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近年来,我国音乐课堂教学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理论基础还非常脆弱,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理论系统。在这种情况下,音乐课堂教学要突破瓶颈,就需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而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让音乐课堂教学找到了提升质量的渠道,也为学校的教师提升学生的智能提供了可借鉴的科学理论。而应看到是:音乐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多元化智能理论为基础,发展其符合多元化智能理论的特长。
一、多元化智能理论简述
第一次提及多元化智能理论的著作是加德纳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加德纳教授通过其在哈佛教育研究学院的“零点项目”研究了儿童的智力发展情况。加德纳指出:人类的潜能中还包括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和自我认识的智能。因此,加德纳指出人类有七类智能,即: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肢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的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在多元化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音乐课堂教学,使音乐教育具备了开阔的发展空间。并且, 多元智能理论说明:每个个体的智能组合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位学生了解事物的方式、感受以及表达音乐能力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学校的音乐教育应是多途径和多元化的。笔者认为,一个立体的、多样性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拥有更丰满的精神世界以及更优秀的人文素质。
(一)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音乐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智能
每个个体的音乐智能的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比如:有学生喜欢唱歌、有学生喜欢弹奏乐器、有学生偏爱作曲、有学生有较好的音乐素养、有学生喜欢利用肢体语言来表现音乐、有学生喜欢用语言来描绘音乐。
假如学校的音乐课只教学生唱歌,那么,一部分喜欢作曲的学生、喜欢鉴赏音乐的学生、喜欢用肢体语言来表现的学生、喜欢用语言来描绘音乐的学生,就会被归为“没有音乐天赋和才能”的群体,就会被排斥在音乐课之外。显而易见,假如学校的音乐课单纯以“唱歌”来衡量学生的才能的话,就会约束学生感受、了解、表现音乐的真正才能,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
所以,音乐课堂教学不应将唱歌作为衡量学生音乐才能的唯一标准,也不能单纯地教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巧,而应将唱歌、说唱、演奏、跳舞当做开发学生音乐潜力的有效手段,让其体会到音乐的真正魅力。音乐不应是孤立、闭塞的学科,而应是多元化、立体化、开放化的学科。所以,音乐老师应以音乐为核心,针对学生的差异性,寻找到复合的、多样性的、立体的教学方法,打造一座涵盖范围广的“桥梁”,将学生引入一个立体、多样、具象化的音乐国度。
(二)音乐课堂教学应整合多类智能才能获得上乘的教学效果
除了上好音乐课之外,应将音乐课和其它专业课结合教学。这是因为:
1.音乐课堂教学离不了其它智能的支持,比如倾听音乐需要自我认识智能、作曲需要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演绎音乐需要身体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等。
2.融入了其它科目的音乐课,有着灵活的形式与丰满的内容,使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变得更多,使其更容易真正了解音乐。特别是可以使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其优势环节上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一位语文朗读能力较强而音乐能力平庸的学生,在音乐课上没有得到重视,学习激情不高,但在语文课上的配乐朗读环节却十分踊跃,这必然导致其产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又比如:该位学生在挑选语文课文的配乐以及阐释音乐的环节中发现了自己独特的技能,这能使其在音乐课上变得更为自信。
(三)注重实践,推动音乐课的多元化
笔者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音乐教学实践为载体,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鼓励音乐创作。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音乐教材应体现生活化的特点,老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形式、审美情趣,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和音乐审美能力。老师应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象化的教学情境。
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学校和老师应依据学生的爱好有意识地挑选教材进行教学,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音乐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丰富的教学信息,拓宽其音乐方面的视野,使学生愿学乐学。此外,应充分呈现出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完美结合,创新教学方式。
结束语:
总之,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使当代教育领域更加重视音乐课堂教学。音乐教学通过各项目的分工和协作,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节奏能力、视觉空间能力、身体协调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等。这与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培养学生的多类智能有异曲同工之妙。应注意的是,音乐课应与其它科目相互融合。
【作者单位:昆山市高新区同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