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林钢
摘要:针对当前网络可靠性不断受到挑战的问题,该文对提高网络可靠性的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描述了网络理论、网络可靠性,对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其次对网络可靠性进行了优化,论述了网络可靠性优化的原则和网络可靠性优化的算法;最后对网络可靠性技术进行了分析,描述了网络可靠性的BFD和OAM两种方法。该文对于网络维护人员和科研人员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可靠性;协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8-6611-03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提高,依赖互联网的业务越来越多,其功能日益增强,使得网络的可靠性成为一切业务正常开展的基础。随着互联网覆盖的区域范围越来越大,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网络的影子,一旦网络出现故障或大面积的瘫焕,那么将会对该地区的经济、文化、环境、政治等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可络可靠性是十分必要的。
1 计算机网络可靠性
1.1 网络理论
现在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对于网络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却没有一个统一说法。结合相关文献,对网络定义总结为: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独立计算机通过各种通信线路、交互设备及网络协议能够进行通信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网络软件,主要由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网络协议及应用软件等组成;二是传输或交换设备,主要由通信线路、路由器、交换机及集线器等组成;三是用户设备,主要由服务器和客户端组成。
1.2 网络可靠性
网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的可靠性方面研究一直伴随着技术的革新不断成长,已经由单一的技术变成了一门系统性的科学课程。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将网络的可靠性的度量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分别是计算机网络的生存性、连通性、有效性和抗破坏性。
网络可靠性的定义是指在规定的时间(N个小时、一个月、一季度等)内,在特定的工作环境(温度、湿度、操作方式、辐射、负载等)下,网络能够满足业务正常工作的通信要求。
1.3 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网络的可靠性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网络设备的影响
网络设备主要有用户设备和传输交换设备。其中用户设备是网络的终端,要保障网络的可靠性,最重要的就是保障用户设备的可靠性,如果用户设备出现故障,那么网络的应用就无从谈起。用户设备的性能越强,网络可靠性就会越高。例如,服务器端有两台服务器,一台作为主服务器,另一台作为备用服务器,当主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备用服务器立刻投入使用,虽然所花费的成本会高一点,但是網络的可靠性却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传输交换设备关系到网络之间的连通性,在传输系统里,布线工作是一个巨大而艰难的工程,当线路出现问题,在复杂的网络环境里,很难发现哪一条线路出现的问题,需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另外网络交换设备将不同区域的计算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当交换设备出现故障时,网络之间的通信将中断。其中集线器主要用于连接用户设备,交换机用于连接区域网络,路由器用于广域网与局域网之间的连接。每个交换设备都有其自身的作用,当选择的设备性价比越高,其网络的可靠性也越高。
2) 网络拓扑结构的影响
在对网络进行规划时,网络拓扑结构是不得不考虑的重要问题,网络拓扑结构也是影响网络可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的工作环境、应用领域、网络规模下其网络拓扑结构也是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是网络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方式,当前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环型、星型和网状型。其中网状拓扑结构比较复杂,但可靠性相对较强,当某一设备发生故障时,并不会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在大规模的网络结构设计中,一般采用网状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3) 网络管理的影响
当前,一个区域很难由一家网络设备企业提供所有的产品,网络规模越大,所使用的品牌和设备种类就越多,为了保障网络的可靠性,减少误码率和故障发生率,在设备无法进行统一的情况下,就需要运用科学的网络管理手段来进行网络维护。在进行网络管理中,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选择合适的、科学的网络管理软件,看是否满足该区域网络的基本功能需求;二是针对当前网络用户及其相关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制度,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使之养成良好的网络操作习惯。
2 网络可靠性的优化
2.1 网络可靠性优化的原则
为了提高网络的可靠性,需要对网络可靠性进行优化处理。在长期的网络可靠性管理中,科研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我们进行网络可靠性优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其优化的原则是:
1) 遵循国际标准
网络是开放的系统,但系统并不是随心所欲,由某个企业自己随意定制规则,而是在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的大框架下,进行功能的扩展及升级。
2) 保持先进性
对网络可靠性进行优化,要着眼于未来,采用落伍的技术不仅不能使网络的可靠性得到提高,相反还增加了更多的漏洞,给不法分子提供可趁之机。
3) 有较强的冗余能力
网络的冗余一方面代表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另一方面也是对网络可靠性的有力保障,以便于系统在发生故障时,后备的资源能够第一时间进行补充,保障整个网络的平稳运行。
4) 较强的互通能力
网络终端之间进行通信,要尽可能地提高主干网络的带宽,提高设备之间的响应速度,另外还需要尽可能地支持更多地网络协议。
5) 可管理性强
在设备的管理方面,应选择具有管理性能强的网络管理软件和设备。
6) 资源利用合理
网络的建设投入的资金总是有限的,充分利用当前的网络资源,选择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网络布线、网络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等。
2.2 网络可靠性的设计
要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网络的容错性。当网络中的某一点出现故障时,有其他的设备迅速补充,保障该故障点无缝工作。在网络可靠性的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利用新的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现有设备的利用,使设计的网络可靠性提高的同时,具有较强的兼容性。
网络可靠性的设计,采用多层网络结构的思想,应用最广泛的是三层结构,分别是接入层、分布层和核心层。其设计如图2所示。
接入层是网络的起点,通过过滤的方式对网络流量和用户的准入进行控制,在该层的主要功能是为网络终端提供通信服务。
分布层位于网络三层的中间,将接入层和核心层有效的分隔开来,其主要功能是VLAN的聚合、确定联网方式、接入工作组、网络链路介质的转换和识别。
核心层是网络的主干,其主要功能是连接交换区、最大能力地进行数据包或数据帧的交换及访问其他服务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上越来越多的网络产品出现,在进行网络可靠性设计时,要根据需求目标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
2.3 网络可靠性的算法优化
自上个世纪遗传算法被提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解决复杂问题优化的最有效方法。其求解过程采用“适者生存”的方式,对空间中的“染色体”不断地进行交叉、复制及变异等操作,使得不断进化,最终求得最优解。
利用遗传算法的流程对网络可靠性进行优化分析,得出网络链路成本与网络可靠性曲线之间的关系。其过程如下所示:
1) 基因表达
利用二进制编码的方法,对整个网络中的N个结点进行表达。
2) 选择适值函数
对网络中的结点进行成本值估算,最小值为1,最大值值为max,其适值函数为:
[f(x)=(x-1)/(max-1)] (1)
其中x为个体在群体排序后的位置,0≤x≤max。
3) 选择、交叉运算
对每个基因的选择其概率采用公式2,选中的概率与适值成正比。
[Pk=fk/j=1maxfj] (2)
在[1,N]之间随机选择进行交叉运算,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只能对某一结点进行操作。
4) 调整
当经过运算后的结点无法准确地表达出原来的网络拓扑结构时,对其进行调整,保证其网络的连通。
5) 结束运算
遗传算法不可能永远不断地运算下去,其结束条件采用比较多的是设定最大的遗传操作迭代数,其进化的程度则由最大适应值和平均适应值来管理。
3 IP网络可靠性技术
当前,IP网络成为互联网的主流,IP网络可靠性技术主要包含IP网络保护倒换技术和IP网络故障检测技术两个方面。IP网络保护倒换技术的基础是链路冗余,其标准时间为50ms,其代表为BFD技术;IP网络故障检测技术是以OSI网络参考模型为基础,在OSI模型的每一层面上都有故障检测机制,其主要模式有异步模式、回声模式和查询模式三种。
3.1 BFD技术
BFD类似于简单的“hello”协议,每对终端在他们通道上周期性地发送BFD包,在规定的时间内假如没有收到相应的BFD包,那么就认为该网络线路上出现了故障,此时,就需要对线路进行检查。有时在网络比较畅通的情况下,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负载,终端之間进行协商,可以停止BFD包的发送。BFD包的格式如图3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BFD采用的异步模式发送BFD包,系统周期性地发送BFD包,当第一个包丢失时,系统并不会第一时间察觉,只有连续的丢失BFD包时,系统才会发现线路出现了故障。
3.2 OAM
OAM(Operation、Administration、Maintenance)是根据运营商的实际需要而对网络管理工作的划分。OAM机制是每个运营商都必须要做到的网络技术。
以太网的故障管理的功能主要有:环回检测功能、连续检测功能、告警指示功能和链路跟踪功能等。
环回检测功能主要是检测远程设备与本设备之间的连接状态,通过发送一个请求消息和应答消息的模式来进行实现。
连续检测功能主要是检测网络终端之间数据流是否正常,这是OAM的基本功能。以定时发送Hello进行验证,假如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收到远程设备的消息,则认为设备之间的网络状态出现了问题。
告警功能主要是发现服务层的故障后,将故障通告给客户层。其故障的传播是由下向上,中间向两边扩散。
链路跟踪功能主要是进行故障定位和检测邻接关系。
4 小结
本文对计算机网络的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由于本文的篇幅所限和网络可靠性工程的浩大,对于网络协议和网络故障具体原因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希望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仁佐,谢曼,郑人杰.软件可靠性模型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2] 张文,杨红霞.网络互连设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 赵莉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综合评判方法研究[J].预测,1998(13):54-56.
[4] 陈利兵. BFD 技术在 IP 承载网中的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2008(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