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朋 董纪远
位于河南东北部、冀鲁豫三省交会处的濮阳,有着“中华龙乡”的美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濮阳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以“通、净、绿、亮、文”为具体内容,强化全员参与,明确责任分工,从小处着眼,细化建设标准,注重督查落实,特色明显。
9月初,记者穿行在丰收的田野,驻足于一个个豫北小村,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它们或隽秀静美,或大气彰显,令人流连忘返。而其背后的故事、蕴含的生机、透出的新韵,宛如值得品尝回味的秋之硕果。
“按咱老百姓的话说,这美丽乡村建设,不但要好看,还要好吃,好看就是咱的居住环境改善了,好吃,就是咱的收入增加了。”台前县侯庙镇镇长王文才接受采访时的这番表达,道出了濮阳美丽乡村建设的独特内涵。
美在有目标看实效
濮阳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于2014年7月中旬联合印发的《濮阳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确定了“以市、县、乡、村规划为引领,以村庄道路畅通、洁净卫生、绿化美化、街道明亮、文化生活丰富为重点,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典型引路,逐步推进,着力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工作目标。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全市所有村庄先集中开展积存垃圾清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农村卫生保洁机制,力争到2020年,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标准。
围绕这一目标,濮阳市同时制定了通畅乡村、洁净乡村、绿色乡村、明亮乡村、文明乡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甚至细化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垃圾箱设置密度,并对市直有关单位进行了责任分工。
开发区新习乡董凌平村,南口国防路西侧,有长约30米生活垃圾积存;国防路西侧南部多处猪场粪便,污水未经任何处理,随意露天堆、排,臭气熏天……责任单位:开发区新习乡;责任人:杜双林、刘自孔。
范县辛庄镇辛安社区西,东西路两侧河沟内有大量垃圾浸泡水中,镇南桥东河沟内侧有大量生活垃圾;武胜庄,堤口东侧有大量生活垃圾积存,村内脏、乱、差现象严重。责任单位:范县辛庄镇;责任人:王昌华、郭杰。
上述责任单位要正视问题,履职尽责,主动作为,立即整改。整改完毕后报市督查组销号。经复查仍未落实的,将对责任单位通报问责。
这是濮阳市委农办、市委市政府督查局组成的督查组在8月29日至30日对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督查暗访后,刊发于9月2日《濮阳日报》头版的一份《情况通报》。“在党报上公开曝光,目的就是推进整改落实,把工作做到让群众满意。每年年底由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对各县(区)申报的美丽乡村进行考核验收,圆满完成任务的乡镇予以奖补,完不成任务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并追究责任。”濮阳市委农办改革科科长丁君娜介绍说。
美在产业带动村民富
9月2日下午,走进濮阳县庆祖镇后郑寨村,首先吸引记者目光的是那一排排红墙尖顶两层联体别墅小院。据村支书张红义介绍,后郑寨的新村规划建设是从2004年开始的,按照村民自建、自愿搬迁原则,房屋样式统一设计,两户一座,现在全村76户人家已经有69户从老村搬了过来,老村以后将全部复耕。“俺们村800亩土地,有200亩都是坑塘,早些年村民靠传统农作物种植、承包坑塘种莲藕啥的,一年人均收入才有1200多元,后来主要是靠加工业把村子带富了,去年人均都超过1万了!”
张红义提到的“加工业”便是传统香制作。相传尧帝的母亲叫庆,生前就居住在此地,她对当地的老百姓很好,庆死后百姓建了座寺庙纪念她,取名庆福寺,这也就是庆祖镇的来历。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方圆几十里地的村民都会到庆福寺供奉祭祀,香火不断。
要说起来,制香的手艺最早还是由张红义引进村子里的。大概在25年前,中学毕业的张红义看到在村子里卖香火的生意不错,他便假装进货找到了制香作坊。“当时人家保密,死活不给说咋做,回来后我只好自己摸索着先造出了一台机器。其实,制香的原材料就是木粉,木板加工厂出来的废料、下脚料、锯末啥的,掺点胶粉用机器压制成型,经过晾晒就行了。两个人半天时间可以加工200~300斤,1斤香的利润在1元钱左右。前些年村里人看我制香挣了钱,都来学,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如今只剩下25户还在做,做出来的香有人订购,主要是供应寺庙和村民过节祭祀使用。现在村民挣钱的门路多,出去打工一年也不少挣钱,村子里还有出国的,去韩国、新加坡,打鱼或做厨师,一年收入几十万元呢!”张红义一边回忆一边感慨说。
靠着不起眼的传统香制作,后郑寨人富起来了,新村也建起来了,每家平均22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住上了,十几万元的小轿车也买得起了。但村子的长远发展能力仅靠这种单一产业毕竟有限,2012年,后郑寨村的500亩农用耕地被整体流转,从山东淄博引进了薄皮核桃种植,预计明年就能挂果,一亩地500斤左右的收成,市场价20元左右,将成为后郑寨的新产业。
美在整合规划天地宽
把1.36平方公里的村庄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平整,原来的林地荒地变成了新村,商业门面楼、住宅楼、幼儿园、文化广场等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整洁完善;1700亩耕地集中在一块,打包流转给十几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村民全部搬迁后再拆除旧村,腾出来的500亩地还可以复耕。这是台前县侯庙镇大杨村自2011年开始启动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最根本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这也是镇上把大杨村作为试点进行整体规划的初衷。如果在以前的话,一家5口人,3亩地,两个老人种不了,年轻人平时出去打工,麦收秋收都得回家,而三亩地的纯利润可能连一个月的工资都不够。你看,现在大家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年轻人可以安心在外打工,一年挣个几万元没问题。留在家里的有人花10万元建个大棚种双孢菇,每年能收入七八万元。村里有两家企业,一个饲料厂一个服装厂,用的都是本村人,饲料厂有40多个工人,都是男劳力,每月工资在3000元以上,服装厂有80~90个人,女工多,每月工资在1800~2000元。还有的农户在自家加工花圈,现在全国30%~40%的祭奠花圈都出自咱台前县,从事这个行业的在大杨村有一百六七十人。其余年龄大一些的村民,可以给合作社干活,按天算,一天40~50元。”有着15年基层工作经验的现任侯庙镇镇长王文才,一说起大杨村短短3年的变化,心底的喜悦就掩饰不住。
关于土地整合流转的好处,今年58岁的大杨村六组村民杨庆祥似乎最有发言权。他告诉记者,他有3个儿子,全家大小14口人,原来靠种庄稼一年的收成都顾不住吃。2012年8月,杨庆祥入股村里新成立的海华种植合作社。合作社共流转了1300多亩地,股份制核算,其中杨庆祥承包的100亩地主要种棉花、玉米、小麦、西瓜等。虽说地多了,但大地块便于机械化操作,耕地收割都省事,加上水利设施配套,浇一亩地才6~7元钱,今年虽然天旱,庄稼长势还是很好。杨庆祥算过一笔账,他承包的地每亩减去人工和机械成本,化肥、种子、农药等投入,纯收入在800元左右。“种地效率提高了,收入增加了,3个儿子出去打工也不用再惦念家里的事,我和老伴还能帮他们看孩子,接送小孩上学读书。今年有两个儿子都购买了村里的商业门面楼,等春节回来,就可以搬新家了。”杨庆祥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