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欢++罗以娟
[摘要] 目的 探讨红外线超短波治疗腹部切口感染的疗效。 方法 选择70例腹部切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抗感染、更换创面切口敷料方法相同。治疗组上午用红外线照射伤口,下午用大功率超短波治疗;对照组不采用物理治疗。两组待感染控制切口肉芽组织新鲜时予Ⅱ期清创缝合,治疗组继续理疗直至切口愈合。 结果 治疗组切口愈合天数为(15.26±5.14)d;对照组切口愈合天数为(21.74±5.35)d。两组比较具显著性差异(P<0.01)。 结论 红外线超短波治疗腹部切口感染能明显减少切口愈合的天数,疗效好且简单易行,降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 红外线;超短波;腹部切口感染; 愈合天数
[中图分类号] R45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29-0140-03
Effect of the infrared ultrashort wave in treatment of abdominal incision infection
LIN Jinhuan1 LUO Yijuan2
1.Department of Physiotherapy, Xinhui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Jiangmen 529100, China; 2.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Xinhui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Jiangmen 529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he infrared ultrashort wav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incision infection. Methods Chose 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incision infection,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randomly, which using systemic anti infection and dressing the same incision replace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used the infrared irradiation to the wound in the morning, while in the afternoon using ultrashort wave therapy with high power.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use physical therapy. Two groups treat infection control granulation tissue to Ⅱ period when fresh debridement suture of incision, the treatment group continue to therapy until incision healing. Results Treatment group of incision healing days was (15.26±5.14) d; The control group incision healing days was (21.74±5.35)d. The two group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1). Conclusion Infrared ultrashort wave treatment of abdominal incision infection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sion healing of the number of days, curative effect is good and simple, which easy to reduce health care costs.
[Key words] Infrared; Ultrashort wave; Abdominal incision infected; Healing days
切口感染在各种手术后中比较常见,传统的切口清创换药抗炎二期缝合治疗方法使切口愈合时间延长,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及费用[1],使患者身心受到极大伤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减轻病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避免由此可能引发的医疗纠纷,我院近几年应用红外线超短波治疗腹部切口感染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术后腹部切口感染患者70例。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切口发红、疼痛、肿胀或有脓性分泌物;深部手术切口经引流出现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自然裂开的切口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患者体温≥38%,切口局部有压痛感,切口分泌物培养阳性[2]。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中男18例,女17例,平均年龄(50.03±20.58)岁,包括阑尾切除术后13例,胃肠道术后12例,肝胆术后5例,子宫附件3例,腹部疝2例。切口深度平均4.2 cm。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龄(49.54±15.62)岁,阑尾切除术后15例,胃肠道术后13例,肝胆术后3例,子宫附件2例,腹部疝2例。切口全层感染22例。皮下感染8例,切口深度平均4.0 cm。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种、营养状况及切口感染情况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print
1.2方法
两组均应用静脉输注抗生素以全身抗感染治疗,更换创面切口敷料方法相同。对感染切口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加药敏,清除坏死组织和游离脂肪,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纱条引流,换药1次/d。治疗组加用红外线和超短波治疗,对照组不给予物理治疗。两组待切口肉芽组织新鲜时予Ⅱ期清创缝合。治疗组继续进行理疗,直至切口愈合,上午采用红外线灯照射,20 min/次,微热量,照射时注意温度的控制,感染严重时用微热量,随着伤口的好转,可适当提高温度,以温热感为宜。下午采用大功率超短波治疗,切口处腰腹部对置,电极距皮肤3 cm,无热量,15 min/次,6 d 为1个疗程,间隔2 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的切口愈合天数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愈合时间。
1.3疗效标准
治愈为切口对合好,红、肿、压痛消失,切口干洁无渗出[3]。观察两组病例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疼痛评定标准:活动时疼痛为轻度疼痛,触碰时疼痛为中度疼痛,休息时疼痛为重度疼痛[4]。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整理列表,用Excel计算,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切口完全愈合天数为(15.26±5.14) d;对照组患者切口完全愈合天数为(21.74±5.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0,P<0.01),见表1。治疗组每次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有所减轻,一个疗程后疼痛明显改善,两组各存有疼痛患者21例,其中轻度疼痛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P<0.05),见表2。
表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
表2 一个疗程后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3讨论
随着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发展, 应用物理治疗辅助患者康复和获得最佳功能状态为目标的联合治疗手段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腹部切口感染后,切口出现红肿、脓液、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治疗方法除了全身支持和抗感染外,局部控制感染和促进炎症局限、消除炎症、促进组织再生修复至关重要。从表1可见,红外线和超短波治疗感染切口疗效显著,切口愈合时间明显减少。选择5.6~15.0 nm这一波段的红外线灯照射伤口对人类的生存与万物的生长极为重要[5],红外线照射人体被细胞线粒体吸收,使线粒体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蛋白合成增加,三磷酸腺苷分解增加,促进细胞增生和合成代谢,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同时增进白细胞吞噬作用,有助于伤口消肿消炎、镇痛。红外线可渗透到皮肤组织深处[6],并降低肌梭中γ纤维的兴奋性和感觉神经兴奋性,减轻切口疼痛,具有止痛作用,热效应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活力,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利于代谢产物和病理产物清除,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均有增加,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并通过血液循环的改善,加快渗出物的吸收,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消散,促进局部血液供应,溶解并吸收坏死物质,促使局部组织愈合[7,8]。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有利于组织再生修复,并使伤口表面干燥,有利于伤口的愈合[9]。伤口温度在伤口愈合中起重要作用,红外线照射辅助治疗伤口有助于提升伤口温度、血管扩张、炎性反应物质(如组织胺)和代谢产物被快速转运,改善了局部微循环和减轻了炎性水肿,疼痛减轻和促进伤口收缩。有研究指出,理想的伤口愈合温度为30℃~33℃[10],而红外线照射后为伤口温度提升营造了有利于组织生长的微环境,有利于组织生长,由此促进了伤口缩小和愈合。治疗时切不可温度过高,以免加重感染、切口红肿,甚至炎症扩散。超短波是指采用波长为1~10 m,频率为30~300 MHz的超高频交流电场作用于人体 ,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超短波治疗方法具有高频电磁波共有的治疗作用和生物效应,不仅有较为明显的非热效应还有温热效应,可以促进组织尤其是结缔组织的增生、镇痛、消散炎症,提高免疫力,可以快速地对炎症的蔓延和发展进行控制[11]。小剂量超短波产生的非热效应使组织内仍有离子的高速移动和偶极子的高速旋转以及蛋白质结构造形变化、细胞膜上荷电粒子的浓度改变、膜通透性改变、细胞结构改变等,产生治疗作用。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炎症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排除,吞噬能力增强,从而溶解并吸收坏死物质[12]。同时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IgM明显降低,减少了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组织中的沉积和损害,使炎症部位神经兴奋性下降,达到镇痛效果,消除组织水肿,减小局部炎症的渗出,有利于炎症的吸收消散,刺激组织的新陈代谢,使损伤组织的修复和肉芽组织的生长加快,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进而达到消肿、止痛、消炎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使切口疼痛明显减轻,愈合时间缩短[13]。还给细菌造成不良的生活环境,间接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利于伤口愈合。由于在切口上下采用长方形板状电极对置,电极面积较大,对切口及周围组织能直接发挥作用,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减小炎症扩散和术后粘连。红外线照射使切口干燥效果显著,超短波对急性炎症作用尤其突出,各有所长,共同发挥作用。
经临床观察,红外线超短波联合治疗切口感染,促进切口愈合效果显著,表1资料显示,治疗组的切口愈合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通过红外线与超短波共同作用,加快了伤口愈合。本研究表明,红外线与超短波治疗腹部切口感染简单易行,患者无痛苦、易接受,并能够明显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本荣,谭爱华. 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腹部切口感染76例临床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2):960-961.
[2] 周益鸣. 早期清创缝合治疗腹部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78.
[3] 孙靖中. 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3-34.
[4] 朱艳红. 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会阴侧切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319-320.
[5] 梁永恒. 甲硝唑溶液冲洗联合红外线照射会阴切口的临床分析[J]. 华夏医学,2013,26(5):933-935.
[6] 吴丽莹,陈佩霞,冯燕卿,等. 局部艾灸联合红外线照射对肠梗阻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 10(12):27-28.
[7] 徐敏亚,顾晓芳. 红外线照射治疗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7):52-53.
[8] 张桂梅,余翠琴. 紫草油湿敷配合红外线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8例[J].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37.
[9] 谭易平,于雪梅. 脑外伤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J]. 当代护士, 2010,2:90-91.
[10] 蒋琪霞,周昕,彭清,等. 红光和红外线辅助伤口治疗的照射时间与效果观察[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4):381-385.
[11] 钟苑仪. 超短波结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探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6):54-55.
[12] 徐敏亚,顾晓芳. 红外线照射治疗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7):52-53.
[13] 刘玉兰. 超短波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J]. 淮海医药,2012,30(3):230-231.
(收稿日期:2014-04-01)endprint
1.2方法
两组均应用静脉输注抗生素以全身抗感染治疗,更换创面切口敷料方法相同。对感染切口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加药敏,清除坏死组织和游离脂肪,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纱条引流,换药1次/d。治疗组加用红外线和超短波治疗,对照组不给予物理治疗。两组待切口肉芽组织新鲜时予Ⅱ期清创缝合。治疗组继续进行理疗,直至切口愈合,上午采用红外线灯照射,20 min/次,微热量,照射时注意温度的控制,感染严重时用微热量,随着伤口的好转,可适当提高温度,以温热感为宜。下午采用大功率超短波治疗,切口处腰腹部对置,电极距皮肤3 cm,无热量,15 min/次,6 d 为1个疗程,间隔2 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的切口愈合天数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愈合时间。
1.3疗效标准
治愈为切口对合好,红、肿、压痛消失,切口干洁无渗出[3]。观察两组病例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疼痛评定标准:活动时疼痛为轻度疼痛,触碰时疼痛为中度疼痛,休息时疼痛为重度疼痛[4]。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整理列表,用Excel计算,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切口完全愈合天数为(15.26±5.14) d;对照组患者切口完全愈合天数为(21.74±5.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0,P<0.01),见表1。治疗组每次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有所减轻,一个疗程后疼痛明显改善,两组各存有疼痛患者21例,其中轻度疼痛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P<0.05),见表2。
表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
表2 一个疗程后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3讨论
随着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发展, 应用物理治疗辅助患者康复和获得最佳功能状态为目标的联合治疗手段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腹部切口感染后,切口出现红肿、脓液、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治疗方法除了全身支持和抗感染外,局部控制感染和促进炎症局限、消除炎症、促进组织再生修复至关重要。从表1可见,红外线和超短波治疗感染切口疗效显著,切口愈合时间明显减少。选择5.6~15.0 nm这一波段的红外线灯照射伤口对人类的生存与万物的生长极为重要[5],红外线照射人体被细胞线粒体吸收,使线粒体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蛋白合成增加,三磷酸腺苷分解增加,促进细胞增生和合成代谢,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同时增进白细胞吞噬作用,有助于伤口消肿消炎、镇痛。红外线可渗透到皮肤组织深处[6],并降低肌梭中γ纤维的兴奋性和感觉神经兴奋性,减轻切口疼痛,具有止痛作用,热效应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活力,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利于代谢产物和病理产物清除,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均有增加,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并通过血液循环的改善,加快渗出物的吸收,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消散,促进局部血液供应,溶解并吸收坏死物质,促使局部组织愈合[7,8]。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有利于组织再生修复,并使伤口表面干燥,有利于伤口的愈合[9]。伤口温度在伤口愈合中起重要作用,红外线照射辅助治疗伤口有助于提升伤口温度、血管扩张、炎性反应物质(如组织胺)和代谢产物被快速转运,改善了局部微循环和减轻了炎性水肿,疼痛减轻和促进伤口收缩。有研究指出,理想的伤口愈合温度为30℃~33℃[10],而红外线照射后为伤口温度提升营造了有利于组织生长的微环境,有利于组织生长,由此促进了伤口缩小和愈合。治疗时切不可温度过高,以免加重感染、切口红肿,甚至炎症扩散。超短波是指采用波长为1~10 m,频率为30~300 MHz的超高频交流电场作用于人体 ,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超短波治疗方法具有高频电磁波共有的治疗作用和生物效应,不仅有较为明显的非热效应还有温热效应,可以促进组织尤其是结缔组织的增生、镇痛、消散炎症,提高免疫力,可以快速地对炎症的蔓延和发展进行控制[11]。小剂量超短波产生的非热效应使组织内仍有离子的高速移动和偶极子的高速旋转以及蛋白质结构造形变化、细胞膜上荷电粒子的浓度改变、膜通透性改变、细胞结构改变等,产生治疗作用。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炎症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排除,吞噬能力增强,从而溶解并吸收坏死物质[12]。同时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IgM明显降低,减少了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组织中的沉积和损害,使炎症部位神经兴奋性下降,达到镇痛效果,消除组织水肿,减小局部炎症的渗出,有利于炎症的吸收消散,刺激组织的新陈代谢,使损伤组织的修复和肉芽组织的生长加快,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进而达到消肿、止痛、消炎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使切口疼痛明显减轻,愈合时间缩短[13]。还给细菌造成不良的生活环境,间接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利于伤口愈合。由于在切口上下采用长方形板状电极对置,电极面积较大,对切口及周围组织能直接发挥作用,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减小炎症扩散和术后粘连。红外线照射使切口干燥效果显著,超短波对急性炎症作用尤其突出,各有所长,共同发挥作用。
经临床观察,红外线超短波联合治疗切口感染,促进切口愈合效果显著,表1资料显示,治疗组的切口愈合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通过红外线与超短波共同作用,加快了伤口愈合。本研究表明,红外线与超短波治疗腹部切口感染简单易行,患者无痛苦、易接受,并能够明显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本荣,谭爱华. 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腹部切口感染76例临床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2):960-961.
[2] 周益鸣. 早期清创缝合治疗腹部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78.
[3] 孙靖中. 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3-34.
[4] 朱艳红. 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会阴侧切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319-320.
[5] 梁永恒. 甲硝唑溶液冲洗联合红外线照射会阴切口的临床分析[J]. 华夏医学,2013,26(5):933-935.
[6] 吴丽莹,陈佩霞,冯燕卿,等. 局部艾灸联合红外线照射对肠梗阻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 10(12):27-28.
[7] 徐敏亚,顾晓芳. 红外线照射治疗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7):52-53.
[8] 张桂梅,余翠琴. 紫草油湿敷配合红外线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8例[J].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37.
[9] 谭易平,于雪梅. 脑外伤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J]. 当代护士, 2010,2:90-91.
[10] 蒋琪霞,周昕,彭清,等. 红光和红外线辅助伤口治疗的照射时间与效果观察[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4):381-385.
[11] 钟苑仪. 超短波结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探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6):54-55.
[12] 徐敏亚,顾晓芳. 红外线照射治疗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7):52-53.
[13] 刘玉兰. 超短波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J]. 淮海医药,2012,30(3):230-231.
(收稿日期:2014-04-01)endprint
1.2方法
两组均应用静脉输注抗生素以全身抗感染治疗,更换创面切口敷料方法相同。对感染切口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加药敏,清除坏死组织和游离脂肪,用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纱条引流,换药1次/d。治疗组加用红外线和超短波治疗,对照组不给予物理治疗。两组待切口肉芽组织新鲜时予Ⅱ期清创缝合。治疗组继续进行理疗,直至切口愈合,上午采用红外线灯照射,20 min/次,微热量,照射时注意温度的控制,感染严重时用微热量,随着伤口的好转,可适当提高温度,以温热感为宜。下午采用大功率超短波治疗,切口处腰腹部对置,电极距皮肤3 cm,无热量,15 min/次,6 d 为1个疗程,间隔2 d再进行下一个疗程。观察两组的切口愈合天数并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愈合时间。
1.3疗效标准
治愈为切口对合好,红、肿、压痛消失,切口干洁无渗出[3]。观察两组病例的切口愈合时间。切口疼痛评定标准:活动时疼痛为轻度疼痛,触碰时疼痛为中度疼痛,休息时疼痛为重度疼痛[4]。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整理列表,用Excel计算,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切口完全愈合天数为(15.26±5.14) d;对照组患者切口完全愈合天数为(21.74±5.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0,P<0.01),见表1。治疗组每次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有所减轻,一个疗程后疼痛明显改善,两组各存有疼痛患者21例,其中轻度疼痛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P<0.05),见表2。
表1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
表2 一个疗程后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3讨论
随着物理医学和康复医学的发展, 应用物理治疗辅助患者康复和获得最佳功能状态为目标的联合治疗手段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腹部切口感染后,切口出现红肿、脓液、肉芽组织生长不良。治疗方法除了全身支持和抗感染外,局部控制感染和促进炎症局限、消除炎症、促进组织再生修复至关重要。从表1可见,红外线和超短波治疗感染切口疗效显著,切口愈合时间明显减少。选择5.6~15.0 nm这一波段的红外线灯照射伤口对人类的生存与万物的生长极为重要[5],红外线照射人体被细胞线粒体吸收,使线粒体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蛋白合成增加,三磷酸腺苷分解增加,促进细胞增生和合成代谢,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同时增进白细胞吞噬作用,有助于伤口消肿消炎、镇痛。红外线可渗透到皮肤组织深处[6],并降低肌梭中γ纤维的兴奋性和感觉神经兴奋性,减轻切口疼痛,具有止痛作用,热效应可以增强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细胞的活力,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利于代谢产物和病理产物清除,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均有增加,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并通过血液循环的改善,加快渗出物的吸收,有利于炎症的控制和消散,促进局部血液供应,溶解并吸收坏死物质,促使局部组织愈合[7,8]。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有利于组织再生修复,并使伤口表面干燥,有利于伤口的愈合[9]。伤口温度在伤口愈合中起重要作用,红外线照射辅助治疗伤口有助于提升伤口温度、血管扩张、炎性反应物质(如组织胺)和代谢产物被快速转运,改善了局部微循环和减轻了炎性水肿,疼痛减轻和促进伤口收缩。有研究指出,理想的伤口愈合温度为30℃~33℃[10],而红外线照射后为伤口温度提升营造了有利于组织生长的微环境,有利于组织生长,由此促进了伤口缩小和愈合。治疗时切不可温度过高,以免加重感染、切口红肿,甚至炎症扩散。超短波是指采用波长为1~10 m,频率为30~300 MHz的超高频交流电场作用于人体 ,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超短波治疗方法具有高频电磁波共有的治疗作用和生物效应,不仅有较为明显的非热效应还有温热效应,可以促进组织尤其是结缔组织的增生、镇痛、消散炎症,提高免疫力,可以快速地对炎症的蔓延和发展进行控制[11]。小剂量超短波产生的非热效应使组织内仍有离子的高速移动和偶极子的高速旋转以及蛋白质结构造形变化、细胞膜上荷电粒子的浓度改变、膜通透性改变、细胞结构改变等,产生治疗作用。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管壁的通透性升高,炎症代谢产物和致痛物质的排除,吞噬能力增强,从而溶解并吸收坏死物质[12]。同时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显著的调节作用,IgM明显降低,减少了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在组织中的沉积和损害,使炎症部位神经兴奋性下降,达到镇痛效果,消除组织水肿,减小局部炎症的渗出,有利于炎症的吸收消散,刺激组织的新陈代谢,使损伤组织的修复和肉芽组织的生长加快,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进而达到消肿、止痛、消炎及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使切口疼痛明显减轻,愈合时间缩短[13]。还给细菌造成不良的生活环境,间接抑制了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利于伤口愈合。由于在切口上下采用长方形板状电极对置,电极面积较大,对切口及周围组织能直接发挥作用,有利于炎症的消散,减小炎症扩散和术后粘连。红外线照射使切口干燥效果显著,超短波对急性炎症作用尤其突出,各有所长,共同发挥作用。
经临床观察,红外线超短波联合治疗切口感染,促进切口愈合效果显著,表1资料显示,治疗组的切口愈合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通过红外线与超短波共同作用,加快了伤口愈合。本研究表明,红外线与超短波治疗腹部切口感染简单易行,患者无痛苦、易接受,并能够明显减少住院天数,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本荣,谭爱华. 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腹部切口感染76例临床分析[J]. 临床医药实践,2013,22(12):960-961.
[2] 周益鸣. 早期清创缝合治疗腹部切口感染临床分析[J]. 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1):78.
[3] 孙靖中. 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3-34.
[4] 朱艳红. 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会阴侧切伤口愈合情况的影响[J]. 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1):319-320.
[5] 梁永恒. 甲硝唑溶液冲洗联合红外线照射会阴切口的临床分析[J]. 华夏医学,2013,26(5):933-935.
[6] 吴丽莹,陈佩霞,冯燕卿,等. 局部艾灸联合红外线照射对肠梗阻术后切口愈合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 10(12):27-28.
[7] 徐敏亚,顾晓芳. 红外线照射治疗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7):52-53.
[8] 张桂梅,余翠琴. 紫草油湿敷配合红外线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8例[J].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37.
[9] 谭易平,于雪梅. 脑外伤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护理[J]. 当代护士, 2010,2:90-91.
[10] 蒋琪霞,周昕,彭清,等. 红光和红外线辅助伤口治疗的照射时间与效果观察[J].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4):381-385.
[11] 钟苑仪. 超短波结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的临床探究[J]. 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6):54-55.
[12] 徐敏亚,顾晓芳. 红外线照射治疗妇产科手术后腹部切口液化的疗效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7):52-53.
[13] 刘玉兰. 超短波治疗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分析[J]. 淮海医药,2012,30(3):230-231.
(收稿日期:2014-04-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