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之

2014-10-29 23:13刘璇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武汉

刘璇

摘要:

城市色彩是该城市特有的特色。土地、植被等的自然环境,经过建筑设计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设计,赋予了该城市的所属色和专有特色。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被其该有的公共生活空间的文化色彩,建筑物,交通工具等增加其神秘性。许多城市有其代表的颜色。比如巴黎的色彩代表为奶酪色,罗马城市颜色代表即为橙色。因为城市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城市色彩是被人们所感知,感受到的。所以城市色彩设计是城市设计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个城市以其特有的特色,外貌,文化,给人不同的感受。武汉是百湖城市,以东湖为最。武汉的租界,有着西洋的文化特征。青山的红钢城,有着古老苏联的居民居住特色。这是最好的城市,也是最坏的城市。这是武汉。

关键词:武汉;红钢城;红色街区;城市色彩

一、引言

江边蒋家墩,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到了近代与钢铁结缘。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曾选址此处,终因当时无堤防改址龟山脚下。建国初期,毛泽东决定在华中兴建新中国第一座大钢城,于是,武钢便承接着历史的血脉欣然诞生,蒋家墩也成为一片片红砖红楼的“红钢城”。

二、红钢城居民区的规划与建筑特点

红钢城是以红为名,以钢为气之城。在红墙红瓦下,有着非凡之气的城。以红为名的青山红房子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位于青山区建设十路至建设五路。从红钢城一街到红钢城十六街。红钢城是中国工业化的产物,是武汉市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对象,是具有红色记忆文化的建筑,是中苏友谊的历史见证。红钢城街区的建筑是以红色砖瓦砌成,红钢城建筑中推行建筑标准化和预制装配方法带有苏联风格的房子。又在计划经济的条件制约下,避免了工业化建筑的单一,产生了红钢城红色街区建筑。从空中俯视,大片的红房子连在一起貌似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吉祥文字:“囍”。

三、红钢城街区色彩与文化特色

红钢城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五计划的产物,红砖门头可以想象当年辉煌的过往。红钢城的建筑应具有独特的建筑面貌,重视建筑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思想性,注意建筑的艺术形象、建筑布局与构图,以及建筑与雕塑、壁画等的结合。红钢城的红色外墙与绿色绿化带,形成了该区的城市色彩基调。透出了淳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在蓝天的衬托下,形成了特有的“红色”风光。城市的色彩与环境是相互交融的,红钢城的居民区,红的方钢,红的阳气,红的有历史印记,红的抹不掉那片工业记忆。红顶房在夕阳的余晖的映衬下,安静的霸气侧漏。红钢城是一座移民城,与武汉三镇其它区域相比,它充满了异域情调与独特的外来元素。从空中俯视,可看到红钢城八街、九街、十街三个街坊建筑物,整体结构貌似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吉祥的大红“囍”字。

四、红钢城街区建筑色彩文化保留与建筑改造创新

红钢城的房子以年过半百。需要建筑文化的保留和建筑的创新改造。红钢城街区的绿化带设计为导向,增加其景观设计小品及娱乐设施建设。以文化公园设计为导向,突出红钢城文化街区设计。景观设计是以导向性、展示性、纪念性为主,以文化景观的设计为主,突出其历史属性。随之而来的红钢城文化历史纪念区的景观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以风景的自然属性与生活区的社会属性相结合,以红色居住为主,以绿色文化景观为导向。以建筑的硬性线条为基,以景观的软体空间相符,软硬对比,创造更好的红钢城生活街区。兼顾当地生活居民的生活情感和红色文化居民居住特点,设计有艺术性及人类情感的景观文化活动区。景观既不是环境,也不是人的印象,风景的本质是介于环境和人的印象之间的边际文化信息。风景就是人和环境边际存在的关系。其本质就是一种人和环境的文化信息。在这里红钢城的文化街区设计,是以文化历史工业区的记忆为主,其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人的满意度,满足地域属性的人和本地历史属性的区域为目标,来进行设计。以保留红钢城红色建筑记忆为主,打造文化街区设计。避免其红钢城街区的居民楼3层,通风不够,封闭,居住舒适感的问题。可以建成北边以古老的居民住宅区为主,南边以新型的建筑设计相辉映,在工业历史区的印记下,和现代工业产业,预制件,钢筋混泥土,钢结构的国际化建筑,集成“古老与现代的对比”。艺术工作室与商业办公室相继而成,咖啡厅与娱乐场所、画廊、酒吧、沔阳餐馆、工人村等老记忆保留住,以新设计的形式和保留老青山的文化相结合,设计古老与现代相结合的“新青山”。把青山的工业记忆留住,发展以工业艺术为主的,居民生活区和娱乐区。发展钢铁的文化,以娱乐促进钢铁经济,创造工业艺术点性的居民区。把景观小品,雕塑,现代的东西创新的设计出来。把所有的青山记忆留住,建成集娱乐性、居住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居民设计区。把青山的文化特色做到极致。以工业促进文化、以文化促进经济。

五、结语

以红色记忆为名的红钢城,是青山区的专属色,红钢城经过了工业化的洗礼,养育着千千万万的青山人。这是一座城,这是几代人,方血方钢,屹立在那,风雨无阻,默默的走过半个世纪,带走的是稚气与青涩,留下的是成熟与理智。带走的风华的昨天,留下的是磨灭不掉的历史和皱纹,这是一座城,这是数代人。这是铁血红钢城。

【参考文献】

[1]史蒂文·蒂耶斯德尔,蒂姆·西斯,塔内尔·厄奇.城市历史街区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马晓龙,吴必虎.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协同——以北京大栅栏为例[J].城市规划,2005(09)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武汉
去武汉“过早”
武汉加油
Food is the problem, food is the solution
武汉 我们在一起
我在武汉
武汉挺住
Un rival colosal para el COVID-19
决战武汉
特 报 | 那时的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