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评论品格谈

2014-11-03 12:59赵琳宇
艺术评论 2014年10期
关键词:舒曼音乐艺术

赵琳宇

一个是置身在艺术产业化、明星草根化、评论自媒体化时代的评 论人,一个是激荡于浪漫主义洪流、单年艺术歌曲创作量能达到138 首的“音乐诗人”,从舒曼谈当代艺术评论的品格,貌似是一个比穿越 剧更跳跃的话题,但恰恰由于舒曼从事艺术评论的历史环境与我们当 今社会文化发展的语境多有相似,便使得这位德国音乐才子坚守10年 的艺术评论实践,成为我们思考当代中国艺术评论的有益启示。

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进入

19世纪,经过法国大革命后的一连串复辟与反复辟,资 产阶级逐渐掌控起欧洲政治、经济命脉,文化的领导权也随之交付到 他们手中,欧洲音乐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前只流转于宫廷贵族 之间的高雅艺术,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开始受到资产阶级新贵的追 捧。雇佣私人音乐教师、举办艺术沙龙、参加公共音乐会、购买流行曲 谱音乐文化生活空前繁荣。与此同时,人文主义倡导的“自由、平 等”精神也渗透于音乐创作之中,更加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的新作 品不断涌现,广为流传。艺术音乐这一曾经仅闪耀于贵族庭院中的阳 春白雪,如今融化为汩汩清泉,流淌到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市民阶层大多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艺术 教育与熏陶,艺术鉴赏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注重表面感官愉悦多于深 层意韵品味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一些作曲家、 演奏家放弃了原应坚守的艺术准则,肤浅、浮华之风骤起。巴黎作为当时欧洲音乐的中心,几乎成为猎奇、浮华的代名词,法国大歌剧奢侈的背景、惊险的剧情和缠绵的旋律全方位刺激着观众的神经,帕格尼尼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不仅启发着李斯特、肖邦的创作,而且也让海尔兹、塔尔贝格等众多钢琴炫技作曲家、演奏家发现了吸引大众眼球的法宝。有数据显示,仅在1818年至1871年间,海尔兹便创作了100多首根据当时流行歌剧改编的钢琴幻想曲、变奏曲,如此条件下催生出的作品其艺术价值之高下可想而知。但是由于满足了听众的感官需求,炫技家的音乐会场场爆满,出版的乐谱也炙手可热,他们在获得丰厚经济利益的同时,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推崇,难怪舒曼揶揄说:“我们听到有好多妇女说,只要海尔兹愿意的话,她们的芳唇是专供他一人接吻的。

面对音乐艺术扭曲发展的状况,评论界本应主动针砭时弊,承担起激浊扬清的使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利益同样渗透进这一领域,金钱成为一切行动的风向标。为了攫取更多利润,出版商相互勾连,在彼此掌握的杂志上发表对方的乐谱清单和广告,并在评论文章中卖力吹捧,音乐评论变成推销商品的工具,商业利益成为音乐评论的指南。评论文章阿谀奉承、套话连篇,被舒曼斥为“没有明显印刷错误的废品”。

二、为障砥柱,还擎旗帜荡尘埃 面对整个欧洲音乐评论界的浮华躁动,以舒曼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表现出极大的关注与担忧,他呼吁道:“当文学界正在公开论战的时候,艺术批评除了耸耸肩外再没什么,这是不能容忍的。”[2]在《新音乐杂志》1835年的新年祝词中,舒曼十分清晰地描述出自己从事评论工作的目标:“首先是坚持不懈地使大家注意到往昔的创作,因为只有从这股清澈的纯净的源泉才能为新的艺术力量汲取营养;其次,是对不久以前抬头的,一味追求卓越技巧,只重外表、不重内容的反艺术倾向进行斗争!最后,则是为充满诗意的新时代做好准备,促使它早日到来。”

1.独立评论。舒曼在进行音乐评论之初,便坚决抵制一切妨碍独立批评精神的因素,尤其警惕经济利益对评论的干扰。比如,在评论对象的选择上,按照当时的惯例,作曲家或出版商在新作出版之前一般先托付给某一杂志,希望其对作品加以褒奖,并附赠作品片段,以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在舒曼看来,这种“命题作文”是与真正的批评精神相抵触的。舒曼的评论一贯坚持自主选择评论对象,从霍夫曼斯特按月出版的音乐作品目录中选取认为值得评论的作品,其中既有精品,也不乏糟粕,不论是对前者的赞赏,还是对后者的针砭,都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树立正确的音乐欣赏标准。在选择附赠音乐片段时,舒曼竭力为那些具有才华但尚不为众人所知的年轻作曲家提供发表作品的机会,以此引导读者感受优秀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与精神追求。在《新音乐杂志》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舒曼仍坚持尽可能多地向读者提供作品段落,直到杂志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销售量日益增长,舒曼的想法得到了更广泛的落实。

2.泾渭分明。为了早日肃清欧洲音乐界的不良风气,舒曼的评论呈现出明显的论战风格,其观点之鲜明,言语之犀利,情感之真挚,令他的评论既是立场坚定的战斗檄文,又是充满诗意情怀的浪漫散文。正如舒曼对批评的定义:“批评干脆应当比作经常举行的决斗。在决斗中批评者好像在和创作者抗衡——把那些愚蠢的徒负虚名的人手中的武器打掉;对那些肯钻研求上进的人加以宽容,并悉心诱掖,对那些勇敢的革新者则是友爱的迎迓,对于武艺高强的大师则是甘拜下风,按剑致敬。

” 对于肤浅的创作,舒曼给予严厉的批评:“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绪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对于纯炫技表演,舒曼明确指出:“手指不过是表达工具”,“你们在乐曲的技巧方面这样殚精竭虑,力求奇巧,何以对乐曲的精神就这样悍然不顾呢”?对于艺术评论面对反艺术倾向的放任自流,舒曼更是展开猛烈的炮轰:“谁若是没有决心抨击任何坏现象,那么他维护好的事物,也只是做到一半”,“让所有音乐报纸全部滚开吧”!面对杰出的伟人巨匠,舒曼的热爱与谦逊,同样溢于纸上。他将巴赫对音乐的贡献比作“教主对于宗教的意义”,盛赞贝多芬为“我们的民族的骄傲”,尊舒伯特为“第十位缪斯”,肖邦是“现代最勇敢、最骄傲、最富有诗意灵感的音乐家”。对于勃拉姆斯,舒曼更是在封笔十年之后,用满腔热情写出一生中最后一篇艺术评论《新的道路》,赞誉勃拉姆斯“从襁褓中就是在艺术女神和英雄的守护下成长起来的桂冠和优胜的棕榈枝也一定在等待着他”。更可贵的是,舒曼对于肖邦、柏辽兹、李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等伟大作曲家的赞颂是早在他们初出茅庐之时,其卓越的艺术鉴赏力由此可见一斑。endprint

3.大卫同盟。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更好的发挥音乐评论的作用,舒曼充分动用想象力,创建了一支欧洲音乐评论史上最优秀的虚拟批评团队——大卫同盟。所谓“大卫同盟”,源于《旧约圣经》中擅长歌唱、英勇战胜腓力士人的大卫王,借喻所有进步的艺术家同心协力打败艺术中的庸夫俗子。埃塞比乌斯、弗洛列斯坦、拉罗这些虚构的角色在舒曼的笔下,纷纷发表着对现实艺术生活中诸多现象和作家、作品的不同观点,想象中的人物在舒曼笔下得到鲜活的生命,人们在猜测大卫同盟人物究竟是现实生活中的哪位音乐家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其评论内容。为了增强真实感,舒曼还在其中安排了目击者“我”的存在,在“我”的观察中,大卫同盟盟友不但相互交流,还伴随着一系列动作、情节,更加增强了评论的艺术性,使之具有了类似小说的引人入胜的效果,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大卫同盟逐渐成为为进步艺术势力摇旗呐喊的生力军,对于提振德国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舒曼以卓绝的艺术见识和出色的写作能力创作出代表当时欧洲最高水平的评论文章,唤醒了欧洲人、尤其是德国人对自身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视,明确了欧洲音乐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回顾舒曼的艺术评论创作,有五点可贵之处值得今人借鉴:

1. 用高尚的艺术追求塑造独立的批评人格。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资本介入艺术生产流通各个环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促进艺术繁荣发展、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产生了有益影响。然而,在引导资本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对其负面效应保持高度警惕。目前,资本对艺术评论的钳制已广受诟病,明码标价式的写作鼓了部分写手的腰包,瘪了整个行业的志气,这就迫切需要艺术评论重塑独立人格,需要重新将高尚的艺术追求作为普遍的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与其说是约束,不如说是自律,其力量源泉来自对艺术本体的敬畏。评论家只有如舒曼般奉艺术为缪斯,才有可能重建行业的独立与尊严,做出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有效判断。反之,正如那些靠小节计时点出的音符、靠平尺忖度描出的画面,其艺术生命力的真实性和持久性都会打上问号一样,艺术批评如果成为了按字计酬的营生,其言说的可信性必然动摇,存在的必然性也将引起质疑。

2. 用广博与专业造就过硬的艺术评判力。拒绝资本推手的同时,艺术评论者需要树立真正有价值的艺术标竿,练就一双慧眼,在纷繁涌动的众生相中发现美好的真谛。杰出的艺术评判力必须基于广博的人文知识和扎实的专业造诣,舒曼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的优秀评论文章,首先得益于他深厚的艺术史和人文史积累。舒曼挚爱浪漫主义文学,大量阅读G·G·拜伦、J·保尔、E·T·A·霍夫曼等浪漫主义文学家的著作,浪漫主义文学带给舒曼的不仅是丰富的想象力,更有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敏锐的甄别能力。同时,舒曼在音乐领域的创作、表演才华,也使得他的艺术评论更加鞭辟入里,具有更强的权威性与信服力。虽然我们不要求每一位艺术评论者都必须弹得一手好琴、画得一幅好画,但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艺术本体的经验越丰富、越直接,做出的艺术评论越有可能接近本质,隔靴搔痒的点评、甚至南辕北辙的判断,只会让艺术创作和表演者不屑,令艺术欣赏者迷惑。

3.用和善友好的方式阐述鲜明的观点。舒曼评论的犀利与尖锐是其评论风格的突出特点,一些激烈的言辞往往令受批评者如芒在背。正如鲁迅所言,评论就应该“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亮出鲜明的观点,并运用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推断加以论证。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发挥艺术评论的作用,对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裨益。可以说,没有观点的评论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纯粹推介性质的点评,也不存在所谓“中立”,因为自评论者动用甄别评论对象的选择权之初,就已经反映出好恶。在坚持观点鲜明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克服“酷评”倾向,不能为了博点击率,而过分夸大评论对象的某一缺点,只谈一点不及其他,上纲上线、一棒子打死,要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艺术批评原则,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允许批评和反批评”[3]。疾风骤雨式的批评固然有它的威力,和风细雨般的建议更能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

4. 深入浅出的语言。纵观舒曼的艺术评论,从写作评论的初衷到力图达成的目标,从评论对象的选择到表述方式的直白,无一不能归因于实际生活,充分体现出艺术家对当下生活的关注以及对受众的重视。联系我们当下的一些艺术评论,动辄长篇累牍的外文翻译、专业名词的堆积拼贴,仿佛生怕被说成没有学问,可恰恰是这样的评论才是虚弱无力的。它首先将评论的服务对象——普通大众拒之于千里(即使是学术性评论同样应该“能”为普通人所阅读),其次也未见得有多么高深的理论造诣,往往是对概念的生吞活剥。白居易的诗洗衣婆婆听得真切,也没影响它流芳百世,反而造就了一段佳话。

5. 用“断片”形式启迪“微时代”批评。断片式艺术评论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一目了然,舒曼一句“道德的法则也就是艺术的法则”,言简意赅、直击心灵,启发了多少艺术家关于艺术良知的深切思考。当代移动传媒日益兴盛,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简短醒目的图文接受资讯、阐述观点,微博、微信已经成为大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社交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艺术评论应该充分重视网络媒质 的作用,利用“微”平台,写好“短”评论,有效发挥主流舆论宣传作用。古老的断片与当代大众传媒新形式的结合,必将在吸引受众关注、启发独立思考、增强参与意识、开展互动交流、引发广泛讨论等方面,产生传统艺术评论单向教化无法企及的效应。 时代发展到今天,艺术评论者或许很难再享受到舒曼那个精英时代振臂一呼、万众响应的瞩目与辉煌,艺术批评不再是某一特定阶层的专属,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批评家。专业艺术评论若期望在大众传媒时代展现独特风采,必须拥有常人所不及的本领——广博的学识、专业的素养自不可少,平易的态度、生动的论述也不可或缺,媒介平台的前沿风尚同样至关重要。虽然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正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艺术评论这一自艺术诞生而生、随艺术发展而荣的艺术门类,凭借深厚的根基与强大的生命力,完全有理由在新的时代书写出新的风采。

注释: [1]

[德]罗伯特·舒曼.舒曼论音乐与音乐家[M].

[德]古·扬森编,陈登颐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78,18.以下引文如无特殊注明,皆出自该书。

[2]LeonB.Plantinga.SchumannAsCritic.NewHaven.1967,13.

[3]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7

-214.endprint

猜你喜欢
舒曼音乐艺术
舒曼:请求法院做主结婚
纸的艺术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
秋夜的音乐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