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薇
随着两岸关系朝着越来越开放的方向发展,两岸文化交流也愈来愈频繁、愈来愈深入,但文化交流中也出现了许多虽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却未取得相应文化效益的问题。因此,当前我们应当在总结已有文化交流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交流渠道,改进交流体制,对两岸文化交流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尽量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文化品牌活动是两岸文化交流一种新的有益尝试,多年来,笔者所在单位一直致力于打造两岸民众“面对面”交流的文化品牌活动,如“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谈谈如何打造两岸文化品牌活动,进一步深化两岸人民“面对面”的文化交流与思想沟通。
(一)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2002年,“两岸摄影家·两岸行”系列交流活动开始启动,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年。共同拍摄、共同办展和共同出书是“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的最大亮点。“三个共同”在十三年间虽然普通但并不平凡,看似简约实则并不容易,它切实为两岸人民提供了一个“面对面”的交流平台。
最突出的主线就是“两岸摄影家中华文化行”;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记录历史,传播文化,建立友情”。这项活动以摄影为媒介,以文化为纽带,使我们同台湾摄影文化界、政界、军界、工商界及南部乡镇有关人士进行了广泛交流,结识了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政治背景的众多台湾朋友。已出版系列画册10种。
(二)紧扣文化,才能维系同胞情感
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纽带,文化自信是我们开展两岸文化交流的持续动力。十三年来,我们有针对性地策划了以传播“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彝族文化”“徽州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当代世博文化”“苗族文化”等为主题的系列交流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坚持以我为主,以我为先,通过广泛持续深入地开展交流,使岛内民众不断清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不断了解大陆的建设成就和现代文明,感受和领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三)加强合作,才能取得积极效应
十三年来,文化的镜头与光影伴随两岸摄影家遍布神州大地,凝结成一幅幅精彩而动人的影像。他们共同将历次活动结集出版,陆续推出的“两岸摄影家·两岸行”活动系列画册《凉山火把节》《古徽州·新黄山》《闽西北风情》《两岸城市巡礼》《光影世博》《台北花博》《荆楚文化行》《映像齐鲁》《跨越三个世纪的影像——汤姆森后的福州与闽江》《多彩贵州》《川西文化行》等,都是两岸摄影家用光影共同书写下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壮丽山河的崭新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北摄影学会前理事长蔡登辉先生殚精竭虑地参与策划组织系列活动,频繁地往来两岸,并用十年的辛勤汗水凝结出《祖地寄情》这部大作。
(四)强化素质,才能提升交流水平
两岸文化交流,说到底是人的交流,人的素质决定了交流的质量。在对台交流过程中,人本身就是“流动的宣传品”。台湾民调显示,岛内民众对大陆人民的负面印象主要为:不文明、强悍霸道、炫富、自私等,因此赴台交流人员的一言一行,更是代表着大陆人民的形象素质,也是改善台湾民众对大陆负面认识的有效手段。这对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的人员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专业素质,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和交流内容的掌握;其次就是要具备善于沟通、待人真诚的亲和力;最后就是举手投足间的文明礼貌行为。
十三年来,通过持续开展“两岸摄影家·两岸行”系列活动,以两岸摄影家的镜头语言,向台湾民众展现了祖国大陆的建设成就、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逐步增进了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和当代大陆文明的了解和认同。
实践说明,目前两岸关系进入盘整期的新形势下,建立、扩大和累积互信成为两岸关系持续和平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创新两岸民众互信机制是有效手段,其策略思路与达成路径为:一是为推进两岸民众交流合作制度化进程奠定基础,从人际信任到制度性信任;二是建构共有观念,加强两岸民众互信的积累、互动的管控。三是坚持循序渐进,平等对话协商;四是通过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寻求解决两岸争议,塑造岛内民众的国家民族认同,突破两岸政治僵局。五是增强两岸一中观念,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追求统一,促进两岸分阶段、分步骤迈向统一。 (作者单位系海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