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nering模式在我国内地建设工程领域的应用和推广

2014-11-05 06:57冯东梅FENGDongmei朱骄阳ZHUJiaoyang
价值工程 2014年26期

冯东梅 FENG Dong-mei;朱骄阳 ZHU Jiao-yang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葫芦岛125105)

1 Partnering模式的起源和现状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下建设项目的成功依赖于多行业、多层次参与主体的整合,而建设工程的碎片性质(Fragmented Nature)[1]的存在使得工程建设中参与主体通常具有不同管理方式、运作程序以及利益诉求,这使参与主体间产生目标差异,引起利益冲突、争议和索赔甚至诉讼,增加了交易成本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难度。为解决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这项根本问题,Partnering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基于合作和柔性化的管理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率先提出。近30年来,Partnering模式被运用到军事、国防、医疗、运输、工程建设等众多领域特别是政府公共工程项目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给国外工程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成功。我国内地对Partnering模式的引入和发展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这一拥有众多优势和强大应用前景的国际项目管理新模式在我国内地工程领域应用的案例却寥寥无几。

近年来,诸如三峡工程,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工程,京沪高铁等综合性的项目不断涌现。从当前建设项目逐渐国际化、大型化、复杂化、综合化的的发展趋势来看,Partnering这种新兴的模式蕴涵着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我国建筑市场参与方日趋国际化和建设工程管理日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趋势,发展与我国建设工程管理环境相适宜的Partnering模式的要求已愈加明显,这一改革将促进我国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2 Partnering模式的内涵与核心优势

2.1 Partnering模式的内涵 美国建筑业协会(即CII)分别针对Partnering模式的两种类型,给出如下定义[2]。项目的Partnering模式,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为了获取特定的商业利益,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而做出的一种相互承诺。参与项目的各方共同组建一个工作团队(Team),通过工作团队的运作来确保各方的共同目标和利益得到实现”。战略的Partnering模式,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为了实现特定的商业目标,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而做出的一种长期承诺。这种承诺需要将组织间传统的关系转变为共享文化的关系,而不受组织边界的限制。这种组织间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对共同目标的奉献、对对方各自的期望和价值观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所期望的利益包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机遇和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由上述定义可知,不论是项目的Partnering模式还是战略的Partnering模式,其关键核心要素至少包括沟通、理解、互信和共享。其中沟通、理解、信任的目的是共享,同时,共享可以产生更多和更深层次的沟通、理解、互信,这种不断循环往复的一系列行为为Partnering模式的实施创造了环境基础,为共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2.2 Partnering模式的核心优势 Partnering模式意在营造一种合作和信任的和谐环境,通过修补竞争氛围中被分割的传统组织边界,进而实施合作战略。

与传统建设方式相比,Partnering模式主要优势体现在: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包括参与各方的信息成本、谈判成本、合同争议与诉讼成本以及业主或项目法人的监督与管理成本。②发掘合作性资源的潜在价值。合作性资源由核心资源和交易资源整合而成并且只能通过合作产生,合作的程度越深,合作性资源越多,产生的效益也将越大。Partnering模式突破了传统的组织界限,弱化分明的壁垒关系和对抗思维,强调全过程合作,最大限度的发掘出合作性资源的潜在价值源泉。③传统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使项目各参与方处于风险转嫁、利益对抗的局面[3],缺乏协作,相互信任度低,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极大地影响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4]。Partnering模式旨在创建相互信任、开诚布公的交流以及各级工作人员充分参与到工程建设中的这样一个组织环境[5]。④Partnering模式下的各利益相关方更加重视在各方之间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并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6]。

与虚拟企业、动态联盟、供应链管理相比,其核心思想都是基于合作。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Partnering模式建立了项目的共同目标。相比之下,Partnering模式的优势更加显著,该模式下的项目参与各方以项目整体利益为目标,弱化了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冲突,使个人的努力同系统的目标协调一致,使系统的目标得以高效率的实现。

3 Partnering模式应用的关键成功因素和实施障碍

3.1 Partnering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CSFs)分析 部分学者以欧美、澳大利亚、我国香港等建筑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应用层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数量方法,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例分析和论证。本文将普遍影响Partnering模式成功的关键因素总结提炼为:关键环境特性和关键管理技能。这些因素共同推动Partnering模式取得成功。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Partnering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CSFs)

3.2 Partnering模式的实施障碍 由于Partnering模式在国内地工程领域的实施尚少,因此笔者在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只总结了2000年以来国外和我国香港等专家学者关于Partnering模式实施障碍的主要研究成果。基于此,对Albert P.C.Chan的总结做了校对、补充和修正,见表1。

鉴于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认为Partnering模式实施障碍主要在于,Partnering的实施需要打破一些传统的工作习惯,甚至企业文化,这很难一蹴而就。实际运用中,管理人员缺乏技术上、知识上的经验,无法对Partnering模式的内涵做到真正理解。另外,Partnering模式具有初期投入高、任务重的特点,导致早期成本的攀升,容易得不到高级管理层的支持。

3.3 Partnering模式在我国推广的制约因素 由于产生并兴起Partnering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在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和管理理念、市场成熟度、实施经验、法规政策、行业现状等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Partnering模式在中国的实施和推广除了存在上述分析的障碍之外还有以下制约因素。

一是Partnering模式产生并兴起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而我国是一个由计划经济转轨的市场经济不成熟的发展中国家,国情差别巨大。中国内地虽然历经30年的改革但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法规制度不够健全,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不够。二是建设领域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单一、落后,在多方面仍不规范。中国内地工程建设管理理念侧重于经验管理,还没有形成竞争市场下的文化,Partnering模式实施在我国内地要受到许多诸如项目采购体制、传统文化、企业文化以及人际关系因素的阻碍。三是对中国内地工程领域来说,Partnering模式尚是个新生事物,整个行业,其知之甚少,甚至错误理解。目前为止我国内地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Partnering模式成功应用实例,一些政府投资工程将政府行政干预理解为Partnering合作理念,这种理念本身存在错误,经验也无法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推广。四是由于监管不力和长期的恶性竞争,国内建筑行业正面临严重的问题。行业专业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信誉体系,整个行业存在极其普遍的不信任甚至敌对情绪。在这种诚信和合作意识极度缺乏的环境下,Partnering模式很难生存。

表1 关于Partnering模式实施过程中主要障碍的研究成果汇总表

在具有明显差异的宏观背景下,Partnering模式在国内推行还有一系列的困难要克服,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构建与国内改革和发展环境相适应的Partnering模式是该模式在国内实施的必要条件。

4 结语

国内建筑市场脱胎于计划经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和竞争管理机制,信誉体系和信息共享环境都没有真正建立。因此,在建筑市场足够成熟到可以推广这种模式之前,必须先由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提供一个信息共享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各参与组织化一次性合作为多次合作,在这个平台上趋于共同的目标而自愿结成伙伴关系,通过合作伙伴式管理,彼此之间更加信任,改善原来的参与方之间那种对抗的关系,促使他们放弃对抗,减少因争端造成的索赔;以便于项目的各参与方实现有效的沟通和资源共享。笔者相信,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Partnering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服务于我国的工程建设中。

[1]马琳,陆惠民.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Partnering模式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5(5):1-4.

[2]Construction Industry Institute.In search of partnering excellence[R].Austin,Texas,1991.

[3]TANG Wen-zhe,DUFFIELD C F,YOUNG D M.Partnering mechanis m in construction: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06,132(3):217-229.

[4]KADEFORS A.Trust in project relationships:inside the black box[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4,22(3):175-182.

[5]Sanders S R,Moore M M.Perceptions on Partnering in the public sector[J].Project Management Journal,1992,22(4):13-19.

[6]ROSENTHAL R.Games of perfect information,predatory pricing and the chain store paradox[J].Journal of Economics Theory,1981,25(1):9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