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铖
很久了,对曹操的争议似乎一直没有停止过。在中国传统戏剧里,曹操是白脸形象。白脸,奸臣也。又不知何时起,曹操的名声越来越坏,而家喻户晓的小说《三国演义》让曹操真正的“遗臭万年”。
读了《三国志·武帝纪》之后,我对这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乱世豪杰却有了别一番认识。
吕伯奢一案给了多数人厌恨曹操的理由,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曹操贴上了“残暴阴险”的标签。读了《三国志》,我才知道,有关吕伯奢的插曲并非出自正史,全来自注释中补充的野史引文,引文中的原话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与小说里的演绎差别甚大。就算此话是曹操说的,把曹操列入奸诈小人的行列也未免过分。细细体会,不难发现:曹操拥有政治家的智慧。他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哭也无用,只有说句惋惜的话安抚内心的伤痛。这太正常不过了,我们做错事也会如此。但因为罗贯中的误导,让这件事成为曹操背上骂名的导火索之一。
曹操是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一贯懂得“循序渐进”的谋略:先接下汉献帝,对其百般呵护;再慢慢对其施加压力,让汉献帝
策划谋杀案,以此作为废帝之理;接着,曹操登峰造极,废三公、自立为相,接九锡,当魏王。整个过程都特别小心,不难看出曹操过人的谋略。当然,皇帝是早晚要被废的,至于谁先废帝,那就看谁沉不住气了。在这点上,曹操只当魏王,避免挨骂,皇上就让儿子当,真是一举两得。
曹操善权术。征张绣时,下令“践踏麦子者斩”。由于马受惊,踩坏大片麦子,他便要施罪于己,这让将士们有了三分感动;强行要斩自己,让将士们有了六分慨叹;被将士们劝下后,曹操画龙点睛——割发代首,将士与百姓便有了十分敬佩!
曹操哭祭典韦、长子、侄子、将士、马匹,让军心大振;曹操带头用沙包填护城河,让军心大增;曹操孤身一人环绕张绣之城池侦查,几周后才回来,让将士感动不已;曹操击鼓前进,士气如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惨败后,总结说了一句话:“我好久没和士兵们一起喝汤了!”是呀,如果老摆大将架子,首领架子,只会让首领与部下产生隔阂,导致军心涣散,士气低下,让大家有畏惧感,不会死心塌地。放下架子,体贴部下,体量部下的难处,与部下打成一片,这不叫耻辱,叫做亲密!这样,大家就把你当朋友,有一种亲切、敬佩感,個个都会感激你,为你死心塌地地效命。曹操与部下极为友好亲密,何愁天下不定?
曹操有见识。他笃信“人生在世当有为”。兵荒马乱之际,百姓皆流离失所,各路军马粮草都“无终岁之计”,于是,“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的部队有一阵竟然以桑葚为食。曹操见此情形,率先“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髃贼,克平天下。”除此之外,身为文学家的曹操还特别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官渡之战,曹操击溃了袁绍之后,在继续与其他诸侯征战的同时,秋七月,他颁布了一条特殊的政令,主要内容让很多人大跌眼镜,竟然是尽快恢复建设各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为此,为了保持社会安定,他免去了原来袁氏治下老百姓一年的租赋。至于“唯才是举”,得天下贤人助其在乱世中崛起,平定北部中原,成就一番伟业,那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
支持刘备的人很多,这很正常。刘备看起来也有和曹操一样的能力。但他太深了,深得像无底洞。另外,刘皇叔实力不够的时候太会哭,只会哭,还爱逃跑,不爱说话。但他一有实力就开始说了,说得比谁都多,他的仁义也渐渐退了,开始冷落孔明、赵云,只靠法正获取更多利益。这样看来他哪里比得上曹操的热情、开朗和勇敢?
支持诸葛亮的人很多,这很正常,诸葛大名垂宇宙,但实际上只会运筹帷幄之中,不会厮杀战场之上,就算单比文才,曹操诗文气度之宏大,魏晋有几人可望其项背?“蓬莱文章建安骨”,曹操文才风流,非虚名也。
支持关云长的人也很多,红脸关公义薄云天、武艺超群,却曾经是曹操的手下败将,关公的神勇其实都是后人浓妆重抹、添油加醋的。再说曹操是注释《孙子兵法》第一人,从军事才能看,关羽也无法超越曹操。
《三国志》作者陈寿这样评价曹操:“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阅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对比小说《三国演义》,二者相差何异千里?但一为正史,一为演义,你觉得应该哪一面的可信度更高呢?
无论如何,“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这话掷地有声,却并非我的评价,何人点评?大文豪鲁迅!
书至此,耳边似有雷声天际传来,真想邀鲁迅、曹操一起,温一壶青梅酒,来聊一聊心目中的英雄!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39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