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摘 要】 目的:了解高校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以自己制作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抽取了延边大学护理学院的271名同学。结果:调查的271名同学中74%的同学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表示满意,39%的同学认为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和图片比较多,31%的同学表示在多媒体授课时速度过快。结论:护理专业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较为满意,但老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上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这为进一步改进多媒体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多媒体 学习 效果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是运用电脑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并且在他们之间建立逻辑关系,来集成的具有交互性系统的技术[1]。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将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于教师的授课中的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前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护理学的各个领域,为了更好地了解同学们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诉求,更好地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育领域得到更好的应用与发展而进行本次研究。综上,本研究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微薄力量。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的描述和资料收集方法
1.1.1 研究对象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大专和本科共有同学767名。根据分层抽样的方法将300份调查问卷发放到各年级本专科生手中。
本次研究共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71份,回收率为90.33%。
1.1.2 资料收集方法:文献搜集、调查问卷
通过查阅与高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进方法的相关文献资料,全面了解高校对于此研究方向的现状以及当前相关的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依据。
调查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包括年龄,学历,年级,性别,民族,出生地;第二部为学生对多媒体教学的满意度;第三部分由35个条目组成。
1.2 资料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采用描述性统计,频率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数据。检验水平为α=0.05
2.浅谈多媒体辅助教学
2.1 多媒体制作方面
调查的271名同学中74%的同学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表示满意,这说明大部分同学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可的,这与李贺伟在《大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学生满意度研究》中的观点是一致的[2]。32%的同学认为教师使用的课件一般,从而可见,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思想上受到束缚,制作技巧有待提高,这与李艳的《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研究》中的观点是一致[3]的。同时,根据调查看出39%的同学认为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和图片比较多。其中,文字内容基本是书本的翻版 ,图片有些与所授课程关系也不大。
2.2 多媒体的运用方面
75%的同学对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堂中的表现表示满意,可以看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能力上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过程中很少提问,缺乏与同学的互动。同时,只有15%的同学表示在教师授课中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师仍然可以正常授课的现象,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依赖,缺乏正确运用多媒体的能力。
2.3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
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形式多样条理清晰,使知识重难点突出,更易于接受,同时31%的同学表示在多媒体授课时速度过快,一篇一篇的使同学们应接不暇。73%的同学认为,在多媒体授课中概念性的知识不需要板书而理论推导需要板书。54%的同学表示多媒体教学接受信息多,但收效小,相反,传统教学收效大,但接受信息量少。
3改进方法
3.1 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多媒体制作方面,应该结合教材凝练文字,精选相关图片,突破在多媒体制作方面的思想束缚。在教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力上,教师应该加强备课,能够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来扩充信息,而不是被多媒体所主导,致使没有多媒体而无法正常授课的现象出现。针对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来看,教师应该适当放慢多媒体的放映速度,给同学们充分的反应时间,使同学们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可以更好更多地去掌握理解。在运用个多媒体授课中一些理论推导需要在黑板上讲解,这样可以更易于同学们的理解,这与严英在《高校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中的结果一致[4]。
3.2 研究的局限性
通过此次研究,虽然对一些问题得到了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问题。第一是样本量不足,只有271人,致使数据结果可能不是很稳定。第二是研究的层面单一,缺少不同专业学生的调查分析。由于没有多媒体整体辅助教学的问卷研究,自己制作的问卷问题可能涉及不够全面,结果可能比较简单或者缺乏全面的代表性。综上问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护理教育学[M].2012.
[2]李贺伟.大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学生满意度研究[D].2014(4).
[3]李艳.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研究[D].2009(5).
[4]严英,杨华,卜益民.南京邮电大学学报[N].2010-09-12(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