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的机遇 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2014-10-31 01:11
中国计算机报 2014年40期
关键词:企业级消费智慧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应用的兴起,我国ICT企业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关于如何依托新技术的驱动力推动整个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和重点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赛迪顾问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应用兴起的时代,如何创新产品,如何为整个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做更大贡献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和产业变革的新引擎,其所起到的支撑作用和一些重点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让人们对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其相关领域的发展,为我国ICT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发展机遇。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新机遇,要求ICT产业务必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紧跟国家政策,洞悉市场需求,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相关的产业政策,在“安全自主可控”的新形势下,抓住更多市场机会;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在加强与国际先进企业合作的同时,重视自主知识产权工作,做到以技术为核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结合自身能力和可获取的资源,抓住不断涌现的新机遇,培育新的增长点,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品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四是转变产业的发展模式,重视应用、重视服务,紧跟时代步伐,采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推广和社交模式。

在ICT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不同的细分领域,例如,智慧城市、信息消费、可穿戴式设备和网络安全等,因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存在不同的关注方向和发展诉求,对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也大有不同。

大数据:城市的“智慧”预算

“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新范式和新战略。我国近200个城市先后成为“智慧城市”的试点,迈入“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城市”发展进程,推进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系统设计、架构设计、制度设计的工作,并付诸富有前瞻性、科学性的“智慧”建设实施。当前,如何使一个城市在“智慧化”或“智能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除了城市之间的个性差异,大多数城市的建设思路都是先进行以物联网、云计算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随后通过搭建面向不同领域的智慧应用,完成一个城市在应用、模式、协同上的智慧创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需求”是这个课题的中心,一个城市的信息化设施或许可以通过短期投入得以配置,而获得一个足够智慧的“引擎”并非易事。

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管网等关键智慧应用的建设中,能否充分发挥一个城市固有信息数据的价值是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以往的城市信息化建设相互孤立、分而治之、存用分离,数据分析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城市管理者只能截取数据片段进行分析处理,难以获得一个城市信息数据的全貌。

由于在信息化过程中海量数据难以负载、难以利用,有些城市甚至存在摈弃、搁置数据的情况,因此能够充分挖掘数据价值的大数据分析技术成为智慧城市“引擎”的必然选择。对于智慧城市筹划者和建设者来说,大数据就是城市“智慧”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智慧城市预算编制阶段就应重视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当前,尝试将大数据“引擎”引入智慧城市“快车”的城市有很多,南京智能交通建设便是一例。像其他城市一样,南京每年用于城市交通的监控摄像头、出租车GPS、地铁、公交等终端设备能产生百亿,甚至上千亿条数据,基于其构建的大数据综合分析与决策支持平台,从亿万条数据中分析出全年交通流量的变化并获得规律,以用于城市智慧管理的进一步的决策,如公交站点设置、出行线路规划等城市设施优化部署。考虑到依靠数据分析获得的决策结果并非令人百分之百笃信,南京构建的决策模拟系统还可以验证决策的正确性。比如在城市交通方面,借助大数据处理能力量化城市交通需求,根据历史数据可以在智能交通平台上模拟出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影响下的交通状态,从而确信分析决策的合理性。

再者,通过智能交通的实现可以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数据基础,积累一定时间区间内的交通流量数据分析城市居民的出行规律,还有利于提供制定合理的城市商圈、公共设施、生活配套等城市规划布局参考数据。围绕智能化交通生态圈进行不断创新和完善,就能为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提供有力的支持。

信息消费: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创新的不断加快,信息消费逐渐成长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增长力量之一。同时,我们也看到,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

2013年,中国信息消费产业规模已达4.69万亿元。到2016年,我国信息消费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6.5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1.5%。信息消费作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新兴消费热点,以其创新活跃和拉动作用大的突出特点,将形成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成为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信息消费产业发展的驱动条件已经成熟。日益明显的硬件软化和产品服务化的技术趋势将深刻改变消费行为的基本模式。而“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技术和产品的出现,也大大丰富了信息内容的来源和构成,有效降低了信息产品的生产门槛,充分扩展了信息发布和传播渠道,使得大范围普及信息消费成为可能。

我国经济发展中传统的投资拉动型经济政策难以为继,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升级,同时地方经济增速放缓,寻求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成为地方政府的工作重点。信息消费以其丰富的内涵和不受环境限制的特点,成了带动产业升级和地方政府突破产业发展桎梏的重要抓手。

当前,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地建立适合本地消费特点的信息产业链、信息消费链,是实现区域经济信息化提升、消费结构信息化调整的重要途径。

建立适合本地消费特点的信息产业链和信息消费链要抓住消费者体验和以技术驱动。首次是以消费者体验为诉求,提升产品服务体验,以概念引领区域信息消费能力。建设者要重点关注消费者的体验诉求,加大信息体验服务的规模与质量,丰富信息消费的产品概念,培养信息消费需求,形成快速发展的区域信息消费市场。目前,整个信息消费行为从“功能式”消费发展到“品牌式”消费再到“体验式”消费。各地区要推广成熟的信息消费产品,保证良好的产品服务体验,创新信息消费概念,推进信息体验的标准化建设,加强对信息消费体验体系的宣传,提高区域信息消费的能力。endprint

其次是以技术趋势为航标,提升产品设计层次,强化区域信息消费产业布局特色。建设者要顺应国内外前瞻信息消费技术趋势,以服务为核心,促进“云物移大智”等应用的发展,实现信息产业层次的提升。

各地区需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特点,有特色地开展信息消费试点示范,鼓励企业合力推动技术进步,辅以政策支持,结合区域线下商业特色、消费习惯,在电子商务、智能信息产品、宽带移动网络等信息消费领域进行特色布局。

可穿戴式设备:2014年将走向现实

如果说2013年是可穿戴式设备的元年,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概念不断涌现,可穿戴式设备开始流行,那么赛迪顾问认为2014年就是可穿戴式设备真正走向现实的一年,各大ICT厂商不遗余力将可穿戴式设备推向高潮。特别是2014年举办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和世界移动通信大会(WMC),再次让可穿戴式设备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14年,随着PC行业的不景气,智能手机市场的逐渐饱和,可穿戴式设备无疑为电子信息产业内软硬件厂商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发展方向。从上游元器件供应商到下游终端产品制造商均将可穿戴式设备视为2014年全年布局的重中之重。从2014年CES和WMC上,我们可以看到,可穿戴式设备涵盖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都有相关设备,无论是产品终端形态还是产品应用效能都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可以说,2014年可穿戴式设备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下一代智能终端设备,是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市场,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这为智能终端厂商开启了另一个市场空间,为智能终端厂商改变原有产品结构、扩展市场创造了良机。

可穿戴式设备作为颠覆式智能终端,功能涵盖医疗健康、社交、娱乐等方面,具有交叉性。可穿戴式设备与制造业、商业、服务业的交叉将催生新的业态。因此,赛迪顾问认为,要从多方面入手更好地以可穿戴式设备为契机发展相关产业。

首先,推动企业间合作,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政府推动可穿戴式设备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重点面向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可规模商用化的可穿戴式设备;支持可穿戴式设备应用程序和配套支撑系统技术的开发,通过应用软件的推陈出新,实现可穿戴式设备价值;推动可穿戴式设备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内部环境中需要在软硬件技术创新的同时整合相关资源,推动软硬件企业和服务企业间合作,为可穿戴式设备用户提供“硬件+软件+服务”的一体化设备;可穿戴式设备产业外部环境中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应用环境、网络基础设施环境,加强与医疗卫生、体育、娱乐等领域机构间合作,构建协同发展的内外部产业生态环境,为可穿戴式设备普及提供坚实基础。

其次,研究有效的商业模式,推动企业发展。除了技术上突破创新和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外,我们还需要加快产品推广,促使可穿戴式设备企业尽快实现商业价值。目前,可穿戴式设备大多处于推广实验阶段,有效的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需要可穿戴式设备厂商积极研究可以产生增值效益的商业模式。当务之急,我们针对不同可穿戴式设备的特点,探索适用性的商业模式,寻找最适宜的商业模式组合。

再次,改变产品研发模式,注重消费体验。用户将可穿戴式设备穿戴在身上,势必兼顾产品的美观度。同时,我们还要提高可穿戴式设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提高客户对品牌和产品认知度,培养消费者使用习惯,增强客户对可穿戴式产品和品牌黏性,将工业设计与服饰设计融合起来,避免用户产生“异物”感,让产品变得时髦起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使可穿戴式设备从“可穿戴”变为“想穿戴”,从而实现其价值。

企业级杀毒:谁主沉浮?

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作为信息安全的重要装备已经有十年的时间,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信息一体化进程里走在前列的用户群体而言。相对于个人杀毒软件产品市场的厮杀竞争,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似乎一直是风平浪静。

2013年的“斯诺登”事件使得敏感的中国CIO再次开始顾虑起自己安全锦囊里那些非自主可控的软件产品,加上今年云计算在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信息系统设施和架构上带来的变革,一场新的企业级杀毒软件市场之争正拉开帷幕。

互联网时代的杀毒软件产品由谁主宰?“用户说了算”这个答案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金融、制造、能源、交通、医疗卫生、流通、建筑、物流等行业是中国经济建设的主体,在GDP的贡献规模上也占较大比重,其信息化发展趋势、IT投资综合特点、用户选择倾向等具有代表性特征。基于对这些行业信息安全建设的长期观察,结合阶段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调查研究,赛迪顾问总结出以下市场特点,以期描绘出中国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的市场格局。

互联网时代获取软件产品的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一改产品光盘等介质的传统方式。用户在杀毒软件产品的获取方式和渠道上,免费下载的方式占据多数,通过集体采购、自行购买的方式成为第二类获取方式,而以系统集成打包等方式获取的则相对更少。

在免费下载的方式下,以奇虎360为代表的安全厂商以其具有的互联网优势盘踞首位;在集体采购、系统集成打包的方式下,以赛门铁克为首的安全厂商则体现出其与系统集成商的合作优势;在自行购买的方式下,赛门铁克和瑞星的产品市场渠道优势有所体现。

此外,行业用户统一部署杀毒软件的比例目前较高。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单位、企业通过统一安装杀毒软件进行部署,而选择直接安装企业版杀毒软件产品的用户群体比例也接近60%。这种情况,一方面显现出中国行业用户在信息安全意识上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化,统一部署的企业级一体化方案受到了企业的重视。不同于个人用户对杀毒软件产品选择接近单一化的情况,企业级市场各厂商的竞争程度依然较高。“免费”虽然为厂商赢得了个人市场的份额,但企业级市场“免费”策略并不奏效,借力“用户习惯”而获得企业级市场才是厂商的目的。有数据显示,有62.9%的行业用户表示信赖收费的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但是认可免费的企业级杀毒软件的比例相对较低。

综合来看,企业级杀毒软件产品市场的竞争强度仍将持续,由于国外产品在技术和市场策略上的优势,全面完成国产化替代进程尚需时日,但是高知名度、自主可控的优势使得国产品牌推广有利。虽然,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较为普遍,但同时也为产品、技术带来更多创新的契机,使得产品品质趋于同质化、品牌垄断的问题也得以解决。endprint

猜你喜欢
企业级消费智慧
企业级BOM数据管理概要
国内消费
基于慕课网的“企业级应用开发”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企业级信息系统应用级灾备建设与应用
新消费ABC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级BIM应用策划研究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