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宏:用童话唤醒儿童音乐教育的春天

2014-11-03 22:17乔燕冰
小演奏家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琴乐器心理学

乔燕冰

儿童音乐舞台剧《七耳兔乐器王国大冒险之唤醒春天》,由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总策划、北京七耳兔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携手北京其欣然演出经纪有限公司联合出品。该剧首轮演出场场爆满,第二轮自2014年3月7日至3月9日在北青盈之宝剧场紧急加演,第三轮转场到北京市中心的东单先锋剧场续演,依然好评如潮。

“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成了现在孩子学琴的常态,难道我们不能让孩子接受教育时是快乐的吗?”今年2月底,书香沁人的国家大剧院资料中心内,充溢着孩子们期盼的喧闹和笑声,在书盈四壁的背景映衬下,一个简易的舞台居中而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语带焦虑,直指当下困扰无数家长和孩子的艺术教育问题,以此发布凝结自己二十年研究成果、历时四年精心编撰的童话绘本《七耳兔的乐器故事之唤醒春天》及电子音乐教程《家有琴童——儿童教育的问题、原理与策略》,并为紧接着首演的根据绘本改编的儿童剧《七耳兔乐器王国大冒险之唤醒春天》做开场白。

“这一年的冬天啊好长好长,不知为什么春天到现在都没有来……”眼看着胡萝卜快没有了,兔子家族遭遇了似乎永远也过不去的冬天。带着老兔爷爷交给它的小喇叭和一个背面写着“找到乐器之王,奏响春天乐章”的羊皮纸卷,一只长着七只耳朵的神奇小兔子肩负着兔子家族的期望,在冰天雪地里踏上了唤醒春天、拯救家族的神奇之旅。在充满迷茫与痛苦、艰辛与快乐的寻找乐器之王的道路上,七耳兔遇到了许多帮助它克服重重困难的乐器朋友,最后终于明白:世间根本没有什么乐器之王,在乐器的世界里,每件乐器都很重要,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唤醒沉睡的春天……演出中跌宕起伏的剧情牵动着现场小朋友的心,与此同时,几十种乐器也在不知不觉中闯入孩子的世界。

孩子该学什么乐器好?这是每个想让孩子学乐器的家长都会遇到的问题,而认识乐器

与了解乐器是孩子们选择学习哪件乐器的前提。“我一直觉得认识乐器应该像认识ABC,知道红灯停绿灯行一样,是一个现代国民最基本的素质,于是构想了这个童话故事,我知道汗牛充栋地介绍乐器的书几乎都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的,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把孩子要认识的乐器都串起来。”周海宏介绍。他希望孩子、家长们在看绘本、听故事、赏戏剧的快乐中,认识每个人都应该认识的常见乐器,更让孩子在快乐与梦幻般的期待中进入音乐艺术的世界,揭开孩子一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最重要的一页。

事实上,通过童话绘本和儿童剧引导孩子认识乐器只是周海宏关于儿童音乐教育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小的着眼点,一直心系儿童音乐教育并致力于相关研究的他, 1994年就与有关专家合作出版了《儿童钢琴指南》,1997年周海宏又在《父母必读》杂志开设“琴凳上下”专栏连载了十二期关于学琴问题的文章。然而十七年后的今天,儿童音乐教育现状依然让他纠结。

“现在很多人抱怨国民素质不高,但有没有想过,我们抱怨所有的素质问题其实根上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素质——国民审美素质不高的问题。我们现在都在说‘大国梦,可是我国经济总量、军事实力等各方面都应该已经是大国,为什么‘大国梦没有实现?因为我们存在国民审美素质、艺术修养、人文关怀、现代精神的缺失,这是一种触痛,是我们‘大国梦没有实现的核心原因之一。我们要提升国民素质,就要提高全民族的审美素质。我一直在想,如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国家能持续培养出一代代热爱艺术的国民来,我们现在苦恼的很多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可我们现在艺术教育严重缺失,中小学艺术课动辄缺课,教育部统计也表明我们国家的艺术教师非常匮乏,所有这些系统问题最后导致我们国民审美素质差,导致今天的大量问题。所以,能不能从现在开始让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孩子都热爱艺术,让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孩子都热爱美,形成发自内心的对美的追求、对丑的厌恶,我认为这已经成了一个国策层面的大问题了!”周海宏激动地说。

在周海宏看来,即便我们艺术追求的目标已然清楚,但落到实处,操作层面欠缺太多。因为艺术教育这些年来不仅被当成知识教育,变成了技能教育,最重要的是在强烈的功利心驱使下,这些教育使得孩子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走入了“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的误区。

“我一直想一个道理,人的一生的幸福是由一生构成的,而不是由后半生构成的。先苦后甜、学海无涯苦作舟、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等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为了后半生的幸福,我们必须要以前半生的痛苦为代价。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艺术教育没有切入美,没有契合在快乐这个最基本的原理上,以致我们的艺术教育一方面缺失,一方面有艺术教育时却让孩子饱尝痛苦。孩子从小就应该接触艺术,最重要的是从小要接触最好的艺术,因为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标准是在童年形成的,所以能不能全社会都脚踏实地,少一点对教育的抱怨和批评,多一点对教育的建设和实践。”周海宏说。

正是带着这样一种强烈的愿望, 2009年周海宏开始了《家有琴童——儿童教育的问题、原理与策略》的正式写作、录像,至

今全部完成。共八章三十七节课程内容, 四十余个小时, 三十七本书容量的《家有琴童》,是作者把二十多年来在音乐心理学、美学、教育学与人格理论研究集中应用到学琴教育领域的成果,全面解析长期令家长困惑、孩子迷茫的儿童学琴与教育的诸多问题,给出了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育策略,也给家长以正确的学琴观念和解决学琴难题的办法,以期不再让孩子“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周海宏简历与学术成果

周海宏,汉族,出生于辽宁沈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处长、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坊间也称他为当前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第一人,是公认的积极于音乐普及工作的中国音乐普及第一人。自1992年起,周海宏在中央音乐学院先后开设音乐心理学、音乐学研究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赏析等课程,他将音乐心理研究和管理学研究非常严谨地结合起来,同时将音乐心理学普及到工作管理、生产管理、人生及教育管理的范畴。他拥有超过数十万众的音乐普及课程听众,帮助许许多多的人走上了热爱音乐、热爱人生的道路。

周海宏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并合作出版《评估的指标体系的研究与设计》(19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钢琴之路──结构定向设计钢琴集体课教材》(1998.2,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音像出版社)等著作,在文化部九·五规划教材《音乐美学》中负责“音乐表现的美学特征”与“音乐音响结构的审美特征”两章及“音乐创作活动的美学原理”一节的写作。2001年获教育部第三届“高校青年教师奖”。

论文《对现代音乐的美学思考》(《人民音乐》10/1999)获中国文联首届文艺评论二等奖。

博士论文《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因以心理学与美学相结合的方法在“音乐的内容与形式关系问题”这一音乐美学难题上有重大突破,获得“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

1997年主持《父母必读》杂志“琴凳上下”专栏,发表音乐教育心理学普及文章十二篇,引起社会广泛反响。

1998年以“音乐何需‘懂”为总题,发表系列文章十二篇指出已往音乐普及工作中存在的音乐美学认识误区,引起音乐界广泛关注;提出的“关怀强迫症”、“成就焦虑”等概念产生广泛影响。2002年,在中央党校培训课程中,提交了名为《走进音乐的世界——兼谈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下文简称《走进》)的专业课程,《走进》将音乐心理学和社会管理学、企业管理学深度结合,获得了管理干部的广泛支持。

2007年《走进》获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

2009年《走进》经深圳海畅影视制作,由中国文联音像出版社出版正式发行。

2012年《走进音乐的世界》经细节小修改,由广东珠江音像出版社,做第四版、第五版的发行。

2014年,策划并推出儿童音乐舞台剧《七耳兔乐器王国大冒险之唤醒春天》。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琴乐器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孔子学琴
乐器
跟踪导练(二)5
乐器也疯狂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奇妙乐器
奇妙乐器
炀炀的“三心二意”学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