋梁、学术大师和兴业英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培正中学的创校元勋廖德山先生、曾在外交部代部长的李锦纶校长、曾任孙中山大元帅秘书的杨元勋校长、在培正发展史上享有居功至伟贡献的黄启明先生、“九.一八”事变中英勇抗敌的十九路军副师长林超云、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 前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诺贝尔奖得主崔琦、著名音乐家马思聪、何安东、足球教练苏永舜等等……就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
同样是在“善正”思想的引领下,不少培正学子学成之后,不忘回报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倾注极大的心血和努力,作出不凡的贡献。如1936年毕业的翔社老校友何信泉先生亲自帮助学校申报省一级学校;获得数学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1964年毕业的皓社校友丘成桐博士回校介绍数学学习方法;赵锦津校友把珍藏了58年的一幅冼星海于1928年在培正中学担任银乐队指挥时与队员合影的照片送回母校;澳大利亚公路专家冯玉基校友不辞劳苦,从澳大利亚背回一大袋矿石标本供母校地理学科教学之用等等。还有培正1984年恢复原有校名后,广大校友特别是海外华人,港澳同胞,先后捐款一千多万港币,帮助学校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还先后设立“爱我培正”奖学金、马卢雪儿奖教金、纪念何安东音乐奖等。
(三)“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德育成效
如果说,培正的“善正”文化,曾培育过无数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那么,今天,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学校德育工作,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正以“善正”为核心价值的学校德育工作,注重以培正历史上涌现出的各领域精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引领学生。以我校独特的“级社制度”为载体 ,建立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为主线的班级文化。
(四)“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基于学校崇尚“科技、文艺”的校园文化特色
学校一直以培养“有健全人格,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人”作为育人目标。因此,在培正发展史上,曾培育过不少在科技战线和人文领域方面的杰出人才。培正校友中的两院院士就有14人,如杨栖、何柄林等,是广东省出院士最多的中学。据不完全统计,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等国家级奖的科学家就有陈灏珠、邓绍同等十几人。更有诺贝尔奖得主崔琦、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以及卓以和、何廉泉等一批国外院士。培正校友中还有著名的音乐家马思聪、何安东等多人。还有电影表演家吴钜章,国际知名摄影家何信泉、赵美藻、王颂威等。
近年来,学校致力于打造崇尚“科技、文艺”的校园文化特色,开展起一系列科技、文艺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科技方面,学校在科技实践创新大赛、无线电通信锦标赛、航海模型竞赛、模拟遥控飞行锦标赛、虚拟机器人等国家级、省市级大赛中,接连获得大奖。如在2011年和2013年,学校接连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实践创新大赛金、银、铜奖等。更可喜的是,我校李颖琳同学当选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在文艺方面,学校的特色活动达到较高水平的项目有许多,如天文摄像小组、红蓝摄影社、红蓝集邮社、美文诵读、管弦乐团等等,都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其中红蓝摄影社、红蓝集邮社享有盛誉。红蓝摄影社摄影创作活动成效显著,硕果累累,在各级摄影比赛中,师生作品多次获奖,成就了一批国际和国内著名的摄影家。学校是首批全国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广州第一个青少年集邮示范基地,创立了广州市首批校园邮局。每年全国、省、市的生肖个性化邮票设计大赛、邮集制作大赛等均获得金、银、铜大奖。学校还荣获了广州市第二届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美文表演大赛中学组一等奖。学校合唱队也获得了“广州市十一届学校合唱节”一等奖。近年来,学校管弦乐团多次参加省港演出,获得多个奖项和荣誉。我校刘贝儿同学在“幸福广州我做主——第八届羊城小市长”评选活动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羊城小市长”。
二、特色课程的实施:规划“善正博韵”课程的内容及结构
“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分为普修和专修两个层次。普修课面向起始年级(初一、高一)全体学生,专修课是基础层次的提升课程,面向初二、高二甚至初三、高三年级的兴趣生和相关取向的特长生,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需求选修,课程结构如下:
(一) 普修层次
(二)专修层次
三、特色课程的作用:发挥“善正博韵”课程文化育人功能
我校的“善正博韵”特色课程,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让“善正”思想得到传承和发扬;让“善正”之光普照学校每一处角落;让我们美丽的校园盈满科技和文艺的气息;让我们培正的每一位学子都有机会接受一定的科技、教育和文艺熏陶;都能崇尚科技、醉心文艺;甚至能培养一些文艺细胞,锤炼一种文艺气质和涵养;让同学们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技、文艺素养都得到一定的提高和提升,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精英。这正是我们对“善正博韵”特色课程寄予的美好期许。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学校文化继承与创新研究》(课题批准号GHA093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州市培正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