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扎堆热门专业的冷思考

2014-11-04 18:49张枫逸
甘肃教育 2014年19期
关键词:扎堆高考状元校友会

张枫逸

一年一度的高考录取工作已然落幕,高校对各省“状元”的争夺战也就此平息了下来。然而,“状元”们到底选择了什么样的专业,探寻其背后的意图,或许可以从另一个层面了解到高校专业设置、未来就业和下一步教育发展的蛛丝马迹。

前不久,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4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中国校友会网调查到的1977~2013年中国各地区900余位“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学、工商管理学这两大“赚钱”热门专业的人数位列前两位,合计占“高考状元”总数的38.45%。

此前有报告指出,高校扩招前20年“高考状元”就读专业的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扩招后10年的“高考状元”专业选择则明显集中于经济管理、电子信息、计算机等热门专业。其中,经济管理更是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在巅峰的2008年,全国有近七成“高考状元”选择就读经管专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林牧渔、文哲历史等冷门专业门可罗雀,农学专业在过去36年间甚至没有一位“状元”报考,这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格格不入。

报考哪个专业是考生的自由,我们无从干涉。不过,“状元”们扎堆“赚钱”热门专业已经不是个体选择,而是演变为一种教育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个健康的社会,行业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多元化的,但在功利化、世俗化的环境下,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个人创造多大经济价值,拥有多少个人财富成为衡量成功与否的主流标尺,即使“状元”们也不能免俗地奔向“钱程”。另一方面,还在于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存在盲目报考现象。厦门大学副教授冯用军一针见血地指出,多数“高考状元”在选大学时多看牌子,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多随大流、奔热门,少立志长远扎根基础学科,于是都集中到了名牌院校的热门专业。另有高校招生人员坦言,很多学生连经济、金融都没分清楚,只是模模糊糊觉得很热门、很好,就选择了。

人各有志,依照兴趣和特长报考专业理应是“百花齐放”,而正是这种多样化无形中推动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各个行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状元”扎堆热门专业,以及在“状元”榜样的带动下其他考生的跟风效仿,导致了专业人才培养的“马太效应”,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利的。一方面,热门专业人才严重过剩,加剧同质化竞争。社会上,经管专业毕业的“高考状元”们多属“高级打工仔”,收入较高但无人成为行业领袖,胡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高考状元”长期“缺席”,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另一方面,很多“高考状元”不得不中途转换专业或毕业后进入其他专业领域,从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上学期末,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了张“一个人的毕业照”,据介绍,北大古生物专业差不多每个年级都只有一个人,还有的年级甚至零人。

薛逸凡和她的老师同学们对于专业的热爱和坚守让人动容,而这恰恰是我们的“高考状元”以及很多考生所缺乏的。“状元”扎堆热门专业不能任由其发展,政府要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提高一些弱势行业人员的财富积累和社会地位;学校和教育部门则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培养,增强基础学科的吸引力,引导学生理性选择专业。近年来北京大学设立的元培学院,实行了考生统一录取后经过一两年基础课学习,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专业的模式,这一模式或许值得更多院校借鉴。

猜你喜欢
扎堆高考状元校友会
打造“海归朋友圈”,帝国理工无锡校友会成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成立“留法校友会”
扎堆乘凉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产业园区、眼镜小镇扎堆上马
高考状元经验分享:虔诚耕耘 淡定收获
“高考状元”的冲刺经验
2015知名高校校友会与江苏省侨办建立联谊共同体
请别再捧杀“高考状元”
高考状元为何变成流浪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