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调查

2014-10-31 01:54章琼尹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年10期
关键词:师范生能力课程

章琼尹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越来越受重视。目前,国内对于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研究多集中在对教育研究能力重要性以及培养理念的阐述上,实证研究较少。有限的实证研究又多关注硕士研究生层面的教育研究能力培养,针对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专门论述很少。本研究以本科师范生为调查对象,旨在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法对本科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本科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在性别、年级、专业等变量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同时结合调查结果,对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提出建议,希望为师范院校建立高效可行的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模式提供一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借鉴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本科生科研实际,设计了《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调查问卷》。该问卷包含3个部分,共28个问题。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等。第二部分是有关师范生教育研究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的项目,其中教育研究能力又分为创新能力、信息搜集与分析处理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三个维度。这一部分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从l到5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师范生的教育研究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越强。第三部分调查师范生教育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包含课题研究的参与情况、公开发表论文的情况等。在正式发放问卷前,首先进行了问卷试测,运用SPSS20.0对得到的数据进行了一致性信度检验,总量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a=0.87,表明此问卷信度良好。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浙江省某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年级的师范生,共发出问卷220份,回收206份,有效问卷203份。回收率为93.6%,有效率为98.5%。调查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三)数据分析

对问卷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和Excel2010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1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意识、研究能力的总体水平描述

由表2可知,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意识水平的均值为15.9557,略高于理论平均数15,表明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意识水平一般。教育研究总体能力的均值为40.6207,略高于平均数39,可见师范生教育研究总体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育研究能力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但这三种能力得分都只是略高于平均分,差距很小。

2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现状描述

从表2可以看出,63.1%的本科师范生没有主持过课题,91.1%的师范生没有公开发表过教育研究论文,师范生教育研究水平较低,情况并不乐观。表4反映了本科师范生对教育研究最困难之处的认识。虽然具体比例上存在一些细微差异,但是大一、大二、大三师范生一致认为论文选题和相关研究的开展是教育研究活动中最难的两个环节。

表3、4显示,目前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自己探索,分别占36%和24%。小组合作以及学校举办的各类科研活动在发展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39%的调查对象认为妨碍自身教育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是自身重视不够,另有35%的师范生把原因归结为身边缺少学术研究氛围。自身重视不够、学术氛围的缺失成为阻碍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提高的两大主因。

(二)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与研究意识的相关分析

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与研究意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与教育研究意识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三)背景变量对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影响分析

1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师范生的教育研究总体能力及各维度能力的得分进行T检验发现,师范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教育研究总体能力在性别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2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专业差异分析

调查显示,文科师范生与理工科师范生在创新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教育研究总体能力上均没有显著差异。

3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意识与研究能力的年级差异分析

从表6可见,不同年级师范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教育研究总体能力确实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的差异极其显著。表7是多重事后比较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在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上,大一师范生与大二、大三师范生差异显著,大三优于大二,大一最弱。(2)在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上,大一与大三存在显著差异,大三优于大一。(3)就教育研究总体能力而言,大三显著优于大一。但大三与大二、大二与大一之间差异并不显著。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意识有待提高

虽然本科师范生对教育研究意义的评价比较积极,但是从参与度来看,情况并不乐观。调查结果显示,77.3%的师范生认为教育研究对于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以及今后从事教师工作很有帮助,但是真正有意识主动去阅读教育类期刊、著作或者积极参与科研讲座的只有27.6%。在对妨碍自身教育研究能力提高的归因上,自身重视程度不够成为首要原因。在访谈中也发现,部分师范生对于本科生从事教育研究活动的态度比较消极,他们认为本科生无论从知识还是从能力上都不能胜任教育科研,把教育研究看作是研究生的事情。可见,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意识有待深化,除了对教育研究重要性的认识之外,还应树立起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育研究活动的意识。

(二)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效果不理想

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大三师范生教育研究总体能力显著优于大一师范生,具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这两个维度。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差异的主因在于教育学与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本调查开展时,大一师范生入学仅半年,而大三师范生在大学前两年已经学习了教育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教育学知识也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但是大二师范生与大一师范生在教育研究总体能力上没有显著差异,大三与大二之间亦是如此。这一方面说明教育研究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研究经验与较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关课程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效果有待加强。

(三)本科师范生教育研究活动参与度不高,研究水平较低

教育研究能力更多涉及的是“做”的能力,因此只能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得到发展。师范生每年可以申报的研究课题有很多,级别上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级课题,类别上可以分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年度开放实验项目、年度课程实践教学项目、党建研究课题等,但是本科师范生总体参与度并不高。调查中,半数以上师范生没有独立主持过课题,公开发表过论文的人数更是不足一成。

论文选题和相关研究的开展被本科师范生视为教育研究中最困难的两个环节,近半数的人不知如何选择研究主题,直接妨碍了课题的申报。调查同时发现,学术氛围的缺失是制约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五建议与对策

(一)提高师范生教育研究意识

1师范生要提高教育研究的自觉性

师范生在进入大学以后要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人。此外还要转变观念,不能因为是本科生就放松要求或者把教育研究当作是自己力不能及的事情而不去接触。在平时的学习中,本科师范生应该有意识地主动阅读教育类期刊、著作,关注研究热点与走向,不断培养自己的研究意识与研究兴趣。

2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研究

教育科研知识是开展教育研究的基础。本科师范生刚进入专业领域学习,在教育理论知识、科学研究方法上都存在不足,往往因为发现不了潜在的研究问题或不懂研究方法而知难而退。因此,研究经验丰富的大学教师应该为这些初学者提供专业指导,包括如何选择研究主题、检索教育文献、撰写文献综述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的能力,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教育研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师范生尽早地掌握基本研究方法。

(二)优化课程结构,循序渐进地开展科研训练

1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

对于多数师范生来说,教育研究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的初步形成,是从大学课堂开始的。长期以来,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都是以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这三种为主,结构较为单一,没有专门培养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课程。对此,有必要结合新时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有学者提出新时期的教育类课程应包含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基础理论方面的课程,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二是职业技术理论方面的课程,包括普通教育学、教学论、学科教学法、课程论等;三是有关教师职业理念形成方面的课程,如教育哲学、教师伦理学等;四是教育研究方法课程。[1]除教师教育类课程的结构设置外,课程开设时间的安排也会影响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是顺利开展教育研究活动必须具备的两种基本能力。因此,有必要将教育文献检索与文献综述方面的课程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使师范生及早学会查找文献。

2转变课程教学模式

研究是一种创造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主要是教师单向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通常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组织好的知识内容,不适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对此,我们需要转变课程教学模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考查知识为目的的考试,确立考查能力的评价思想。对于教育研究方法类课程,部分教师仍然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违背了科研类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纸笔为主的考试方式无法真正衡量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其结果往往导致师范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暂时记住概念,但对于如何亲身开展教育研究仍然束手无策。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培养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助益十分有限。

4建立、完善“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科研训练

现有的教学模式对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训练较为零散,不利于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的后续培养。有学者提出建立“三级论文”训练计划,其具体实施路径是: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完成课程论文强化相关课程学习的效果,锻炼师范生论文写作能力;大学三年级基本完成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后,进行学年论文的写作;大四学年进行毕业论文写作。[2]各师范院校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和训练师范生的教育研究能力。

5将教育研究与教育见习、实习相结合

参加教育见习、实习为师范生开展教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见习、实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听评课这一观察层面,而应该把它当作一项教育研究实践。自我反思是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自我反思不断深入的过程就是教师研究能力提高的过程。[3]师范生要珍惜宝贵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同时,各师范院校也应尽可能地为在校师范生创造进入中小学见习、实习的机会,争取能够开展四年全程见习活动。

(三)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

师范院校应充分利用雄厚的师资力量,让学生在研究经验丰富的大学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些教育科研活动,增进师范生的教育研究信心和研究经验。定期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科研活动,使师范生在活动中了解教育研究的前沿动态。各高校、教师、师范生需要共同努力,在校园中形成一种鼓励、交流、合作的学术研究氛围。

参考文献

[1]梁庆.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缺失的根源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17.

[2]占梅英.探寻本科生科研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关于实施“三级论文”科研训练计划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0(3):147.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02.

猜你喜欢
师范生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