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领风骚

2014-10-29 22:03张春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毛泽东

引言

东方红

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

呼儿嗨哟

他是人民大救星……

《东方红》,这首最早在陕北传唱的歌曲以朴实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伟大领袖的无比热爱,寄托了中国人民对人民领袖的无限深情。所以一俟唱出,便迅速传唱全国,风靡天下。

“毛泽东:中国革命之父。”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纽约时报》以此为题刊登长达1.2万字的文章。

1999年,美国《时代周刊》选出一千年间影响世界的100件大事和100位历史人物,并编辑出版一本画册。他们没有把美国的开国元勋华盛顿列入,却把毛泽东列入其中;同时,还将毛泽东指挥扭转中国革命危局的长征胜利也列为世界最有影响的历史事件。

2013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整版刊文论述毛泽东历史功绩:

创建了一个新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设了一个先进的党——中国共产党;

缔造了一支人民的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

创立了一个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

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新一任党的总书记习近平对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品格、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作出精辟概括,指出:

“在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中,毛泽东表现出一个伟大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勇于开拓的非凡魄力、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杰出高超的领导才能。他思想博大深邃、胸怀坦荡宽广、文韬武略兼备、领导艺术高超、心系人民群众、终生艰苦奋斗,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建立了不朽功勋。”

巍巍韶峰,青青翠柏;伟人风范,永砺后人。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那独领风骚、天河巨泻般的毛泽东诗词,成为让物质充满灵性、让历史进程加快的精神力量;成为中国不可磨灭的精神坐标。

那么,毛泽东诗词何以具有独特的魅力呢?是因为毛泽东诗词用典之妙?想象之奇?构思之巧?声韵之美?气势之豪?非也!毛泽东诗词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灌注着革命性的思维,澎湃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蕴张着一股撼五岳、荡四海的势不可挡的昂扬之气!

江河之有昂扬之气,故成浩浩景象;树木之有昂扬之气,故成莽莽林海;土石之有昂扬之气,故成巍巍高山;为人之有昂扬之气,故成雄才伟略。

毛泽东诗词所展现的精神气质,是以诗人“主观”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意志力量为底蕴,由诗趣“客体”所辐射的透彻力、鼓动力、征服力等有机组成的。也正因为有了这股无坚不摧之力的蕴张,才使人们在品读毛泽东诗词时,往往会有一种“惊世绝伦”之感、“横空出世”之震撼——这就是毛泽东诗词魅力的精髓所在。他以呕心沥血的诗篇反映时代精神,表现人民的呼声和愿望,高度关心时势、政治,心忧天下;他像一座座巍峨高山耸立于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浩渺时空中。

柳亚子赞扬毛泽东的诗:“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

徐迟说:“诗从毛泽东,文崇马克思。”

英国《每日快报》曾刊文:《毛,一位笔锋锋利的诗人和把中国引向未来的巨人》。

两次和毛泽东见面都谈论过诗词的法国前总理富尔说:“诗歌不仅仅是毛泽东生平中的一件轶事,我的确相信它是了解毛泽东的性格的关键之一……”

《毛泽东传》的作者罗斯·特里说:“毛泽东的精神锐气注入了世界意识。”

毛泽东的一生,波澜壮阔,惊天地、泣鬼神,他的个性品格,具有动人的凝聚力;他的深邃思想,具有非凡的穿透力;他的昂扬气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一切,在毛泽东诗词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一、舍我其谁的革命底气

底气,指的是基本的信心和力量,是一个人自信、能力及工作水平的体现。对共产党人来说,底气是坚定理想信念、推动科学发展、驾驭复杂形势、团结带领群众、促进自身完善的元气。底气足,处事雷厉风行、果断有力,精神饱满、清白堂正,反之底气不足,则做事畏畏缩缩、优柔寡断,没有气魄胆识,失信于民。

多接地气,才有底气。地气即地中之气,在自然界,只有地气和天气上连下接,才有生机蓬勃、万紫千红的生态。松柏之姿,经霜犹茂,主要是扎根沃土、承接地气。“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接地气才能长底气,让朝气生而暮气遁。

毛泽东的革命底气,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沁园春·长沙》作于1925年,充盈着指点江山的抱负与情怀。

1925年初,32岁的毛泽东从上海中央机关回到故乡韶山,并组建中共韶山支部,为躲避湖南当地反动军阀赵恒惕的追捕,秘密到达长沙。在长沙逗留期间,毛泽东重游了岳麓山、橘子洲。他站在橘子洲头,顺水而望,想到滚滚北去的湘江,似革命洪流势不可挡,岳麓山群峰一片火红,真有一种“星火燎原”的腾龙向上感。仰望苍鹰盘空,俯视锦鳞戏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而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北方军阀的统治摇摇欲坠。想到整个民族的不自由,此时已拥有丰富革命经验的毛泽东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即纳闷地寻思: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呢?答案是那个时代中国人苦苦追寻的。毛泽东形象地指出了主宰中国革命的根本力量是青年,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一呼而云集”,呼唤有志者到最富挑战的革命洪流中击水,这是何等的勇气、智慧和洒脱。正如斯诺所言:“毛泽东以某种方式不知不觉把个人历史融于一个伟大运动的历程当中。”

啊,那是何等的气壮山河!

毛泽东能够纵横捭阖、所向披靡,满怀信心、战无不胜,其底气何来?

1、他农村生长的平民本色。他生在农村,对农民的疾苦最为了解。他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弱者,是真正需要去帮助、去解救的人。还在毛泽东幼年的时候,他就同情弱者,乐于助人。一次毛泽东的父亲买猪,并付了定金。等毛泽东去赶猪的时候,猪价上涨,毛泽东感到心里不安,自作主张退还定金,觉得不应“赚心灵不安的钱”。毛泽东的平民气质表现在生活上,他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反感戒备森严、警卫重重,把自己和群众隔离;他更反对走形式、讲排场,比如众所周知的他最爱吃的就是“红烧肉”,最爱穿的就是“布鞋便装”。他生活上不讲究,衣服破了可以补一补再穿,走路累了捡一根树枝可以当拐杖。

毛泽东的平民气质,还体现在他始终对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怀着深深的感情;始终把自己当作人民的一分子,和广大的劳动者打成一片,尊重他们的生活习俗,体会他们的温饱冷暖。他的每一次握手、每一次交谈、每一个玩笑所蕴含的平民气质,都使他赢得人民更多的尊敬和爱戴。特别是看了毛泽东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让人感觉到,定格在镜头中的毛泽东是伟人、更是亲人。

2、他熟悉国情,把握精准。在农业时代的中国,所谓基本国情,一是农民,二是农村。他的名言是“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实践出真知”,“高贵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他深入群众向群众学习,向下级学习,先当学生后当先生。他了解中国的社会状况、阶级状况,对农民的社会地位和蕴藏的革命性的认识也最为深刻;对中国革命的动力在哪里,最为清楚;他写出了大量著作,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特别是他1927年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当时农民革命要求的体察、了解透彻而深刻,对地主阶级的种种剥削形式的分析、认识尖锐而犀利,回答了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的争论。当时的中央领导成员瞿秋白看了这个报告,非常兴奋,不但称赞毛泽东是“农民运动的王”,还为这个报告写了一篇序言。

3、他敢于斗争,勇于实践。还在毛泽东13岁就读东山学堂时,一首“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诗,就呈现出一种斗争精神。

辛亥之年,毛泽东18岁,亲自参加了这场革命,领导湖南学生“驱张”,峥嵘初露。他亲自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农运”中坚,犹如星星之火,撒向全国,终成燎原之势。

在转战陕北期间,当他率领300人同百倍于己的国民党部队在陕北捉迷藏时,竞敢于冒险同追捕他的国民党部队相向而行,大有十万军中探囊取物的气概。

从上海建党到安源罢工,从农运讲习所到挥师井冈山,从反围剿到长征,从抗战胜利到解放全中国……正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毛泽东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气质同他的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4、他实事求是,土洋结合。秋收起义后,实事求是促使毛泽东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继之开辟了中央苏区,并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长征中,面对左倾错误路线指挥下红军遭受的挫折,实事求是促使毛泽东在担架上,在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直至遵义会议上不断力争,使中国革命重新走上正确轨道。抗战中,面对“亡国论”、“速胜论”等思潮,实事求是促使毛泽东冷静分析中日力量对比,从战术到战略,从军力到人心,从国内到国际,最后以一篇《论持久战》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理论基础。

1942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党校的一段讲话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而毛泽东则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成功地创造出一个从中国本土生长出来的理论体系,并非常具有前瞻性地预言了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和正确方向。

5、他“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句话出自《论语》。孔子说的是:“我赞赏的是遇事谨慎小心,善于谋划而后再做决定的人。”毛泽东在作《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选举方针》的报告时,就引用了这句话,并以“这种态度是好的”、“这样才是好的态度”予以充分肯定和赞赏。

毛泽东重庆谈判桌上的底气,就是邓小平漂亮的上党战役。抗日战争胜利后,当人们还沉浸在胜利欢乐中的时候,中国上空已笼罩着一片阴云,蒋介石迫不及待地动手争夺抗战胜利果实,玩弄内战与“和谈”反革命两手。毛泽东看透了蒋介石的狼子野心,一方面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重庆同蒋介石和平谈判;一方面,又谨慎地嘱咐邓小平和刘伯承如此如此……根据毛泽东的“锦囊妙计”,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领导了著名的上党战役,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在重庆的谈判斗争。上党战役于9月10日正式打响,10月12日胜利结束,历时30多天。整个战役共歼敌35000余人,生擒敌军军长史泽波等师以上高级将领27名。上党战役接近结束时,蒋介石被迫在《会谈纪要》上签字。

6、他善于总结,集中民智。1964年8月29日,毛泽东在会见尼泊尔教育代表团时,一位团员问:“您所以这样伟大的秘密是什么?您力量的源泉是什么?请告诉我们,以便让我们多少学得一点。”毛泽东回答,我没有什么伟大,就是从老百姓那里学了一点知识而已。虽然我们学了一点马克思主义,但是单有马克思主义还不行。要从中国的特点和事实来研究中国问题。他又说,力量的源泉是人民群众,不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哪一个也不行。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一年之后,1965年7月26日,毛泽东会见刚从海外归来的原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和夫人。接见时,李的秘书程思远作陪。在谈话中,毛泽东主动向程发问:“你知道我靠什么吃饭吗?”程一时茫然。毛缓缓道:“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以前我们人民解放军打每个战役后总要总结一次经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然后轻装上阵,乘胜前进,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的两次谈话道出了他一生的成功秘密:善于总结经验,集中民众智慧。

二、从不低头的民族骨气

骨气,指刚强不屈的人格及操守。哲学家康德说:“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骨气。”骨气,说白了,就是要有脊梁骨;没有脊梁骨,只有任人欺侮,任人宰割,任人凌辱,是一个永远站不起来的可怜虫。骨气是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有尊严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精神品质。

物质有价,骨气无价。每一个正常人都无不看重个人的骨气,以不同方式表现骨气。“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刚义正直者的骨气;“良马不念秣,烈士不苟营”,是胸怀大志者的骨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忠贞守操者的骨气;“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是清正廉洁者的骨气;“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是重情重义者的骨气。居庙堂之高可以有骨气,处江湖之远同样也讲骨气。屈原因不甘受放逐之辱而投汨罗江,西楚霸王项羽耻向东吴父老而自刎乌江,司马迁虽遭受宫刑却仍著《史记》,周文雍、陈铁军将婚礼举行于敌人的刑场,这些都是人们为维护骨气而所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

毛泽东是由特殊材料铸成的人,经历过千锤百炼。他的一生,是挺起脊梁、进行战斗的一生,是永不向强权和邪恶势力低头的一生。

毛泽东的民族骨气,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该词最早发表于1963年1月9日《人民日报》。此前的1962年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多事之秋,美国雄心勃勃的总统肯尼迪宣称要支持所有朋友,反对一切敌人。这年年初,美军顾问进入了越南,而印度则被肯尼迪称为落后国家的“民主橱窗”,并多次公开指出,美国必须帮助印度,让它成为亚非国家的榜样,使它们不至于向中国学习。台湾也派遣了多支武装小分队在沿海各地登陆骚扰。中苏两党矛盾急剧上升,这一年双方利益或观点激烈冲突的事件就有:伊犁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苏联同意与美英商谈防止核扩散协议;中印边境冲突;撤走援华专家;催讨朝鲜战争时的军火贷款;中苏边境冲突;东欧五国在它们的党代会上点名围攻中共;苏联报纸也开始批判中共。

这首词的主题很明确,凸显了毛泽东坚持要“反帝反修”,决不在任何敌人的面前低头的骨气。词的上阕,嘲笑反动势力对中国的攻击是苍蝇碰壁和蚍蜉撼树,下阕强调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在急剧发展变化着,诗人认为与敌人的搏斗,来不得半点的犹豫以及温情,并发出以“只争朝夕”精神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号召。该诗气势磅礴挥洒自如,淋漓尽致且一气贯通,如同紧擂战鼓急吹号角。

这种骨气,这种自信,何等豪迈。

毛泽东这首诗词的内容也赢得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极大关注。20世纪70年代初尼克松首次来中国访问见到毛泽东后的第一句话就说: “我看到您写道,机会来到面前时,要‘只争朝夕。”在当晚的宴会讲话中,尼克松又说:“毛主席写过:‘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现在就是只争朝夕的时候了,是我们两国人民‘攀登那种可以缔造一个新的更美好的世界的伟大境界的高峰的时候了。”

毛泽东从来不缺少民族骨气。早年在《湘江评论》上,毛泽东就以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宣告:“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种骨气惊天地、泣鬼神。在他的领导下,1949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挺起了脊梁,有尊严地屹立于大国之林,永远告别了屈辱挨打的时代。而实际意义上,直到原子弹、氢弹炸响以后,中国才在真正站立起来。此后,才有了伦敦奥运会连续领跑金牌榜让世界发出“中国一直在创造历史”的惊呼。

抗战后期,美国向日本投放了两颗原子弹,一时间全世界“谈原子弹色变”,延安的《解放日报》也在头版报道了这一消息。毛泽东得知后,立即将《解放日报》负责人叫到窑洞进行严厉的批评。他知道原子弹的厉害,他更知道信心的重要。此后,他多次谈到“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

应当说,在一些重大的战略问题上,在一些涉及到国家、民族利益的根本问题上,毛泽东是从来不妥协的,是一个原则性非常强的人。比如当年赫鲁晓夫来谈联合舰队的问题,毛泽东不仅寸步不让,而且发了很大的脾气,因为这涉及到了中国的主权问题。

在新中国遭遇美帝封锁时,毛泽东就说过,封锁吧,封锁十年二十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忍屈受辱、仰人鼻息不是毛泽东的性格。1949年8月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他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坚信,有骨气的民族,是任何敌人也吓不倒、任何困难也压不垮的。他还说,“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这种骨气,有谁不为之动容?哪个敌人不惧怕万分?

在人民遇到疾苦时,他明确指示医院“不能为金钱服务、不能为特权服务。必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坚持“送医送药下乡”;穷则思变地在农村创立了“赤脚医生”;咬牙坚持国家补贴搞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解决了广大群众治病难的问题;真抓实干,在全国彻底消灭了性病、消灭了麻风病、消灭了血吸虫病。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骨气,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有了这种骨气,就有忠诚于党和国家的坚定政治立场,就有维护国家利益的民族气节,精神上就不会“缺钙”,就不得“软骨病”,就能“临大节而不辱”。

三、以身报国的宏大志气

志气,就是为了人生目标,百折不回,力求实现的气质。古语评论“志”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气,是有理想、有抱负、有信心的表现。有志气的人,往往奋斗目标明确、意志坚定、不怕各种困难。越有困难、越有挑战,越能显示志气的精神力量。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之时的远大志向。

1919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写道:“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闸门动了,且开了!浩浩荡荡的新思潮业已奔腾澎湃于湘江两岸了!顺他的生,逆他的死。”年轻的毛泽东,“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凌云壮志。十月革命后,毛泽东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此后,不管是“倒海翻江卷巨澜”,还是“雄关漫道真如铁”,毛泽东始终都矢志不移、执着追求,直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核心、中国人民的领袖。所以他的志气,也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员和中国人民的志气和志向。

由抒情而言志,由言志而践行,成为毛泽东诗词一以贯之的精神龙骨,比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钟爱的天下第一山——井冈山告诉我们四句话:第一句话,革命理想高于天;第二句话,走对道路是根本;第三句话,人间万事出艰辛;第四句话,群众利益无小事。

毛泽东的宏大志气是与现实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是空谈,而是实干。在领导秋收起义之前,瞿秋白曾提议毛泽东到上海中央去工作。毛泽东回答得很干脆,我要上山下湖,到山林里去跟绿林好汉交朋友。他果然这样做了。1928年4月,一支以朱德为军长、毛泽东为党代表和前敌委员会书记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在井冈山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不久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改编了袁文才、王佐两股农民武装,在山林里落下了脚。想不到,井冈山这一脚竟踢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井冈山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山高岭陡,仅有的一条羊肠小道在峭壁间环绕,用石头垒起来的哨口设在两峰之间,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1928年7月初,朱德和毛泽东分别率红四军主力下山袭敌,山上守军不足一营,敌人以四个团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会剿。井冈山根据地面临着第一次大危机。8月30日下午,红军在黄洋界,以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向敌人集结攻山的部队轰击。当时只有三发炮弹,不料前两发炮弹都因受潮没有打响。所幸的是,最后一发炮弹终于在敌群中炸开了。敌人以为是红军主力已经回山,连忙在当夜撤走了。正是黄洋界上这唯一的一声炮响,挽救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使毛泽东下山前不得已而为之的“空城计”获得成功。

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常常是在敌强我弱、“围剿”和反“围剿”的较量中得以展示;毛泽东的诗情才华,常常是在充满压力的斗争环境中得以迸发。

9月8日,朱德和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回山,听说黄洋界保卫战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兴奋异常,禁不住涌动起一股诗情,他作词一首——《西江月·井冈山》,写了一场他并未亲眼所见的战斗: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虽然没有亲临黄洋界保卫战,写出来却是如此真切生动的战争画面。旌旗、鼓角、围困、壁垒、炮声、宵遁,这些描写战争的常用词汇开始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出现了。

其实,黄洋界保卫战无疑是一局险胜之棋。无论是毛泽东还是红军官兵,都联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于是,在山上开的庆祝晚会上,官兵们编演了一出京剧,就叫《毛泽东空山计》。在井冈山纪念馆,至今还陈列着戏里的一段唱词:

我正在黄洋界上观山景/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举目抬头来观定/原来是湘潭发来的兵。

我是内无有埋伏外无有兵/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来来来……请上井冈山来谈谈革命。

38年后,毛泽东回到了井冈山。看今朝,忆往昔,他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这首词,并于1976年元旦在报刊上正式发表。

在这里,我们不说井冈山的美景和变化,也不说当年“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情景,只说毛泽东“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预言。2012年6月24日,毛泽东47年前的这一诗句被不止一家外媒引用,来形容中国“一天内开启两个新纪元”——蛟龙号深潜突破7000米以及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首次手控对接成功。一天之内,中国在外太空和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同时诞生了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潜的新纪录。2013年12月15日4时35分,携带五星红旗标志的“嫦娥三号”成功落月,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软着陆月球和月面巡视勘察能力的国家,展示的不仅有中国的航天大国雄心,更有令西方刮目相看的先进技术。外电惊呼:中国把强国梦从家门口编制到了外层空间。毛泽东的预言,决不是臆测,也不是巧合,而是建立在丰富阅历,渊博学识基础之上的,加上超凡的洞察力、深入的调查研究、缜密的分析判断,从而得出客观规律的判断,不论是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还是在后来的人类实践中,都得以实现。

科学预言充满志气。这种志气不是自我的盲目乐观,而是源于他对人类历史发展根本规律与最终归宿的洞察,源于他对社会矛盾的深入了解和精确判断,源于他为了崇高理想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智大勇。他的那句“当着天空出现乌云的时候,我们就指出,这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

毛泽东曾多次引用少年时期的诗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用以倾述自己的志向,表达自己的自信。

如果说青年毛泽东的自信是一种志向和责任,那么参加革命后,实践斗争的锤炼又使他增加了一份能力和智慧。因为他找到了施展抱负的舞台,就是农村根据地;找到了在这个舞台上演出大剧的功夫,就是武装斗争;找到了这出大剧的脚本,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政治上,他坚信“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生活上,他畅游长江吟出“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我们概括毛泽东的一生:可以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展现的是毛泽东青年时代的志气。“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俱往矣,数古今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展现的是毛泽东壮年领导红军长征时代的志气。“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振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展现的是毛泽东晚年反帝反修时代的志气。

“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可见,毛泽东的志气是何等的激励人心!“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养吾浩然之气,毛泽东的高蹈风范,令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进取向上的蓬勃朝气

朝气,是指精神振作、奋发向上、力求进取的气概。蓬勃朝气是干事创业的巨大动力。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展现着共产党人蓬勃朝气的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为了人民翻身解放,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甘洒热血、前仆后继,一举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在改革和建设的新时期,为了国家的富强与长治久安,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共产党人奋发有为、开拓创新、把改革开放事业一步一步推向深入,使中国人民逐步富起来、强起来。从革命到成功,中国共产党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产生了一呼百应的感召力和海纳百川的吸引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像一轮喷薄欲出的朝阳点燃了人们心中的希望。

正是有了这么一股子蓬勃向上的朝气,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毛泽东一生都追求和实践着一种有声有色的人生风格。比如:《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这首咏梅词,作于1961年12月,自有咏梅诗词以来,毛泽东的这首词是前无古人的,其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将词的境界推向更高一层。春天来临了,人间充满了柔和温暖的气息,悬崖上终于山花烂漫,一片绚丽。梅花以自己的赤诚迎来了灿烂的春天。此时,原来一枝独秀,傲然挺拔的梅花,没有丝毫的妒意,却很欣慰安详地隐于烂漫的春色之中。“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特别是“笑”字,写出了梅花的神韵——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的精神风采,淬炼升华了词的艺术境界。毛泽东此词的结尾,突出梅花“丛中笑”的风度,从自喻的角度看,内含是他的人格志趣的外化物;再进一步引申,则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如此充满朝气的人格,使毛泽东的心永远年轻,永远向着年轻人。因为他坚信这些人代表着未来,充满着想象,有着无穷的创造力,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毛泽东把青年人比作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他认为,有了这种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就有了成就事业的雄心和激情,就有了完成任务、履行使命的责任和力量,就有了对工作、对事业、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追求,就有了在时代浪潮中尽显青春的勇气和信心。

说来很有趣,毛泽东这样一位后来举世瞩目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却是体育论文。他在文中写道:“身体是知识和道德的载体。”他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的口号。因体育锻炼有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等许多好处,而“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可以说,毛泽东借此提倡武勇世风、充满朝气、奋斗向上的人生观。这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毛泽东之所以能担当历史大任,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得益于很多因素,也得益于他拥有蓬勃朝气和健壮体魄。实际上,政治的较量到了最后就是身体的较量、意志的较量。

游泳是毛泽东的毕生乐事,他少年时代就乐于同水打交道,青年时代更乐于江河湖海的风浪搏击,年近花甲依然乐此不疲。他在老家的池塘、水库里游过,在湘江里游过,在万里长江中游过,在大海中游过……,不但喜欢游泳,还喜欢在游泳中思考,在游泳后赋诗,而且都是以蓬勃朝气为通体诗魂。比如:《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这首词作于1954年,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毛泽东在“我们的目的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宏伟志向的激励下,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博大的胸怀和蓬勃的朝气。

天空乌云压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暴雨劈头盖脸地打来,年过花甲的毛泽东和几个年青的警卫在大海的波涛中任意地搏击,尽情地感受着狂澜怒涛和乌云阵雷。只见毛泽东似浪里白条,波峰起伏,任凭遨游。

“大雨落幽燕”,雨水与高天的惊涛骇浪相接,诗人始终注视着秦皇岛外的打鱼船。而放眼望去时,视线在白茫茫中受阻,“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接下来诗人借史抒情、咏古诵今,往事已过去1700多年,时代印证着“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豪迈深远的气质让诗人的作品格调高昂,翻过遗篇的东临竭石,“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时空转换,人民主宰沉浮。人民永远是大海!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了实现扭转乾坤使命,传统的阳刚朝气在这里被加以改造,具有全新的时代气质。而“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奔骐骥。”拥有了无穷的理想主义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再比如:《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毛泽东把滚滚长江视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有人统计,从1956年到1966年,毛泽东在武汉畅游长江达18次。毛泽东才思敏捷,从身边滚滚的东流水想到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号召并勉励人们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去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景观着实令人感到震撼。古人对风大流急白浪如山的长江天险无可奈何,早就盼桥如命,但就是修不了,只有在新中国才“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6380多公里,如今长江上已经修桥近百座,中下游平均每30多公里就有一座桥,而且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2006年5月20日建成并投入使用,造福人民。正可谓:“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不怕“大风大浪”是毛泽东蓬勃朝气的最佳展现,1966年7月,73岁高龄的毛泽东最后一次畅游长江。据说,当年退守台湾的蒋介石紧张得不行,还以为毛泽东此举是要带领亿万人民过海峡呢!

毛泽东常对人说,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个奇男子。同学们用谐音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毛奇”。毛奇是普鲁士一个很有学问的将领。在《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一诗中,他更是鲜明地歌颂了中华儿女应有的“奇志”——“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首七绝,传神地描绘了女民兵的风姿,歌颂了中国人在困难时期斗志昂扬、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因为简单明了,朗朗上口,在六十年代曾谱成歌曲,唱遍神州,妇孺皆知。

朝气——青年——未来,是毛泽东力求保持不老心灵、试图永远年轻的三个支点。

五、刚正宏大的浩然正气

正气,指的是光明正大的风气和刚正的气节。“人生道路多诱惑,战胜邪恶赖正气”。保持凛然正气,历来是我们党团结奋斗、夺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正气源于党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底无私天地宽,自然正气凛然;相反,党性不强,“屁股不净”,自然就心虚气短硬不起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毛泽东以正压邪,以正驱邪,以正胜邪,正气浩然,盖世无双。在他的诗词中得到充分体现,比如:《七律·冬云》——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这首诗写于1962年底。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正像前面讲的变幻莫测,值得警惕。毛泽东69岁生日这天写下了这首诗,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恶劣局势下坚强的斗志、必胜的信心和不畏任何强权的堂堂正气。毛泽东的一身正气体现在哪里?

1、体现在他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毛泽东一生以追求社会公平为最高己任。他坚信,只有建立一种公正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消灭贫穷,才能消除两极分化。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他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正因为这样,才能通过遵义会议,在革命的生死关头拨正航向,用浩然正气树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直形象。

2、体现在他两袖清风、一生勤政。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半个多世纪中,始终把廉政勤政、大公无私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目标及伟大实践,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毛泽东痛恨贪官污吏,亲自批出尚方宝剑,痛斩贪官张子善和刘青山。毛泽东一生清廉无私,坚决反对子女或亲属中的任何一个人借他的声望谋半点私利。人们不会忘记那张毛泽东在延安一次干部大会上作报告的照片,他前面摆着一只方凳、一个茶缸,身上穿着一条带补丁的裤子,场景就这样简陋、简单、俭朴,然而这场面、这补丁本身就是毛泽东廉政风范的生动体现。

3、体现在他服务人民、奉献国家。他一家有六位亲人为革命牺牲,包括他的爱妻杨开慧和长子毛岸英。身为人民的领袖,他慨然高呼:“人民万岁!”他执著揭示的真理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笃信人民的伟力,断言“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身为翻转乾坤的胜利者,他昭然申明:“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谆谆告诫大家:“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一切国家公职人员确立的不可移易的最高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体现在他不畏强权、不惧压力。世界上替强者效劳的思想理论不计其数,教诲弱者屈从强者的说教浩如烟海,唯独毛泽东思想专门替无辜弱者说话;教导遭受强国侵略的弱国不靠寄人篱下,不靠卑躬屈膝,不靠主权交易,完全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来改变命运。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都拿毛泽东毫无办法,打不赢,吓不倒,骗不过,困不住。抗美援朝战争,不仅使中国打败了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而且也巩固了新中国的地位。在美国有个韩战纪念馆,还有个越战纪念馆。这两战,毛泽东都是为了帮助友好近邻,帮助弱小国家,出兵打败了两次世界大战中从未吃过败仗的美军。

5、体现在他信念坚定、从不退缩。毛泽东诗词充满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气势磅礴地揭示了人民革命事业排除万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还有一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它扭转了党内的“左”倾冒险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摆脱了错误羁绊的中国工农红军,在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进行举世闻名的长征。

1月中旬,红军夺取娄山关,拟渡过长江与川西北红四方面军会合。娄山关在遵义城北大娄山的最高峰上,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红军在征程中遭受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损失惨重。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当机立断,果断决定放弃原拟计划,挥师东进,折回遵义。在娄山关与黔军遭遇,击溃敌军,获得大捷。1935年2月26日傍晚,红军控制住娄山关,大部队顺利通过,冲出绝境,迈向新的征程。这是遵义会议后红军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实现了中央红军长征途上最重大的战略转折。娄山关战役永载中国革命史册。

娄山关战役胜利后,毛泽东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感慨万千,思想火花闪耀不断,创作情绪涌动,数日之后,遂有这首闪烁着真理光辉诗篇的诞生。

娄山关这场重大战役的决策者、指挥者是毛泽东,但他在词作中,没有直接描述战斗场面,而是慷慨悲烈地抒写战前的急行军以及战后场景,衬托出红军战士的浴血奋战,取得胜利之不易,衬托出战役之重要意义,并从中升华出作者本人和红军战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激越豪情。

六、压倒一切的无敌勇气

勇气,是指勇往直前、敢想敢干、毫不畏惧的气概。“夫战,勇气也”。气为兵神,勇为军本。勇气,是人民军队战胜对手的力量脊梁,是共产党人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吓倒的英雄气概。正因为有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共产党人才敢于在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中点燃星星之火,才敢于在枪林弹雨中勇往直前。这在毛泽东诗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比如:《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七律热情地讴歌了革命的人生理想,赞美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壮丽斗争,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歌典范。

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动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做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击溃了敌人多次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这首诗是在长征取得胜利时所作。该诗熏陶了几代中国人,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1937年,美国记者斯诺把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英译文收进《西行漫记》向全世界披露,标志着毛泽东诗词正式走出国门、迈向国际。随着《西行漫记》一书的大量发行,《七律·长征》在国际上得到广泛传播,世界多数国家的读者从此知道了毛泽东是一位“既能领导长征又能写诗”的革命家兼诗人。

毛泽东的无敌勇气主要体现在理论和战略上:初见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再见于抗日战争,三见于三大决战,四见于对外的四大战略决战(朝鲜战争、援越抗法、中印边界战争和中苏珍宝岛战役)。每一次的决战,都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次飞跃,都是一次理论和战略的突破。特别是晚年的反帝反修、反和平演变更是一次巨大的理论和战略的飞跃,因为当时的中国是在美苏两霸的重重围堵之下,要冲破美苏构筑的铜墙铁壁,要冲破当时国际的二元格局,建立世界的三元格局,为中华民族争得生存空间。这一切没有无敌的勇气是办不到的。

说到毛泽东的无敌勇气,不能不再说一下万里长征的故事。

长征,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的笔下,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惊心动魄的史诗”;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这就是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次史诗般的军事壮举和奇迹。长征路上遇到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例如,毛泽东以事实生动地形容说,长征路上,“天上每天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然而,红军终于冲破重重障碍,克服了一切困难,取得了最后胜利。这是何等的勇气?只有具有“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般无敌勇气的统帅和军队,才能谱写一首首胜利的凯歌,才能战胜远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

毛泽东认为,军人的最高境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也就是智勇双全。早在战争年代他就批评过狭隘理解战斗精神的“鲁莽家”,他针对“老子打起仗来,没有那么多道理,就是一冲”的认识,批评说:“你的一‘冲是对的,但是,你只有一‘冲就不对了,要再加一‘冲,变成两‘冲。勇敢是一‘冲,智谋又是一‘冲,有勇无谋只是一‘冲,智勇双全才是两‘冲。”

《长征组歌》中有这样一句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唱词——“四渡赤水出奇兵,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确,四渡赤水确是毛泽东无敌勇气和高超军事指挥艺术的突出体现。土城战役是毛泽东重新回到红军领导岗位后临危受命、亲自指挥的第一个战役。由于情报失误,土城战役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正是由于土城战役的失利,才显示出毛泽东在惊涛骇浪中杀出一条生路的无敌勇气。面对失利,他痛心疾首,但从来都不墨守成规的他迅速从不利战局中寻找有利因素,决定迅速撤出战斗,西渡赤水,向川南古蔺、叙永地区转移。毛泽东以一当十,声东击西,瞒天过海,导演出一部“四渡赤水”的千古绝唱,创造出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1960年5月,二战名将蒙哥马利来华访问。在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时,他说:“阁下指挥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战役相媲美。”而毛泽东却以他特有的幽默,微笑着摇摇头,说:“‘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笔!”

毛泽东的无敌勇气,还表现在他那如刀似箭、雷霆万钧的犀利文风上。在中国军史上,毛泽东用4篇新闻稿退敌十万兵的传奇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1948年10月,国民党军侦察判断,已被我军解放的石家庄和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西柏坡兵力有限。蒋介石立即飞赴北平,与华北“剿匪”总司令部司令傅作义密谋,欲乘我冀中解放区兵力空虚,偷袭石家庄,袭扰西柏坡。党中央和毛泽东接到中共地下组织报告后分析认为,石家庄只有少量守城部队,我华北野战军主力即便日夜兼程,赶到保定也需4天。敌快速部队最多3天就可以到达石家庄。敌军一旦进击,石家庄处境艰险,西柏坡危若累卵。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毛泽东指示中央机关做好撤离准备,电令华北部队急速增援阻击敌人。与此同时,毛泽东接连发出4篇文章,展开舆论攻势。

10月25日,新华社和新华广播电台播发了毛泽东修改的第一篇消息稿:《动员一切力量歼灭可能向石家庄进扰之敌》,把蒋傅军欲偷袭石家庄的图谋公诸于众;27日,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第二篇新闻稿:《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29日,新华广播电台播发了毛泽东撰写的第三篇新闻稿:《偷袭石家庄敌军行动迟缓》,将敌军的行动告诉人民群众,一是动员解放区军民同仇敌忾一致抗敌,二是告诉蒋傅,你们的行动我们了如指掌,已做好战斗准备,专等你们自投罗网;31日,新华社又播发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这4篇稿件将敌妄图偷袭石家庄的真实企图、具体部署讲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透出千军万马严阵以待、誓歼来敌的气势和决心。

新闻稿播发后,立见成效。敌第九十四军军长郑挺锋报告傅作义称:昨收听广播,得知对方对本军此次袭击石门行动,似有警惕。彼方既有所觉,必然预有准备,袭击恐难收效。傅作义收听广播后,也大为震惊,认为自己的作战意图已被识破,强行进攻胜算不大。加之他的南进部队沿途遭我军民的顽强阻击,行动迟滞,估计继续南进将更加凶险,因此退兵作罢。

七、傲视千古的磅礴大气

大气,是指盛大宏伟的气势。毛泽东以其思想深邃、见解独到的理论,胸怀广阔、远见卓识的谋略,决胜千里、指挥若定的气势,独领风骚、浪漫情怀的诗篇,博古通今、别具一格的笔墨,展现了他文武兼备的磅礴大气。正是这种挑战进取的性格、雄才大略的豪情、审时度势的睿智、不拘一格的洒脱,使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一个又一个历史关头,能够把握住时机,力挽狂澜。

毛泽东雄视千古的磅礴大气,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沁园春·雪》是毛泽东最具深刻哲理的诗词之一,其美学成就,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大气磅礴,景象非凡,睥睨六合,纵横八荒,情与景、诗与论高度融合,崇高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得到了完美统一。这首诗词通过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的描绘和千古英雄人物的评论,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壮美的赞叹。全词纵贯古今、豪迈地宣告了共产党人所坚信的真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大大鼓舞了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争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决心,是激情澎湃的作品,也是旗帜鲜明的宣言书。

1936年2月,万里长征胜利结束,给全国人民以极大鼓舞,“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之后,毛泽东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对当时的形势作了深刻的分析。会上决定渡过黄河东征。此后,毛泽东便亲自率领红军抗日先锋队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分两路渡过黄河进行东征,到华北前线对日作战。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一带适逢大雪。毛泽东登高望远,看到中华大地风光壮丽,想到数千年在这块沃土上驰骋的英雄豪杰,也曾有过贡献,但要承担起驱除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历史重任,尚需现代的民族精英和人民群众的同心协力。作为党和人民领袖的毛泽东,由此而诗兴勃发,由此《沁园春·雪》词作诞生。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娇江山有无数英雄为之倾倒,为之奔走操劳。在诗人的视野里,曾风云一世的英雄们,一个个出现了。只是可叹啊!秦皇汉武,武功不错、文治不足;唐宗宋祖,文采尚佳、风雅不足。而所谓的强者之汗——成吉思汗,以武功见长,也“只识弯弓射大雕”。他看到文武兼备的人才才能掌握中国的命运,才能成为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的主人。于是,《沁园春·雪》的点睛之笔出现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朝的红军,今朝的中国共产党,无疑将超越历史。一年的长征,已经证明了一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道理: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中国共产党人最关心中华民族的命运。

情形果然如此,时隔10年,羽翼丰满的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了为期43天的谈判,适逢老友柳亚子索词,挥毫写下《沁园春·雪》相赠。没想到,这首词在1945年11月14日的《新民报晚刊》上一经发表,山城重庆为之轰动。蒋委员长看后,嫉妒恨齐上心头。当即命他的侍从室主任、大秘、文胆陈布雷,组织重庆一流诗人、作家、教授写词回应。搜肠刮肚,也没写出一首可以与之媲美的东西,气得蒋介石骂了无数个“娘希匹”。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更加反衬出了毛词的伟大,实在没法比啊!而且,它粉碎了国民党对朱、毛,对红军的妖魔化,征服了整个国统区无数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首令人拍案叫绝的词作《沁园春·雪》,以其撼动山河、摇曳历史的气势,不但打赢了国共两党的文坛政治大战,而且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千古绝唱。词作抒发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限热爱,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体现了人民领袖的伟大抱负。

领袖是什么?是领头羊,是旗手,是灯塔,是大丈夫。当领袖先得有一种“丈夫立世,独对八荒”的英雄气概。凡是读过毛泽东诗词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那种高屋建瓴、酣畅淋漓的气势。另外,可以读他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这真是气贯长虹,充满历史唯物主义和人民英雄主义的博大气象。类似的诗词还有《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看看这气势,用了三个“天”、三个“万”、二个“千”,还不包括“冲霄汉”、“红旗乱”、“风烟滚滚”这样的大词,真是声色雄壮,文气浩荡,天风海浪,大气如虹!

古人说:“器大者声必宏,志高者意必远。”毛泽东那崇高宏远的思想,跳动不已的壮志,刚健宏大的气魄,强烈深厚的激情,很容易碰上雄伟的对应物象,并自然倾泻,因而写出雄诗并形成壮美的风格,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当然,大气需要阳光盈胸。正可谓:阳光盈胸影自无,人皆可以为尧舜。

八、勇往直前的昂扬锐气

锐气,指的是一种奋发向上的斗志、勇往直前的气势。具有昂扬锐气的人,既不会因为工作有难度就不作为,也不会有了进步就固步自封,而是不断地顺势而为、积极作为。青年毛泽东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话:“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这样一种“因为有阻力所以更有动力”的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锐气,正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披荆斩棘、不断取得胜利的可贵精神品质。这在毛泽东是诗词中有很多体现,比如:《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七律纪实言理,酣畅淋漓,犹如渡江战役本身,给人以势如破竹的感觉。毛泽东的感情、才气和思想一展无余,更是一气呵成、一泻千里,充满一往无前的锐气。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政府行将崩溃,但仍企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人民解放军过剩的勇气,改变着“穷寇勿追”的古老说法;西楚霸王项羽因姑息刘邦,反为刘邦所灭的教训熟记在心。尽管苏共领导人斯大林和中国国民党副总统李宗仁(后为代总统)都主张国共和谈“分江而治”,但毛泽东不为所动,他绝不会为了“虚假和平”,给敌人以卷土重来的机会。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总司令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召全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敌人,解放全中国。4月23日晚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布国民党反动政府土崩瓦解。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天若有情,见到国民党反动统治黑暗残酷,也要因痛苦而变衰老;深受反动派压迫的人民,自然要彻底推翻反动统治,完成天翻地覆的革命事业。诗人要告诉人们的是,沧海变桑田,绝非冥冥天意所支配和主宰,靠的只能是人间正道。

只要走的是人间正道,就可以披坚执锐,所向披靡。

什么是人间正道?人类社会在变革中实现进步的规律,这就是人间正道;新生的战胜腐朽的,先进的取代落后的,这就是人间正道;蒋家王朝的覆灭、南京的解放,就是天地沧桑、历史巨变中的人间正道。

毛泽东的锐气,表现在对复杂矛盾的判断上,表现在跳出局部范畴的大视野大思路上。在军阀割据中,他认为军阀与军阀之间的“几不管地带”,正是给中国革命发展留出的空间,并借此谋划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他思考新的世界划分方式,改变了传统利益格局中东西两大阵营的划分,谋划出“三个世界”的理论,彻底打破了原有世界格局。

毛泽东的锐气,表现在每当革命处于危亡时刻,在他人无法找到出路的时候,他总能及时提出自己独到的主张并大胆决断。遵义会议后,面对敌人的四面围堵,毛泽东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决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甩开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毛泽东用兵真如神”,这是当时红军指战员的心声,也是对毛泽东“披坚执锐”的由衷感佩。

1931年4月,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第二次“围剿”打响了。他们汲取第一次“围剿”失败的教训,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紧缩包围”的战术,在江西吉安到福建的建宁长达八百里的战线上,由东往西,向苏区步步推进。而当时朱德、毛泽东领导的三万红军,采用的还是调动敌兵打伏击的老办法,在江西吉安的东固一带,秘密埋伏了二十五天,出其不意地全歼敌人一个师;接着,由西向东横扫七百里,十六天中打了五个大胜仗,歼敌三万余人。毛泽东后来称,这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围剿”。他的《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也写得痛快淋漓: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枯木朽株齐努力”,有些斩木为兵、草木皆兵的味道;“飞将军自重霄入”,生动写出红军如神兵天降的态势;“七百里驱十五日”,则是明明白白的纪实,也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抒发。

第二次“围剿”结束不到一个星期,蒋介石便开始筹划第三次“围剿”。这一回,他决心亲自出马了。他心中显然存有一个大疑问,毛泽东——当年耍笔杆子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代理部长,哪里学来这等打仗的本事?

1931年6月,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率三十万人马,采取“厚集兵力,分路围攻,长驱直入”的新战术,意在寻找红军主力决战。三万红军主力四面受敌,可以回旋的余地仅方圆几十里。毛泽东亲率主力从敌军结合部实行穿插,竟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突破重围,然后从后面打他一个措手不及。毛泽东为这一战法取了一个兵书上无法找到的名字──“钻牛角尖”。

这一战,打得很险,也更精彩。这时候,中央苏区的兵力和地盘,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正是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造就了政治家毛泽东;正是革命战争的严酷悲壮,造就了军事家毛泽东;也正是战争生涯的惊涛骇浪,造就了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的昂扬锐气,表现在不论面临何种复杂情况,他都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他的一句名言是: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他曾经说过,“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我们干工作,就是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面对困难,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不行,悲观失望、灰心丧气不行,做表面文章、敷衍塞责、得过且过不行,必须有克难奋进、战而胜之的信心和勇气,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善于破解难题,做艰苦扎实的工作。

昂扬锐气,是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思想之基;昂扬锐气,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魂,是建设平安、和谐、小康社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今天,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勾勒了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吹响了中国改革“再出发”的冲锋号,描绘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然而,“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点明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难度,也激励我们迎难而上,聚气凝神,披荆斩棘,勇往直前,闯出一片新天地。

九、苦中求乐的英风豪气

豪气,是指豪迈的气概。有句话妇孺皆知: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克劳塞维茨说:“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的锋利刀刃。”雨果说,“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力量强大的人。”面对艰难凶险,无坚不摧不胆怯;遇到艰难困苦,所向披靡不退缩。

毛泽东苦中求乐的豪气无人能及,虽然他长期处于艰苦、清贫、恶劣的环境,但是他把苦中求乐的英风豪气灌注于血脉。这种泰然心态,其实是以顽强的斗争精神为支撑的,而不断斗争的胜利,又激发了毛泽东更加豪迈的乐观主义。比如:《如梦令·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这是1929年冬,“古田会议”刚刚结束,国民党便集中闽、粤、赣三省16个团的兵力来围剿红四军,为安全计,朱、毛分兵转移。毛泽东所率部队多不过数千,而且弹少粮缺,衣衫褴褛,生死未卜。但毛泽东这时把生死置之度外,完全变成一个诗人了,以审美的眼光去看半山腰里的红军队伍逶迤而来,只觉红旗招展,风光如画。这是何等气魄,何等境界!

还有1933年的《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样写彩虹,空前绝后。而“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当年那些密集的子弹就是射向你毛泽东的,但是毛泽东居然还能带着欣赏的心情来赞叹这弹洞斑驳的墙壁点缀了山村的美丽,绝非常人的心境。

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告急,转移前夕,毛泽东久已被排除在领导核心之外,可以说是政治生涯的低谷,甚至还有生命之虞。一般人此时都会心情沉郁,满腹牢骚,然而毛泽东在《清平乐·会昌》中却豪迈地唱道: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格调明朗,情绪阳光,毫无压抑感伤之状,完全超越功利,超越政治,超越时代,真正进入到艺术和审美的境界。在他那里,孤立个体的得失荣辱、肉体层面的艰难困苦似乎都已为这种更高的追求和理想所消融,从而能够在苦难中书写辉煌、在困顿中追求卓越。

再如在蒋桂战争爆发后,红四军乘敌人在赣南闽西的兵力空虚,转战几千里,除赣南以外,又先后打下福建的永定、长汀、龙岩,在这些地方建立了红色政权。9月间又攻占被称为“铁打的”上杭县城,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听到这个消息的毛泽东,便有了一首《清平乐·蒋桂战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瓯是古时杯盆一类的东西,金瓯一片在这比喻宝贵的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收庄稼,真是一片欢腾的景象。这不正是革命家、军事家毛泽东苦中求乐精神的诗意显现吗?毛泽东自踏上革命征途,其桀骜不驯的性格与浪漫主义结合,经常填写长短句以抒发奔腾之气,尤其在烽火征程上,如同他后来所说的那样,许多词作是在马背上哼成。雨后斜阳七彩光下观战后弹洞之惬意,迈步雄险的娄山关之悲凉,放眼陕北千里冰封的大自然雕塑之豪情……艰难困苦,浑若无事;诗人风采,跃然纸上。

毛泽东还十分重视把革命浪漫主义豪情与战斗激情浑然一体,使之上升为一种战斗精神,激励红军将士斩关夺隘,战胜强敌。比如:《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三首词形式上虽然分开,其实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了化静为动、以苦为乐的长征精神,鼓舞红军将士以大无畏的气概超越困境。三首词看起来是写山,实际上反映的是人,是红军将士的博大气势,真可谓独步千古。

革命是极其艰难的,胜与败、生与死,就在转瞬之间。在革命事业上,毛泽东一生克服了许多困难,从参加建党到秋收起义、到井冈山、到长征、到陕北直至“北京赶考”夺取全国胜利,经历了无数曲折和危险,但他始终矢志不渝,从来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从已知的文字记载和毛泽东大量诗词文章中都可见到他处困境而不屈服,临危难而不退缩的乐观秉性。论资历,毛泽东是党的“一大”代表,早期曾经做过党内事实上的二号人物,但后来又多次遭降职,甚至被误传“开除党籍”。毛泽东几度沉浮,但都不曾灰心丧气。可以说毛泽东身上的巨大能量和对理想目标追求的意志力是常人难以比拟的。革命期间,有的人害怕了,有的人逃跑了,有的人叛变了,而毛泽东却始终思考着、坚持着、战斗着,这当然主要是毛泽东的历史责任感,是他的革命理想和信心的支撑,同时也是他的倔强气质使他能做到不妥协、不屈服。

毛泽东始终以独特的智慧和豪气去迎接挑战,并且善于鼓舞士气,向人们播撒坚定的信念,即使革命力量在长征过程中一时微弱得如同一簇寒星的时候,也坚定地预见中国将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怎样超然的勇气和睿智。

1930年1月4日那天晚上,“直下龙岩上杭”的毛泽东,住进了上杭县古田赖坊村这家叫协成店的临街铺面。在一盏油灯下,他调墨挥笔,畅想着星火燎原的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是一封写给红军将领的信,也是一首洋溢着理想主义激情和豪气的诗篇,一个关于革命前途的神奇预言,一个政党关于苦难辉煌的不懈追求,可以说是豪情万丈,气势如江河奔腾。

当抗日战争处在最艰苦的相持阶段,许多人苦闷、动摇时,他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可以说是豪情万丈,气势如江河奔腾,山呼海啸,强大无比!

著名诗人贺敬之评述毛泽东诗词时曾这样说:“毛泽东诗词以其前无古人的崇高优美的革命感情、遒劲伟美的创造力量、超越奇美的艺术思想、豪华精美的韵调辞采,形成了中国悠久的诗史上风格绝殊的新形态的诗美,这种瑰奇的诗美熔铸了毛泽东的思想和实践、人格和个性。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风靡了整个革命诗坛,吸引并熏陶了几代中国人,而且传唱到了国外。”

毛泽东诗词中的许多名句,尽显绵延浩荡的英风豪气,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长河中的瑰宝和当代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千古绝唱,比如: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和傲气的一句话: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最谦虚的一句话: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世界的一句话: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最正气凛然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最自负的一句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最有凝聚力的一句话: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

最清醒的一句话: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最有哲理的一句话: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

最有自尊的一句话:封锁吧!封锁它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

最具奥运精神的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最像长辈的一句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最令台独分子胆寒的一句话: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

最有煽动性的一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最具英雄主义的一句话: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

最激励人克服困难的一句话: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最具前瞻性的一句话: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最伤感的一句话: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最悲壮的一句话: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最高傲的一句话:冷眼向洋看世界!

最写意的一句话:江山如此多娇!

最酷的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话: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最畅快的一句话: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最潇洒的一句话: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最入境的一句话: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十、满腹经纶的超凡才气

才气即一个人内在才华、才情的自然对外流露。才气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品德和素养,一种精神品质。毛泽东的才华,可以说是集众美于一身。他是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具有军事、哲学、文学、政治等多方面综合性超凡才华的旷世奇才。试想:他的军事才能,如果不是加上他洞见机微的哲学智慧和富于想象力的诗人浪漫奔放的性格,恐怕也成就不了他比美孙子武圣的地位。

毛泽东才华横溢,超凡脱俗!这在他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贺新郎·读史》——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硚流誉后,更陈王奋力挥黄钺,歌未竞,东方白。

这首词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描述,反映了阶级社会斗争的意义,预示人类黎明的到来。人类告别了猿类,进化到了原始社会。把石头磨成石器,这是人类的少儿时期。这两句使人读起来有诙谐幽默之感,饶有兴趣。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人类所使用的工具不管是青铜器还是铁器,都要用炉火来冶炼和铸造。但是这两个阶段在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人们正在摸索研究,还没有得出确切的结论。但不管怎样“猜”,这两个阶段与原始社会相比要短得多只不过几千年罢了。而阶级社会矛盾激化、战争频繁,人们痛苦不堪,难得一笑。各个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征战沙场、生死以对,以至于尸骨遍野,血染大地。读了一遍历史,我气愤得白发直立。因为那些所谓史家,把一部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史搞得支离破碎,留给读者的只是残缺不全的东西,而五帝三皇那些弄虚作假的事却被传了下来,欺骗了许多偏听偏信的人。那些“圣者”中能有多少风流人物呢?中国奴隶社会两个起义领袖盗跖、庄硚,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等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历史上真正的英雄,真正的风流人物。“歌未竞,东方白”。《国际歌》还没唱完,东方就已经发亮了。中国人民是新中国的主人,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真正英雄,无数的中国人民将在新的历史上成为真正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写这首《贺新郎·读史》就是自己一生读书,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仅用115字,就概括了人类从诞生到现在的几百万年的历史,真是跨越时空,气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无此大作。有人赞美这首词是“千古一篇”,毛泽东是“千古一人”。人们不仅要问,毛泽东的这种超凡才气哪里来?

1、来自他的历史承担。1963年,毛泽东在写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后,曾对他的卫士说过这样的话:“人们常说虎死了留皮,人死了留名。我这个人啊,只要给人民留点‘文就行了。”

对毛泽东诗词,郭沫若评价:“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柳亚子赞之:“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对毛泽东亲笔撰写的新闻稿,更有“迅速、准确、鲜明、生动”之如潮好评。比如在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播发的《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别了,司徒雷登》、《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唯心历史观的破产》等著名篇章;再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关于中苏建交的新闻稿,关于驳斥艾奇逊造谣的新闻稿,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向平壤进攻的新闻稿、关于平壤解放的新闻稿、关于将开城地区划为中立区的新闻稿等等,均显示出一位杰出领袖的责任担当。

2、来自他的有胆有识。毛泽东一身是胆,他年轻时就喊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言壮语;他初出茅庐就扳倒了皖系大军阀张敬尧;他在敌机轰炸现场谈吐自如、毫不惊恐;他为揭露蒋介石玩弄的和平阴谋,亲赴暗藏杀机的重庆;他把自己的最高指挥部放在战争最前线;他为减轻别的战场的压力,把几十万敌军吸引到自己周围;他为了保家卫国敢于和世界最强大的军事联盟较量;他“以核制核”,击败了两个核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

自古以来,有才的人很多,有识的人相对要少;有才的文章很多,有识的文章相对要少。文有才,读书万卷可以做到;文有识,则还要加上饱经世事、深思熟虑才成。所以人们说:文贵有识。这就决定了“毛泽东的诗词功底,与中国历代帝王综合比较,毛都是冠军”。而毛泽东的胆识,更多地体现在他那些光芒四射的著作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中,体现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为上联:“天当棋盘星作子,谁敢对弈?”随口吟来的下联:“地做琵琶路为弦,我来弹琴!”不但对得工整,而且尽展毛泽东卓越才华和扭转乾坤的气魄。

3、来自他终生与书为伴、学而不倦。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实际上,无论是青春年华的学生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抑或日理万机、领袖群伦年代,他都手不释卷,以书为伴,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一生读了难以数计的书。在中南海住的时候,宽大床铺的三分之二都是书,看累了才睡,睡醒再看书。这才叫与书为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用含糊的语言、微弱的声音、颤抖的手书并做出敲打床头的动作,要秘书给他拿三木武夫的书看,因为当时的日本首相三木武夫正准备下台,这才叫视书如命!

毛泽东“善学”,善于从各类书籍中吸取他人的智慧。他从《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启发出军事斗争的灵感,从《资治通鉴》中学习到治国的经验,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中学习到立场、观点、方法。他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不拘泥、不刻板、不教条,学用结合,学用相长,真正是学到了家、学到了真谛。

毛泽东学而善思。表现在他的思维大到政治上把地球“裁为三截”,小到从科学上认定“基本粒子”还可再分。197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第七届世界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美国著名微粒子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提议,把科学家新发现的构成“夸克”和“层子”的更基本的粒子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毛泽东。这一提议被大会通过。在国际科学界,有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科学概念的,也有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新的科学发现的,但几乎没有用政治家的名字命名的。毛泽东是一个例外。

4、来自于他大气度、雄万端的风雅。毛泽东诗词既有“我失娇杨君失柳”的柔肠,又有“为有牺牲多壮志”的豪情;既有“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浪漫,又有“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慨叹。每一段柔肠、每一段豪情无不透视出他的风雅。据回忆,毛泽东早年在湖南安化拜访一位老先生时,老先生写了一副上联摆在桌上:“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随即写出下联:“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其语中的内涵让老先生顿然亲近有加。他在抗日战争中写的《祭黄帝陵》的开头有这样几句:“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但也通俗的一面。他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这种风雅来自于他的浪漫情怀和高度自信,来自于他的文学功底和人生驾驭,这种风雅是黑暗岁月里民众看到的天边朝霞,是枪林弹雨中人们嗅到的战地黄花。

毛泽东的风雅,还体现在他的书法艺术上。他的书法艺术雄浑豪放、气势如虹、风格独特,达到了诗书合璧、书诗双绝,从“有法”到“无法”,“是真书家自风流”的大境界,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巍峨的高峰。毛泽东书法之所以产生巨大影响和魅力,有一点是至为关键的,就是他坚持应用需求的“人民性”特征。他的字民众喜闻乐见,不生僻怪异、不矫揉造作、不故弄玄虚,更不是连中国人自己都不认得的字,完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因此,毛泽东对中国书法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书法表面看是在写字,实则是在写书家自身的阅历、学识、修养,以及对人生、国家、世界和宇宙的认识、思考和感悟,这种“风雅道痕”对一个书家书风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决定是否能成为大家的重要因素。

5、来自于他乐观人生、诙谐表达。毛泽东可以说是语言表达大师,通过他的幽默气质,常常把复杂、紧张、刻板的问题简单化、趣味化,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他在对斯诺讲到自己的童年时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个就是我的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我母亲和弟弟组成。”斯诺听得哈哈大笑。

1929年他为红四军制定《教授法》时曾特别提出“说话要有趣味”。在谈到和朱德的关系时,他风趣地说:“你是‘朱,我是‘毛,我是你身上的一根毛,没有朱,哪有毛?”一句幽默的笑谈道出了两人的深情厚谊。

1939年7月7日,华北联大举行开学典礼,校长成仿吾请毛泽东作报告。毛泽东在演讲中说:“当年姜子牙下昆仑山,元始天尊赠了他杏黄旗、四不像和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出发(当时联大将迁到抗日根据地去)上前线,我也赠给你们三样法宝,这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在这里,毛泽东引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神话故事,借题发挥,十分精练地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根本经验概括成“三件法宝”,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重庆各界邀请毛泽东演讲,突然有人提出:“假如此次和谈失败,国共再度开战,毛先生有无信心战胜蒋先生?”毛泽东机智巧妙地回答:“至于我和蒋先生嘛!蒋先生的‘蒋字,乃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了一棵草,他不过是一位草头将军而已。我这个‘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而是一个反‘手,反手即反掌。意思就是代表大多数中国民众意愿和利益的共产党,要战胜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民党,易如反掌。”此言一出,掌声雷动。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的14个旅分兵进犯延安。50多架敌机对延安狂轰滥炸了一整天。其中,一颗重磅炸弹在王家坪——毛泽东的窑洞门前不远爆炸。一阵山摇地动之后,便见硝烟弥漫,负责保卫毛泽东的卫士们很为他的安全担忧。警卫参谋贺清华心急如焚推门而进,但见毛泽东从容自若,根本没事似的。他右手拿着的那支笔正在大地图上移动着,他身旁的彭德怀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地图上移动着的那支笔的笔尖。贺清华的推门而入惊动了毛泽东,但他的注意力还在那张地图上。他看着地图问:“客人走了吗?”贺清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愣了:哪有客人呀?于是反问:“谁?谁来了?”“飞机呀”毛泽东微笑着说。大家听毛泽东这么一说,都笑了起来。卫士拿着散落在门前的一块炸弹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接过来掂量一下,又风趣地说:“嗯,发财发财,能打两把菜刀呢。”

1951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的彭德怀,从抗美援朝战场回京向毛泽东述职。谈话间,毛泽东开玩笑说:“德怀呀,你我都是同石头有缘分的。你的字号叫石穿,我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我们两个同是石头。”彭德怀谦虚道:“我岂敢与主席相比。主席是块稀世宝石,我彭某只不过是一块冥顽不灵的顽石。两者之间,有天壤之别!”毛泽东摆摆手说:“不,同样都是石头嘛。我们这两块石头,一块扔给了杜鲁门(时任美国总统),一块扔给了麦克阿瑟(时任侵朝美军总司令)!”两人相顾发出会心的笑声。

1952年10月,毛泽东乘坐的火车抵达济南视察。许世友请他出去走走、看看。毛泽东说:“好!就这样看三泉一湖一山吧。”接着,毛泽东笑着诙谐地说:“去的时候,只要个把人和我去,去多了人,以后你们就要‘反我喽!”因当时全国的“三反”、“五反”刚刚结束,“反”是指“三反”、“五反”。惹得全场人哈哈大笑。

1953年年底,毛泽东去杭州,负责保卫和饮食起居的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陪同毛泽东吃饭。席间,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建议王芳把“芳”字上的草字头去掉。原因是,这个名字容易搞混,不知情的人还以为他是女同志呢。“这可不行”毛泽东放下手中的筷子说:“王芳,你是山东人,你们山东的绿化怎么样?”“刚刚起步。”“山东还有许多荒山秃岭没有绿化起来,你的头上刚长了一点草,就想把它除掉,这怎么能行!什么时候山东消灭了荒山秃岭,绿化过了关,你再把草字头去掉。”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发生了这样一则趣事:一天下午,基辛格的助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助理约翰·霍尔德里奇,拿着一份新华社英文新闻稿,找到了接待组负责联络的人员,他指着封面上的毛泽东语录问这是怎么一回事。联络人员一看,那段语录摘的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霍尔德里奇说:“这是从我个人的房间里搜集到的,我们希望这些新闻稿是被错误地放到了房间里。”很显然,美方误以为这是中方故意的。这件事被汇报到了周恩来和叶剑英那里。后来又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后哈哈一笑说:“去告诉他们,那是放空炮。他们不是也整天喊要消灭共产主义吗?这就算是空对空吧。”从那儿以后,“报刊事件”和毛泽东“空对空”的妙论,就成了工作人员聊天的一段“笑语”。毛泽东就是这样经常不经意间运用“幽默气质”的“四两”,拨开压顶的“千斤”。

结 语

“近代诗词谁堪比,文人诗家崇又惊”。毛泽东用自己大气磅礴的、瑰丽多姿的、文采风流的诗词创作,有意无意地记录了自己领导的艰苦卓绝的、惊天动地的、波澜壮阔的、翻天覆地的斗争历程,其展现出来的精神气质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传统美德和个人的独特魅力和人格风采,一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保持充沛的、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披荆斩棘、所向披靡的一大法宝,是党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首要前提。有了这个前提,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丢掉了这个前提,什么危险都可能存在。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展示的精神风貌是党的一大思想文化优势。丢掉了这个优势,就丢掉了党之“魂”、国之“神”。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革命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我们党之所以能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也就是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而毛泽东那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的诗词,充满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气势磅礴地揭示了人民革命事业排除万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所展现的就是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目前我国40岁以上的各界领军人物和骨干,很少人没有受到毛泽东上述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精气神和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但是,也有一些人特别是少数党员干部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产生了精神懈怠、意志衰退的现象,瓦解着党员干部的斗志,动摇我们党的执政根基。

好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经庄严宣称:“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凡是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都要及时解决,凡是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都要认真医治,凡是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都要坚决祛除,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让我们经常读一读毛泽东诗词吧!常读毛泽东诗词,感受那绵延浩荡的革命底气、民族骨气、宏大志气、蓬勃朝气、浩然正气、无畏勇气、昂扬锐气、磅礴大气、英风豪气和超凡才气,以消靡化殆、凝神提气,净化心灵、激励斗志,凝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为呼啸前行的中国列车,增添恒久强劲的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

张春,笔名夜雨,河北承德人,满族,研究生学历,局级干部,公安部直属机关党校客座教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公安文联会员。曾多次荣立个人二、三等功,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享受全国和省部级劳模待遇。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及调研文章数百篇,先后出版《跨越1997的香港》、《中国反偷渡与美国移民管理》、《感悟机关之道》、《诗读濠江》、《人生最难攀登的30座山峰》等书籍。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