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凯祥,杨 培,周孟君,王秋蓉,赵 红,董伟琼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内镜中心,四川 绵阳 621000)
早期肠内营养已成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基础治疗之一,其价值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但在具体应用中又面临徒手空肠置管技术复杂、成功率不高的一系列难题[1~3],导致医生们无法顺利地完成肠内营养。为克服这一难题,我们设计了一种受助于胃肠动力的空肠管(推进型鼻空肠管)应用于重症胰腺炎患者的肠内营养,并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258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均完成血生化指标、超声及CT等检查,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给予相应的常规综合治疗,患方同意参加本研究,签定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患病后需有下列条件之一:Ransan≥3项及APACHⅡ评分>8分,Balthaza CT评分>7分。②病程5~7天,肠功能基本恢复,肠鸣≥4次/分。排除标准:①妊娠等有放射透视禁忌者;②有上消化道手术史。将25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推进空肠管组(试验组)、普通鼻空肠管组(直头组)和螺旋型空肠管组(螺旋组)各86例。三组年龄和APACH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三组年龄和APACHⅡ评分比较
1.2 方法
1.2.1 器械 ①推进型鼻空肠导管:硅橡胶,长145 cm、直径14F,先端部1.5 cm内,塑成1.5 cm长的棕榈树样盘状侧翼,该管头端镶嵌一小钢珠(见附图)。②直头空肠管带导丝,14F聚氨酯管长120 cm(德国费森卡比公司)。③螺旋型鼻肠管长145 cm。14F聚氨酯导管带导丝,前端约23 cm段,呈螺旋状(2.5圈),产于荷兰Nutricia公司。
1.2.2 置管方法 试验组将涂硅油的鼻肠管经鼻孔插入胃45~50 cm,此后根据胃肠功能情况每5~30 min送2~3 cm,达65~70 cm刻度后,间断抽吸空肠管,测试≥7,继续送管,总长达100 cm。直头组方法同试验组。螺旋组湿润后,经鼻腔达胃中(第一记号),将引导钢丝撤出管道约25 cm,管道前端恢复螺旋状;送管至第二刻度处,退出导丝,送管总长度达100 cm。三组中,遇置管未成功者均采用胃镜完成置管,亦进入肠内营养治疗。
1.2.3 营养方法 根据症状及患者耐受情况,营养泵滴注百普力,滴速20~150 ml/h;热量按照20~30 kcal/(kg·d)供给。输注营养液后或持续输注时,每隔4 h用以上温开水冲洗管道。待病情好转,停止肠内营养,营养时间为10~25 d,平均17.5 d。
1.3 观察指标 成功与失败标准:成功指开始插入鼻腔计时,时间达12 h,灌注泛影葡胺,X射线透视;导管头端位于空肠距Treitz韧带20~30 cm。失败指置管12小时内,空肠管头端未达空肠。舒适度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徒手插管时,患者表情无改变,无任何反应为舒适;置管时有皱眉,恶心、呕吐、呻吟反应为不舒适。鼻黏膜损伤:徒手插管时鼻黏膜充血发红与不充血。堵管:三组病例在灌注营养液期间,出现堵塞的病例,经10 ml空针反复加压冲洗,仍不能冲通者纳入堵管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包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见,三组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于直头组(χ2=67.483,P=0.000)和螺旋组(χ2=27.294,P=0.000)。三组舒适度、鼻腔黏膜充血情况和堵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置管失败病例(透视显示导管在胃内盘绕呈圈)均经胃镜辅助鼻空肠置管,全部成功(100%)。治疗中,三组均未出现空肠插管相关的消化道出血、穿孔、窒息等严重并发症。
表2 三组插管成功率、舒适度、鼻黏膜损伤、堵管情况比较 [n(%)]
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治疗方面;多数学者主张[4~6]先使用肠外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后,即序贯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但是,良好的序贯营养很少被临床医生采用,其原因是,现有的空肠置管技术复杂,成功率低,可操作性差,难以推广应用。
为解决该难题,我们依据胃肠动力特点,在导管先端部塑成1组棕榈树样盘状侧翼,使其成为胃肠蠕动推力的受力点,以改善受力效果,提高空肠置管成功率。研究发现,试验组使用的推进鼻空肠管的成功高于直头组及螺旋组;而三组舒适度、鼻黏膜充血损伤、堵管等情况相似,且均未出现置管相关并发症。说明推进空肠管置管方法简单但成功率却优于其他两组;而临床使用舒适及安全性方面彼此相似。
对比三种鼻肠管,我们认为:直头空肠管有导丝支撑,改变了传统胃肠导管硬度;术者手指插入推力能传导空肠管头端;但方向盲目,插入幽门机会相应较低。螺旋管头端起自单螺旋状管,拔出导丝,导管前段23 cm恢复螺旋状记忆,利用胃肠蠕动波环抱螺旋状管向前行进;但其头端起自螺旋盘绕的弧形管,胃肠蠕动波环抱作力点在头端后的螺旋环圈上;每环均不在同一纵切平面,受力存在不均匀,导管头的合力存在偏心、倾斜;同时环圈光滑所受应力差,不易成功,故不少学者仍主张内镜辅助,以提高螺旋管成功率[3]。推进型空肠管结构设计基于牛顿应用力学的三要素,其头端结构具有如下优势[7]:①能均匀对称地利用胃肠动力:在空肠管头端设计棕榈树样须状结构,导管头端位于须状结构中心,而须状结构类似“食糜团”,胃窦环形蠕动波环抱推力均匀对称作用在须状结构上,动量质点通过须状侧翼;在头端形成矢向合力,直指胃动力的中心靶点-幽门。②导管头端须丝伞状,体积可塑性强:空肠管头端进入狭小幽门时,推力与狭窄幽门环内收力的彼此作用,空肠管头端须状丝倾角自然变小,头端盘状须直径迅速缩小,适应幽门口径,容易进入幽门。③推进型空肠管的柔软须状丝在受逆蠕动波的作用时,逆推力通过须状丝传递,将转换成剪力分散在消化管腔四壁,胃肠壁的环周的反作用力通过倒须传导空肠管头端,形成合力阻止了导管后退,更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的概率。但需注意,插管进入45~50 cm后,置管进度与胃动力需要协调合拍地进行,如遇胃动力差者,可辅以动力药或延长插管间歇;以防止导管在胃腔内打圈折回而失败。实际应用中,我们体会到该新型鼻空肠管,利用胃肠动力学效能好,大多数就能在较短时间(0.5~2小时)到达空肠;且价格低廉、盲视置管、操作方便,适合在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1]李婷婷,樊拖,迎幸军,等.内镜下放置螺旋型鼻空肠管方法的探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6):381-382.
[2]束庆文,侯亚峰,叶献词,等.胃镜下放置鼻肠营养管新方法的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1):44-45.
[3]芦波,钱家鸣.肠内外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6(12):3401-3403.
[4]郑红雨,卢国,浩康利,等.重症患者超声引导下置入液囊空肠管与鼻空肠管的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12(28):1117-1119.
[5]祝文晶,王子莲.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诊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3):4-6.
[6]Marik PE.What is the best way to feed patients with panereatitis[J].Curt Opin Crit Care,2009,15(2):13l-138.
[7]冯凯祥,刘芸,林凤琼,等.改良鼻空肠导管在空气稀钡造影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09,19(8):784-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