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瑂
笔者如约拿起电话,拨到著名小提琴教育家蒋雄达老师家。电话那边,蒋老师有些兴奋:“我告诉你啊,小宇在香港又获奖了!你可以采访他了。”
我也有些激动,这个采访我等了快一年,它可是我与蒋老师的一个约定。
那是2013年春,蒋老师的学生、八岁的陈盛宇获得香港第三届国际小提琴大赛儿童组第一名,我很想采访他。蒋老师说:“别急别急,他如果明年能拿到五连冠,你再采访也不迟!”
不知不觉,春花变成了秋实,我有事采访蒋老师,顺便问到小宇的近况。他答:“刚又获得中国音协举办的全国小金钟奖少儿小提琴比赛儿童组金奖。”接着还是那句:“不急不急,等他拿到五连冠。”
终于,陈盛宇在2014年香港第四届国际小提琴大赛上,又一次获得儿童组第一名。
从2011年六岁第一次获得中国音协第二届全国少儿小提琴优秀选手展演小童组第一名、2012年获得全国纪念马思聪小提琴中国作品比赛儿童组第一名至今,陈盛宇踏踏实实拿下五个全国最高级别少儿小提琴比赛的桂冠,真是不负蒋老师的期望。
蒋老师的教学中一向人才辈出,业界内外有口皆碑,但这次不能不说真有点神,是陈盛宇天赋过人还是蒋老师栽培有方?总而言之,笔者对此次采访充满期待。
自我:悟性、追求
初见小宇,黑边眼镜遮不住满脸稚气,慢条斯理地讲出一些显然是经过思考的话,让人一眼认定是一个小大人。
“听说你从小就很喜欢拉琴?”
“是啊,很喜欢,从第一次接触就喜欢。”
“据说一般业余学琴的小朋友不容易坚持每天练琴,你却几乎每天能保证练琴两三个小时,周末能连续练六个小时,你是一个小孩子,不觉得枯燥吗?”
“有时也会感到有些枯燥,但如果练好听了,我会很投入,就不觉得枯燥了。”
蒋老师在一旁介绍:“小宇很聪明,上课很用心,一点就透,对我课上提出的要求和他存在的问题,在下次回课时有明显改进,所以他进步很快。”
听得出,蒋老师言外之意在夸他悟性高。悟性是一个未来艺术家必备的天赋,勤奋,是将悟性延伸为才华和能力的必备素质。现在,很多琴童每年只能应付和完成几首考级曲目,而小宇已经积累了二十几首能上台演奏的乐曲,勤奋之外表现出超强的记忆力。
我接着问:“很多孩子练琴是被爸爸妈妈逼的,你一直很自觉,有什么动力吗?”
“开始是出于喜欢,后来总受表扬总获奖,练琴也就更来劲儿了。蒋老师经常在那些大同学面前表扬我呢!”
“你这样刻苦,以后想当小提琴家吗?”
“想呀,我从第一次看到小提琴,就觉得自己将来可以当小提琴家!”
坐在旁边的小宇妈妈吃了一惊:“啊,你当时那么小就有这念头?”
小宇有些骄傲地抬起头: “嗯,真的!”
不能否认,由于连连获奖,小宇已经是蒋老师学生圈里的“小样板”,不管是比他年龄大还是小的学生,都偷偷与小宇比着练琴。
家长:伴学、陪练
除了天资聪明和早熟的自觉与勤奋,蒋老师说:“小宇上课注意力特别集中,认真听我说的每一句话,所以给他上课一点不费劲,很有效率,而且他是快乐学琴,我教得轻松,他学得愉快!”
其实,小宇学琴上课效率高进步快,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父母对他学琴的付出。陈盛宇的父母分别是自动化专业和牙科专业出身,两位理工科人才都爱唱歌。
四岁半时,小宇在幼儿园开始接触小提琴,五岁正式接受王小波老师的音乐启蒙,六岁被王老师推荐给蒋老师,六岁半第一次在全国性比赛中获奖。
每次来蒋老师家上课,小宇妈妈不但会一丝不苟地认真做笔记,还会架上录像机记录课上教与学的分分秒秒。回到家,爸爸妈妈和小宇守着录像机一遍遍回放上课实况。父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不仅帮助小宇准确领悟老师的每个要求中有价值的要点,而且迅速转为父母对他练琴时的考察标准,帮助小宇练习和提高。
可怜天下父母心,也许,因为父母爱子之切,陈盛宇小小年纪已经早熟地自觉约束孩子的自由天性和童趣,在别的孩子玩耍时,专注地为了自己和家庭的理想努力。
老师:理念、方法
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小提琴大赛上,蒋老师为小宇选择了两首颇有难度的曲目,一首是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另一首是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当时,儿童组选手没有一个拉如此高难曲目的,小宇在同龄琴童中脱颖而出,毫无悬念获得第一名。
一个学琴四年、不到九岁的琴童,参赛能拉莫扎特的作品和技巧性乐曲,是不是有些拔苗助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蒋老师在三年中严格规范、循序渐进地为小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为练习大型作品做了很好的技术准备。小宇还时常有机会和蒋老师的北京太阳青少年乐团合作演出,无疑提升了他的舞台演奏经验。如今,在五六十人的乐队面前,小宇已是一派大将风度了。
记得刚学习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时,因为从来没听过,小宇没把握乐曲的风格,蒋老师给他一个乐句一个乐句讲解。整整几个月,小宇才重新诠释出比赛中的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笔者在观摩乐队演出时,惊奇地发现其中有不少好的提琴手都是蒋老师的学生,小宇作为独奏演员,为什么能在一群哥哥姐姐中被蒋老师推到舞台中央呢?
蒋老师笑答:“机会和平台是客观给予的,我的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不同的努力必然有不同的结果。小宇第一次获得全国比赛金奖时,把《旱天雷》里滑音、装饰音拉得韵味十足,他的乐感好。我希望我的学生通过掌握不同演奏手法和技巧,学会处理和诠释不同风格的乐曲。小宇在这方面进步很大,他会主动体会我在课上的指点,现在他已经开始会用琴弓说话了。但不管有多少进步,还只是学琴之路上的起步入门阶段,唯有刻苦努力、谦虚谨慎,方能踏实提高。”
记得小宇的启蒙老师王小波要推荐一个琴童给蒋老师,蒋老师答应可以与小宇见见面。当第一次见面,蒋老师就看中了小宇,从此为这个孩子打开了一扇梦想之门。
蒋老师感慨地说:“现在琴童中有天赋者不少,但不少早慧儿童最后不能成才。如何在发现好苗子后,把他们培养成为优秀的艺术家,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和远见卓识,尤其是老师科学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和教学态度至关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