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研究述评与未来研究展望

2014-10-29 10:20:26张承龙夏清华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价值链商业模式要素

张承龙,张 辉,3,夏清华

(1.武汉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2;2.湖北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孝感432000;3.湖北小微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 孝感,432000)

目前,商业模式普遍成为战略学家、营销学家、管理学家以及企业家们用来描述和概括企业如何获取竞争优势,乃至开展二次创业的重要概念,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了以创新企业商业模式的方式来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的战略任务。商业模式作为近年来热点的研究领域,在阐释一些相对独特的经济现象和企业战略时,似乎非常具有说服力。然而,到底何为商业模式?商业模式研究的参照系或理论基础是什么(Benchmark or Reference)?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内容或工具有哪些(Analytical tool or Model)?商业模式到底应当以何种研究视角更能获得理论的拓展和创新(Perspective)?学界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还不够系统,对于商业模式问题的探讨较多但过于分散不够收敛。有的学者从经验过程角度分析商业模式要素有哪些;有的学者基于商业模式的内在构成要素讨论商业模式的分类问题;有的学者从商业模式的学科属性分析其未来研究的定位和方向等。经济学家钱颖一、田国强教授等在讨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时曾指出,只有正确把握现代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研究平台、参照系或度量标尺以及分析工具,我们才能快速把握住问题本质,正确理解其理论精髓,还能够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同理,我们认为只有在搞清楚商业模式的参照系、分析框架和工具以及视角之后才能够帮助学者们将商业模式研究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并推动商业模式研究的拓展,同时指导实业界的企业家们制定合适的商业模式,依据动态的商业环境来评估比较企业商业模式的有效性,并就是否创新企业商业模式进行决策。

一、商业模式内涵的界定

商业模式概念的提出是缘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1]学界及实践界普遍接受和应用商业模式这一概念,却并不存在一个让大家普遍认同的定义。总体而言,学界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一种“主张”;“客户关系描述;“决策变量代表”;“组织架构”;“组织模型”;“结构框架”;非互联网和互联网活动集;可盈利的战略性框架;“商业逻辑”;“持续获利方式”;经济目标与社会战略目标相一致的能力配置;商业模式是创业者创意开发的最终成果;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方式,创造的首个内涵是生产,其次是交换或交易。综上可知,国内外学者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核心是企业如何通过产品或服务的增值活动来盈利,企业不再仅仅将顾客作为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而是将顾客作为企业价值的共同创造者。正如德鲁克和迈克尔·波特的学生,曾担任《哈佛商业评论》副主编的Magretta女士所言:“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追根溯源,实际上还是要回答德鲁克时代所提出的关于企业的基本问题:顾客是谁?(Who is Customer?)顾客价值为何?(Benefit to the customer from using the products or service?)企业如何获利?(How will the firm make money?)企业如何以适当的成本为顾客提供价值的经济逻辑是什么?”。[2]从商业模式定义的演化趋势来判断,商业模式研究的重心逐步从早期注重企业内部的运营模式、财务收益结构、营销模式向“战略、价值链、价值网络”等领域转移;商业模式的研究对象已明显从最初互联网电子商务单体企业的经验起点,向其他一般普通类企业扩展和推广;商业模式研究的焦点,已由一些知名大型企业转向中小企业如何创生成长的关注上;商业模式研究对于顾客的界定,从帕累托“二八定律”的重要客户维护转向安德森的“长尾理论”的非主流顾客的再开发上。学界虽然并未对商业模式定义做出一致性的界定,但学者们澄清了一些商业模式的理解偏差:(1)商业模式并非从供应商→企业→顾客的线性价值创造机制;(2)商业模式既不同于产品市场战略(即不同于企业在产品市场中差异化、成本领先的战略定位),也不同于公司战略(即描述和指导企业如何在商业领域中变得更有活力);(3)商业模式不能缩减为“企业内部组织形式“(如激励机制、控制机制、活动系统以及核心企业等概念来加以替代)。商业模式往往因注重“顾客需求”而用来作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较少将关注的视角转移到战略上来。总而言之,商业模式既非价值主张,也非收益模式或关系网络,而是对上述要素的整合和一体化。

通过对已有关于商业模式定义的回顾,以及现有商业模式研究的主要趋势,我们借鉴Amit,Zott[3]以及 Chesbrough 和 Rosenbloom[4]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在本研究中将商业模式界定为“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利用自身独特的战略、网络、技术等核心资源,为企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逻辑架构”。该定义具有以下内涵:首先,商业模式的目的在于为企业及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这区别于经济学中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单纯目标,商业模式不仅要考虑实现企业自身的利益,还需要实现与之有各种关联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显然已经将顾客纳入价值的共同创造体系之中,而不仅仅将其视为产品或服务的接受者;其次,商业模式的最终构架需要依赖企业自身已拥有的核心资源,如已有的销售渠道、企业网络以及核心技术特征(如美国运通公司上世纪五十年代达到顶峰的“旅游支票”商业模式,即是依靠企业原来在全球构建的庞大商家网络和客户群体);最后,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和运行一般针对的是特定的市场或行业环境,故商业模式具有较强的市场针对性和定位。

二、商业模式研究参照系或理论基点

初步了解商业模式的定义和基本内涵之后,需要进一步掌握商业模式概念提出的理论基点或参照系是什么?一个概念或理论的提出若缺乏参照系和理论基点,则容易让我们的研究迷失方向和缺乏深度,提出的概念或理论则又有随意杜撰之嫌;有了参照系或理论基点之后,一个概念或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通过总结已有的商业模式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商业模式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战略理论、价值链以及价值网络等这些理论构成了商业模式的重要理论参照系或基点,这利于我们更好认识一些管理新现象,并把握住企业管理问题的关键。

1.商业模式研究参照系之一:战略理论。将战略作为研究的参照系和理论基点,是目前关于商业模式研究的重要做法之一。战略注重价值获取(Value capture)和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相对于价值创造而言);商业模式强调合作、搭档关系以及共同的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商业模式综合考虑如何进行持续地总体价值创造,以及如何适当获取价值,即商业模式考虑更多的是如何为现有商业模式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如核心企业、顾客、供应商以及其他交易伙伴)创造总体的利益。商业模式关注以顾客为中心(Customer-focused)的价值创造,还强调网络结构化价值创造模式,以及与外部组织在可获得性要素和产品市场内进行经济交换的方式。与此同时,商业模式强调企业为各种利益相关方所主张的企业价值,以及用以创造和向顾客传递价值的企业活动系统的必要细节。简言之,商业模式强调合作,商业战略更强调竞争。通过讨论战略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商业模式对于企业价值提升的作用,Zott和Amit曾有过深入的讨论。他们通过对商业模式与战略互补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企业战略与企业结构之间的相互拟合匹配理论,商业模式既可作为一个结构性概念,也可作为企业战略的重点进行研究。魏江等参照市场战略和战略网络两个相近的概念,从分析单位、回答的主要问题以及关注焦点等三个方面分析它们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认为商业模式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内外部交易的连接结构;市场战略关注的是企业在内外部开展市场竞争的行为和活动;战略网络则主要关注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5]

2.商业模式研究参照系之二:价值链理论。Porter在其《竞争优势》著作中将单个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个大类。其基本活动包含有产品物流过程中的各种活动,如产品制造、销售、向买方和售后服务转移的各种活动;辅助活动是通过辅助基本活动向其提供外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内的职能支持,企业的基础设施虽不同企业的基本活动直接联系,但也会支撑整个价值链的正常运转。Porter的价值链概念被广泛作为供应链的应用模式进行研究。Porter指出,“价值链”围绕在企业四周,但需要强调的是价值链中任意活动为终端顾客所创造的价值若想高于其消费成本,均有赖于个体企业在作为一个实体的价值链中富有竞争性的价值定位,而不仅仅是连接到价值链中即可。对于价值链的定义,Porter有过详细的描述:价值链是一个商业系统,即满足终端用户的价值诉求,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及竞争优势。具体而言,Porter的价值链强调单个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即企业从产品的设计和开发到原材料采购和中间品投入、营销程序以及对最终客户的服务等价值创造的循环过程。价值链是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石,然而单个企业的价值链不是孤立的活动集合,它们是由企业价值链各种活动所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来源也往往是单个企业价值链各个活动之间所产生联系方式和手段异于其他竞争对手。

价值链将企业作为一个自主实体与对手竞争,并将企业视为原子化的行动者(Atomistic Actors)在市场中与其他竞争者竞争。价值链主张企业价值实现的逻辑起点在于顾客的价值主张(顾客的心理价格预期减去获取价值的成本),进而催生企业价值链形成、企业组织结构的安排以及企业价值战略选择和市场定位,通过生产和运营及网络、信息等中介连接行业价值链,并最终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由此可见,与商业模式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一脉相承,价值链与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逻辑是基本一致的。当然,商业模式的核心主张统摄了企业基本价值链的价值创造活动,还整合了传统线性价值链和非线性价值链中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创造活动,显然,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既继承了价值链的基本主张,又对价值链的讨论范围和深度进行了质的拓展。

3.商业模式研究参照系之三:价值网络理论。毫无疑问,价值链这一工具性理论概念用来分析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类企业的价值创造机制是非常有价值的,然而,一旦在其他新型企业组织形式如虚拟企业、网络化组织等出现时,价值链分析则显得不够充分了。那么,价值网络概念的提出,既反映了现实商业网络中的行动者如何创造价值的过程,又是“网络经济”现实的必然产物,该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审视和分析竞争环境的有力工具。Thorelli将网络概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类型介于“市场”与“科层制”之间。[6]Parolini将价值网络视为“提交终端客户价值主张的企业活动集合”[7];Allee则将价值网络拓展为“一种社会和技术资源共同作用的复杂集合体,主要通过企业间关系来创造以知识、智能、产品服务或社会产品为主要存在形式的经济价值”[8]。故而,企业领导者必须审视价值网络及位于其中的合作伙伴(企业)的组织肌体的健康状况以及运行态势,这些与企业自身的健康及运行同等重要。价值网络由相互补充的“节点(Node)”和“连接(Links)”所构成,网络特征的界定能够与不同节点和连接形成互补,一种服务在网络中提交需要使用两个或更多的网络要素。故价值网络即是“一组由相互关联的自组织单元构成,彼此间能够独立运行和管理,但同时能够在共同的原则和服务水平协议框架下协调运营的集合体”。由该定义可知,处于网络中的企业是独立的,然而,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能够形成“垂直准一体化”。因此,价值网络在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及产业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显然,在现有研究中,许多学者从不同的领域来共同探讨各种商业主体连接起来形成的网络这一研究对象,并对网络现象及其结构分类进行了许多抽象的描述,但是,无论是交易成本理论、网络理论、网络经济理论,还是其他理论都不能很好地提供支持并回答好企业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的战略形成这一实践性问题。故而,我们需要价值网络的全新分析工具,了解价值网络中企业与其他网络成员之间的关系,战略家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价值网络中哪里可以产生价值?并且这些价值如何共同创造?企业的活动如何影响网络?网络中其他成员如何对企业的活动做出反应?

通过对比战略理论、价值链以及价值网络理论主张可知,商业模式显然是企业当前经济环境、产业环境变化的产物,商业模式与战略一样均追求价值和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但商业模式更注重共同利益的创造,这种价值和利益的创造可以来自于传统的线性价值链(如传统的制造类企业价值链),也可以来自于非线性的价值网络(新型企业组织如虚拟企业、网络型企业),这取决于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和企业属性。有了战略、价值链以及价值网络理论这些参照系或理论基点,商业模式的研究和讨论便有了更为广阔的平台:我们既可以从战略与商业模式的交互关系出发推进商业模式的深入研究,也可以从价值链出发来探讨商业模式的主要特点,更能从网络理论层面来探讨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过程(见表1)。

表1 商业模式与相近参照概念之间的区别联系

三、商业模式研究框架或工具评介

在清楚地了解商业模式的具体定义以及理论基点或参照系之后,我们还需掌握现有商业模式研究中主要常用的分析框架或工具到底有哪些?这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和认识什么是商业模式,并能够快速识别出企业的商业模式特点。对于商业模式分析框架,鉴于不同企业自身所特有的资源和所处行业的差异,学界以及实业界的研究者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不同的分析模型,故而,目前无论是学界还是实业界并没有总结出普适性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或工具。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和实业界对于商业模式的主要分析模型或工具如下:

1.国外学者以核心要素所构成的模型来描述商业模式的特征。具有代表性的有Hamel的商业模式四要素模型:核心战略、战略资源、顾客界面以及价值网络,该商业模式要素模型强调四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即企业通过价值网络来制定核心战略和获取战略资源并将企业价值传递到顾客界面;[9]Zott和Amit的商业模式四要素模型:客户、合作伙伴、供应商、产品市场。该要素模型强调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与商业模式各要素之间的合理匹配,以提升企业总体价值;Chesbrough的商业模式五要素模型:市场、价值主张、成本与利润、价值网络、竞争战略。该要素模型要求企业尽量处于一种开放式创新和市场网络之中;Morris等六要素模型:价值、市场、能力、战略、成本及成长六要素,每一要素还划分出基础、专有及规则层等三个层次。该要素模型主张企业需要各个要素在三个层面上能够相互配合,特别强调专有层面的商业模式要素可能会为企业带来的竞争优势;[10]Müller和 Lechner的七要素商业模式:资本化模式、服务提供模式、服务配送模式、营销模式、收入模式以及外围的价值链配置和商业规划,他们的商业模式要素强调资本的运作技巧和手段,以及如何有效地配置企业价值链的内外要素;Osterwalder商业模式九要素模型:价值主张、目标客户、分销渠道、客户关系、价值配置、核心能力、合作伙伴网络、成本结构和收入模型,该九要素商业模式聚焦于客户与企业的价值主张,并围绕价值主张如何有效安排相关利益体的自身成本结构和收益结构;Oliver商业模式的价值网络要素模型,该模型旨在描绘出价值网中的所有网络嵌入者如何围绕核心企业来创造商业利润。

2.国内学者以商业模式的功能模块化强调各个模块间的联系和配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李振勇的四要素构成模式:融资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及生产模式,该要素模式主张企业的商业模式构成要以客户的价值最大化以及客户需求解决方案作为商业模式的逻辑起点,强调要以企业商业模式的内外要素共同作用来实现企业系统的最优运转;魏炜和朱武祥的六要素模式:市场定位、业务系统、核心资源能力、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企业价值,他们的商业模式要素构成强调如何对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易结构进行有效及合理安排;张维迎的七要素模式:产品和服务的解决方案、接触客户的新途径、客户关系、商业生态系统、便利、富有弹性的价格体系和快速反应的结构体系,该要素模式侧重于企业商业模式对于外部环境(客户关系、技术变革、商业生态、国家政策等)的反应速度和创新弹性;方志远的九要素商业模式:战略模式、市场模式、产品价值模式、营销模式、管理模式、资源整合模式、营收模式、成本模式、资本运作模式,以上九个模式又分别划分为三个模块即业务模块、运营模块和盈利模块,该九要素模式主要围绕产品的核心价值来安排企业业务、运营以及盈利的模块安排,关注的是三大模块间的有效配合(该要素模式还通过0-100打分的形式对业务模块(Business Index)、运营模块(Operation Index)以及盈利模块(Revenue Index)进行量化计算,通过对三大模块赋值不同的权重来最终获得商业模式指数(Business Model Index),并依据指数的大小来判断商业模式有效与否)。

3.实践界根据企业自身特点来描述商业模式。Google公司将自身的商业模式要素概括为“围绕搜索服务向第三方要利润的收益模式”;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将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概括为:产品和服务、目标市场、业务流程和社会基础。实业界在总结公司的商业模式时更倾向于企业的行业经验提炼,并以此判断自身商业模式是否在有效运转。

4.商业模式的实证分析工具。前文所述的要素框架图分析模型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常用的一种商业模式的分析工具。关于商业模式研究在实证分析工具的采用上,学者们也一般倾向于案例分析工具,而用数学模型或计量分析工具的还不是很多。其中Chesbrough对35家一般企业进行案例分析,并在后续的研究中选择一些典型的科 技 型 企 业 如 BigIdea Group、InnovationX-change、OceanTomo以及UTEK等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对象,提出了开放式商业模式构建的主张;Osterwalder从瑞士日内瓦湖附近“Montreux Jazz Festival”的音乐制作、文化节、旅游以及基金管理等为主业的典型企业价值主张及价值配置特点出发来归纳和总结商业模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并对瑞士当地的ColorPlaza及EasyMoney.com等企业进行了小型案例分析,Osterwalder的案例分析设计严格按照March and Smith's的科学方法开展,并采用了基于计算机工具的XML语言的BM2L商业模式描述语言。[11]

现有文献中用数学模型或计量分析工具来分析商业模式的学者还不多,其中Zott和Amit利用单一企业、单一供给商及单一顾客的静态价值创造模型,来设计商业模式与战略二者之间匹配对于企业绩效影响的数学模型。为了验证该模型,作者以欧洲及美国1996年4月至2000年5月间上市的300家互联网企业作为样本,验证了商业模式与战略二者将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交互影响(两个构念会单独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内学者李东等设计了由“定位模块、利益模块、收入模块以及资源板块”所构成的容器式商业模式,并讨论四模块形成的容器效应可能对企业绩效的产生作用,他们用2003年前在沪深股市上市的192家企业样本来验证容器式商业模式的固化效应及价值效应对于企业绩效的作用关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实证分析认为这些上市企业商业模式所形成的容器效应对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的价值效应对企业绩效正向作用明显,而固化效应不够显著;程愚等基于Zott和Amit的商业模式量表,设计出了“运营差异化”、“运营确定化”、“技术主题”及“方法主题”等商业模式量表,以及主观绩效量表,运用结构方程模式测度了前四者和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他们用383家普通企业的调研样本验证了运营差异化及确定化对于绩效提升的正向作用,以及方法主题对于运营效应及企业绩效提升的作用,而技术主题的对运营和绩效的作用都不明显的实证结果。[12]

表2 商业模式构成框架的讨论汇总

纵观中、外学术界以及实业界对于商业模式分析框架和工具的研究(见表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界及实业界并未获取一致的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但绝大多数学者均认同“价值主张、价值生产、价值提交、价值获取”这四个核心要素能够构成企业最基本的商业模式分析框架;商业模式的分析工具一般采用描述性框图、案例分析以及少量的数学模型分析。基于以上分析,借鉴田国强教授对于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构建方法[13],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的基本分析框架应该包含以下五个部分(或步骤)(参见图1):(1)界定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及成长阶段,即不同的产业环境和特点、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影响企业具体商业模式的基本构成;(2)企业商业模式自身价值诉求假设:是追求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还是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价值诉求的假设是基于企业现有资源特征,如独特的原料或技术资源,智力资本,还是销售渠道等)这将决定企业商业模式倾向重心;(3)企业商业模式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机制即主要核心要素的安排与设计:价值主张是什么?如何进行价值生产?如何向顾客提交价值?企业怎样获取价值?(4)企业商业模式的均衡取舍(Tradeoff),如同波特的一般战略选择一样,要么成本领先、要么差异化,或者夹在中间。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会选择不同特点的商业模式,有时倾向生存式,有时倾向成长式,抑或是投机型,因此,企业需要做出选择。(5)企业商业模式有效性评估比较,应当采取何种标准来衡量企业的商业模式有效性。田国强教授认为现代经济学理论一般采用帕累托最优和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注:个人、社会和组织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怎样将自利、互利和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呢?那就是激励相容:就是使自利的个人和人们之间的互利统一起来,使得每人在追求其个人利益时,同时也达到了其制度安排设计者所想要达到的目标)来判断和评价一项经济制度或机制的设计是否有效。Zott和Amit以核心企业市场总价值(或企业绩效)来衡量商业模式与战略匹配的有效性;安德森“长尾理论”主张企业在创造企业自身价值的同时,应关注利益相关者(包括非主流的企业上、下游供应商、客户等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的满足,其本质与激励相容(Incentive Compatibility)评价内容相似。我们可以将激励相容的概念做新的推演:即将企业的若干利益相关者结合到一起——顾客、供应商、债权人、股东、雇员以及其他伙伴企业的共同利益统一起来,使得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达到其自身商业模式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达到“利益相容”[14]。综合现有评价标准的分析,我们可以用企业绩效、“长尾理论”所主张的主流、非主流的利益相关者在价值诉求上的利益相容以及是否从企业的某类商业模式得以实现上来判断商业模式的有效性。对于商业模式分析工具,本文以为采用案例分析及数学计量模型的一手或二手数据的实证检验相结合的工具分析,更有利于我们清楚地认识和掌握商业模式的真实内涵和作用。

图1 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及工具

四、结论与展望

借鉴钱颖一、田国强教授对现代经济学领域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建议,本文基于国内外商业模式的主要研究文献,对商业模式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界定了商业模式概念,商业模式的理论基点或参照系,提出了商业模式的“五步”分析框架,最后,本文还概括了商业模式研究的常用分析工具以及研究视角。[15]本文以为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以上关于商业模式的理论参照系、分析框架和工具以及研究视角之后,后续商业模式的研究者才能迅速切入重点,把握住方向;不同学者流派才能有共同交流商榷的平台;实践界才能快速掌握和运用商业模式来创造和获取价值,企业的管理创新及二次创业也将有新的动力。

目前而言,有关商业模式研究主张非常庞杂,从不同企业实际出发,自然会衍生出多种研究流派和观点,就如前文商业模式定义的回顾,足有10多种不同流派定义,究其原因还是学者在对商业模式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视角的好处在于帮助我们拨冗去繁,有效地避开细枝末节,准确地抓住所要研究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未来的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可以选择从战略、价值链及价值网络、网络理论等为参照系或基点,以租金、锁定效应、技术创业等视角出发开展的研究:(1)基于租金理论视角。商业模式所倡导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过程实际上也是企业创造经济租金和获取经济租金的过程,只是表述方式的不同,由租金所产生的剩余如何在企业中以及利益相关者间进行分配则构成了企业商业模式租金理论研究视角的主要方向;(2)基于锁定效应(Lock-in)视角。由于商业模式创新将涉及对原有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内容以及架构进行局部或者大部的调整和更改,这势必触动企业内、外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商业模式创新首先要做的是如何克服商业模式的锁定效应(Lock-in),即商业模式自身刚性及惰性特征,其中企业原有商业模式的刚性及惰性障碍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内部、外部和行业;(3)基于技术创业视角。在技术和创新管理研究领域,商业模式被视为连接“企业(创新)技术与客户需求以及其他企业资源(如技术)的一种机制;商业模式被一些学者视为处于企业资源投入与市场产出之间的桥梁。创业本身可以视为个人或企业创造价值和获取价值的过程,故而与商业模式研究要素和内容存在某种意义上的交叉和重叠,那么,企业的技术创业研究中将商业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对象和战略工具加以探讨和分析具有新意和挑战。

[1]Zott C,Amit R.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7(18):181-199.

[2]Magretta J.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J].Ha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3-8.

[3]Zott C,Amit,Massa L.The Business Model: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37(4):1019-1042.

[4]Chesbrough H.Open Business Models:How to Thrive in the New Innovation Landscape[M].Cambridge,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6:20

[5]魏江,刘洋,应瑛.商业模式内涵与研究框架建构[J].科研管理,2012,30(5):107-114.

[6]Thorelli H B.Networks:Between markets and hierarchi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6(7):37-51.

[7]Parolini C.The Value net:A tool for competitive strategy[M].Chichester(England):John Wiley &Sons Ltd,1999:20.

[8]Allee V.The future of knowledge:Increasing prosperity through value networks[M].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2002:30-40.

[9]Hamel G.Leading the revolutio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0:12-40

[10]Morris M,Schindehutte M,Allen J.The entrepreneur’s business model:toward a unifie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8):726-735.

[11]Osterwalder A.The Business Model Ontology:A Proposition in the Design Science Approach[D].Lausanne:University of Lausanne,2004.

[12]程愚,孙建国,宋文文,等.商业模式、运营效应与企业绩效——对生产技术创新和经营方法创新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7(7):83-95.

[13]田国强.科学理解现代经济学[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2):41-46.

[14]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2005(2):113-125.

[15]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2):1-12.

猜你喜欢
价值链商业模式要素
商业模式画布
商界评论(2022年12期)2022-03-06 16:43:01
浅谈低碳价值链构建——以A公司为例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当代水产(2020年4期)2020-06-16 03:23:30
基于价值链会计的财务风险识别与控制
医疗器械包装发展价值链
上海包装(2019年4期)2019-08-30 03:52:56
试析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成本管理模式
消费导刊(2017年24期)2018-01-31 01:29:30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7年22期)2018-01-19 05:07:22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Intertextile春夏面辅料展关注科技、环保创新应对商业模式之变
也谈做人的要素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