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人民医院(226000)吴红
动态心电图检查(DCG)是诊断老年人心脏疾病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之一。DCG不仅可以用来监测心脏节律活动,也可以用来监测短暂的ST段改变,弥补了常规心电图只能记录平静短时的心电波形变化,而不能发现突发、短暂的心律失常、心肌供血不足,特别是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同时,DCG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起搏器功能评估以及药物疗效观察起到重要临床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153例术前老年病人动态心电图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了解术前老年病人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及最慢、最快心率情况等,为外科临床医生、麻醉科医生提供有效、准确的参考依据,降低手术危险性,提高病人安全性。现将我院的研究情况进行汇总并报告如下,以供临床借鉴或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2013年期间的153例择期手术老年患者,年龄65~96岁。
1.2 方法 采用深圳博英医疗软件动态分析系统,记录时间≥23h,结果由人机对话分析,激光打印。
判定标准:将期前收缩<100次/24h,定为偶发;>1000次/24h,定为频发;100~1000次/24h,定为多发。将频发、成联律、多形、多源、反复成对、反复成阵及R on T的早搏、房颤定为复杂性心律失常。
心肌缺血按“三个一”标准:①在J点后80ms处测ST段呈缺血型下移≥0.1mv;②持续时间应>1min;③2次发作至少间隔1min。同时排除体位改变、过度换气及基线漂移等因素,有ST段改变同时伴有症状者为有症状性心肌缺血(PMI),有ST段改变同时无症状者为无症状心肌缺血(SMI)。
我院对153例术前老年病人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结果见附表。
附表 153例老年病人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脏结构及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传导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窦房结的细胞数量在减少,以及束支传导纤维也在减少,代之以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从而影响窦房结功能[1]。
目前认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冠状动脉受损数目多少、个体痛阈的高低以及心肌耗氧量增加。此外,疼痛警报系统“缺陷”或体内β内啡肽基础水平增高,伴疼痛敏感性降低也是产生无症状心肌缺血的可能原因[2]。由于无症状心肌缺血发作时患者无疼痛感觉,易于忽略、误诊,加之手术失血,麻醉用药,气管插管刺激等均易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加重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猝死的危险因素。因此,笔者认为60岁以上老年人术前做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是必要的,有利于及时发现病情,及时改善心肌缺血状态,减少心律失常。对防止术中和术后意外发生、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检查可以了解术前老年病人的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及最慢、最快心率情况等,为外科临床医生、麻醉科医生提供有效、准确的参考依据,降低手术危险性,提高病人安全性。因此,动态心电图检查对老年人术前动态心电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