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戈瑞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随后,面对强势敌军的进攻,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辗转上千公里到达井冈山。毛泽东通过当地党组织联系和介绍,说服了绿林武装,得以进驻井冈山,找到了革命的落脚点,保存革命的火种。1928年4月,朱德带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这一过程中,毛泽东领导的兵力,发生了多次变化。
秋收起义之初,率领部队4000余人
1927年八七会议中,毛泽东首先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以中共中央特派员和湖南省委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身份,组织召开了安源会议。会议上,正式组建起湘赣边秋收暴动的指挥机关——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卢德铭任总指挥),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参谋长钟文璋,下辖3个团。其中第一团由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以及鄂南崇阳、通城的农民武装组成,团长钟文璋(兼);第二团由安源路矿工人纠察队、矿警队和安福、莲花、萍乡、醴陵、衡山等地的工农武装组成,团长王新亚;第三团以浏阳农军为主,加上警卫团和平江工农义勇队各一部分组成,团长苏先骏。上述参加起义的各路人马共计4000余人,统一由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指挥调度,拟从修水、安源、铜鼓出发,兵分三路向长沙进攻,在长沙及附近农民的响应和配合下,一举夺取长沙”。会后,毛泽东亲自奔赴铜鼓,指挥第三团行动。
起义部队撤退时,兵力由1500多人减至不足千人
9月19日,毛泽东带领第一师第三团抵达文家市,随后第一团也到达文家市,第二团大部失散,一部分战士在二营营长吴杰、六连连长熊坤山的带领下和爆破队也来到文家市。当晚召开的前敌委员会会议上,前委决定放弃进攻长沙,转兵进入江西,沿罗霄山脉南下,寻找立足点。这一关键决策,保留了秋收起义的骨干力量,开始了从进攻大城市到敌人控制薄弱的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毛泽东于“9月20日清晨在里仁学校操场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1500多人发表了重要讲话”。9月24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江西萍乡芦溪镇,一部分官兵已陆续脱离部队。25日,起义部队遭到江西国民党军队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壮烈牺牲,部队损失较大。芦溪战斗后,部队人员已不足1000人,而且部队士气低落。“部队军纪松弛,有的团、营出现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情况。”为了迅速扭转这种局面,以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
“三湾改编”后,兵力约700人
9月29日,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三湾改编决定将原来的第一师,缩编为一个团。三湾改编中,允许那些不愿意留下来作艰苦斗争的官兵离开部队,把剩下的700多人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一、三营共6个连,此外还有特务连和卫生队。毛泽东仍任前敌委员会书记。第一团团长为陈皓(后为张子清),党代表为何挺颖,副团长为徐庶,参谋长为韩昌剑(后为朱占卿)。第一营营长为黄子吉,党代表为宛希先(兼),下辖一、二、三连;第三营营长为张子清,党代表为伍中豪,下辖七、八、九连;特务连连长为曹荣,党代表为何长工。
初上井冈山时,兵力为200余人
10月3日,毛泽东率领改编后的部队在古城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总结了秋收起义以来的经验,讨论了形势、任务和建立根据地等问题,确定了对袁文才、王佐采取团结合作的方针。毛泽东在三湾时,听说井冈山上有袁文才等农民武装,于是亲笔写信,并请当地群众送到宁冈交给袁文才,信中写道:“择日拜访,愿与贵军结为友好,联合一致,共对反动军阀。”不久,袁文才让陈幕平带给毛泽东回信,称:“敝地民贫山瘠,犹汪池难容巨鲸,片林不栖大鹏,贵军驰骋革命,应另择坦途。”
袁文才和王佐属于井冈山上的绿林武装。“王佐带领一支队伍住在山区的中心——茨坪;袁文才带领一支队伍住在茅坪。他们一个在山上,一个山下,把守了通向井冈山的七条道路,特别是五大哨口。”袁文才和王佐的队伍,在茅坪和茨坪“互为犄角,遥相呼应,出没于罗霄山脉中段的莽莽丛林之中。没有他们的认可,毛泽东所带领的工农革命军是难以在井冈山立足的”。
虽然袁文才婉拒了毛泽东上山的请求,但毛泽东仍决心进一步说服袁文才。10月6日,毛泽东经宁冈县共产党员龙超清的帮助和介绍,在大仓村会见了当地农民武装首领袁文才,向袁文才说明了革命形势,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的宗旨及任务。“接着毛泽东又说,他准备到韶关一带去找贺龙、叶挺的南昌起义部队,留下的部队要袁文才帮他带,把家交给袁管。”袁文才对毛泽东说:“伤员和同志们的粮油我管,但宁冈的钱有限,还需要到周边的酃县、遂川、茶陵一带去打土豪。”袁文才的话,表明他已经答应接受毛泽东的部队。为此,毛泽东十分高兴,决定将伤病员和后勤机关及军官队的部分人员留下。
毛泽东为团结袁文才、王佐二人的部队,先后送给他们170支枪(袁100支枪、王70支枪),还对部队提出多项纪律,要求搞好合作。毛泽东在部队向茅坪进发前曾开会讲话:“王、袁都是‘地头蛇。俗话说,强龙难斗地头蛇。我们要争取同他们合作。今天将要进驻友军袁文才的防区,大家要特别注意遵守纪律,老百姓的东西连一根禾草也不能动。”10月7日,毛泽东就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北麓的宁冈县茅坪,并“在茅坪设立了医院和留守处,安置了100余名伤病员”。
10月10日,毛泽东按与袁文才事先的约定,率领约600人的部队继续南进,经十都、水口、下村,进入湖南省茶陵、酃县、桂东地区,开展游击活动。期间,毛泽东所率部队不断遭到地方反动武装靖卫团的袭击,张子清所率领的第三营与团部失去联系,秋收起义时原第三团团长苏先骏和原师长余洒度也相继脱离部队,部队人员在不断流失。
10月23日,“毛泽东率团部与特务连撤退,一直跑到井冈山南麓黄坳,收集失散人员共40多人”。随后一营一连赶了上来。毛泽东率领200余人的队伍到达井冈山西南荆竹山下,王佐派人前来接应。24日晚,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27日,宛希先才率领一营的两个连从茶陵来到井冈山的茨坪,与毛泽东的队伍会合。由此,毛泽东在湘赣边秋收起义后,经过一个多月的行军打仗,辗转上千里,在地方党组织和袁文才、王佐的帮助下,完成了向罗霄山脉中段的战略转移。后来,第三营沿罗霄山脉南下,遇到了朱德所率领的起义军余部。1928年4月,在“朱毛会师”时第三营重归毛泽东指挥。
收编袁文才、王佐的部队约1000人
1927年10月,毛泽东到达宁冈县后,亲自做袁文才的思想工作,同时派游雪程、徐彦刚、陈伯钧等多人到袁文才部队去争取转变他的队伍。
1928年初,毛泽东又派何长工去做王佐的思想工作,要求何长工把王佐的队伍争取过来进行改造。何长工认为王佐的队伍“流寇思想、游民习气很重”,说:“我单独一人,怎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呢?”毛泽东劝何长工说:“不要怕,去了后,困难是有的,要边工作,边学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何长工带着毛泽东给王佐的信上了井冈山。袁文才与王佐是“老庚”,在何长工上井冈山前,袁文才就向王佐介绍过毛泽东。所以何长工上井冈山后很快被王佐所接纳。何长工了解到“王佐手下约四五百士兵,多是土籍人。他们实行季节性和临时雇佣的兵役制。无事窝兵务农,有事揭竿而起,士兵个个强悍,都穿着杂色衣服,蓄着长发,善爬山。听人说,他们下得山去,若是被打散了,便会自动地跑回山来。”何长工进入王佐的队伍后,帮助王佐除掉了宿敌尹道一,获得了王佐的信任。打完尹道一后,王佐提出要扩充部队。何长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建议王佐部与袁文才部合编成一个团。
就这样,王佐在何长工的争取下,袁文才在毛泽东和宁冈县委书记龙超清的争取下,都愿意接受改编。1928年2月上旬,袁文才、王佐部在宁冈大陇的朱家祠前举行了合编大会。毛泽东将袁、王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并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袁、王二人则带头宣誓:拥护共产党,接受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团是改编的王佐、袁文才的部队,约1000人,在毛泽东带领下,打过几次小胜仗,但还没有远出作过战。”毛泽东对袁、王部队的成功改造,为我党我军改造绿林武装、扩充革命武装的兵力,创造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朱毛会师后的兵力增至约12000人
1928年4月,毛泽东、朱德在砻市会师。会师后湘南特委决定,两支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2个师1个教导大队。5月4日,毛泽东在会师庆祝大会上,代表第四军军委宣布第四军正式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全军万余人,枪2000支。后编为6个团取消师的编制,由军部直接指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下辖的6个团分别为: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二团、第三十三团。其中第二十八团为朱德所率南昌起义部队余部,第三十一团为毛泽东所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余部,其余4个团分别是湘南农民起义军和袁文才、王佐的部队。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于是,朱德和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将“中国工农革命军”正式改名为“中国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又被称为“朱毛红军”。
红四军组建时兵力达到12000余人,主要兵力来源:湖南和江西的农军约8500余人,国民革命军约2200人,绿林武装约1000余人,工人和学生武装约300人。可见,朱毛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种革命力量的汇聚。红军建立后,毛泽东分析:“红军成分,一部分是工人、农民,一部分是游民无产者。游民成分太多,当然不好。但因天天在战斗,伤亡又大,游民分子却有战斗力,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易。在此种情形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一法。”经过有效的政治训练后,红四军一万余人的兵力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