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郁民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落实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日益凸显。但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同仁历史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发现,史料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料教学缺乏常态化
史料教学虽然呼声较高,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却让人很无奈。面对新课改,一些历史教师依然深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对于史料教学浅尝辄止,课堂教学依旧是披着史料教学外衣下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依然未能改变,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教学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更是难以得到提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面对新课改的要求,许多教师还缺乏思想上、理论修养方面的充分准备。此外,由于教学内容量大、时间少、课时紧、教学条件差等诸多现实条件的限制也让很多老师底气不足,望而却步。在为数不少的历史课堂上,史料教学被迫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中的矮子”。
二、历史课变成了彻底的“史料课”
大部分历史教师是很清楚史料教学的重要性的,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都有尝试,但是将历史课堂变成了“史料堆砌”的课堂的情况屡见不鲜,对于史料“数量”的追求超越了对于“质量”的要求。
为了追求创新,教师对教材中【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素材往往轻描淡写,不做过多的分析理解,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了课本以外的史料上。引用史料时多奉行“拿来主义”,凡是和教材内容有点联系的史料就不加修改地照搬使用,导致史料与课本基本问题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且数量过多。致使课堂上一段段文字和一幅幅图片组成的史料课件取代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引用的史料难以引起学生共鸣,不仅教学效果差,还大大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三、史料教学模式单一
运用史料辅助完成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项教学艺术。这就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分析,针对不同的课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史料教学模式。
然而,在具体的听课和观摩学习中不难发现,史料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旧缺乏一个科学的操作模式。绝大多数的老师狭隘地认为,所谓的史料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供图文材料,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种“一刀切”“以不变应万变”的史料教学形式,既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也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会学生学习”“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的主导思想和目标。史料教学设计目前仍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非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学设计依然缺少引导学生提取信息,“生成问题”的环节,致使史料教学只有空架子,而无实在的精神内核。
四、史料教学功利色彩浓重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大多数历史教师依然是将史料教学作为传统历史教学的一种辅助,对于史料的研究和运用也多以高考模拟试题或者历年高考真题为主,功利意图浓厚。史料的运用缺少对于史料的运用策略的研究,为了实现史料教学的形式,而把整节课弄得支离破碎。在引导学生解读史料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是采用“以论带史”“先论后史”的方式,将史料作为论证“史识”、论证教材内容的依据,忽略了学生自己对于史料的阅读、思考和分析,这些史料教学过程中的严重失误不仅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历史学习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教学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在新课改的潮流之下,面对当前史料教学的种种偏向,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停滞不前,也不能盲目冒进,对于出现的问题却视而不见。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努力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应该明白,在具体的史料教学中,重要的不仅仅是选取了史料、利用了史料等形式的呈现,更主要的是,应当去关注史料教学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史料教学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修养。
(作者单位:甘肃嘉峪关市酒钢三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