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勇
眼前的汉子,个头不高,身子略有些佝偻,脸庞黝黑,皱纹深深,眉毛花白,穿着一件有些旧的西装上衣,话不多,脸上偶尔浮现憨憨的笑容。这个平凡得扔到人堆里就找不到的人让笔者有些惊讶,他就是那位在村民心中如山重的郑家贤?他就是在市委学习培训班上侃侃而谈的“背包书记”?
从1996年当选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北界村合村前的原万福桥村党支部书记开始,到2004年再次当选原万福桥、松树垭、北界三村合一的北界村党支部书记,他已连续做了多届村支书。
在他的手里,北界,这个偏远的高寒山村,结束了不通电不通车不通水的历史。
在他的手里,这个过去负债累累的穷山村变成了全县经济50强村。
当他出于年龄考虑想要退居二线时,村民们不让他走,坚决选他继续做支书。
“我是共产党人,就要替党分忧,就要站在前锋,帮村里人做事。”郑家贤平静地说。
“他当村支书,我们信服。”86岁的向奇梅老人认真地说。
“他是一个好人。”村民们动情地说。
大音希声,大德无形。郑家贤,以自己对村民的如山之爱,在村民的心里,成就了一座高山。
“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
北界村位于子良乡最北部,地处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与湖北五峰县、松滋市交界。长期以来,村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煤油灯照明的半原始生活。到2003年,北界村的电线杆还是陈旧的木杆子,全村超过三成的村民用着从湖北拉过来的电线,时不时还会发生电压不稳、线路老化甚至漏电的问题。有些邻近的湖北老百姓就会嘲笑他们,说湖南在吃湖北的“照顾饭”。
树要皮,人要脸。郑家贤下决心要把电拉通、改造电网。他想尽办法让北界挤进了全县“无电村建设”项目笼子,可村里没有一分集体资金,怎么办?集资!总共只有368户、1100多人的北界,只用3天时间,就凑了10余万元,再加上国家项目投入,他们很快买来600根水泥电线杆。
可是,这些长十几米、重达千斤的水泥电线杆该怎么“伺候”上山呢?请人抬的话一次上山要价就是200元,还不包括吃饭、烟酒等支出。郑家贤马上召开村民大会介绍情况,号召群众出义务工。“没得说,听贤支书的,自己抬!”于是,全村老少爷们捋起袖子肩扛手推,妇女老人主动送茶送饭,周边村的群众看着这热火朝天的义务劳动场面,无不称赞“北界村人心真齐”。
北界村党支部委员李子新回忆当时的情景说,“那么粗重的电线杆,贤支书总是抢着一人扛大头,有时几乎是趴在地上硬用肩膀死顶着往上走……10多公里的路啊,电通了,贤支书却瘦了好几圈。”
就是靠着这种霸得蛮、吃得苦的劲头,截至目前,北界村累计完成电网整改工程60公里,增加50千伏安变压器4台,高压线路18公里,崇山峻岭中亮起了一盏盏明灯,也点亮了百姓的心灯。
要想富,先修路。以前的北界村不通水泥路,出行难是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修路成为全村上下最关注、最看重的事。但是修路需要花钱,郑家贤说,那时的他,就像“化缘”的苦行僧,见到谁都要开口募捐。
“我记得很清楚,2005年我们是平路,2006年就打了5.3公里的水泥路,2007年打了5.5公里,2008年也是5.5公里,基本上每年没停过顿,到现在为止,一共是26公里。”郑家贤数着手指头说,“我是这样想的,一年接力一年,一步一步推进,事情总会办成的。”
再说通水。“北界是个山窝窝,人畜饮水要远挑,遇到天旱水如油,给钱无人愿意挑”,这是过去群众们对当地饮水困难的无奈心声。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干出样子”。郑家贤不等不靠,带领村民满山钻,去寻找一个个合适的水源来修建蓄水池,其中一个建在了海拔1100米的芦峰山顶上,蓄水能力达300立方,解决了大柳树片上百人的饮水难题。截至目前,北界已修建大小蓄水池60多个,总蓄水量达3000立方,基本满足了全村人的用水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北界村把水管直接引到了村里五保户和高龄老人的家门口,“以前挑泉水吃,山路走着费劲还不安全。像我这身子骨,担不动水了,水管通到了家门前,就是救我命了。”67岁的村民文香兰说。
路通了,电亮了,水来了,郑家贤开始为村子的“出息”忙活了。养羊、种天麻都做过,但都没有形成气候。2006年,郑家贤靠“软磨硬泡”,并承诺“如果种亏了,我赔你”,让一些村民开始种上了烤烟。为了解决关键的技术问题,他特地从湖北请来技术员帮忙指导,花甲之年还自己带头学技术,又手把手教会烟农。他还与邻近的湖北五峰仁和坪镇汉唐村商量,从对方那里调剂了20亩适合种烟的田地。每到收烟叶的时候,郑家贤总是忙前忙后,前些年还经常与烟叶收购站的工作人员争执着定级定价,为的是让烟农的烟叶能够卖个好价钱。
“这两年,基本上是他说了算的,他说是什么级就什么级、是什么价就什么价,因为他已经成为了专家,办事公道,童叟无欺,大家都信服他。”时任子良乡财政所所长向延高这样说。
现在,全村烟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烟叶质量不断提高。2013年,全村发展烤烟550亩,生产中上等烟叶2100担,每担烟均价1300元,农民创收200多万元,建设密集型烤房28个,烤烟产业的蓬勃发展,把这个原本的贫困村带进了全县50强村的行列。
郑家贤或许说不出什么农村建设的大道理,但对北界村的发展,他心里有一本清清楚楚的帐。从通路通电通水,到做活山地文章,他带着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着自己心中的农村蓝图。“让全村人过上好日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郑家贤对自已定的目标里,还有几件事情没有完成:村里还有几条断头路没修完,小村电力网改需要完善,安全饮水工程需要建设,除了烤烟生产外,他还想在山区种植红高粱,目前正在进行试点……endprint