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永涛
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贫困山区快速发展,必须以城镇化带动战略为主线和突破口,强化产业支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走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安顺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主基调主战略,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带动不动摇,特别是在城镇化推动进程中,走产城互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之路,为走出一条符合安顺实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做了一些探索。
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提振干部群众精气神
2011年起,安顺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市城镇化暨小城镇建设推进大会,对承办地给予不少于2000万元的以奖代补资金,极大地调动了各区县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率均以每年1.5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2011年以来,全市城镇化推进力度最大、投入最多、成效最明显,安顺已步入城镇化发展的快车道。
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至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从36.5%提高到39.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36平方公里拓展到50平方公里。全市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有力促进了平坝、普定与中心城区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中心城区的虹湖新区和新火车站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二环路、北四号路、中华西路等主次干道建设基本完成,城市框架快速拉大。
城镇布局渐优,要素逐步有效聚集。全市各区县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统筹区域发展,引导产业聚集,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5个100工程”规划编制全面完成,有力地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三年来,全市“5个100工程”累计实施项目1175个,共完成投资477.39亿元,实现招商引资1070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45.85亿元。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由216户增长到634户,园区工业增加值由26.42亿元增长到79.22亿元。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三年来,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1.5倍。城镇新建和改扩建城市道路273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从6.15平方米增加到7.9平方米。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6.94%和1.3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22.99%和1.95平方米。各区县“五个一”工程基本建成投用。15个省、市级示范小城镇“8个1”和“8+3”工程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
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三年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5.04万人,新增创业户4600户,创业带动就业22300人,登记设立小微企业2889户。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801元,分别比2011年提高3094元和1434元。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8平方米。教育、医疗等条件进一步改善,安顺职院新校区开工建设,西秀高中、关岭民中等建成投用,乡镇公办幼儿园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了一批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建设达标率由20%提高到68%,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实现全覆盖。
城镇化带动战略
是加快发展必由之路
回顾总结三年来安顺市强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必须坚定实施城镇化战略的信心和决心。自全市第一次城镇化推进大会召开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对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认识高度统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克服了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实干中增强了能力、坚定了发展的信心。实践表明,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是符合安顺发展实际的,是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毫不动摇、一以贯之地下大力推进。
必须牢固确立规划的龙头地位。只有编制好高起点、高水平、重特色的优质规划,城镇建设才能实现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的合理化、科学化。近年来,安顺市不断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协调统筹各级各类规划衔接问题,初步建立起一套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等完整、明晰的规划体系。这也让安顺城市建设实现了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的合理化,有效避免了无序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城镇化推进的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必须确保城镇化过程中人“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不断提高城镇对产业的吸引力和聚集能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三年来,安顺市坚持以城镇道路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效地拉大了城镇框架,促进了产城互动。出台实施了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努力破除城镇化的硬件障碍,打通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通道。
必须坚持长短结合有序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为了弥补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欠账。三年来,安顺市先后启动实施贵安城市快速干道、市人民医院新院等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这类基础性、长期性工程,在打牢发展基础的同时,实施完成了虹山湖景观一期整治、中心城区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等工作,使城市面貌、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大为改观,不断增强群众的自豪感和满意度,极大地提振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气神。
“新”字上下功夫
“特”字上做文章
近年来,安顺市城镇化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问题是在“新”字上功夫下得不够,在“特”字上文章做得不足。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安顺今后的城镇化发展,要在“新”字上下功夫,在“特”字上做文章,走出一条符合安顺实际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努力把安顺打造成为山城、水城、林城、花城,建设“山在城中、城在景中、山环水绕、人行景中”的秀美安顺。
在思想理念上求新。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让新型城市化带来的现代文明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二是树立科学管理的新理念,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数字化、精细化和社区化从整体上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三是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经营的各个方面;四是树立统筹发展的新理念,通过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着力形成“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在规划布局和城市建设上求特。安顺要成为黔中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特色的塑造、品位的提升,要在规划布局中体现安顺的特色,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战略性和权威性。一是结合安顺实际开展相应的规划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规划、产业规划等各类规划相互衔接,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二是要将规划监督贯穿于城镇化发展全过程,推行城乡规划“七线”管理,以规划的刚性约束保证城镇有序发展。三是科学定位城市的发展方向。要积极主动推进贵阳-贵安新区-安顺同城化发展,将一批乡镇、村庄尽快转化为社区、居委会,推动城镇化迅速发展;要大力推进平坝、普定、镇宁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打造“一核三星”大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以主城区为依托、县城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城市功能互补、产业布局合理、人口分布科学的城镇体系。四是突出城市人文底蕴,挖掘安顺特有的牂牁文化、夜郎文化、三国文化、屯堡文化、“三线”文化的新内涵,加大城市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力度,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五是科学研究城市总体形态的四维空间,注重城市设计,借鉴吸收传统建筑风格和优秀建筑理念,彰显安顺特色。
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努力破解城镇化发展中的制约因素。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最大限度吸纳符合条件的农民在城镇落户,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在城市和小城镇落户。二是切实完善社会保障。对到城镇落户的农民,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消除农民进城的思想顾虑。建立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解决好农民进城的生计问题。三是有效解决土地、资金问题。坚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用足用活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积极争取更多用地指标,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深化对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的认识和思考,才能不断破解城镇化建设推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瓶颈,正确处理基于人口、土地和空间城镇化建设中的问题,更好维护和发展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安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全面健康发展。(作者系安顺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