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问读·悦读

2014-10-30 18:25劳巧元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10期
关键词:伐木农家赏析

劳巧元

何其芳的《秋天》通过描写幽谷、农家、渔船、牧羊女,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营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同时,诗歌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因此,诗作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杰作。

但是,诗歌所表现的那种宁静、悠闲的意境和学生内心的喧哗与浮躁格格不入,诗歌所表达的乡村秋景和我们城市学生的生活也很难贴近,再加上十二三岁的初一学生,阅历不多,心智年龄尚小,思考问题比较粗浅、单一。所以,这样一首优美的诗歌,在他们眼里成了“鸡肋”,有的同学甚至直呼:好多地方都读不懂!

于是,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让同学们朗读这首诗歌,并将朗读过程中存在疑虑的地方,以质疑问题的方式整理好交给老师。第二天,我收到了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共87个,学生的这些问题打开了我备课的思路,我把部分学生的个别性问题通过书面答疑的方式处理好,再把学生的共性问题分成三类;有关朗读与节奏的,有关句子理解的,有关诗歌内容理解的。并以学生的问题串联起我的课堂教学,通过“以疑带读”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学。

一、 初读——以“疑”领读,读节奏

诗歌素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因此,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指导朗读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预习《秋天》的过程中,部分同学曾质疑,说这首诗歌的节奏很难把握。鉴于此,课堂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并帮学生总结了诗歌节奏划分的三种方法:词语划分法、意思划分法、朗读划分法。然后我按照自己的理解,给《秋天》的第一节划好节奏,并请同学们对着PPT一起读。在同学们对朗读的节奏有所感知后,我请同学们划好另两节的节奏,当同学们明确了诗歌的朗读节奏后,再齐读诗歌,通过初步朗读,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有了整体的、初略的感知。

“以疑领读”,大声朗读,能使静止的诗活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能将我们很快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

二、问读——以“疑”带读,读意象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说诗的意境极其重要。而意境又是由一个个带着诗人感情的意象叠加而成,要品味诗歌的意境,还得从赏析诗歌的意象开始。所以学习诗歌,不能只停留在节奏与音韵方面的阅读,还需要跨越文字,揣摩出字里行间流露的意蕴。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要品析出诗歌中复杂而含蓄的意象,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同学们所提的质疑问题,也证实了我的猜测。在87个问题中,有53个是有关诗歌意象的。于是,我打算以“何其芳诗中的秋天有什么特点?”这个主问题为抓手,以“疑”带读,引导同学们跨越表面文字,深入赏析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示例一:

师:何其芳眼中的秋天有什么特点?

生:我从“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这个句子中读到了农家人丰收的特点。

师:有同学问“能不能把这个‘飘字换成‘传字?”你觉得能不能?

生:不能换,因为“飘”比较轻盈,这样写可以使诗歌的语言更优美。

师:这儿在飘的是什么东西?

生(全体):是伐木声。

师:也就是说伐木声听起来轻盈,但是前面一句诗歌说伐木声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的,能震落满披着的露珠的伐木声会是轻盈的吗?

学生摇头。

师:这么重的伐木声怎么能用“飘”字来形容呢?

学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关注一个拟声词“丁丁”。

老师模拟三种伐木的“丁丁”声,第一种是沉闷的“丁——丁——丁——”;第二种是欢快的“丁—丁—丁—”;第三种是急促的“丁、丁、丁”

师:哪种伐木声比较符合当时的场景?

生:应该是欢快型的那种。

师:其实,伐木声的欢快也是伐木者的欢快,是伐木者把自己欢快的心情借伐木声传达出来。从中我们感受到了充满了力量和欢乐心情的伐木者,诗人通过巧用词语很好地体现了农家人秋天欢快的特点。

老师请同学们读这两句诗,并提醒学生朗读,可以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把“震落”、“满披”、“丁丁”、“飘”等有表现力的词凸显出来,学生朗读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示例二:

生2:我从“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这句,看出了农家秋天丰收的特点。

师:请你说说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丰收特点的。

生2:我从“饱食”、“稻香”、“肥硕”这几个词中看出。

师:有同学问“‘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中,把‘饱食换成‘割好不好?”你怎么看?

生2:不好,因为“饱食”用了拟人手法,指割了很多很多飘香的稻子,用“饱食”更能体现农家的丰收场景。

师:是的,许多时候诗歌可以通过妙用修辞,使诗歌的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师:农家的秋天还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沉默。

师:有同学问:“为什么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可以把“栖息”换成“停留”吗?

生3:不能,虽然“栖息”也有“停留”的意思,但是“栖息”是形容鸟类等停留、休息。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这样更形象一些。

师:你看到了秋天的什么特点?

生3:应该是丰收吧。

师:农人们在经历春播、夏管之后,秋天终于收获了,当瓜果、稻子、木头都由外搬到家中的时候,山野的秋天、田野的秋天、果园的秋天都齐聚到了农家里,呈现了一派丰收的场景。但是,秋收过后便是冬藏,农人们要把收获的东西储藏起来,于是,秋天也在农家消失了。所以用“栖息”这个词能很好地体现秋天农家丰收的特点。

通过“问读”的形式,以“疑”带读,教学生学会赏析意象,从而品味诗歌的意境。最后,让学生在关注词语重音、句子停顿、朗读节奏的情况下,将这节诗歌再朗读一遍。

学生读完之后,老师请同学们用“问读”的方法赏析剩下的两段。先自我赏析,自我释疑,再小组合作讨论同组同学中存留的质疑问题,每一个小组搜集通过讨论无法解决的小组质疑问题,派代表板书到黑板上。

五分钟之后,黑板上出现了小组提问的两个问题:

1.“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收起的到底是什么?

2.怎么理解“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老师抓住这两个问题,继续以“问读”的方式赏析诗歌。

示例三:

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句子收起的到底是什么?

生:青鳊鱼。乌桕叶。影子。

师:请同学们找找这个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

生4:主语是渔夫,谓语是收起,宾语是影子。

师:渔人收起的是影子,也就是说,这趟捕鱼,他什么收获也没有,既然这样,诗人为什么不说“收起了空空的渔网”呢?

生5:用“收起了空空的渔网”太直白,书中用了比喻句更生动形象一些。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那么渔人什么时候出发捕鱼的?

生6:“冷雾”这个词中看出出发的时间应该很早,天气应该还很凉,太阳没有出来,因此雾也没有消散。

师:芦蓬上为什么会满载着白霜呢?

生7:看出渔人在这里捕了很长时间的鱼。

师:在那样清冷的天气,那么早出发,捕了那么长时间的鱼,什么也没有捕到,渔夫心情应该是沮丧的,但是,诗中的渔夫是不是这样的呢?

生8:不是,“轻轻摇着归泊的小船”中的“轻轻”这个词,看出他很悠闲、惬意。

师:看来,他已不把捕鱼当作生计,而是一种游戏。就如我们现在的休闲垂钓一般。渔翁之意不在鱼,是吧?

学生认同地点头。

学生齐读这一节。

三、悦读——以“心”入读,读诗情

通过质疑、释疑、追问,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之后,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诗歌中所包含的感情,自然也就不难把握了。于是,老师让同学们带着对美好秋天的赞美之情再读这首诗歌。通过“悦读”,学生读出了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读出了清静的氛围;通过悦读,学生读出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场景,在那里不见农家些许艰难,读出了清远的氛围;通过悦读,学生读出了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读出了清甜的氛围,从而进一步感悟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与诗人产生共鸣。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落实诵读,诗歌教学的难点是对诗歌语言、情感、主旨的品析。“以疑带读”法教学诗歌,用学生自己的质疑问题,引领学生朗读诗歌,赏析意象,品味意境,揣摩情感,自然能激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与探究的欲望,从而更好地促进诗歌教学。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区邱隘镇邱隘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伐木农家赏析
农家旅社半夜惊魂
农家杏树
焚诗记
跟踪导练(三)等
伐木累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农家书屋推荐书目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