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蓉
摘 要:在大类招生新形势下,班导师必须了解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对培养全面的人的意义,且具有广博的知识视界,才能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体制,引导他们正确对待专业学习和专业选择。面对文基班学生“自信、卓越”的文化特色,班导师要防止“捧杀”学生,工作中多使用批评和教育的方式。面对文基班“开放、分享”的文化特色,班导师应该引导学生开放创新、自理自治,以平等的姿态参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大类招生;文基班;班导师;创新
2011年上海大学实行大类招生,所有新生按人文科社类、经济管理类、理学工学类招入学校,在一年通识教育之后,再进行专业选择。为培养创新优秀人才,上海大学又在三大类下设三个基础班,配备最优质的资源,选拔新生中的尖子生进行集中培养。从2011年8月开始,我有幸担任上海大学首届人文社科基础班(简称“文基班”)的班导师,对大类招生改革背景下的文基班班导师工作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对此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一、大类招生新形势对班导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般来说,班导师由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师兼任,其重要的工作职能是引导学生及早熟悉自己的专业,尽快进入专业学习。但因为大类招生模式的改革,学生们入校第一年接受的是通识教育,并不进入专业学习。那么,大类新生是否还需要班导师,而作为大类文基班的班导师,是否还具备“导学、督学、助学”的作用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大类招生模式的改革,是为了促进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也对班导师及班导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班导师对通识教育有深入的了解。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kafd)教授第—次将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提出了对学生进行一种“尽可能综和的”、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作准备的”、“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1],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在专业划分越来越细、学科界限越来越森严的教育现状下,以通识教育建立大学共同的文化语言,沟通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显得尤其重要。班导师只有充分理解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对培养全面的人的意义,才能真正把握工作的方向和重心。
其次,要求班导师有广博的知识视界。大一新生,得到的是通识教育的培养,在各种门类的知识领域畅游,有着开阔的眼界。作为班导师,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就必须跟他们展开全方位的交流。此时,班导师是否具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往往关系到班级工作的成效。例如,作为文基班班导师,一项工作就是主持文基班学生的读书会。为了贯彻通识教育理念,读书会请各领域专家为学生介绍各种知识,从与电影相关的“理解中国电影的几个关键词”,到研讨诗歌的“追踪两岸当代诗的发展轨迹”,再到关于书画艺术的“海派书画的形成、发展和赏析”等,内容可谓五花八门。这时候,作为主持人的班导师应该起到沟通专家与学生的作用,使之展开有效交流。如果自身不具备广博的知识,就难以完成上述任务。
最后,要求班导师以深入的专业学识进行专业导学。大一新生实行通识教育,但班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导学的功能并未丧失,反而意味着班导师此项工作的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在大类招生以前,学生们一入校就分了专业,班导师可以目标明确地向学生们介绍专业特色、传授专业学习方法,导学工作直接而具体。大类招生后学生们专业意向未定,但专业学习始终是大学学习的主要任务,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们树立专业学习意识、掌握专业学习方法是班导师工作的一大挑战。笔者通过实践认为,班导师此时导学的工作重心有三:
(1)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体制。大一新生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大部分人是很茫然的。而大学学习与中学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有很大不同,大学生必须独立自主地学习,要自己做主选择课程,要自由安排课余时间,要自己主动参与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不会再像中学那样有老师和家长安排好一切。班导师也不能替学生安排他们的大学生活,但是必须与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交流,告诉他们大学的特色,解答他们在选课方面的疑惑,提醒他们安排好课余时间,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2)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大类招生入校的新生们,第一年并不进行专业划分,而是面临一年以后选专业的问题。其实,除了少数新生有明确的专业意向之外,大部分新生对于一年以后选择什么专业都还游移不定。这就要求班导师向他们介绍各相关专业的特点,使他们对可以选择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新生们的专业选择受到个人兴趣、社会需求、家长意志三个因素的影响最大,在这三者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们往往无所适从。此时,班导师的引导尤为重要。为此,我在开班会或跟学生个别交流时,都跟他们强调个人兴趣对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以期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当班上学生因为坚持个人兴趣与家长意志发生冲突时,我还利用休息日进行家访,不厌其烦地跟家长沟通,以便学生能如愿以偿地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
(3)引导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因为大一不分专业,或许使人以为班导师不再需要进行专业导学。其实不然,此时班导师在进行专业引导上难度更大,更需要技巧。例如,文科大类的学生们虽然没有细分专业,不能进行细致的专业指导,但人文社会科学有一些共同的专业方法和学习思路,这些基本的技能是应该在大一阶段就开始培养的,这就需要班导师归纳总结一些文科专业学习入门之法,通过适当的机会传授给学生。为此,我利用读书沙龙的机会,在与文基班学生一起读书时精心设计读书篇目,带领大家领悟文科的思维方式与治学方法。如通过和学生一起研讨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等大师们的著名学术论文,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学术思路,教导学生们在面对研究对象时,如何开拓纵向或横向的学术思路,进而解决面对的学术问题。这样的学术培养,不仅教会了学生们如何撰写课程论文,更让他们初步窥见了学术之堂奥。
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大类招生新形势、通识教育新理念给班导师工作提出的高要求,充分了解新体制下学生们的新特点,班导师才能切实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提供有益的教导与帮助。
二、文基班学生新特点给班导师工作带来了新任务
我所带的文基班,是由文科大类新生中最拔尖的24位同学组成,他们的特点是成绩优秀、发展全面、思维活跃、多有文艺特长。同时,学校本着精英教育的思路给他们配备了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文基班,特色鲜明,但同时也使得班导师的工作任务与普通班有所不同。
这样的文基班具有“自信、卓越”的文化特色。每个学生都相信并乐于展示自己的才华,当然是件好事。但过度的自信,加上学校各个层面都以“你们是精英”的眼光看待之,往往使他们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有“目中无人”的倾向。作为他们的班导师,我发现,他们可能有优异的学业,但是缺乏基本的礼貌。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警惕,于是把“拉后腿”作为班导师工作任务之一。对于这群本来就很优秀的孩子,过多的赞美只会“捧杀”他们。于是,我在工作中多次告诫学生们,细节决定命运,修养体现在向老师的一声问好、给同学的一个微笑中,让他们多注意生活中的礼仪。被敲打过之后,学生们志得意满的神气确实收敛了很多。还有些同学,在进入文基班之后,被赞誉捧得飘飘然,无形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结果成绩退步很大。其中有一个寝室的四个女生,期末考试排名均为全班倒数。作为班导师,我及时将她们召集起来谈心,引导她们查找学习退步的原因,得知她们是因为沉迷网络,集体窝在宿舍看网络小说导致了成绩下降之后,狠狠地批评了她们。结果,在下一次考试中,她们的成绩都有了十名以上的提升。经过了这些工作实践,我认为,响鼓也要重锤敲,班导师的责任并不只是鼓励和赞扬学生,批评和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任务。总的来说,不管是鼓励还是批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脚踏实地地做人和做事。
这样的文基班还具有“开放、分享”的文化特色。文基班的学生本来就具有90后孩子勇于表现自我的特色,更何况,他们大部分人都拥有这样那样的才能和特长。这也使我的班导师工作具备了新的特点,那就是:(1)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积极展开班级自治。要让学生们将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班导师尽量不要在旁边指手划脚。我在参加文基班第一次班会,组织他们选举了班委会之后,便放手让学生们在班委会的带领下,自己开班会,自己组织活动,自己主持读书沙龙,班导师只是作为班级的一员,参与他们的各种活动。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完全独立自主地组织了外出参观、野外烧烤等户外活动,也组织了新年晚会、告别晚会等室内活动。这些活动,每个环节都生动活泼、井然有序,学生们各展所长、合作无间,即便是老师出面,也未必能组织得更好,由此可见“放手”也是班导师重要的工作任务之一。(2)主动接近学生,分享他们的生活及心情。文基班的学生,有主见,好恶分明,因此,只有多跟他们交流,多参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才能更了解他们,也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为此,笔者与学生通过周记进行交流,学生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都写在周记中,而笔者逐字逐句阅读他们的心声,再写下自己的感言回馈给他们。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还是中小学强制学生写作文的笨法子。但在我看来,这同时也是大学老师跟学生沟通的一种好方式,哪怕因此增加了不少课外批改作业的负担,我也乐此不疲。在平时的活动中,班导师更是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比如学生们流行围坐在一起玩“杀人”游戏,我也就兴致盎然地参与其中,当学生们看到了导师也有如此童趣的一面,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师生之间感觉亲近了不少。由此可见“放下架子”能使班导师工作收获更多。(3)鼓励创新,激活学生的求新意识。目前我校注重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一流人才,文基班学生又是我们的重点培养目标,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文基班工作的重点。为此,我们在文基班专设“文基金”,以经费支持学生的创新活动。作为班导师,我更是注意把握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如在轻松的班级聚会中,提出如何展开创新活动的问题,学生们在放松的状态下,开始天马行空的畅想,虽然未必可以付诸实践,但有学生提出要普及环保理念,展开垃圾分类社会调查等创见,却是极具创意又极有现实意义的想法。在平时的活动中,学生们的奇思妙想更是层出不穷,如他们曾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电视疯了》,其新颖、活跃的思想令人赞叹。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放开思路、不断创新”可以体现在班导师工作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1]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 .
[2] 徐敏. 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4).
[3] 韩冰,李彧. 大一新生班导师工作探索[J]. 科技信息,2011(5).
[本文是上海市教委教改项目“大类通识改革中的人文基础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