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苏闽
摘 要:本文分析了连云港“蓝莲花”地税文化品牌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建议。
关键词:税务文化;品牌建设
一、连云港市税务文化建设的特点
(一)与时俱进,深化内涵。2011年以来,连云港局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干部高素质、工作高绩效、管理高境界、文化高品位”为总体目标,不断深化其内涵:一是打造“和、合、清、雅、乐”的核心之花。蓝莲花,寓意皎洁、信用、耐力等品质,代表着公共、绿色、和谐税收。二是打造风清气正的廉政之花。“廉”、“莲”谐音,寓意深远。2006年以来,以多种载体开展廉政文化系列活动,例如首届税收漫画大赛、书画笔会等。三是打造人才强税的学习之花。在MPA教育人才强税战略推动下,多名干部参加高等学府的研究生教育,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四是打造强化内控的合规之花。将合规管理理念引入税务工作,向纳税人发出“合规经营·诚信纳税”倡议,在全系统广泛开展“强化内控·全面合规”实践活动。
(二)创新载体,深度开发。一是成立蓝莲花读书会。二是创办《蓝莲花》杂志。三是成立“蓝莲花”艺术团。四是开展蓝莲花公益活动。通过开展“服务行政·伴您同行”大型宣传活动、设立蓝莲花基金,开展 “地税妈妈手牵手”等公益活动,增强了品牌影响力。
(三)注重实效,扩大辐射。一是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形成了“用心极致,追求卓越,崇德上进,止于至善”的地税精神;二是形成清廉尚廉文化氛围。三是繁荣了全国税务文化。
二、连云港市税务文化建设的进一步设想
(一)加强文化品牌与学习型机关深度融合。一是加强理论学习与探索。理论指导实践,所以税务文化品牌打造中应及时更新导入先进理念,比如学习型组织、能本管理、CI 战略等,并将理论探索成果纳入绩效考核。同时建立健全各项学习制度。包括学习领导责任制、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脱产培训制度、学习考核制度等。二是明晰认识与定位。既不能夸大文化品牌的作用,视为万能药物,又不能忽视其意义,也不能将其当做千篇一律的“克隆文化”来学习。税务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业管理文化,应当结合实际,在探索学习中不断完善。三是加强横向沟通。连云港市目前各县区的发展不平衡,各地税部门相互沟通少,税务文化沟通不够。可以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横向交流与沟通不仅促进顶层设计,也为连云港市税务文化的全局性、系统性、规划性打下基础。四是借鉴成功经验。一方面遵从文化建设的共性,充分学习其他行业、部门、单位文化建设的好做法,拓宽视野。另一方面学习国内外税务文化的先进成果,例如信丰的“快乐地税”,雨花区局的“心文化”等。
(二)加强文化品牌与服务型机关深度融合。一是进一步深化品牌内涵。目前,围绕“和、合、清、雅、乐”,不断扩大该文化的辐射效应,形成了“用心极致,追求卓越,崇德上进,止于至善”的地税精神。可将纳税服务意识也导入“蓝莲花”文化理念,继续拓展“蓝莲花”的外延与精神。二是健全服务激励体系。对创新服务中取得的成绩,及时表彰,同时着力发现、树立各个层次的先进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激励、辐射带动作用。此外,完善用人机制,将纳税服务意识的考核纳入干部选拔标准;全面实行了“廉政监督卡”制度,主动接受纳税人的监督。三是创新服务方式。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简化办税程序,优化办税手段,从而提高服务效能。例如设置专门的服务机构,负责处理纳税人的申报和税务信息资料,并开设多条录音式服务电话线路,对简单的税务问题用录音答复解决;招募自愿人员协助老弱病残和文化水平较低的家庭办理纳税申报;为初入商界的人士举行小型企业税务研讨会,介绍有关税收信息。
(三)加强文化品牌与创新型机关深度融合。分析新情况,探索新途径,不断增强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全面提升新型税务文化建设的水平。一是践行群众路线。文化品牌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此全员参与是文化建设的基础,要打破依赖办公室搞文化建设的局面,可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加强税务部门与民众的交流,广泛征集民间智慧。二是拓宽宣传范围。在某大型广场前的随机调查中,大部分市民朋友仍然不知道“蓝莲花”。因为连云港地税在蓝莲花的宣传载体上不断创新,但是忽略了宣传范围的拓宽。例如,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税收基础教育,解释征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填写简单的纳税申报表;聘请形象大使发挥名人效应;编写盲文税务宣传小册子;制作车载广告等。三是创新评价标准。税务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通常只能定性分析,应在充分考虑评价指标多元性的基础上,创新税务文化的评价模型,对其定量分析,例如采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测试满意度及相关指标的关联度等。
税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立竿见影,只有遵循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把握正确的文化建设原则和方向,结合实际,持之以恒,文化对税收事业发展不可替代的作用才会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 沈飞. 地方税务文化建设研究——以江苏省为例[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