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岩+安郁宽
医学教育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医学人才培养过程的复杂性和严谨性。医生具备独立分析与创造的精神、对事物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全球医学教育的重要目标[1-2]。教育部和卫生部于2008年10月联合颁布《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强调医学教育中科研训练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创新能力,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今后解决不断产生的医学难题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确定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创新人才,早期主要以参与性的研讨班为主,如麻省理工学院的UROP(本科研究机会计划)与IAP(独立活动期)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些大学还设立了创新中心,开设了学科研究方法论、创造技能、智力与创造力训练等一系列课程和专门训练,如加州大学的本科生研究办公室,系统地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德国柏林大学于19世纪初颁布了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大学开设了条件一流的实验室和现代化的计算机中心,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上,形成了专才培养模式。英国的牛津和剑桥都采用精英化教育方式,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并从大一开始对学生实行双导师制。日本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横向校企联合,并实施了全球化COE项目和世界领先国际化研究中心建设项目(WPI),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以加强对独创性的世界顶尖科研人才的培养。
国内许多高校对创新素质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如: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实行大学生假期科学研究计划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模式提供了经验。相对于国外成熟的大学生创新团队构建和创新研究,我国无论是在制度的建立完善、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是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如何使学生从被动接授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多层次、多角度的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成为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项目研究旨在摸索和建立起既传授知识,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包括科研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既能准确理解和掌握知识,又会运用知识,并形成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以及锻炼学生协作解决涉及多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因此,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内外医学高新尖技术的最新成果,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培养模式与研究内容
1专业培训
开展专题学术讲座、技术辅导和聘请专业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引导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学生的开题报告、学术报告、论文写作方法、毕业论文答辩等,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3],创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吸收知识、发现问题并大胆地去解决问题。
2团队构建
按照专业和兴趣,学生自发组成课外科技创新小组、围绕特定的课题项目或教师的项目而组建的团队,建立大学生科技活动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有效结合的机制,有科研课题的教师将子题目作为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交与大学生完成。鼓励大学生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组成兴趣小组。
3申报计划课题
在研究方案的确立、实验步骤的实施、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策划、实践,制定实验路线,明确课题的研究现状、内容、意义及国内外同类工作的现状,制定课题研究进度安排及所用经费预算等,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教师指导平台的建设
教师的积极支持是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导师吸纳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进行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的介绍,定期举行课题辅导,通过复合型培养途径,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学习和实践活动,渐进地完成创新学习和锻炼。
5加强产学研合作
开展多样化的科技创新活动,构建新型的校企协作关系,开展合作、共建实验室,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用性,使学生更快更好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6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创新活动组织体系、管理与执行队伍,以保证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有序性。通过制定各项课外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形成相应的学生奖励、指导教师奖励、院系奖励等激励机制。还要采用激励淘汰机制,对学生的创新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追踪管理。
三科技创新方案与实施
1通过文献检索与综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科学文献阅读和提出问题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方向并对其感兴趣的题目进行文献检索,主要查阅近5年的中英文文献,自行找出该学科领域尚未解决的相关问题,以培养其获得信息的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了解课题的研究动态后,学生结合阅读文献的情况,自己设计题目撰写综述并提出实验方案。通过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文献的理解深度以及对于今后实验的初步设想。通过文献检索和综述,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科学背景知识、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2实验方案
因材施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4]。通过交流讨论,因人而异制定学习计划和研究方向,实验尽量选择实验时间灵活、实验方法简便易学的课题,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有利于实验的完成。利用设计性科研课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阅读相关操作和技术方法的书籍,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行提出思路,根据拟解决的问题确立课题研究设计的方向和目标,避免让学生按照导师的研究计划直接进入实验阶段。参照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自主设计、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和实施步骤,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设计。
通过文献积累、设计研究方案和实施步骤等活动,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一些科学方法,因此会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探索未知问题的兴趣明显增加,能够初步具备科研思路,对如何进行研究设计也有较明确的认识,为今后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奠定多方面的基础。
提前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按照实验计划,教师严格掌握实验进度,及时给予必要的监督和指导,提醒学生严格按照项目进度安排内容,明确阶段任务项目以及每个学生在该项目书中的具体分工。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后,要求课题组同学及时进行讨论、总结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了解下一步进行的内容。学生通过全面参与实验研究的全过程,参与科学研究,阅读资料、设计实验步骤、摸索实验条件,总结分析实验结果,不仅培养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撰写报告与科研论文
学生获得实验数据后,教师指导学生应用规范的统计学方法及电脑软件处理实验结果,培养学生数据分析及处理的能力,最终整理完成一篇完整科研报告,鼓励并引导学生发表论文。科研论文写作是科研工作的基础,是科研水平和意义的集中体现。在撰写科研论文过程中,首先应让学生自己勾画文章轮廓、列好提纲,进行第一版论文的书写,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格式、用词及语言逻辑分析等方面耐心给予纠正及指导,反复修改学生论文。通过完成研究报告和撰写科研论文,增强学生对该段科研工作的理解及总结。
科研论文作为重要的科研成果表现形式,越来越受到各医学本科高校的重视。科研论文的发表可以反映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参与水平,但不应成为医学本科生科研水平的唯一评判标准[5]。
四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由于已有的规章制度与实际管理需求不相适应,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精力上的投入都不到位,学生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意识、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学生们虽然对科技创新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但缺少对困难的充分认识和坚强的毅力。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的缺乏,导致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虎头蛇尾,甚至最终放弃。在困难、挫折和失败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出乎意料的实验结果,鼓励学生质疑与探究。
3专业教师的有效指导
虽然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没有教师的积极支持和有效指导,单凭学生个人完成,很难出高水平的成果。然而老师不仅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还面临学校规定的科研任务。在实际进行过程中指导老师只管签字,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
4创建浓厚的学术氛围
由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很多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漠不关心,学校整体的学术氛围不浓。定期举办不同形式的“学术讲座”,以学生掌握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为基础,选择那些具有创新点且并非太高尖的题目让学生参与。以便有好的想法和活跃思维的学生的创新意识不被消磨掉。
5改革方案设计
根据教师的研究兴趣或者近期关注的热点,使大学生的创新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健全和完善有关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制度,特别是学生成果评价制度、奖励制度、指导教师工作量考核制度等。通过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锻炼学生独立学习、深入学习、批判性学习的能力,增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从立项开始就培养良好的表达能力,认识到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清楚地看到研究的成果和结论。这种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其中主动的发挥作用。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1建立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
建立本科生科研基金,为本科生提供自主创新的平台,促使参与科研的本科生将科研成果以论文的形式直接体现。设立医学本科生科研学分,显著改善了本科生科研参与现状,激发了学生对科研的认识及兴趣,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6]。建设相应的配套实验基地或实验室,开放现有实验室,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搭建多元化科研训练平台。
2实施制度
从立项申报、过程指导、结题评审、成果展示等各方面入手,营造科技氛围,提高师生参与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为此,必须建立起内容涉及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指导教师工作量计算、激励措施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3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教学计划
在教学中不但要开设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课程,而且还要规定在校大学生必须修够一定的科技学分才能毕业,把大学生的科技实践纳入教学计划,不仅解决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参与率问题,还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奠定了基础。
4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学生科研训练和培训,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团队合作。通过制定指导教师工作职责,落实指导工作量,开展评奖评优等途径来提高教师参与科技宣传、科技讲座、科研指导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校园网平台,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宣传、项目成果申报、评审结果公布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经过多年实践与探索,我校已形成一系列完整的规章制度,学校投入经费用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学习,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通过“计划→执行(实施)→检查→总结(评价)”四个环节,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项目的有序开展。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文件,严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项目的申报、审批、检查和验收程序,使其有效运行。仅2011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项目就有84项,400多名学生参加了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成果。我院本科生实践及创新研究能力培养基本实现了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目标,创新研究能力培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孙宝志.中国与美国医学课程详细比较及重要借鉴[J].医学教育,2002,(4):16-19.
[2]肖俊辉,张敏霞.试论如何加强医学生的创新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4):22-24.
[3]王树松,赵淑芳,宋光耀.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培养医学研究生科研思维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2013,34(8):78-79.
[4]曾慧兰,陈洁,张宏.导师指导下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806-807,836.
[5]吴艳峰,万涛,曹雪涛.关于当代医学专业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37-38.
[6]凌虹,李妍,张唯哲,等.通过早期科研训练培养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12):11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