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及其特征分析

2014-04-16 21:13黄敬前郑庆昌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科技农业

黄敬前,郑庆昌

(1.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及其特征分析

黄敬前1,郑庆昌2

(1.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农业科技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科技目标而设定的基本行动准则。文章首先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科技发展的相关规划为主线,结合相关的国家文件,把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分成“奠定基础”、“消弱”、“恢复建设”、“改革创新”四个阶段,通过对这四个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政策演化的梳理,接着研究指出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农业科技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占据显著地位;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就始终强调农业科技工作要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上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我国就开始探索农业科技工作和农业生产结合的工作机制与体制,即持续的农业科技机制体制探索。论文最后分析指出我国农业科技政策三大特征是相互相承的,未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继续保持这三大特征外,将更加突出政府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

农业科技;科技政策;科技创新;农业经济

一、不同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政策

农业科技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科技目标而设定的基本行动准则,表明发展什么,优先支持发展什么,限制发展什么,反对发展什么,对农业科技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目标起着协调控制作用,是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南。

建国以来,我国主要采用制订科技规划方式实施农业科技政策,引导与促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文章主要以规划为主线,结合相关的国家文件,从“奠定基础”、“消弱”、“恢复建设”、“改革创新”四个阶段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1.奠定基础(1949-1966年)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4条“关于农业渔牧业”中,提出“人民政府应根据国家计划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争取于短时期内恢复并超过战前粮食、工业原料和外销物资的生产水平,应注意兴修水利、防洪防旱,恢复和发展畜力,增加肥料,改良农具和种子,防治病虫害……”。随后又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制定《1951-1955年农业科研计划》,把由国家主导、组织人力和物力、培育推广良种、防治病虫害等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中国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序幕逐步拉开。

1956年,我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界精英,研究制定出台了中国又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该纲要从十三个方面确定了57项重大科学技术任务,其中农业有五项科学技术任务:“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和农业机械的制造问题”,“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年产量”,“荒地开发问题”,“扩大森林资源及森林的合理经营与合理利用”,“提高畜牧业、水产业和养蚕业的产量和质量问题”。此外,规划纲要还对科学技术工作体制、研究机构的设置以及科技干部的使用等做了一般性规定,提出研究人员绝大部分(约80%)应放在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

建国初期科学家的政治热情和良好意愿结合,取得了提前五年完成首次规划的辉煌成就,“在农业方面,围绕农业的‘八字宪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试验和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的工作,对发展农、林、牧、副、渔的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做了不少基础工作[1]。”1962年春季开始,党中央、国务院组织各方面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制订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该规划包括纲要,重点项目规划,事业发展规划,农业、工业、资源调查、医药卫生方面的各种专业规划,技术科学规划以及基础科学规划六个部分。关于农业科技提出要“采取单科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总结提高农民生产经验和祖国农学遗产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推广普及相结合的方法”。“为农业增产提供各方面的科学技术成果,系统地解决现实农业技术改革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这个时期农业科技政策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其特点:一是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体制、研究机构的设置以及科技干部的使用等做了一般性规定,可以看成是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探索的开始;二是强调农业科技与群众生产经验的结合,强调农业科学研究与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的结合,规定了农业科技发展路径;三是规划了农业科技优先发展的领域(促进农业增产)。

2.削弱(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中,农业科技政策严重偏离了农业科技事业发展规律,提出“不靠七千五,要靠七亿五”的极左口号,把7.5亿农民和农业科研单位7500人对立起来,否定专业研究的价值,贬低了科研机构和专家在农业科研中的作用,强调广泛开展农业科学实验的群众运动,农业科研机构大面积解散、农业科研人员普遍下放农村或者弃业转行。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1972年农林部根据当时国务院分管领导批示,提出并组织了水稻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杂交水稻)、马传染性贫血病防治等22项全国重大农业科研协作攻关项目,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与突破。期间出现了一个新事物,1969年开始在全国各地推广实施湖南华容县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即县、公社、大队、生产队建立农业科研组织,到1975年底,全国已有1140个县建立了“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

这个时期虽然农业科技政策严重违背了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农业科技事业受到严重冲击,但是从杂交水稻等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以及“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推广,联系到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可以认为我国政府仍然保持着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是当时条件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的积极探索。

3.恢复建设(1977-1985年)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开始被重新认识。1977年党的“十一大”再次重申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通过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旗帜鲜明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求集中力量,在农业等八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科学技术领域、重大新兴技术领域和带头学科,做出突出成绩。关于农业科学技术提出17项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要求按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进行农林牧副渔资源综合考察,为合理区划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要发展与机械化相适应的耕作制度和栽培技术,就必须解决南水北调工程及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在改良地产土壤和治理水土流失、风沙干旱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需要全面提高良种的高产、优质和抗逆性能;发展复合肥料,实行科学施肥;研究生物和化学模拟固氮,需要尽快解决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加强林、牧、渔各业的科学研究,需要研制农、林、牧、渔业的各种高质量效率和机械、机具;建立农业现代化综合科学实验基地,加强农业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与以往规划不同,本次纲要针对这17项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明确了具体牵头部门,涉及到农林部、国家农垦总局、国家林业总局、国家水产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一机部、水电部、国家地质总局、卫生部、教育部、化工部、商业部、轻工部、六机部15个部门。

1983年经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由国家科委、计委、经委共同领导的“科技长期规划办公室”,组织200多名专家,成立19个专业规划组,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方针,编制了《1986-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在农业科技方面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发展必须与农村经济结合,要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为此出台了面向农村的“星火计划”,提出重点支持种植业及其加工业:粮油作物优质、高产、加工综合技术开发,名特优干鲜果、蔬菜高产、保鲜、加工技术开发,林特产品高产和加工利用技术开发;养殖业及其加工:包括节粮型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和加工利用技术开发,水产养殖保鲜、储运、加工利用技术开发,饲料的开发等。这是我国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专项科技计划,为国家领导农业科技进步、优化配置农业科技资源等展开了积极探索。

这个时期农业科技政策的特点是:一是重新认识农业科学技术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2]。”;二是指明农业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同时,强调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要迅速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并为此出台专项规划,规定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

4.改革创新(1985年-至今)

这个时期农业科技政策延续传统特点,继续根据农业与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态势,重视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应用重点领域的规划,努力促进传统农业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集约农业转变。

《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1-2000)》规定了今后10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目标,提出要大力开发、推广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的生产技术;农、林、牧、渔等主要农业领域的科学技术水平达到80年代初的世界先进水平,一些优势领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着力解决农、林、畜禽、水产良种繁育,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治理,农业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工程技术和农产品贮运、加工及综合利用等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将良种、植保、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等成熟技术组装配套,以提高良种普及率和提高单产为目标,加快大面积推广应用;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已有一定基础的先进技术,加强中试环节,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加速推广应用;为确保到本世纪末主要农副产品的稳定供给,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研究农林副产品综合加工技术和装备技术,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发展;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为21世纪前10年主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储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水平;重点实施农产品深加工与转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业信息化、农药创制、高效畜牧业、生态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技术等重大项目;提高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

《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重点开发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以及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现代奶业;开发新型肥料研制与高效施用技术;发展能源作物生产与绿色燃料制备技术;研究农林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以及高效发展技术,开发农业灾害预防与调控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组织实施“农林生物质工程”等8个重大项目。

《“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农林动植物高产高效新品种创制,加快发展农作物种植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林业资源培育与利用技术、牧区畜牧业和草地保护技术、海洋农业技术等,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先进多功能农业装备、食品绿色和安全加工、农产品贮藏与物流、现代农用物资、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综合利用等技术研发;加强农副产品高值化深加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加快农林生态和循环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展农业生境控制、农业重大灾害防控关键技术等研究;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7个科技创新工程。

上述规划显示,与其他时期规划相比,这个时期科技规划十分注重技术的综合配套,注重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配套,注重技术的集成。这个时期农业科技政策变化的显著之处还有:第一,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列入发展目标;第二,指导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展开;第三,科教兴农战略的确立。

(1)科技进步贡献纳入目标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1-2000)》首次提出,“全面提高乡镇企业和国营农场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使科技进步因素在乡镇企业和国营农村总产值总中的贡献提高40%~50%”;我国《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再次在总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

(2)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展开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为标志,掀开了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帷幕。《决定》要求农业科技体制必须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运行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解决农业科技活动与农业经济活动两张皮问题。《决定》共分九个部分,第五部分专门阐述了对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提出运行机制方面,各级政府对于重大的农业技术开发项目或区域开发项目,应打破部门、地区的局限,实行公开招标,择优委托。要推行联系经济效益计算报酬的技术责任制或收取技术服务费的办法,使科学技术人员的收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而逐步有所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或技术推广机构可以创办经济实体。农业科技研发或技术推广机构的事业费,仍可由国家拨款,但实行包干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构逐步做到事业费自给。组织结构方面,要求各地要围绕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多重形式的联合。省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学校要加强合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要密切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要加强同乡镇企业、各种合作组织以及专业户等的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1-2000)》提出,“今后十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目标:……形成比较完善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组织结构和工作体系,基本建立适合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随着我国从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九五”期间要建立新型的农业科技体制,使农业科技工作进一步适应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十五”开始,国家则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战略高度,要求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1-2010)》提出,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业科技创新能力,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健全完善与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使我国农业科技跃居世界先进行列,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继续从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成果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要求”两个覆盖”,即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3)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1989年11月2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农业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工作的决定》,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还是要靠科学解决问题。”“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实现农业技术改造的深刻变革,我国农业现代化才有希望。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坚持不懈抓下去。”这是我国国家战略层面第一次正式提出“科技兴农”战略,科技工作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该文件同时还指出,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把对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抓出实效。”这也包含了依靠教育振兴农业的思想。随后,1991年11月29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经验,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振兴农村经济,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马克思主义观点,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至此党的文件第一次正式提出“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从此也作为我国农业发展战略正式确立。1992年2月12日《国务院关于积极实行农科教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阐述了科教兴农实现形式,指出“农科教结合是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教人员在农村综合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鲜经验,使科教兴农找到了具体的实现形式。”,还进一步强调“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实行农科技结合,即在政府统筹协调下,使农、科、教等各有关方面形成强大合力,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动力,以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为基础,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2012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重申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二、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重要特征

1.农业科技地位显著

1957年百废待兴之际,就创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并在短短2年之内,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机构由创院之初的17个增至34个。这充分显示出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1982年邓小平同志同国家计委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指出:“我们整个经济发展的战略、能源、交通是重点,农业也是重点。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1989年提出了科技兴农发展战略。1991年党中央确立了科教兴农的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2003-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8年发布了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是2004-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每个文件均大篇幅论述农业科技问题,7个文件论述农业科技工作的文字累计近6千字。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标题则直接以为农业科技创新为关键词。这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也集中体现了农业科技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

2.强调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

我国第一个农业科技规划:《1951-1955年农业科研计划》就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方针的指导下进行编制的。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规定科研机构设置原则的权威性文件。该文件“第六节科学研究机构的设置”要求“专业研究所要尽可能设在靠近该专业的主要生产基地”,“科学研究机构设置在主要的生产基地或接近研究对象”。“第七节科学技术干部的使用和培养”还规定科学技术干部的大多数应当直接参加生产,“但为了保证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必须有一定比例的力量投入科学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绝大部分(80.80%)应放在产业部门的研究内,以解决当前生产中心科学问题……”。

1982年我国政府根据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的论断,提出的“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方针,更加明确地确立了国家关于农业科技工作的价值取向—为农业生产服务。1985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科委报送的《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后来在《1985-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它命名为“星火计划”,其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这正是关注农业科技为农业农村生产服务,关注农业科技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力体现。自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至今,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系列措施,就是要解决“不利于科学技术面向经济,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为生产能力”的局面,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再次强调: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事实上是再次强调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坚持农业科技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不懈努力。

3.持续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探索

虽然关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一般看成是1985年后开始,但相关文件表明,对农业科技体制的探索长期以来一直持续地进行着。早在《1956-1969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中就对我国包括农业科技在内的“科学研究工作体制”做了专门论述。该纲要共八节,其中第六节为“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指出“正确建立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体制,使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能在统一科学研究工作系统中,按照合理的分工合作的原则,有计划地协调地进行工作,是顺利完成国家的科学技术任务的重要条件。”同时还就中国科学院、产业部门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地方研究机构的分工与合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第十章“措施”中,还专门阐述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问题,指出要“建立中间试验基地,加强技术推广。……要使农业科学研究机构有必要的试验场地,并按农业区划建立综合农场,先行实验和采用各种农业科学研究成果,使之在普遍推广中起示范作用。制定推广制度,建立和加强推广工作的技术队伍(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站),积极创造条件,使研究成果都能迅速推广应用。”

《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关于“科学研究机构”章节就中国科学院、高等学校、部门和地方的研究机构的职能重新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还特别强调“大力加强县一级的农业和农机县机构,以它们为骨干,建立和发展四级农科网(包括林、牧、渔科学实验网)。”

上述这些文件,一定程度上蕴含着1985年开启的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探讨。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掀起了建国以来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浪潮。该决定提出,要“改革农业科学技术体制,使之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随后的科技发展规划,以及本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又多次论及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及其相关问题。以中央一号文件为例,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围绕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投入。”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抓紧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技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强调,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可研究投入,加强国家基础、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建立鼓励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委托、招标等形式,引导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社会力量承担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项目,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则要求,“发展农业产业学研联盟,抓紧建设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推广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范围。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

三、我国农业科技政策走向思考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我国地少人多,截止2010年底,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少于0.1公顷。当前我国农业正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阶段,科技兴农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源动力。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指出,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然而,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50%左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只有30%左右,发达国家如美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超过75%,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已到达80%左右,我国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两张皮”问题依然突出,由于机制体制尚不健全,农业科技人员注重的是论文、论著等,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动力不足。因此,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是“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即包含了我国农业科技政策长期保持的特点:强调了农业科技要服务农业生产的要求,而且意味着还要持续开展农业科技体制机制的探索,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有效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简言之,我国农业发展需要依靠科技,科技要服务农业生产,必须解决好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脱节的问题,所以“农业科技地位显著、农业科技要直接服务农业生产、持续的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探索”,在我国三者是有机的统一体。可以预计,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三大主要特征将继续保持。

综上,除了保持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三大主要特征外,未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将更加突出政府在农业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作出明确论断: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因此,如何在农业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体现政府主导作用,也将是未来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重点。

[1]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

[4]戴小枫等.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思考 [J].中国软科学,2002(10).

[5]石宏伟等.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若干问题探析 [J].中国软科学,2002 (2):76-81.

[6]陈斐等.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 [J].科研管理,2004 (1):23-28.

[7]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中国农技推广:现状、问题既解决对策 [J].管理世界,2005(5):176-192.

(责任编辑:JJ)

The Analysis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UANG Jing-qian1,ZHENG Qing-cha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China;2.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002,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s the basic guideline for national action to achieve specific scientific objectives set.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China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foundation,weaken,restoration and innovation.Phasing i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lated to the planning,as well as relevant national documents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n,we analyzed the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of the four stages,sums up the three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always occupied a prominent place.Since the 1950s,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always stressed that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rectly serve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From the mid-1950s,China began to study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of the combin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s well as the uninterrupted study of the institutional mechanism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Finally,our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s complementary.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s going to continue to keep these three characteristics,in addition,the government will become more prominent leading role in i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agricultural;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gricultural economy

F306.3

A

1004-292X(2014)09-0124-05

2014-05-09

黄敬前(1966-),男,福建闽清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员,副院长,研究方向:技术创新管理、战略规划等;郑庆昌(1952-),男,福建莆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战略与管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等研究。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