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设施葡萄生产成本地区间差异研究

2014-11-06 09:19冯建英穆维松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产区劳动力葡萄

冯建英,穆维松,田 东

(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一、研究背景

据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统计,2013年我国设施葡萄栽培面积已超200万亩,是世界第一大设施葡萄生产国。设施栽培打破了季节性和地区性对葡萄生产的制约,在传统不适宜葡萄栽培的季节和地区实现了葡萄鲜果生产,有效地扩大了葡萄适生区域,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国很多地区都在大力发展设施葡萄产业。

然而,农业生产毕竟是显著受到资源禀赋限制的一种生产方式,我国各地区发展设施葡萄生产的自然资源、经济条件、生产水平、劳动者素质都存在较大的差别。一些地区没有考虑本地实际情况、盲目跟风发展设施葡萄,导致在生产中出现了投入结构不合理、成本收益率偏低等问题,造成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人力的浪费,不适应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发展理念。因此,从地区差异视角研究我国设施葡萄生产的成本问题显得紧迫而必要。

基于统计数据的农业生产成本及区域差异研究比较多[1]。但是由于我国设施葡萄生产以分散的小农户经营模式为主,关于设施葡萄生产信息的官方统计资料基本没有,故而无法对生产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测算和评估,因而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少。在已有研究中,只检索到Burhan等利用试验数据比较了土耳其某地葡萄露地栽培和设施栽培的成本收益,结果显示设施葡萄的生产成本高于露地葡萄,不过考虑到产品价格因素,设施葡萄比露地葡萄的单位面积产值更高[2],吴廷生等研究了东北地区设施葡萄栽培方式和品种所导致的生产收益的差异[3]。关于设施葡萄生产地区间成本差异的研究尚未发现。

综上所述,研究设施葡萄生产成本的地区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将通过大量第一手的调研数据比较分析不同产区间设施葡萄生产成本的差异,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地区间成本差异的影响因素,为降低设施葡萄生产投入水平、调整成本结构和优化生产布局提供决策建议。

二、指标体系与模型

1.设施葡萄生产成本指标体系

通过对设施葡萄生产流程和投入特性的分析,参考发改委《全国农作物成本收益资料汇编》的分类方法,建立设施葡萄生产成本指标体系。

(1)土地成本

按照每亩葡萄园所占用的平均土地成本进行核算,包括付费的土地成本(显性土地成本)和不直接付费的土地成本(隐性土地成本)。显性土地成本是调研的葡萄园的土地租金/流转费,隐性土地成本用当地农用土地平均流转/承包价格计算。

(2)葡萄园成本

指建造设施葡萄园所花费的成本,包括造园所投入的各项生产资料成本,也包括葡萄园建成之后每年的更新、维护成本。本研究将葡萄园设施建造的一次性投入成本按使用年限进行分摊折算;葡萄为多年生经济作物,苗木费用所占的比例不大,将其归到葡萄园建造成本中。

(3)物质成本

指设施葡萄园建成之后、进入正常结果期,每年在葡萄生产环节所消耗的各项物质生产资料的成本性支出费用,具体包括:化肥、有机肥、农药、生长调节剂、水、电、农膜、套袋、燃油、机械购置的费用。

(4)劳动力成本

指设施葡萄生产所耗费的总劳动成本,按照每亩葡萄园平均在整个生产季消耗的劳动力累计总量进行核算,是付费雇佣的劳动力成本(显性劳动力成本)和不付费的劳动力成本(隐性劳动力成本)之和。显性劳动力成本用调研中雇工的工资性支出计算,隐性劳动力成本按照不需要支付费用的劳动力的用工量与当地农业用工平均工资相乘计算。

(5)其他成本

指设施葡萄生产中可能会涉及到、但不包括在以上四种成本结构以内的成本项目,一般为不具有普遍性或者数额太小的成本投入项,比如防鸟费、保险费、租赁作业费、设施覆盖材料费用等。直接采用问卷调查中农户提供的数据进行折合。

2.地区间成本差异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1)模型的理论基础

王秀清、李德发提出了一个解释区域间生产成本差异的理论框架,后来众多学者引用该理论定性或定量地分析了造成产品成本差异的原因[4-6]。基于该理论,区域间设施葡萄生产成本的差异可以解释如下:如图1,假设有两个地区j和k,ACj(Pj)和ACk(Pk)分别表示以j和k地区要素价格计算的两地的设施葡萄平均生产成本曲线。J点为j地区的葡萄平均生产水平,对应产量Yj和生产成本ACj;同理,E点为k地区的平均葡萄生产水平,对应产量Yk和生产成本ACk。假设j地区比k地区的要素价格高,即Pj>Pk,则j、k两个地区的葡萄生产成本差异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因素:

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假设j和k两地具有相同的生产要素价格,则以k地价格水平计算的j地区的葡萄生产成本曲线下移为ACj(Pk),当葡萄产量仍然保持Yj时,对应的J1点的生产成本为ACj1,则(ACj-ACj1)即是由于两地生产要素价格差异所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

图1 设施葡萄地区间生产成本差异的因素分解

生产规模差异:假设j和k两地除具有相同的要素价格之外、还具有相同的生产规模,则对j地来说,产量从Yj改变为Yk,生产成本ACj(Pk)曲线上从J1点移动到J2点,对应的生产成本为ACj2,则(ACj1-ACj2)即是由于两地生产规模差异所导致的生产成本差异。

技术水平与自然条件差异:在要素价格和生产规模都相同的条件下,j、k两地的生产价格仍然存在(ACj2-ACk)的差异,这是由于两地成本曲线本身的差异造成的,即生产技术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差别。

综上,地区间设施葡萄生产成本差异=生产要素价格差异+生产规模差异+技术水平与自然条件差异。因此,以上地区间生产成本差异理论可以公式化表示为:

(2)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本研究基于以上成本差异因素分解模型构建设施葡萄生产成本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计量模型。

第一,变量选择:

土地是进行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条件,因此土地要素价格作为生产要素价格变量之一被选择。通过对设施葡萄生产的实地调研,定性了解到葡萄设施栽培的主要成本投入有化肥、有机肥、农膜和劳动力,但有机肥和农膜的价格数据难以获取,因此本研究选取化肥价格和劳动力价格代表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差异。生产规模的差异用平均每户的种植规模差异来表示。

技术水平与自然条件差异比较难以用统一的变量来衡量,之前的学者在对养殖业(奶牛)、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经济作物(大豆)的研究中都是将单产水平差异作为地区间技术水平与自然条件差异的测量变量[5,7]。文章认为在葡萄这种水果产业中单产水平并不能全面代表生产技术水平,但在没有更合理的可选变量之前,仍然用单位面积产量作为技术水平与自然条件差异的测量变量之一;另外,加入地区虚拟变量,观测区域间环境条件差异的作用。

第二,模型构建:

在模型的具体形式上,由于双对数模型中待估参数的系数即是各因素对成本差异影响的弹性系数[7],便于分析和解释造成成本差异的各种因素对成本差异贡献的大小,所以本研究选择这个对数函数形式。构建设施葡萄生产成本地区间的差异模型如下:

公式中的变量解释与计算方法见表1。

三、数据与样本

1.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的形式,由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团队(包括招募的调研员)和部分综合试验站通过对设施葡萄种植户的实地调研获取生产成本数据。问卷调研分两步进行,首先于2011年在全国设施葡萄主产区开展了调研;其次由于当年获取的问卷量较少,在2012年又进行了补充调研。调研结束后将两年的数据合并作为最终数据,共发放调查问卷1080份。由于只有两个年度的数据,并且两年的数据呈现补充而不是并列关系,因而未做时间序列分析。

2.样本概况

问卷回收工作于2012年10月份完成。舍弃了关键项填写不完整或数据间存在逻辑错误的无效问卷之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20份,有效回收率为48.15%,样本概况具体见表2。

表1 设施葡萄成本差异模型的变量解释

表2 设施葡萄调研样本分布情况

样本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囊括了我国设施葡萄生产的主要产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时,考虑到各产区在产业中的重要性,山东、河北、浙江、云南等地的样本较多。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的地区在生产成本方面往往呈现一定的类似性。为了更好地探讨区域间设施葡萄生产成本的关联与差异性,本研究将从主要产区的角度开展比较研究,因此需要对样本进行产区划分。学者们对我国葡萄生产区划问题开展了丰富的研究,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8,9]。根据上述权威分区方案,结合设施葡萄栽培的特殊性和本研究所获取样本的地域特点,将样本划分为五大设施葡萄主产区:

(1)华北产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

(2)东北产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3)南方产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西;

(4)西南产区:包括四川和云南;

(5)西北产区:包括甘肃和新疆。

四、结果与分析

1.设施葡萄生产成本收益的区域差异分析

(1)五大产区设施葡萄生产成本及结构分析

表3显示了我国主要设施葡萄产区的成本情况。从总成本投入水平来看,华北产区的总成本最高,达到8700元/亩,南方产区最低,不到7000元/亩。在各分项成本中,西南产区和华北产区的土地成本最高,而东北产区的葡萄园费用最高,东北产区的物质成本投入明显高于其他产区,华北产区的劳动力成本投入最高,其他成本几个产区差异不大。

具体分析五大产区,华北产区是全国设施葡萄生产成本最高的产区,尤其以劳动力成本显著高于其他产区。华北产区设施葡萄在栽培形式上以促早栽培为主,能够实现葡萄提前萌芽、开花和成熟上市,葡萄生产季需要投入较多劳动力进行树体管理和设施内环境调控,因而劳动力需求量大,同时该地区劳动力价格也高,两方面因素导致劳动力成本明显增加。在华北产区,北京的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都高,由于北京很多设施葡萄园是观光采摘园,土地流转费用高、工价高并且人工需求量大;河南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其他地区,由于该地区有较多避雨栽培,在成本投入和结构方面与华北产区其他省份差异明显。

表3 主要设施葡萄产区成本结构 (单位:元/亩/年)

东北地区的土地成本大大降低,而由于该产区气温低,设施建造时对保温的要求和棚内温度、湿度等环境调控的需求增多,导致葡萄园成本和物质成本显著增加。在东北产区中,辽宁省的设施栽培以促早为主,是我国北方主要的促早设施栽培基地,而吉林和黑龙江的设施栽培面积相对少得多。辽宁省的成本投入大大高于另外两地。

在南方产区,由于雨水太多而在传统上被认为不适宜种植葡萄,避雨设施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得该产区的设施葡萄产业迅猛发展,在我国葡萄产业中越来越重要。该地区的设施栽培整体上以避雨栽培的设施类型为主,很多地区采用的是简易避雨棚,这种设施建造简单、资金投入较少、大棚内环境调控操作简单,因而除了土地成本外,其他各项成本均明显低于其他产区。在南方产区中,上海和安徽两地由于在设施类型上较多采用促早+避雨的模式,因而葡萄生产成本投入比其他地区高。

本研究中西南产区的样本来自四川和云南两省。该地区不是传统的葡萄优势产区,设施葡萄发展的历史也并不久,由于地理位置优势,该地区最近几年施葡萄产业发展很快。由于该地区的葡萄园多为企业主流转农民的土地之后雇人种植,因而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在全国均处于较高水平。

西北产区是我国传统的葡萄种植优势产区,自然气候适合生产优质的葡萄,葡萄生产以露地栽培为主。近年来,该区域利用充足的光、热优势开始发展葡萄延迟栽培,以甘肃、宁夏、新疆为主。西北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因而土地成本较低,而延迟栽培对设施建造和设施管理的要求较高,导致葡萄园成本偏高。西北地区的自然资源适合葡萄生产,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用量较少,因而物质成本投入在全国最低。

除了成本投入水平的显著差异外,各产区的成本结构差异也比较大,见图2。西南产区的土地成本占总成本比重超过10%,而在东北和西北产区则占比8%左右;西北产区和东北产区的葡萄园成本占比接近20%,在西南产区尚不足15%;物质成本方面,东北产区占比最高,占总成本的比例接近40%,南方产区和西北产区偏低,占总成本的1/3左右;东北产区的劳动力成本比例最低,约为1/3,而其他产区的劳动力占比在40%左右。比较发现,在东北产区,物质成本所占比例超过了劳动力成本的份额,而其他产区占成本结构比例最大的都是劳动力成本,其次是物质成本、葡萄园费用、土地成本和其他成本。

可以看出,劳动力成本成为设施葡萄生产最大比例的成本支出,与穆维松等研究中2009年的数据相比[10],劳动力成本呈现大幅上涨的趋势,与调研中种植大户普遍反映用工难、用工贵的现实相吻合。可见,传统上认为我国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观念已经过时,随着现有农业劳动人群的衰老和年轻一代农民弃农进城的趋势加剧,劳动力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尤其是设施葡萄这类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作物生产的一大瓶颈,迫切需要提高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和研发省力、省工的生产模式。

(2)五大产区设施葡萄生产物质成本投入结构分析

物质成本投入是设施葡萄生产中重要的生产资料投入,五大产区设施葡萄生产物质成本投入及结构分析。总体来看,五大产区的肥料(化肥+有机肥)投入在物质总投入中占比最大,平均达到40%以上,在西南产区肥料投入甚至占总物质投入的一半以上;而在西北产区,肥料投入只占总物质投入的20%多。在肥料结构中,除西南地区之外,其他产区有机肥的投入高于化肥。东北产区积温最低,对农膜和保温材料的需求最大,而西南、华北、南方产区的农膜投入则明显减少。农药的投入平均为230.91元/亩,相比而言南方产区的农药投入较高。水电费各地差异比较大。其它物质投入项目在不同的产区虽然也有差异,不过整体上在物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比较低。

图2 我国主要设施葡萄产区成本结构

从省份层面来看,辽宁是物质投入最高的省份,其肥料、农膜投入均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农药和调节剂的投入与其他省份相比也相对偏高。化肥投入较多的省份还有天津、河北、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而较低的有山西、吉林和江苏;有机肥投入较高的地区还有北京、福建、山东、河北、湖北,而河南、江苏、安徽、甘肃和新疆的有机肥投入普遍比较低;除辽宁外,山东、安徽、广西、湖北的农药投入偏高,而甘肃的农药投入最低,每亩不足100元。

2.地区间成本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地区间生产成本差异双对数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4,模型修正的R2达到89.7%,F检验通过,表明模型整体的拟合性较好,能够在较大程度上解释地区间成本差异的影响因素。

区变量在5%水平显著且其弹性值为负,表明在设施葡萄生产中,总体而言北方地区(华北产区+东北产区)的成本要高于南方地区(南方产区+西南产区),而南方地区高于西北产区。由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得出,区域间设施葡萄生产成本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要素价格的差异和自然条件的差异。

如前面分析,在葡萄生产中,单产水平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高低和自然条件优劣,在本模型中单位面积产量差异变量未通过假设检验,充分说明在我国设施葡萄生产中,产量差异与成本差异没有显著相关关系,当前科技人员所推广的“控产提质”生产理念是合理的。生产规模差异变量也未通过假设检验,可能是由于种植大户虽然可以获得部分规模效应而降低成本,但是在较大的生产规模之下需要大量雇工、而目前农村劳动力价格偏高且劳动力不足,这会导致种植大户的成本明显上升,从而抵消掉部分规模效应。

对于本模型未能解释的成本差异部分,笔者认为可能是由于不同的设施栽培类型所需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的差异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比较分析了我国设施葡萄主产区的成本投入水平及结构,并通过地区间成本差异影响因素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区域间生产成本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设施葡萄主产区的生产成本投入水平差异显著,成本投入排序为:华北产区 gt;东北产区 gt;西南产区 gt;西北产区 gt;南方产区;地区间总成本结构和物质成本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总体来看劳动力成本占比最高,物质成本中肥料成本占比最大;对区域间成本差异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化肥价格要素差异,其次是劳动力价格和土地价格差异,且作用方向均为正向,地区变量呈现弱的负向影响,单产水平差异和生产规模差异未通过假设检验。

当前全球资源稀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和我国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的现状决定了我国设施葡萄产业发展不可能单纯依赖于生产要素的扩张投入,而必须依靠要素投入的合理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尽量降低生产投入水平和优化投入结构,走内涵式发展模式,本研究的结论也支持这一理念。从政策层面来讲,本研究为我国设施葡萄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是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葡萄生产方式。不同地区的要素和资源禀赋各异,对设施栽培的适应性也不同,必须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客观分析本地的自然环境、气候、地理、市场、人力等条件,利用自身在自然资源和要素价格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葡萄生产模式。

二是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降低设施葡萄生产投入水平和优化成本结构。研究显示设施葡萄生产成本上升很快,尤其是劳动力成本迅速攀升,并且劳动力成本占比最大,需要通过技术、管理等手段降低投入水平和优化成本投入结构,文章认为提高设施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发展轻简化栽培技术是重要的实现途径。

[1]闫丽珍,成升魁,刘爱民,等.中国玉米生产成本收益的区域分布规律研究 [J].农业技术经济,2003(6).

[2]Burhan,Emal FC,Eyza K.Energy and cost analysis for greenhouse andopen-field grape production[J].Energy,2007(32).

[3]吴廷生,罗文英,刘婷婷.栽培方式、葡萄品种的经济效益分析 [J].北方果树,2005(5).

[4]王秀清,李德发.生猪生产的国际环境与竞争力研究 [J].中国农村经济,1998(8).

[5]曹暕,孙顶强,谭向勇.农户奶牛生产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农村经济,2005(10).

[6]田新建.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7]司伟.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糖业:价格、成本与技术效率 [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8]张晓煜,韩颖娟,张磊,等.基于GIS的宁夏酿酒葡萄种植区划 [J].工程学报,2007,23(10).

[9]李华,王艳君,孟军,等.气候变化对中国酿酒葡萄气候区划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9,36(3).

[10]穆维松,冯建英.中国葡萄产业经济研究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

[11]顾巧英,李莉,曹伟婷,陈金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在有机葡萄灌溉中的应用 [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2(04).

猜你喜欢
产区劳动力葡萄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当葡萄成熟时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
葡萄酒的产区品牌(下)
葡萄酒产区与『风土』
新疆产区有机甜菜栽培技术探讨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