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萍 皮芳辉
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包括社会对中职教育的期望与需求、中职教育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的能力与作用等。基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论,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提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尤其是对直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从已有研究来看,在分析两者的相关度与适应性时,很多研究者选取经济发展的生产总值与中职教育规模(在校生数)两个较易量化的指标进行初步分析,本文也借鉴了这一分析手段进行研究。
我们选取江西省中职教育在校生规模与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为分析指标,来判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与一致性。我国中职教育学校共有四类: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技工学校。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中职教育在校生数统计数据见表1,表中的在校生人数指四大类中职教育机构的在校生人数。
表1 2008~2012年江西省经济发展水平和中职教育在校生数
根据表1数据,以2008~2012年中职在校生数与生产总值、中职在校生数与人均生产总值为分析指标,进行中职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线性分析(见图1、图2)。
图1 江西省2008~2012年中职在校生数与生产总值散点图
图2 江西省2008~2012年中职在校生与人均生产总值散点图
图1、图2显示,中职教育发展规模与省内生产总值以及人均生产总值都未呈现线性正相关。虽然省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在校生人数却呈波浪型下降态势,2009年为人数最高的一年,2012年为人数最低的一年,但这并不能否认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固有规律,有必要对其原因进行深入探讨。
仅从中职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一致趋势来看,两者之间非线性正相关的显性原因是中职教育规模的徘徊及回落,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中职在校生人数增长了6万多人,但随后三年一直呈下降趋势。除去2008年这个异常点之外,其他几年均出现人数下降与经济增长的负向一致情况。2009年是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第一年,教育部2008年12月召开年度工作会议,提出试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启动免费政策试点”。这一政策导向是2009年人数突增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后几年人数的下跌说明这一政策在江西省的实施效力并不强,对生源的吸引力不能持久。从2008~2011年全省高中阶段职教、普教的学校数以及在校生人数比例看,中职学校数基本超过普教数,两者比例为56∶44,在校生数基本维持在各占50%的水平。可以看出,中职教育发展符合国家职教和普教1∶1的发展要求,排除数据统计不准确的原因,未经职业培训而直接参与生产劳动的初中毕业生增多是导致高中阶段入学人口减少的主要成因。
以易于量化的指标为变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育对经济的影响并不一定取决于规模,结构与质量也是重要因素。表2显示了2008~2012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中我们可以探究一些内在原因。
表2 2008~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总表 单位:人
1.毕业生外溢现象严重。各级各类人才的流动性强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中职教育虽然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改变不了毕业生为了获取更好的职业发展而选择到经济更为发达的地方就业这一事实。从已就业学生的比例看,2008~2012年,除2011年在本地就业率达到50%外,其他年份的本地就业率均为26%~28%。大批毕业生的外流,导致中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大大削弱,很多本应由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承担的工作岗位由无任何技能的劳动力承担,这必然影响生产效率。
2.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2008~2012年,产业结构没有出现太大波动,而服务于各个行业的人数变动较大,例如2008年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毕业生为12652人、2009年为1359人。中职教育作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教育类型,理论和实际都要求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而就业人数的大幅度波动说明,中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一个稳定的长期总体规划,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吻合度差。学校的专业结构灵活性如此之大,也折射出中职学校办学的无目标性,因为专业的大幅增减会耗损学校的各个方面投入,不利于提高办学效益。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很多毕业生在本地无法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3.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需求错位。中职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是否适应的一个衡量指标就是中职教育与产业结构的适应程度。表2显示了2008~2012年中职毕业生在三大产业的就业人数,表3在表2的基础上,进一步推算出中职毕业生在三大产业中的就业比例。
表3 江西省中职毕业生2008-2012年三大产业就业比例
从表3来看,我省中职教育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以第三产业为主,但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居中,基本是“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这说明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优化整合。
4.地域分布结构不合理。我省现有中职院校460多所,根据2014年省教育厅公布的具有招生资格的347所中职院校在全省11个地市的分布情况,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各地市2014年具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中职学校数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从分布情况看,我省的中职院校主要集中在南昌和赣州地区,位于南昌的中职学校数明显多于其他地区,但从人均GDP的排名看,南昌排名第2,赣州排在第11位。我们使用SPSS软件对各地市每万人口所拥有的中职学校数与各地市的人均GDP进行了相关分析,统计选取的人口数为各地市2012年底常住人口,学校数为表4中的中职学校分布数,人均GDP为2013年的统计数(见表5)。
表5 各地市每万人拥有的中职学校数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r值等于0.941,P<0.05,每万人所拥有的中职学校数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以赣州市为例,人均GDP的排名与其人口众多又缺乏相应的中职教育机构有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我省中职教育机构的地域分布不均衡是影响中职教育办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以上研究结论出发,本文就我省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笔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数据对2007~2012年江西省内人均GDP与全国及中部地区水平做了对比分析(见图3),从分析结果来看,江西省在这几年间的人均GDP水平均低于全国和中部地区,并且差距未见明显缩小。因此,江西省作为中部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空间和潜力有待继续挖掘。李洪平在采用丹尼森和麦迪逊的算法计算1990~2000年、2000~2010年两个时间段江西省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后,发现中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5%和2.1%,均高于高等教育的0.52%和1.22%的贡献率。①中职教育对实现江西省在中部地区的“发展升级”具有强大的推动力,我们应充分发挥中职教育的功能以及人力资源的优势力量。
图3 2007~2012年江西省人均生产总值与中部地区、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相比较
中职教育的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作用。朱新生在中职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进行实证推算后,提出“在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中职教育的大力发展可能是不可逾越的过程”②。中职人才培养结构能契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从江西省近几年的产业结构看,三大产业基本是“二三一”的比例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工业领域的优秀产业工人来支撑,但从表3的数据分析,中职毕业生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最多,与产业结构的需求不符。因此,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是促进中职教育发展和经济社会良性发展的关键环节。
规模、结构与质量是构成事物的三个主体要素,三者的协调统一才能促进事物不断发展。就中职教育的规模而言,从官方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看,江西省中职教育的规模与数量与普通高中教育持平,部分地市中职学校数量甚至多于普通高中数量。从已有相关研究来看,中职教育的质量问题是一个普通且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2011年国家教育督导团发布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适应性仍不强,据抽样调查,近半数的企业认为学校的专业技能培养与实际脱节,超过六成的企业认为学校实践教学与学生实用技能培养亟待改进;农林、土木水利工程、加工制造、信息技术、医药卫生等专业的学生普遍反映,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较弱。”③因此,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是导致中职生无法适应岗位需求的主要因素,与岗位密切对应的中职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师资配备、实践教学条件、教学管理、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提升自身的实力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对接。
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视角来看,江西省中职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非线性正相关并不代表中职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差,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对称、中职教育分布的不均衡、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等是影响两者适应性的主要因素。进一步认识中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优化中职教育发展的类型结构、地域分布结构,提升中职教育质量,是促进中职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发展功能的总体方向。
[注释]
①李洪平,黄建.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3(7):6.
②朱新生,谢忠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贡献的实证研究——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6):33.
③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团报告:关注中等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