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桂珍
〔关键词〕 新课程;真语文教学;真功夫;真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9—0084—01
新课程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更在于追求真语文教学,而真语文教学在于以教材为本,实行大语文教学观,以开阔学生视野,打牢国学功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达到传承中华悠久文化传统的目标。所以我个人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要实现真语文教学,就要着眼于教学的务实、学风的朴实、评教的真实。下面我就真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立足“双基” ,练就语文教学真功夫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基础知识是语文学习能力提高的根本。语文教学如果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撑,能力的形成将会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所以,“双基”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小学要落实,初中要巩固,高中还要加强。在教学中,我把它形象地叫“五个一工程”:“一天一小楷”、“一天一首诗”、“一天一演讲”、“一天一美文”、“一天一随笔”。练小楷一天一页,工整的书写是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学生可以在书写中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敬意,更关键的是一笔好字也可增加改卷老师对学生作文的印象分。而背诵唐诗宋词则是锻炼学生记忆力、增加学生积累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极好途径。为此我要求学生一天背一首,两年下来就有数百首的储备。至于课前演讲是学生最喜欢做的,我一般把课前的几分钟当作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课前演讲要落实到实处,学生必须要在课下做好准备。“一天一美文”,既陶冶学生情感,又为写作积累素材,更能丰富课前演讲的内容。
注重课堂,保证语文教学真效果
素质教育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高一高二的教学,要围绕高考涉及的相关内容,对21本必修、选修教材的内容进行增删整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坚持一课一得,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和教师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完成必修五个模块和选修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重点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不仅学知识,更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
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演讲,这是我多年教学一贯坚持的做法。将新闻热点和中国古典等内容引入课堂供大家评论。比如讲《感动中国》中的典型人物,使学生心灵每天都在陶冶与洗礼之中。讲语文课涉及的宗教哲学、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科技军事、政治经济等,开阔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从而培养青少年关注社会、国家,放眼世界的意识。
内外结合,开创语文教学大天地
“语文学习的内涵和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家庭和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因课堂内外都是学习语文的阵地。春游登山、野营拉练、野外写生、采集植物标本等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增强毅力,获得灵感。办墙报,成立文学社,办《中学生作文选刊》,建立校园广播站、电视台,举行读书比赛,成立演讲、朗诵协会等,使语文活动丰富多彩。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并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我号召学生订阅书报,学生人手一本杂志,如:《读者》《格言》《意林》《演讲与口才》等,我本人还为班级订阅了《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南方周末》《语文报》《文摘周报》。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了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我把每周晚自习抽出50分钟给学生读书读报。同学们对每周语文晚自习总是充满期待。语文教学就应从课本出发,借助课外阅读,引导学生通向浩瀚的文学之海。
注重方法 ,体现语文教改新理念
在阅读方法方面,要指导学生对不同文体要有不同的读法。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读了要写感想,写随笔。针对一部作品、一篇文章,学生读后,老师要提出要求,让学生评论,讨论作品的主题或人物形象情感等。高二时教师以课本为基准,拓展相关知识,并继续延伸读书的层面,文学名著、哲学、历史、经济学等都可以让学生涉猎,同时让学生写一些专题评论。高三总复习的教学中,采取学生做、学生讲的方法,在其讲的过程中,学生先说答案,再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解题依据,最后老师给出标准答案。这是将新课改的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引入高三复习,当然,小组探究不是盲目虚假的探究,老师要给予指导,这样生成的结论就比较规范,更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读题、思考、分析、解题的习惯。注重方法,长期坚持,不断总结完善,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在高考中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编辑:刘於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