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良 王丽芸 曹玉昆 张博君
(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300381)
小圆肌与局部痛点联合阻滞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观察
王国良 王丽芸 曹玉昆 张博君
(北京军区天津疗养院,300381)
目的 探讨小圆肌压痛点与局部痛点联合阻滞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肱骨外上髁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应用利多卡因曲安奈德混合液,联合阻滞组(n=35)分别阻滞患臂小圆肌压痛点与局部痛点;痛点阻滞组(n=33),只对肱骨外上髁处局部痛点阻滞。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效果评价显示,联合阻滞组与痛点阻滞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2.86%和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圆肌压痛点与局部痛点联合阻滞治疗肱骨外上髁炎,可降低肱骨外上髁炎的复发率。
肱骨外上髁炎;小圆肌;局部痛点;肌肉阻滞
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俗称“网球肘”,是以肘部外侧筋膜肌肉局部微热、压痛、伸腕握物及前臂旋后时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损伤性疾病。临床上通过局部痛点阻滞(亦称封闭)等措施治疗,多可在短时间治愈,但复发率较高,经反复多次治疗无效后,易形成顽固性LE,迁延不愈。为探讨对LE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小圆肌压痛点与局部痛点联合阻滞治疗LE,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05—2014-03期间在我院疼痛门诊就医的LE患者68例。其中男30例,女38例;年龄31~73岁,病史0.5~5.5个月,均为单侧初次发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患者分为患肘局部痛点阻滞组(痛点阻滞组,n=33)和患肘同侧小圆肌压痛点与局部痛点联合阻滞组(联合阻滞组,n=3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临床表现 肱骨外上髁部位明显疼痛及压痛,握拳伸腕和旋转前臂时疼痛加重;Mills试验(抗阻力伸腕)阳性[1]。排除神经根型颈椎病,骨性关节炎,尺、桡神经卡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患肘关节X线平片均无阳性发现,或仅有骨质疏松;均无糖尿病史及其他类固醇激素禁忌证。本研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1.3.1 药液配制 曲安奈德注射液(triamcinolone acetonide,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20 mg(0.5 mL)、2%利多卡因(lidocaine)3.5 mL加生理盐水至5 mL。
1.3.2 痛点阻滞组 患者坐位,患肢平置于治疗台上,屈肘90°。在肱骨外上髁处皮肤表面,以指压确定疼痛位置,用记号笔在疼痛最明显处做一标记。用硕康碘伏皮肤消毒液常规消毒,用5 mL注射器衔7号针头垂直于皮肤进针,直至骨质(注射部位在肱骨外上髁处桡侧腕短伸肌起始部深层),稍退针并回吸无血后,注入上述配制好的药液2 mL。
1.3.3 联合阻滞组 痛点阻滞,阻滞方法及药物与痛点阻滞组相同。小圆肌压痛点阻滞,患者取端坐位,医生一手握住患侧上臂近端,保持于直角位,另一手第2~5指按住肩胛骨脊柱缘,拇指按住腋缘,当拇指沿腋缘背面滑动时,可查得小圆肌压痛点[2],大多数压痛点处可触及一痛性结节状条索,重压该条索时,引起上臂牵涉痛。对侧以相同方法检查,小圆肌压痛均未引出。用记号笔在压痛最明显处做一标记,常规消毒后,用5 mL注射器衔7号针头垂直于皮肤进针,当针尖触及压痛点及痛性条索后,患者出现比较强烈的酸胀感,继续进针直至骨质,稍退针并回吸无血后,注入上述配制好的药液3 mL。
1.4 评价标准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将肱骨外上髁炎治疗效果评分为4级[3]。①优:疼痛完全消失,没有任何活动障碍。②良:偶尔略有疼痛,工作和日常生活完全没有影响。③可:疼痛减轻,但仍影响工作和日常活动。④差:疼痛没有任何减轻,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痛点阻滞组与联合阻滞组治疗效果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1周后,初次评定治疗效果,并且在治疗6个月后随访,再次评定治疗效果。治疗1周后,痛点阻滞组与联合阻滞组治疗效果的优良率分别为93.94%(31/33)和94.29%(33/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6个月,痛点阻滞组与联合阻滞组的优良率分别为30.30%(10/33)和82.86%(29/35),两组治疗效果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两组患者在治疗和观察期间,均未接受针对该疾患的其他治疗药物和方法,未见发现局部感染、皮肤色素改变和全身不良反应等副作用。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照(n)
LE是一种常见运动损伤性疾病,一般认为LE的病理改变主要为前臂伸肌总腱处的慢性损伤性筋膜炎,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4]。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治疗LE,AAOS美国调查显示,93%的LE治疗采用了糖皮质激素局部封闭治疗[5]。局部痛点阻滞被认为是LE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该方法复发率较高,且反复多次的局部阻滞,易引发伸肌腱的变性改变[6]。
有学者认为LE不是前臂伸肌总腱处的孤立病变,包括肩胛等部位的软组织损害臂部传导痛常在肘外侧部明显突出并形成传导性压痛点[7]。近年来,有关小圆肌损伤引起的上臂疼痛受到关注,有关研究显示,小圆肌与上臂之间通过相应的背根神经节内神经元存在密切的功能联系:小圆肌长期痉挛、挛缩产生的无菌性炎症信号上传至相应背根节,改变了节内神经元的可塑性,使神经元处于易化状态;相应神经根(C5~C6)受到突出的间盘、增生的骨赘或椎间不稳定而刺激或压迫后传入到背根节内的较小的刺激即引起颈肩部与上臂的疼痛[8]。
笔者在对LE的临床诊治工作中也发现,LE患者除肱骨外上髁部位明显疼痛及压痛外,往往同时伴有同侧小圆肌压痛及向上臂牵扯痛,针对这一临床现象,遂提出小圆肌压痛点与局部痛点联合阻滞治疗LE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对治疗后6个月临床效果评价显示,联合阻滞组与痛点阻滞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2.86%和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了LE的复发率。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2.
[2]王国良,王丽芸.密集型银质针治疗小圆肌损伤性上臂痛34例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1,10(5):383-384.
[3]Kraushaar B,Nirschl R.Tendinosis of the elbow(tennis elbow).Clinical features and findings of histological,immunohistochemical,and electron microscpopy studies[J].Bone Joint Surg Am,1999,81(2):259-278.
[4]陆晓文,张少成,马玉海,等.顽固性肱骨外上髁炎的显微外科及康复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5,27(2):115-116.
[5]CoombesBK,BissetL,Vicenzino B.Efficacy and safety of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and otherinjectionsformanagement of tendinopathy: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Lancet,2010(376):1751-1767.
[6]王居勇,陈佳妮,沈惠良,等.肱骨外上髁炎局部注射治疗方法的临床探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3):847-849.
[7]宣蛰人.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272.
[8]姚猛,孙超,王岩松,等.颈椎病上臂痛与小圆肌压痛点关系的研究[J].颈腰痛杂志,2006,27(1):10.
2014-06-28)
1005-619X(2014)10-0921-02
10.13517/j.cnki.ccm.2014.1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