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军红
摘 要: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吸纳水平有限,导致就业水平不高。河南省就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小,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因素、二元户籍制度、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关键词:就业结构;演变;成因;河南省
一、引言
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也是国内外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吸纳水平有限,导致就业水平不高。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就业人数的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致使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河南省2012年底总人口达到1.05亿人,仅农村就有近三千万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二、河南省就业结构演变分析
(一)分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绝对值先由1978年的2262万人增至2000年的3564万人,然后下降至2012年的2628万人,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其就业比重却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80.6%下降至2012年的41.8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10.5%上升至2012年的30.5%,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8.9%上升至2012年的27.7%。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绝对值由1978年的296万人增至2012年的191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由1978年的24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740万人。
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河南省的就业趋势:劳动者将从相对劳动生产率低的产业部门转移到高的产业部门,即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就当前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来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仍然是最大的。
表1 河南省分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二)分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表2 河南省分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从表2可知,2003-2012年,河南省农林牧渔业虽然仍是吸收就业最大的行业,其就业人员比重却不断下降;其次是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的就业比重虽然不高,但大都呈现上升趋势。
三、河南省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从前文分析可知,河南省就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小,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影响河南省就业现状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因素
河南省人口众多,2012年底人口总量达到1.05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5.2‰。众多的人口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矛盾。当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就业增长率时,必然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另外,河南省人口素质整体偏低,造成就业结构不合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河南省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99.2万人,小学程度2266.9万人,初中程度3992.5万人,高中程度1242.3万人,大学以上程度601.6万人。河南省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9.61%。河南省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
(二)二元户籍制度
1958年起,中国建立起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劳动力迁移的成本很高,从而限制了劳动力的迁移,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转移不出去,而经济发达地区却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大量以资本替代劳动力。另外,该制度把居民分成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类,相应的各项待遇上截然不同,城镇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各方面明显优于农村居民,造成了不平等的情况。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实施,导致河南省经济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2012年,城乡收入比高达2.72,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其消费能力有限,严重阻碍了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劳动力市场不统一
改革开放以前,劳动力的供求双方缺乏自主权,供需基本服从于上级的安排,这种政策导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统一。河南省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型劳动力市场,这些工作岗位相对稳定、收入较高、工作环境好,是劳动力的首选去向;第二类是为社会中下层次服务业提供劳动力的服务型劳动力市场,这些工作相对不稳定、收入低、缺乏保障;第三类是体力型劳动力巿场,包括第二和第三产业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作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没有保障。这三类市场在待遇和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限制了全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从而影响了就业结构的合理转换。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
河南省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1)费率不统一,给企业投资和人员流动造成不便。对企业而言,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必须把各种费用考虑在内。而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时候,企业必然会选择相关费率较低的地区进行投资;(2)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之间的不公平。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缺乏稳定的工作岗位与劳动关系,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适应其收入低和不稳定的特点。另外,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基金积累也缺乏明确规定,企业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不会主动缴纳;(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5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20442.62元,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
104.71元上升到了7524.94元。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河南省城乡收入比从1981年的1.83上升到2012年的2.72。原因在于河南省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能够覆盖全部农民,使得农民的消费能力偏低;(4)教育和培训制度不合理。河南省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新兴部门的涌现,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因为教育休系的不合理,劳动力的素质并没有随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而相应提髙,因此河南省的就业结构转换不能与产业结构优化保持同步。
参考文献:
[1] 李静.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 张绍乐.河南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硕土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12.
[3] 郝小新.河南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研究[D].[硕土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11.endprint
摘 要: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吸纳水平有限,导致就业水平不高。河南省就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小,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因素、二元户籍制度、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关键词:就业结构;演变;成因;河南省
一、引言
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也是国内外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吸纳水平有限,导致就业水平不高。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就业人数的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致使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河南省2012年底总人口达到1.05亿人,仅农村就有近三千万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二、河南省就业结构演变分析
(一)分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绝对值先由1978年的2262万人增至2000年的3564万人,然后下降至2012年的2628万人,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其就业比重却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80.6%下降至2012年的41.8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10.5%上升至2012年的30.5%,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8.9%上升至2012年的27.7%。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绝对值由1978年的296万人增至2012年的191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由1978年的24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740万人。
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河南省的就业趋势:劳动者将从相对劳动生产率低的产业部门转移到高的产业部门,即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就当前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来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仍然是最大的。
表1 河南省分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二)分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表2 河南省分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从表2可知,2003-2012年,河南省农林牧渔业虽然仍是吸收就业最大的行业,其就业人员比重却不断下降;其次是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的就业比重虽然不高,但大都呈现上升趋势。
三、河南省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从前文分析可知,河南省就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小,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影响河南省就业现状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因素
河南省人口众多,2012年底人口总量达到1.05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5.2‰。众多的人口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矛盾。当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就业增长率时,必然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另外,河南省人口素质整体偏低,造成就业结构不合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河南省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99.2万人,小学程度2266.9万人,初中程度3992.5万人,高中程度1242.3万人,大学以上程度601.6万人。河南省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9.61%。河南省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
(二)二元户籍制度
1958年起,中国建立起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劳动力迁移的成本很高,从而限制了劳动力的迁移,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转移不出去,而经济发达地区却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大量以资本替代劳动力。另外,该制度把居民分成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类,相应的各项待遇上截然不同,城镇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各方面明显优于农村居民,造成了不平等的情况。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实施,导致河南省经济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2012年,城乡收入比高达2.72,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其消费能力有限,严重阻碍了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劳动力市场不统一
改革开放以前,劳动力的供求双方缺乏自主权,供需基本服从于上级的安排,这种政策导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统一。河南省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型劳动力市场,这些工作岗位相对稳定、收入较高、工作环境好,是劳动力的首选去向;第二类是为社会中下层次服务业提供劳动力的服务型劳动力市场,这些工作相对不稳定、收入低、缺乏保障;第三类是体力型劳动力巿场,包括第二和第三产业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作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没有保障。这三类市场在待遇和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限制了全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从而影响了就业结构的合理转换。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
河南省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1)费率不统一,给企业投资和人员流动造成不便。对企业而言,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必须把各种费用考虑在内。而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时候,企业必然会选择相关费率较低的地区进行投资;(2)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之间的不公平。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缺乏稳定的工作岗位与劳动关系,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适应其收入低和不稳定的特点。另外,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基金积累也缺乏明确规定,企业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不会主动缴纳;(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5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20442.62元,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
104.71元上升到了7524.94元。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河南省城乡收入比从1981年的1.83上升到2012年的2.72。原因在于河南省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能够覆盖全部农民,使得农民的消费能力偏低;(4)教育和培训制度不合理。河南省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新兴部门的涌现,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因为教育休系的不合理,劳动力的素质并没有随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而相应提髙,因此河南省的就业结构转换不能与产业结构优化保持同步。
参考文献:
[1] 李静.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 张绍乐.河南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硕土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12.
[3] 郝小新.河南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研究[D].[硕土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11.endprint
摘 要: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吸纳水平有限,导致就业水平不高。河南省就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小,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人口因素、二元户籍制度、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关键词:就业结构;演变;成因;河南省
一、引言
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也是国内外经济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们对此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和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吸纳水平有限,导致就业水平不高。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就业人数的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就业问题更加突出。随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致使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河南省2012年底总人口达到1.05亿人,仅农村就有近三千万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
二、河南省就业结构演变分析
(一)分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趋于合理,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逐渐上升。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绝对值先由1978年的2262万人增至2000年的3564万人,然后下降至2012年的2628万人,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其就业比重却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80.6%下降至2012年的41.8 %。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均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10.5%上升至2012年的30.5%,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978年的8.9%上升至2012年的27.7%。与此同时,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绝对值由1978年的296万人增至2012年的1919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由1978年的249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740万人。
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河南省的就业趋势:劳动者将从相对劳动生产率低的产业部门转移到高的产业部门,即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但就当前河南省的实际情况来说,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仍然是最大的。
表1 河南省分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二)分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表2 河南省分行业就业结构的演变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从表2可知,2003-2012年,河南省农林牧渔业虽然仍是吸收就业最大的行业,其就业人员比重却不断下降;其次是制造业、建筑业等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的就业比重虽然不高,但大都呈现上升趋势。
三、河南省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从前文分析可知,河南省就业结构不够合理,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小,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影响河南省就业现状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因素
河南省人口众多,2012年底人口总量达到1.05亿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5.2‰。众多的人口总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矛盾。当人口总量的增长速度超过就业增长率时,必然引起失业率的上升。另外,河南省人口素质整体偏低,造成就业结构不合理。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2010年河南省文盲、半文盲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99.2万人,小学程度2266.9万人,初中程度3992.5万人,高中程度1242.3万人,大学以上程度601.6万人。河南省总体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9.61%。河南省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
(二)二元户籍制度
1958年起,中国建立起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这一制度使得劳动力迁移的成本很高,从而限制了劳动力的迁移,导致农村大量劳动力剩余转移不出去,而经济发达地区却出现了"用工荒"现象。这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工资水平上升,从而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大量以资本替代劳动力。另外,该制度把居民分成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两类,相应的各项待遇上截然不同,城镇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各方面明显优于农村居民,造成了不平等的情况。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实施,导致河南省经济的二元结构十分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2012年,城乡收入比高达2.72,农民收入水平较低致使其消费能力有限,严重阻碍了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劳动力市场不统一
改革开放以前,劳动力的供求双方缺乏自主权,供需基本服从于上级的安排,这种政策导致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不统一。河南省的劳动力市场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针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型劳动力市场,这些工作岗位相对稳定、收入较高、工作环境好,是劳动力的首选去向;第二类是为社会中下层次服务业提供劳动力的服务型劳动力市场,这些工作相对不稳定、收入低、缺乏保障;第三类是体力型劳动力巿场,包括第二和第三产业中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岗位,这些工作收入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没有保障。这三类市场在待遇和环境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限制了全省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从而影响了就业结构的合理转换。
(四)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
河南省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很多不足,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带来了很多不利因素:(1)费率不统一,给企业投资和人员流动造成不便。对企业而言,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必须把各种费用考虑在内。而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时候,企业必然会选择相关费率较低的地区进行投资;(2)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之间的不公平。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缺乏稳定的工作岗位与劳动关系,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很难适应其收入低和不稳定的特点。另外,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保基金积累也缺乏明确规定,企业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不会主动缴纳;(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均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15元上升到了2012年的20442.62元,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
104.71元上升到了7524.94元。但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河南省城乡收入比从1981年的1.83上升到2012年的2.72。原因在于河南省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能够覆盖全部农民,使得农民的消费能力偏低;(4)教育和培训制度不合理。河南省劳动力素质结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新兴部门的涌现,都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因为教育休系的不合理,劳动力的素质并没有随着河南省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而相应提髙,因此河南省的就业结构转换不能与产业结构优化保持同步。
参考文献:
[1] 李静.河南省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实证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 张绍乐.河南产业结构升级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D].[硕土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12.
[3] 郝小新.河南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研究[D].[硕土学位论文]郑州:郑州大学,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