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的植物景观配置

2014-10-30 14:01刘婷陈月华陈述
绿色科技 2014年9期
关键词:植物景观营造

刘婷 陈月华 陈述

摘要:探讨了在构建“两型社会”与“宜居城市”下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园林”,以园林植物为基本出发点,结合现代城市园林工程实况,分析了“环境友好型园林”植物景观建设的核心内涵与意义,并提出了植物景观构造的具体措施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环境友好型园林;植物景观;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9014703

1引言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全民自然生态意识的觉醒,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已经成为了“两型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环境友好型园林”这一绿化新理念就是在构建两型社会和宜居城市这一建设理念下衍生出来的,该建设工作覆盖面广且周期长,绿化工程应从“两型社会”的整体要求出发,兼顾生态和效益两个方面,合理利用景观资源,营造生态型植物景观格局。

2“环境友好型园林”的基本内涵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1]。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3]。环境友好型园林是指尊重客观条件和自然规律,最大限度降低人为破坏,使人与自然资源达到和谐共生的状态。其核心内涵是保护自然资源与解决人类与自然共生的矛盾[4],强调园林建设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通过具体绿化措施,降低园林建设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3植物景观在环境友好型园林中的诠释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无害和可持续发展,该建设理念下的植物配置必须具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因此,植物设计应该从植物与人、植物与环境以及植物种间关系3个角度综合考虑,遵循植物多样性、生态位原则,利用植物生长互惠共生原理,达到环境的生态平衡,利用生态调控原理,使生态系统实现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实现三者的和谐与可持续的发展。

3.1植物与人

营造友好型园林植物景观,植物配置应当以人为本,在保证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应满足人对城市绿地生理、心理的基本需求。

3.1.1防护性

园林绿地可提供活动及游憩场所,植物作为生态园林的主体,在改善空气质量、除尘降温以及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主导作用。植物的遮荫、防尘、防噪等防护功能可满足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

3.1.2观赏性

观赏功能是植物设计外在的,首先为人感知的因素,也是人类建立在适宜的场所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审美需求度。植物群落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个体、群体的形式美、色彩美、文化美等,可满足人类精神层面的审美需求。因此,植物设计应遵照统一与多样、均衡与稳定、韵律与节奏、对比与类似、比例与尺度的构图原理,优化植物配置,综合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等表现形式,创造不同的园林形式、环境氛围、文化内涵的植物群落,提供令人愉悦的视觉景观。

3.2植物与动物

3.2.1安全性

植物配置从植物种类选择到配置方式都要保证使用者及周边生物的安全。在种类选择时,要避免选择本身或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分泌物、飞絮、粘液等对动物有害的植物。如在选用带枝刺、皮刺或枝叶尖硬的植物时,应采取隔离措施,以免伤到动物及使用者。引入新品种时应该考虑是否会造成生物入侵,破坏动植物间的生态平衡等影响。

3.2.2生物多样性

植物与动物之间在生态上属于依附关系,主要通过食物链关系相互制约。例如植物叶片的遮荫功能能降低了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提高土壤肥沃度,有效保护地面以下生物的繁衍环境。同时,植物的叶、花、果能吸引昆虫以及鸟类,例如榆科、桑科、樟科、薔薇科等都为常见的果实诱鸟植物。

3.3植物与其他植物种群

3.3.1生态位

植物种间关系的友好性主要体现在植物生态位、他感作用两个方面。首先,植物配置的时候应考虑是否符合植物自身的生态需求。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种群或群落中的时空位置及功能关系是不同的[5]。不同种植物生活在一起,因生活空间、生活资源有所重叠,造成相互争夺的现象,最为常见的竞争是植物互相争夺光照和水肥而造成植物生长不良的局面。生态位是植物种间竞争的结果之一。因此,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植物的生态位科学配置,最大限度地避免种间竞争,保证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

3.3.2他感作用

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的因素之一。他感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其本身产生的并释放到周围环境中去的化学物质对另一种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相互排斥或促进的效应。种间相克的植物相互配置,由于他感作用的相互影响,植物会产生一些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导致植物的抗性下降,诱发病虫害,引起植物种类的消退。例如,山茶科植物对红檵木也存在较强的抑制作用,但若配植时两种植物间距超过冠幅的2~3倍,相互影响将降到最低[6]。核桃的叶子和根能分泌一种物质,对海棠等蔷薇属花木和多种草本花卉有抑制作用。而有些植物在一起,则可互为利用,共生共荣。如松树、杨树及锦鸡儿相互种植则有利于对方的生长。因此,植物配置中应注意种间的相生与相克关系,避免种间相克种植,以此充分体现植物种间关系的和谐共生。

4植物景观配置优化

4.1保护原生植物资源,充分挖掘可绿化用地

充分利用原生植被是环境友好型园林建设的重要途径,绿化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并合理利用原有植物资源,既保护了环境的多样性及稳定性,且降低了养护管理成本。同时,绿化工程应坚持规划建绿,见缝插绿,尽可能增大绿化种植面积比例,控制硬地铺装和建筑物的占地比例,科学配置植物,全面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endprint

4.2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优先使用乡土植物

在保护场地原生植物的前提下,植物配置应使树种的特性与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充分发挥生产潜力。植物配置需考虑速生树与慢生树相结合,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选种应首先考虑适应能力强、生长良好、种源多、苗木成本低及体现地域特色的乡土植物,不仅可增大绿化量,降低后期养护成本,且体现了当地的植物文化和地域风情。在城市植物景观中,推广应用乡土植物,适量引入安全、能适应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是保护区域植物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区域性植物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内容。

4.3因地制宜,合理应用节地型树种

在保持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在充分挖掘可绿化用地的基础上,植物景观整体布局应根据地势,划分功能场所,利用植物创造空间氛围。不同的地形、组团绿地选用不同的空间围合。植物种类方面,提倡选择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的高大乔木,营造丰富的林下空间,避免选择占地面积大、分枝点低的乔木,如雪松。绿化工程以植物为本,结合空间艺术手法,合理组织景观空间,既丰富景观整体序列,又达到“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的效果。

4.4应用可净化水质植物,优化水体种植方式

植物种类选用节水抗旱植物,以此体现环境友好型园林建设理念。节水耐旱的植物具有低成本、观赏价值高等特点,常用的节水抗旱植物有:国槐、臭椿、侧柏、龙爪槐等。同时,水生植物宜选用可净化水质的植物,如:睡莲、芦苇、香蒲等。利用植物自身的净化能力提高水质环境,可避免水质恶化、降低水体景观后期养护成本。

4.5提高植物群落层次,增大单位面积绿量

我国传统园林注重植物群落的观赏效果,对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以及群落结构缺乏重视,导致群落结构简单化、城市绿地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在“环境友好型园林”绿化理念下,园林工程提倡植物群落以复层式为主,最大限度增加绿量,提高植物多样性。经数据调查,复层立体绿化的生态效益比单层平面的草坪高出几十倍。复层式群落既可形成较为自然的林冠线和林缘线,可提高观赏性,且群落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抗逆性强,可减少后期养护费用。因此,在保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根据立地条件、功能需求等,进行科学艺术的植物配置,营造树丛、树群等植物景观,增加单位面积绿量,有利于突出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和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作用。

4.6合理控制乔灌草比例,充分扩大林下空间

环境友好型园林提倡植物景观布局追求对自然群落的模仿。植物群落配置过程中,科学控制乔灌草比例,注意植物的层次性,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群落。如植物群落可以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的高大乔木为主,配植可分割限制空间的低矮乔木、灌木及地被,构成半封闭式林下空间。既丰富了植物景观层次,提高了垂直空间利用率,也扩大了林下空间范围,提高了游客休憩的舒适度。

4.7提高植物群落观赏性,彰显区域文化特色

植物的观赏性主要体现在形体、色彩、季相变化3个方面。首先,植物具有强烈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建造功能,是园林空间表现的主要材料。群落的整体形态是空间组成的直观表达方式,结合空间艺术手法,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及地被的高度以及形状,可形成较为流畅、优美的林缘线。其次,色彩搭配是美学艺术的重要组成方式,不同的叶色、花色、果色,结合不同高度、姿态的植物搭配,使色彩和层次更加丰富。例如,综合性公园绿地,植物色彩应上以暖色调为主,营造较为欢快、祥和的场所氛围;烈士陵园应以冷色调为主,情感基调为庄严、肃穆。再次,园林植物的配置应注重四季有景可观。主要利用植物的季相变化,突出一季景观的同时,兼顾其他三季,避免景观的单调性。合理的选择树种以及科学的配置可形成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叶色多变,冬季银装素裹的植物景观,使游人感到大自然的生命及其变化,增强植物景观的亲和力。

植物景观整体布局应充分发挥植物特色,根据环境的需要突出主题。例如利用市花市树的象征意义,与其他植物或小品、构筑物相得益彰地配置,赋予浓郁的文化气息,不仅对少年儿童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而且也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7,8]。同时利用地域文化内涵指导具体的植物造景配置,彰显其地方文化与地域风格。植物选择方面,以其生态习性为基础,如北方常以杨树、柳树、榆树等为代表,充分体现北方植物风光;南方则多种棕榈科植物、彩叶植物、攀援植物、宿根花卉等,充分表现热带风光。综上所述,植物造景应从游客审美需求的角度出发,根据植物的特性形成一定的造景方式。

2014年9月绿色科技第9期5结语

在建设两型社会的今天,“两型园林”建设之路是实现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在资源、能源紧缺的时代背景下,“环境友好型园林”的建设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园林绿化应秉承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建设原则,以植物为出发点,通过合理地运用自然因素,走科学建绿、科学管理的“两型园林”发展道路。建设营造出自然、生态、经济的城市绿化环境,全面实现城市园林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侯锐钢.关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论综述[J].资料通讯,2006(1):5~7.

[2] 阳中良,周雪敏.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8(4):12~15.

[3] 王金南,张吉,杨金田.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环境保护,2006(4):7~12.

[4] 石运玲.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J].经纪人学报,2006(3).

[5] 刘常富,陈玮.园林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30~47.

[6] 王桂萍.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探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7] 唐岑.吉祥植物[M].南宁:广西科学出版社,1992.

[8] 尤传楷.园林城市文化[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植物景观营造
素雅自然
意在轻闲
美丽可持续
江苏宜兴根大生态酒店生态景观设计
绿城“秀丽春江”居住小区植物景观分析
浅析中小学校园文化营造中植物景观的配置研究
洗水soft fabric
浅谈酒店室内植物景观营造构思原则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营造温馨如家的购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